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3-11-17 08: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西南中心小学 卢佩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展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如果在实践中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那将有利于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促进学生的阅读潜能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种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迁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仅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运用“阅读期待”,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作一探讨。

一、“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决定学生对什么阅读有兴趣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国外在有关“阅读期待”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种称之为“杰克现象”的,很能说明“阅读期待”在阅读中的作用。一个叫杰克的学生,父母抱怨他过分的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张旧报纸、一份杂志、

一张什么说明书,甚至一页广告都可以使他百看不厌,然而杰克的语文教师却反映,杰克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杰克常抱怨课文没味道,不精彩,没意思而难以卒读。杰克对阅读,在家里和在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经研究,杰克的“阅读期待”是借以打发时光,而不是对读物或阅读活动有兴趣。是“阅读期待”的心理倾向,决定杰克在家里和校内对阅读兴趣的巨大反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二、提升“阅读期待”品位,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国外在有关“阅读期待”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种称之为“杰克现象”的,很能说明“阅读期待”在阅读中的作用。一个叫杰克的学生,父母抱怨他在家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而他的语文老师却说他是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他常常抱怨课文没味道,不精彩,没意思而难以卒读。杰克对阅读,在家里和在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经研究,杰克的“阅读期待”是借以打发时间,而不是对读物或阅读活动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倾向,决定了杰克在家里轩和校内对阅读兴趣的巨大反差。事实上,“杰克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阅读教学中。如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感兴趣,课外阅读比语文课感兴趣等等。

可见,“阅读期待”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阅读是否深入。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在阅读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在

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运用“阅读期待”,让学生在“阅读期待”中学习语文,提高阅读质量呢?

三、调整“期待视野”,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 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者的巧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就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分心,课堂上就会出现骚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对文学作品有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发现作品意义的空白点,成功理解作品内容,就不得不对他们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宽广的期待视野,即正确的审美观,开阔的文化视野,高雅的艺术文化的修养和精湛的文学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拓展其期待视野,使他们在原有阅读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图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体验和创造作品的意义世界,这就需要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包括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崇高的精神追求和高雅的艺术情趣等美育。正确的审美观作为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可以使学生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关照作品的意义世界,抵制庸俗艺术趣味的侵蚀,对学生完善的阅读视界的创建及整个人生都有重要意义。

(二)拓宽学生的经验世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就不能真切体验理解作品中被艺术加工了的现实生活,就很难对作品作出思想和艺术的估量。学生阅历愈丰富,感受作品就愈深刻。因此要启发学生有积极投入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广泛地了解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获得更多的生活营养,从而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一个毫无音乐欣赏能力的人,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对他也毫无价值;一个毫无感受想象能力的人,再神奇瑰丽的佳作名篇于他也毫无意义。因此要培养学生坚持长期广泛阅读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坚持写鉴赏文章,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四)营造艺术氛围倡导情绪教学。学生阅读作品时,总会带有一定的情绪状态,有一定的阅读心境。欢欣快乐会引发阅读兴趣,很快进入艺术境界,顺利完成阅读并获得审美享受;反之,郁闷愁烦会造成阅读的反感和障碍,破坏阅读的兴趣或不能有效地感受体验作品的内涵和旨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截受环境以便让学生在体验和领会作品意义的同时,获得更大的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对阅读没兴趣,原因上过多的内容分析(或提问)所致。此类分析,或者失之过浅,就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或讲,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己读懂了,“阅读期待”当然不能得到满足,当然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或者失之过深,对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等的分析,大大超越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也失去兴趣。

因此,阅读教学初读环节,老师可让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谈谈读懂了什么,学生的交流能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满足;“精读”环节,可让学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或特别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的,都在学生的“期待视野”里,他们自然有阅读的兴趣。如果学生提的不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老师要加以引导,比如可以说:老师想提点更难的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当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后,老师才提出涉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仍然能把问题纳入“期待视野”。如果老师撇开学生的问题,又不在情绪上

加以引导,当老师自己把问题提出来之时,也就是学生学习兴趣骤然下降之时。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生烦生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3f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