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代码10345 研究类型 - - - - - - -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02 14: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校代码 10345 研究类型 跨学科研究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题 目: 水性江南:近现代江南散文的 观照视角与审美特质

学 科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年 级: 2008 学 号: 2008210340 研 究 生: 樊均武 指导教师: 王嘉良 中图分类号: I206.7 论文提交时间:2011年4月3日

申请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水性江南:近现代江南散文的观照视角与审美特质 Water-like Jiangnan: Perspectiv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Prose of Jiangnan

作 者: 樊均武

Candidate: Fan Junwu

指导教师: 王嘉良

Supervisor: Wang Jialiang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Major: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水性江南:近现代江南散文的观照视角与审美特质

摘 要

近现代江南散文研究,作为侧重于地域特色的散文研究,基于文学地理学与文学人类学两大体系,将近代与现代两段重要历史时期的散文打通,能够为江南文学与文化的整体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并为我国其它地域的同类研究提供参照。

文学与文化意义上的近现代江南位于东海之滨,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向南覆盖浙东,向西包括皖南,向北容纳扬州、泰州和南通局部。地域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是我国水体密度最高的“水摇篮”。

近现代江南散文是表现江南的“人”、“地”或“人地关系”的散文。在《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和《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全部2757篇散文中,表现着江南人个性、情趣或生活方式等内容的散文约为583篇。从散文数量与社会状况的联系上看,江南散文依赖于自由的社会风气与和平的社会环境。从江南散文作家的地理分布上看,大量散文家集中于太湖、宁绍二平原,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减少。

近现代江南散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水性”。其第一层含义在于,江南是诗性的,其根源在水。江南水环境如诗如画,予人以无限美感。其水温和,异于北方之冰,也不同于南方之“火”;其水密集,水秀山柔,生命繁盛。比较而言,闽越之地太热,东北地区太冷,湖南的山太险,西北的地太干。因此,近现代江南散文最引人注目的,即为其中的温和气候与靓丽风光,也就是“水性”江南的外在之美。

江南“水性”的第二层含义在于,近现代江南散文表现江南人的自由个性与真实人生,并多少揭示出此地多水环境的孕育之功。江南人常有隐逸之思,不慕荣华,沉潜书史。他们不仅乐于观山玩水、营园赏园,还喜欢栽花弄草,植树添绿。近现代江

I

摘 要

南散文中既有秀丽的山水、自由的个性,又有赏心的园艺、可爱的生命,还有文士的雅集、艺术的趣味——“水”可以说无处不在——既孕生着自然万物,又影响到江南人的个性;而艺术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为亲近自然,同时植根于人的个性。因此,近现代江南散文拥有三种独特的观照视角:个性、自然与艺术,也可以说只有一种,即“水性”。

江南“水性”的第三层含义在于,近现代江南散文表现江南人水样的智慧与似水的柔情。江南人深知,人生似“水”,深不可测。他们在困苦面前以顺应为主,同时有所主张。他们强调现在,追求精神的安宁与生活的快乐。他们的情感表达委婉含蓄,如水之无声润物,罕有直抒胸臆之语。情到淡时若无迹,正如江南之平畴,乍看之下并无水流,而实际上终年含水于地表之下。

总之,近现代江南散文展露着江南人的生活智慧,以丰富而淡雅的情感打动人心。智慧与情感相融,化为舒缓的节奏。从审美角度来看,近现代江南散文的独特处即在于此——这种节奏潜隐于一篇篇散文的字里行间,不仅含蕴于秀丽的江南山水中,也融化在江南人的性情与艺术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近现代江南散文展示出一个“水性”的江南,呈现着无尽的诗意。?

关键词:江南;散文;水性;观照视角;审美特质

II

THE WATER-LIKE JIANGNAN: PERSPECTIV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PROSE OF

JIANGNAN

ABSTRACT

As a study on modern Prose of Jiangnan focuses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based on literary geography and literary anthropology, analysis through two important periods of history in modern times. All of those can providing mighty support for entire literary and cultural research of south of Yangzi River, and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same kind of study in other areas.

During modern times literary and cultural Jiangnan located on the edge of East China Sea, the area centered around Taihu Plain, including East Zhejiang province towards south, southern Anhui towards west, and southern Jiangsu towards north. In this region rivers crisscross, it is known as water cradle for its quantities of lakes, moderate climate and plenty of rain.

Prose of Jiangnan during modern times give expression to people, earth and man-land relationship of Jiangnan. Within total 2757 pieces of prose from Neoteric Literature of China and New Literature of China, they are 583 pieces of prose which expressed on individual character, interest or life style. If we took a look at the relation between quantity of prose and social condition, Prose of Jiangnan need uncontrolled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and peaceful social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uthor, we can know that most prosers concentrate on Taihu Plain and Ningbo and Shaoxing Plain, Gradually reduc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edge.

III

引 论

衷之情,写真切的见闻感想” ①。这些真的东西来源于日常生活现象,是个人的,也是情感的。柯灵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的《序》里写道,“试看这散文卷里一百八十家的作品,哪一篇没有抒情的成份?”感情在散文创作中具有特殊功能,没有感情,便无由产生创作的冲动,更谈不上个性的挥洒。

可见,现代散文观念是以情感和个性为标志的。或有真挚的感情,或有独特的趣味,无不彰显作者的性情。近代散文中的长篇大论,如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以及刘大白的《桐城派鬼话文合八股文的关系》等学术之文和鲁迅杂文,均不列入本文研究视野之内。但许宗衡的《记树》、徐时栋的《周丈新岑》、胡凤丹的《桃溪垂钓图记》、李慈铭的《霞川花隐词自序》、俞樾的《曲园记》、林纾的《游西溪记》和王大觉的《淀湖泛雪记》等,皆有动人的情景和真纯的感受,堪称上佳的江南散文。更详细的近现代江南散文的界定,参见第一章。

2、近现代江南散文的地域特色,很大程度上受到江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虽然“自然环境决定论”有着明显缺陷,但自然环境对个人产生影响,如心理素质与思维方式因地域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确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如蔡元培说,“人事之文野,以心术为进退,心术之粹驳,以外物之印象为隐括”②。王国维说,“南方之人,以长于思辨,而短于实行,故知实践之不可能,而即于其理想中,求其安慰之地”,故“南方学派则仅有散文的文学,如老子、庄、列是已”③。可见,不同地方的人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品性。

尤其是在江南,山水秀丽闻名天下。散文家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水的环境中,自然会在作品中带有些“水”的气质。如秦缃业在《藤香馆诗钞序》中,即认为友人“居杭久,其诗如西湖山水,清而华,秀而苍,往往引人入胜”。

近现代江南散文的地域特色,还受到此地人文传统的影响。如王拯言,“民风自水土出”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正是由于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才采取了适应这一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而才形成由这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思维、

①②③④

吴组缃. 序[A].//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一.1986:2.

蔡元培.书姚子移居留别诗后[A].//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集四.1993:208.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A].//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集四.1993:479. 王拯.待苏楼记[A].//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集二. 1992:308.

3

引 论

劳作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①不同的人,不同的民俗,造就不同的文化,进而形成不同地域的“文学性格”②。散文是一种表述经验世界的文体,具有“表达作家情绪、感受的直接性,蕴藏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③,因而成为所有文体中表露地域文化观念、文化质地最显著的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就近现代江南散文的地域特色而言,郁达夫早在七十多年前就有过评价。他说,丰子恺“是生长在嘉兴石门湾的人,所以浙西人的细腻深沉的风致,在他的散文里处处可以体会得出”。朱自清“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④。他所说的“细腻”与“秀丽”,虽然是就个别江南作家的散文而言,但也常常显现在其他江南作家的散文中,可以称为江南散文的两大基本特色。

所以,笔者将兼顾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对近现代江南散文的双重影响,拟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从感性经验的角度,探寻近现代江南散文中的山水印象,展示其“水性”的第一层次;另一方面着眼于江南人的个性特征与生活方式,归纳出近现代江南散文的独特观照视角,展示其“水性”的第二层次;最后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提取出近现代江南散文的审美特质,展示其“水性”的第三层次。

限于时间、学力与精力,加以“江南散文”命题的复杂性,笔者对近现代江南散文的粹取与分析,个别阐释容或与时论不合,也难免存在谬误与牵强之处,敬请识者谅解。

①②③④

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177.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23. 王嘉良.辉煌“浙军”的历史聚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 郁达夫.导言[A].//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2003.17-18.

4

一、近现代江南散文的范围

近现代江南散文的研究,作为侧重于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学研究,需要特定的地域依托。“江南”一词,经由漫长的历史沿革,富含自然地理、行政地理与经济地理等多重内涵。单考察某一历史时期,或单从山川水系、行政区划等显性角度来确定江南地域的范围,不利于江南文学的地域特色分析。只有从文化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古今传承,及其区域分布的层次性,才有可能发现近现代江南的核心区域和边缘范围。

特别是近现代作家多生于江南、或游于江南,大量散文带有江南地域的地理信息。借助于这些散文片段,笔者初步认定:文学与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当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向南覆盖浙东,向北容纳苏中三市,向西包括皖南,而东临大海。

近现代江南散文是近现代时期江南地区文化生活的艺术化呈现,具有浓郁的江南色彩。从散文来源看,分为江南人写江南、外地人写江南和江南人写外地三类。从散文数量看,在《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和《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全部2757篇散文中,江南散文占20%以上,蔚为大观。从散文数量与地区社会状况的联系上看,江南散文需要自由的社会风气与和平的社会环境。从江南散文作家的地理分布上看,大量散文家集中于太湖、宁绍二平原,由中心到边缘逐步减少。

(一) 近现代江南的区域指称

关于江南的区域,学界分歧不少。问题在于,“江南”与江东、吴越并称,看似兼顾历史,实无法代指不同时代之江南地域。如吴秀明认为,“狭义的江南,??主要是‘吴越’范围”①。但吴越的疆域多次变化,“越国在灭吴称霸后,不仅据有现在的浙江全境,

吴秀明.江南文化与跨世纪当代文学思潮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

5

一、近现代江南散文的范围

还拥有江苏、江西、安徽、山东之一部”①。可以说,即使在古代,“吴越”一词也无法明确表示江南区域的范围,而在很大程度上仅有文化上的象征意义。

近现代江南的区域范围,也无法用“江东”代指。据文献考证,先秦、秦汉的文献中多用“江东”一词,代指芜湖-马鞍山一线以东地区,包括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局部和江苏、浙江两省全部。汉代以后,原寿县、合肥、巢湖、无为、芜湖一带的巢淝通道降为一般交通线,江淮间水运通道移至扬州、镇江一带②。因为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为东西流向,故“江南”一词不再指代原“江东”地区的长江以北部分,缩小至太湖平原及其以南地区。

然而,“江南”的区域范围并未因此而明确,因为行政区域的变动颇有影响。唐置江南道,囊括今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广大地区,西起川黔,东至大海。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江南道一分为三,即黔中道、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上海、苏南、浙江、福建及皖南、赣东北局部,江南西道领有今湖南、江西两省。宋朝改道为路,设江南西路、江南东路。前者接近于今江西省,后者相当于今南京市、皖南和赣东北局部——太湖平原及其以南地区属两浙路。清置江南省,辖区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江南省设左右布政使,右布政使驻苏州,治理江宁、镇江、苏州、常州、松江五府,左布政使驻江宁,统领今安徽及苏北地区共九府四州。可见,行政地理意义上的“江南”范围一再变动,总体上自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缩小。除江南省一度包括今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外,多以长江为其北界。

如此看来,“江南”的区域范围难以确定。用陈望衡的话说,“从来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③。像李伯重的八府一州说④颇有影响,但仍有学者主张去掉南京、镇江⑤,划入部分浙东地区⑥。有学者认为“徽南地区”⑦或“安徽省的东南地区”⑧不能排除,扬州

①②③④

潘承玉.中华文化格局中的越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吴立,王心源,等.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环境考古学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9):479. 陈望衡.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J].江海学刊,2006(1):46.

指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后来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直隶州。参徐茂明.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J].史林,2002(3):56.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J].浙江学刊,2004(5):96.

景遐东.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4):13.

景遐东.唐前江南概念的演变与江南文化的形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30.

6

见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48.

⑤⑥⑦⑧

一、近现代江南散文的范围

也应加入①。严耀中和刘士林还将福建作为江南区域之一,“往北可以延伸到皖南、淮南的缘江部分,而往南则可以达到今天的福建一带”②。而张兴龙和朱逸宁声称,“向西除了徽南,还应该到达江西”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意见,或立足于某一两个时代,或选取经济、宗教一类单一视角,并不具备文化意义上的宏阔视野,令人遗憾。

笔者认为,近现代江南区域的确定,需要着眼于近现代(1840-1949),但又不能局限于这个时间段。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信息,如散文作品中记录的江南印象等等,可以作为江南区域界定的依据。

近现代散文家们的生动描述,证实太湖平原稳稳的居于江南区域之内,堪称其核心。当然这个核心并非哪一位散文家规定,而是诸多散文文本所展示的江南区域的“交集”。如周黎庵(浙江镇海)曾在抗战时期写作《春来忆江南》一文,称上海为江南的“暴发户”,南京是江南的“大户人家”。苏州和杭州是“江南的精粹”,昆山、青阳港、武进和丹阳等较小地方是“江南繁盛的区域”,上海的北站是“江南的总枢纽”,而镇江是“江南的边疆”。扬州比较特殊,区位上“应该说是江北的边疆”,而文化上“充满了江南的风味”。再如丰子恺(浙江桐乡)赞美自己的家乡,“‘三里一村,五里一市,十里一镇,二十里一县。’用这话来形容江南水乡人烟稠密之状,决不是夸张的”(《辞缘缘堂》④)。而俞平伯(浙江湖州)眼中,杭州是江南最重要的城市,因为“三天竺和灵隐本来是江南的圣地” ⑤。而南京是“郁蒸的江南”⑥,因为傍晚时分的秦淮河边依然热气袭人。这里提到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镇江、常州、嘉兴、湖州,正是太湖平原的几个重要城市,全部位于李伯重所划定的明清经济江南的范围内。

然而,近现代江南的区域范围不限于太湖平原,而是广至皖南、浙东。如丁晏(江苏山阳)曾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谈及军事防堵策略,主张扼守小孤山,以绝其“下江南之路”⑦。小孤山位于江西彭泽县境,扼长江,邻安徽省东至县,正是皖南地区的西

①②③④

黄健.江南文化与中国新文学诗性审美品格的生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3):66. 刘土林.在江南发现中国诗性文化[J].江苏大学学报,2005(1):1-3. 张兴龙.江南文化传统精神的阐释[J].美与时代,2007(3):22.

本文所引散文片段,凡在引文后直接标注出处的,均出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和《中国新文学大系》。以下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A].//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2003:235.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A].//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2003:229. 丁晏.御史朱琦陈庆镛合传[A].//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集一.1991:528.

7

不再说明。

⑤⑥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32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