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更新时间:2023-04-26 16: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粤海渔函[2002]533号

关于印发《名优水产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通知

各市、县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

由我局提出并组织制定、编撰的广东省地方标准《名优水产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入包括《广东鲂》及《广东鲂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凡《日本鳗鲡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大口黑鲈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罗氏沼虾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鳜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中华鳖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七项水产养殖省地方标准,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00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发至: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重点鱼苗场

广东省地方标准

名优水产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编

广东科技出版社

2广州2

图书在版编目(ClP)数据

名优水产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等编。—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12

ISBN 7-5359-2926-5

Ⅰ.名…Ⅱ.广…Ⅲ.水产养殖-技术操作规程Ⅳ.S96-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81332号

Mingyou Shuichan Zhongmiao Shengchan Jishu Caozuo Guicheng

出版发行:广东科技出版社

(广州市环市东路水荫路11号邮码:510075)

E-mail:glkjzbb@10dab3126edb6f1aff001fed

http://10dab3126edb6f1aff001fed.on

出版人:黄达全

经销:广东新华发行集团

排版:广东科电有限公司

印刷:广东省肇庆新华印刷有限公司

(广东省肇庆市星湖大道邮码:526060)

规格:880mmX1230mm l/16 印张4 字数 80千

版次:2002年12月第1版

2002年12月第1次印刷

印数:1~2000册

定价:10.00元

如发现因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承印厂联系调换。

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归口,广东省各有关水产行政、科研、生产部门专家起草的《广东鲂》等7项水产养殖广东省地方标准,业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批准,现予以发布、实施,这对促进广东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实施“质量兴国”、“科技兴渔”,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水产养殖业,加强水产养殖标准化,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编制水产养殖标准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水产品产量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加入WT0以后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水产养殖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更值得渔业科技工作者和所有水产工作者关注。广东省淡水渔业产量、产值多年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名优品种的养殖更是首屈一指。这次编写和发布实施的6个品种7项标准,均是广东省或由国外首先引进,或由野生率先驯化的名贵水产品种,科技人员通过长期的努力,解决了种质鉴定、亲本培育、人工繁殖、种苗培育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形成了大规模种苗生产的成熟技术。广东省老、中、青水产专家,在制定标准的编写、初审、修改、审定的过程中辛勤努力,付出了许多心血,可以说,7项标准凝结了渔业工作者的汗水和智慧。由于这些标准吸收了20多年来科研、生产的技术积累,也经过长期生产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很强的,在生产上参照实施,将会促进广东省水产种苗的生产,提高种苗的质量,从而相应地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东省首批水产养殖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对广东省渔业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今后随着形势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系列化标准制定和发布实施,这对广东省渔业生产更上一个新台阶,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李珠江

2002年8月

编写人员名单

肖学锋阮世玲黄樟翰卢迈新

广东省水产养殖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项目执行情况

1999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水产种苗工程重点科技项目《水产良种标准和养殖技术操作规程(课题编号:99990617),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顺德市农业发展局、中山市海洋与水产局、佛山市农委水产科(含南海市水产养殖场)、东芜市海洋与水产局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及科技人员分别承担广东鲂、日本鳗鲡、大口黑鲈、罗氏沼虾、鳜、中华鳖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广东鲂种质标准的编制工作,并由珠江水产研究所归口。标准起草单位由长期从事上述品种科研、生产工作的专家根据项目合同书等文件,按照统一的标准起草提纲,对相关的编制内容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主产区上述品种种苗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环节,并结合广东省各地的生产实际操作情况,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标准的初稿,初稿经珠江水产研究所项目负责人肖学铮及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阮世玲进行了初步审阅,并提出了修改与补充意见,由归口单位和起草单位承担项目的专家共同商议、修改,技术指标经过2个生产季节的测试与苗种培育验证,补充进征求意见稿,于2001年6月送本省长期从事相关水产品种科研、生产实践、管理的知名专家进行主审和副审。

2001年8月28至29日,项目约请广东省水产行政主管单位、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研究所、高等学校、各地方水产部门的21名专家、领导及审稿、编写专家于广州市番禺区召开了项目征求意见稿的审稿会议,与会专家、领导充分肯定了项目的意义及征求意见稿的质量,同时提出了修改补充意见。之后,归口单位对与会专家、领导的共识意见充分采纳吸收,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最后由项目组成员肖学铮和阮世玲统稿、修订,形成送审稿。2001年11月20日在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召开7项标准的审定会议,经过与会专家、领导的认真审定,最后审定会议一致通过送审稿并形成审定意见。会后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将标准的审定稿上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批准。

2002年1月24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粤质监标〔2002〕28号文,正式批准、发布实施广东鲂等7项广东省地方标准,同时也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

二、目的意义

广东钱鲂、大口黑鲈、中华鳖、日本鳗鲡、罗氏沼虾、鳜是广东省主要淡水养殖名优品种,这些品种或由广东省率先从国外引进,或由野生经过驯化,除日本鳗鲡外都已取得全人工繁殖成功,种苗生产则形成了大规模,养成也形成了产业化。据统计,2001年全省大口黑鲈产量6.34万吨,中华鳖产量2.16万吨,日本鳗鲡产量6.58万吨,罗氏沼虾产量3.63万吨,鳜鱼产量7.38万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养殖的重要环节是苗种的产量和质量,多年来,广东省佛山、顺德、中山、东莞等市为名优品种主产区,种苗生产历史长、技术完善、产量高、质量优,本系列标准由这些主产区科技人员负责起草,总结了主产区和广东省有关品种种苗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无疑将对广东省种苗生产具有规范作用。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对提高种苗的质量及相应地提高其产量、效益会起到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编写依据

(一)标准结构

项目包含的7个标准按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原理,并依各品种的种苗生产流程进行编制。

(二)确定技术项目与技术指标的原则

7个标准的编写是根据长期从事相应品种的种苗生产、科研的技术积累与必要的最新生产动向调研作为技术指标的蓝本和基础。其中“广东鲂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获广东省200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珠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获全国农业规划委员会、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口黑鲈项目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鳖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日本鳗鲡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鳜项目获国家星火计划三等奖,罗氏沼虾项目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标准所涉及的人工繁殖和培苗技术吸收了20多年来科研、生产单位的技术积累,同时也是负责起草

-1-

的单位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的总结。经实践证明,本标准的技术指标,如亲本培育、人工繁殖、受精孵化、苗种培育等措施及指标,都是可行的,效果良好,对保证种苗生产取得高产和优质具有很好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四、与现行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项目的编制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相一致。

五、建议

本项目《广东鲂》为强制性省地方标准,其余6个标准为推荐性的省地方标准。

六、效益预测

本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可规范广东鲂种质特征和广东鲂等6个品种的亲本来源与选择,种苗生产过程各项技术操作要领,并对种苗质量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对提高种苗质量、产量乃至养殖效果均具较大的意义,故将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七、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标准发布后,应加强宣传与贯彻,同时建议,对广东省大宗生产的常见名特优水产品种继续制定相关标准,形成系列化,以全面规范和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和提高。

八、重大分歧意见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项目7个标准,在制定和审定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无)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无)

项目组:肖学铮阮世玲黄樟翰卢迈新

2001年11月

-2-

参加《广东鲂》等7项广东省地方标准审稿的领导、专家名单

杨元生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处长、高级工程师

麦贤杰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

黄少文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程师

刘锡梧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周瑞莲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处长

陈良尧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处长

阮世玲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处长

刘炜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主任科员

吴淑勤珠江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罗建仁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吴锐全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欧阳海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刘家照珠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刚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肖学铮珠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叶星珠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毕生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郑文彪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劳启宁南海市水产养殖场高级工程师

施高茂顺德市水产商会研究员

张邦杰东莞市海洋与水产局研究员

麦家柏东莞市海洋与水产局副局长、工程师

黄善衔中山市海洋与水产局副局长、工程师

《广东鲂》、《广东鲂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7项广东省地方标准审定意见

2001年11月20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了省内水产科研、教学、生产等方面的专家对广东省有关单位专家起草、珠江水产研究所归口的《广东鲂》、《广东妨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中华鳖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日本鳗鲡种苗培育技术操作规程》、《大口黑鲈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鳜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罗氏沼虾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7项广东省地方标准进行了审查,在听取编制归口项目组的汇报后,对上述7项标准送审稿的格式与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和认真审查,获得一致通过。专家审查的具体意见如下: 1.《广东鲂》标准给出了广东鲈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及生物学、遗传学特性,适用于其种质鉴定;其余6项标准规定了广东鲂、中华鳖、日本鳗鲡、大口黑鲈、鳜、罗氏沼虾种苗生产中的亲鱼来源、亲鱼培育、亲鱼选择、人工催产、受精孵化、苗种培育、亲鱼与苗种运输及苗种质量(其中日本鳗鲡不包含亲鱼及人工繁殖)等操作技术,适用于上述品种的种苗生产。

2.上述7项标准均依据国家标准 GB/TI.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进行编制。

3.上述7项标准以相关单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项目(广东鲂、大口黑鲈、罗氏沼虾、鳜人工繁殖、日本鳗鲡池塘养殖及中华鳖病害防治、珠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等获奖项目)的科技成果、技术内容、指标为蓝本,并在调查和总结了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标准技术成熟,技术指标明确、科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大部分品种的标准为国内首次制定,有的品种虽有行业、地方标准,但广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从7项标准总体上衡量,居国内领先水平。

4.7项标准与我国现行的政策、法规、标准无冲突。7项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会提高相

关水产种苗的质量、产量和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建议《广东鲂》作为强制性地方标准,其余6项标准作为推荐性地方标准,并尽快颁布实施。

审查组主任委员:杨元生

副主任委员:张邦杰

2001年11月20日

ICS 65.150

B 5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12203-2002

DB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 44/T120—2001

广东鲂Guangd0ng Black Bream

2002—01-24发布 2002-03-01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 44/T120-2001

前言

为了鉴定珠江水系和海南岛水域特有的重要经济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保护和保存广东鲂原种优良的性状及种质,避免苗种生产过程中种质混杂和退化,开展广东鲂种质的有效监测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全文强制。

本标准主要是广东省“九五”科技重点项目成果,并吸取了“六五”期间珠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及前人有关成果。

本标准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刚、叶星、肖学铮。

DB 44/T120-2001

广东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食性、生长与繁殖、遗传学特性以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鲂的种质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7716 青鱼

3 学名与分类

3.1 学名

广东Megalobrama hoffmanni。

3.2 分类位置

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erinae),鲂属(Megalobrama)。

4 主要形态构造特征

4.1 外部形态特征

4.1.1 外形

体侧扁,菱形,背部稍隆起,腹部弧形。腹面自腹鳍起点至肛门间具肉棱。眼大,中侧位,体披小圆鳞,侧线稍下弯。沿体侧中部伸达尾鳍基部。背鳍有3条硬棘,胸鳍下侧位,不伸达腹鳍起点。体色较浅,仅背部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上半部各鳞片灰黑色。

广东鲂的外部形态见图1。

1

DB 44/T120-2001

4.1.2 可数性状

4.1.2.1 背鳍鳍式:D.Ⅲ-7。

4.1.2.2 臀鳍鳍式:A.3,25~27。

4.1.2.3 侧线鳞鳞式:

4.1.3 可量性状

体长为体高的2.6~2.9倍,为头长的4.5~4.9倍,为尾炳长的7.9~9.8倍,为尾炳高的9.0~10.3倍。头长为吻长的3.1~3.6倍,为眼径的2.8~4.2倍,为眼间距的2.4~2.8倍,眼间隔为眼径的1.2~1.6倍。

4.2 内部构造特征

4.2.1 鳔

鳔分3室。中室最大,后室最小。

4.2.2 下咽齿

下咽齿3行。齿式为2,4,5~5,4,2或2,4,4~4,2,2。

4.2.3 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4+36~37。

4.2.4 腹膜

腹膜为银灰色。

5 食性、生长与繁殖

5.1 食性

广东鲂为河川中下层鱼类,杂食性,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成鱼主要摄食淡水壳菜、河蚬等软体动物,兼食高等水生植物。池塘养殖时可摄食人工饲料。

5.2 生长

不同年龄组的野生鱼体长和体重退算值见表1。

表1不同年龄组鱼的体长、体重退算值

1)主要依据鳞片上的年轮数

广东鲂的生长方程和体长与体重关系或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

5.3 繁殖

5.3.1 性成熟年龄

雌鱼为3龄、雄鱼为2龄,达到性成熟。

5.3.2 怀卵量

不同年龄组个体怀卵量平均值见表2。

表2不同年龄组个体怀卵量平均值2

6 遗传学特性

6.1 细胞遗传学特性

6.1.1 染色体数

体细胞染色体2倍数,2n=48。

6.1.2 核型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组)13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9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2对(图2)。

图2 广东鲂(母本)的染色体中期分裂期(右图)和染色体组成型(左图)

A.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B.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C.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6.2 生化遗传学特性

眼球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图谱见图3。

图3 广东鲂眼球乳酸脱氢酶

7 检测方法

7.1 年龄的鉴定

按GB17716第6章的规定执行。

7.2 繁殖力的测定

杀鱼摘取卵巢称重,用电子天平称1.0g卵2个样品,在解剖镜下分别计数每克卵的平均卵粒数,折算卵巢的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

7.3 染色体的检测

按GB17716第6章的规定执行。

7.4 乳酸脱氢酶(LDH)的同工酶谱

按GB17716第6章的规定执行。

3

DB 44/T120-2001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生长方程、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A1 体长和体重生长方程

体长和体重生长方程按式(A1)、式(A2)计算:

=472.0[1-e-0.1989(t+0.1413)]……………………………………………(A1)

L

t

=2808.6[1-e-0.1989(t+0.1413)]3…………………………………………(A2)

W

t

——t龄时鱼的体长,mm;

式中:L

t

——t龄时鱼的体重,g;

W

t

e——自然对数;

t——鱼的年龄。

A2 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体长与体重关系按式(A3)计算:

W=3.4269310-63L3.3335………………………………………………(A3)

式中:W——鱼体体重,g;

L——鱼体体长,mm。

ICS 65.150

B 5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 12204-2002

DB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 44/T121—2001

广东鲂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Guangdong Black Bream Fry and Fingerlings

2002—01—24发布 2002—03—01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 44/T121-2001

前言

为推广广东鲂种苗生产技术,满足广东鲂养殖过程中对种苗的需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刚。

广东鲂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广东Megalobrama hoffmanni种苗生产的亲鱼来源、亲鱼培育、亲鱼选择、人工催产、受精孵化、苗种培育等操作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鲂种苗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0030 团头鲂鱼苗、鱼种质量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SC/T1008 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

DB 44/T120-2001 广东鲂

3 亲鱼来源

3.1 珠江流域野生广东鲂鱼种或成鱼经池塘或网箱人工培育成亲鱼。

3.2 严禁近亲繁殖的后代留作亲鱼。

3.3 外部形态符合广东鲂的标准(DB 44/T120-2001);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

4 亲鱼培育

4.1 培育池条件

4.1.1 位置: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开阔,交通便利。

4.1.2 面积1/5-l/3ha,水深2-2.5m,池塘以长方形为宜。便于饲养管理和捕捉。

4.1.3 塘底平坦,底质以壤土有少许淤泥为宜。

4.2 培育池清塘消毒

后备亲鱼育成亲鱼或产后亲鱼培育均应清塘后才放鱼。清塘药物有多种,常用以下2种: a)生石灰:用溶化的石灰水全塘均匀泼洒,每1/15ha水深1m用量为125~150kg;

b)茶粕:将茶粕粉浸水一晚后连渣带水全塘泼洒。每1/15 ha水深1m用量为40~50kg。

清塘后2~3d,用漂白粉和敌百虫全塘泼洒消毒水体,用量与鱼病防治常规用量相同或稍高。

4.3 放养密度

每1/15ha放养总量120-150kg,其中搭配商品鱼占总量的15%-20%。

4.4 投喂

人冬前(9~11月)强化培育,喂人工配合料和鳗鱼料各半。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7%。入冬期间视水温适当投少量,3月中下旬后渐增至5%~7%,同时加入适量维生素B、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及少量青料(假水仙等),具体投喂量视水质、天气等灵活掌握。

4.5 日常管理

a)每天早上、傍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和鱼活动情况。

b)每日亲鱼池设 1.5kW增氧机1台备用,以防亲鱼浮头。

1

DB 44/T121-2001

C)经常注人新水,以保持水质清爽。

d)开春后每周冲水2~3次,每次1h左右。

4.6 病害防治

4.6.1 锚头蚤病(针虫病)

为多发和常见病之一。严重者体表寄生针虫数十个,摄食大减,虫体寄生处红肿发炎,体瘦渐死亡。防治方法:1)用晶体敌百虫0.3~0.5g/m3全塘泼洒,每隔5d1次,连续用药3次,杀虫效果较彻底;2)发病严重季节每15天用0.3g/m3晶体敌百虫全塘泼洒,可预防;3)经常加入新水改善水质,可达到预防目的。

4.6.2 水霉病

鱼体受伤后水温合适会常发本病。严重者由于摄食差,体瘦而逐渐死亡。防治方法:1)以预防为主,拉网操作要小心;2)食盐和小苏打浓度各用400g/m3全池泼洒。

4.6.3 出血性败血症

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症状主要是鱼鳃盖下缘、鳍条基部等处的肌肉均有充血发炎。严重时短期内会大量死亡。预防方法:1)经常注入新水,定期按每1/15ha用生石灰15~20kg溶解后全池泼洒;2)发病高峰期用1-1.5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每半月左右1次。

5 亲鱼选择

5.1 质量要求

体形正常、健壮、无病、无伤者均可作亲鱼。

5.2 雌雄鉴别与选择

成熟期雌雄特征明显易鉴别:

——雌性:头部无“珠星”,手摸光滑;腹部较膨大松软。

——雄性:头部有“珠星”,手摸有明显粗糙感;腹稍膨大,轻压有乳白色精液流出。5.3 成熟度指标

性腺成熟系数雌鱼10.2%~14.0%;雄鱼5%~6%;相对怀卵量82~106粒/克体重。

5.4 雌雄搭配

1:l。

6 人工催产

6.1 产卵池条件

与家鱼产卵系统相同。

6.2 产卵主要生态条件

4月中下旬至6月,产卵水温范围20~31℃,最适水温24-28℃。宜控制于早上产卵。

6.3 最合适剂型量

每千克雌亲鱼注射量LRH-A12~16μg+DOM6~10mg,一次全量注射。雄鱼剂量为雌鱼1

/2~1/3。

6.4 效应时间

在同等剂量下,催产效应时间(注射后至亲鱼发情追逐开始的时距)与水温关系密切。具体可用下式计算:

Y=32.56—0.9X

(Y——效应时间,h;X——水温,℃。)

7 产卵受精

7.1 产卵受精形式和操作:宜采用人工授精法,控制效应时间及时起网,进行雌雄鱼挤卵、取精,

2

DB 44/121-2001

用柔软物(如鹅毛)将精、卵混合后即加入10%~15%的滑石粉液,搅动使卵子脱粘约1min 即可倒入环道池孵化。

7.2 产后亲鱼最好能注射复合维生素和链霉素0.5万IU/kg鱼体,先放于水泥池淡盐水(5?左右)中暂养2~3d,然后放回专塘培育。

8 孵化

8.1 孵化设施条件

环道池构造与家鱼相同,孵化用水应为清新河水,经24孔/cm滤网过滤防止大型浮游生物和其他敌害进入。

8.2 密度

以每立方水体80万~100万粒卵为合适。

8.3 孵化管理

孵化用水温应符合 GB 11607渔业水质标准,溶氧应保持5mg/L以上。水流速应以能使胚胎半浮沉为佳。因广东鲂仔鱼(鱼花)较家鱼娇嫩,在鱼花阶段的操作管理与家鱼有较大的不同:

a)仔鱼未出腰点已开始摄食,故在腰点出现前一天即应投喂熟蛋黄浆,连续喂2~3d,待鱼花腰点十分明显时(通常称“老身”)才出池。经这样处理的鱼花体质特别健壮,可大大降低鱼花出池死亡率。

b)在出鱼花全过程,“均应带水操作,而不能像家鱼花那样密集操作。

9 鱼苗培育

9.1 培育池条件

近水源、注水方便;池形整齐,面积1/10~1/5ha;水深 1.0~1.2m为宜;土质好、池堤牢固、不漏水。

9.2 培育塘消毒

同本标准4.2。并清除塘边杂草。

9.3 密度

以225~250尾/m2(折合每1/15 ha放养15万~16.6万尾)为宜。

9.4 开口饵料及投喂法

按SC/T1015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施基肥,鱼花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辅以豆浆或花生饼浸出液,第4~5天后改用幼糠粉投喂(干洒)。投饲量一般掌握在鱼体重的6%~10%为宜。

9.5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晨、傍晚巡塘1次,观察水色变化和鱼苗动态、浮头情况等,以决定投饵量的加减和要否加入新水(一般不加入新水,尽量使水质保持稳定)。

9.6 病害防治

鱼苗培育期间很少发病,若出现病害可参照本标准4.6和10.6进行防治。

9.7 鱼苗标准

长3cm左右的鱼苗鳞片已长齐,黑色素和侧线明显,背鳍棘尚软,胸鳍末端几乎伸达腹鳍起点,体形和体色近似成鱼,鱼苗游动活泼,已稍会跳跃。

10 鱼种培育

10.1 培育池条件

面积以2/15~1/3ha为宜,其余条件与鱼苗塘相同。

10.2 鱼塘消毒

3

DB 44/T121—2001

同本标准4.2。

10.3 密度

视水质水深和投饲质量等条件而定,一般在鱼苗长至全长3cm时第1次分疏,每1/15ha 放养5万~8万尾。

10.4 饲料投喂

以多品种饲料轮流投喂为好,可预防营养缺乏病发生,通常投喂玉糖等加部分鳗鱼饲料,可用干法泼洒,也可喂浮性颗粒饲料,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4%~8%,投饲方法宜用“四定”法: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10.5 日常管理

与本标准9.5同。可视水质情况而经常加人少量新水,必要时设增氧机定时增氧,防浮头。

10.6 病害防治

鱼种阶段若水质不良易发病,主要病害有:

a)水霉病:主要是由于拉网过塘或人工操作不慎损伤鱼体感染霉菌所致,防治方法同本标准4.6。

b)车轮虫病:对鱼种危害大,病鱼在鱼塘边缓慢游动,不摄食。防治方法:1)用90%晶体敌百虫0.3g/m3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次。2)用25g/m3福尔马林液全池泼洒,第2天更换部分新水。应注意广东鲂对硫酸钢十分敏感,0.4g/m3浓度可使鱼苗致死,故不能用作治疗此病。

C)小瓜虫病:在水温15~27℃时发病率高。病鱼聚于塘周边水上层,无力,慢游,不摄食,体瘦。肉眼可见体表有许多白色小点状囊泡。防治方法:1)用25g/m3福尔马林全塘泼洒,隔1天再用药1次。2)每1/15ha体用鲜辣椒2.5kg加水煮30min,将煮液稀释后全塘泼洒。

10.7 鱼种标准

全长6~7cm鱼种体高相对增大,背鳍棘硬度增大,胸鳍末端达腹鳍起点。体形和体色与成鱼更相近。跳跃力强。全长12cm以上鱼种体形和体色基本与成鱼相同。

11 亲鱼、鱼苗和鱼种的运输

11.1 亲鱼运输

水温20℃左右,亲鱼规格0.5~0.8kg/尾,每一尼龙袋装4~6尾为宜。运输时间可达5h。

11.2 鱼苗、鱼种运输

水温20℃左右,2~3cm鱼苗,每只尼龙袋装1000~1300尾;5~6cm鱼苗每袋装250~300尾;9~10cm鱼种,每袋装150~200尾,运输时间可达5h。

11.3 鱼苗、鱼种出售前的锻炼

出塘前2天拉“空网”锻炼,出塘前1天拉网“吊池”过夜,然后才操作、点数和装运。

12 苗种质量

12.1 外观

体形正常,鳍条、鳞被完整,体表光滑有粘液,色泽正常,游动活泼。

12.2 可数指标

畸形率小于1%,带病率小于1%,损伤率小于1%。

12.3 可量指标

各种规格(全长)的苗种平均体重应达到表1数值的90%以上。

12.4 检疫

不带有任何传染性、危害大的疾病。

4

DB 44/T121-2001

13 苗种质量检验方法

按GB 10030第7章规定执行。

表1 各种规格苗种的重量

5

ICS 65.150

B 5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 12205-2002

DB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 44/T122—2001

大口黑鲈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Largemouth Bass Fry and Fingerlings

2002-01-24发布 2002-03-01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44/T122-2001

前言

为推广大口黑鲈种苗生产技术,满足大口黑鲈养殖生产中对种苗的需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顺德市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施高茂、黄念祖。

DB 44/T122-2001

大口黑鲈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种苗生产的亲鱼来源、形态特征、亲鱼培育、亲鱼选择、人工催产、受精孵化、苗种培育等操作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大口黑鲈种苗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0030 团头鲂鱼苗鱼种质量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SC/T1008 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

3 形态特征

大口黑鲈体侧扁,背肉稍厚,呈纺锤形;头中等大。口大、斜裂。颌能伸缩,上颌骨延伸超过眼下缘,体被细小栉鳞,颊部上方及鳃盖亦被鳞。各鳍前端均有硬刺,尾鳍正尾型,稍向内凹。侧线完全,微向上弯。上下颌骨、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细齿。鳃耙梳齿状。体色为淡金黄带黑色,头部、背部散布黑色斑,排列呈带状,从吻端开始直至尾鳍基部。

背鳍Ⅸ-Ⅹ,Ⅰ-13~14,硬棘部和软条部间有一小缺刻,不完全连续;胸鳍Ⅰ-12~

13;腹鳍Ⅰ-15;臀鳍Ⅲ-9:侧线鳞,侧线不达尾鳍基部。

4 亲鱼来源

4.1 通过从原产地引进选择,原种亲本引种每批不少于200组。

4.2 经过多代系统选育和筛选并经审定为纯种的。

4.3 严禁近亲繁殖的后代留作亲鱼。

5 亲鱼培育

5.1 培育池条件: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水深1.5m左右,面积2/15-3/15 ha,池底平坦,排灌方便,放养前要清塘除野。

5.2 放养密度:体重1~1.5kg亲鱼一般每1/15ha放养60~80尾,雌雄比例3:2或1:1。

5.3 投喂:以鲜活小鱼、小虾或拌合的杂鱼浆并添加适量含维生素E的鳗鱼饲料,每天上午及黄昏各投喂1次,以饱食为度。

5.4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如下:

——每日早晚巡塘,观察水质及鱼的摄食活动情况;

——适当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开春后每周冲水1~2次,每次1~2h,促进性腺发育。

1

DB44/T122-2001

6 亲鱼选择

6.1 质量标准:体健、无病、无伤,年龄2龄以上,体重1~1.5kg。

6.2 雌雄鉴别:雌鱼体形较粗短,繁殖季节时腹部膨大,卵巢轮廓明显,腹部柔软,生殖孔稍凸,有些个体轻压腹部有卵子流出。雄鱼体形较狭长,生殖孔凹陷,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6.3 雌雄比例:1:1。

7 催产

7.1 产卵池条件

a)水泥池,面积大小不拘,每2~3m2投放雌雄鱼各1尾。

b)使用原来亲鱼培育池。

7.2 产卵主要生态条件:每年2月中下旬至5月,水温20~30℃;池水清新,溶氧充足,宜在5mg/L以上。鱼巢:水泥产卵池每间隔1.5m放入鱼巢1个,鱼巢规格一般为60cm360cm,可用纱网、棕榈皮、麻袋、卵石等制作。鱼池产卵的鱼巢一般以纱网制作,用小石块坠吊在水下30~50cm处或敷设在池塘边浅水区。

7.3 催产剂及使用剂量:催产剂常用鲤鱼脑垂体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单独或合剂使用。剂量一般每千克雌鱼亲鱼用鲤鱼脑垂体4~6mg或HCG1000~1500IU或鲤鱼脑垂体2mg+HCG500~600IU,雄鱼剂量减半,以一次注射为宜。若两次注射,第1次注射总量30%~40%,余量间隔5-8h注射。

7.4 效应时间:水温22~26℃效应时间18~25h。

8 产卵受精

8.1 产卵受精形式和操作:大口黑鲈可自行产卵,为了达到同步产卵的目的,一般宜注射催产剂,雌雄亲鱼按1:1比例放人产卵池或池塘,至效应时间,亲鱼即能自然产卵、排精,受精卵附着于卵石或鱼巢。

8.2 产后亲鱼处理:产后亲鱼可放于水泥池暂养2~3d,如受伤可注射兽用青霉素(0.5万~1.0万IU/kg鱼体重)然后放塘。经精心培育,还可进行第2次繁殖。

9 孵化

9.1 孵化设施条件:孵化池一般为水泥结构,可以在原产卵池孵化,也可以取出转池孵化。如用池塘孵化,则可将粘附受精卵的鱼巢放入网筛,将网筛吊在池塘中,处于充气或微流水状态孵化。

9.2 密度:水泥池孵化每立方米水体放受精卵5000~10000粒。利用环道水泥池孵化,密度可适当增加。如用池塘产卵孵化,则应将产完卵的亲鱼扦捕过池,让附着鱼卵的鱼巢在池塘孵化,每1/15ha池塘放受精卵密度约10万粒。

9.3 孵化管理:孵化用水宜经过滤,防止大型浮游生物和其他敌害进入,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最好有微流水或充气设备。水温20℃,45h孵出仔鱼;24~26℃,30h孵出。孵出3d后卵黄囊消失,待仔鱼膘充气,腰点明显时即可将仔鱼进行鱼苗培育。

10 鱼苗培育(由出膜3天的鱼苗培育成全长3cm的规格)

10.1 水泥地培育

10.1.1 培育池条件:水深约1m,面积大小视生产规模而定,水质优良,排注水方便。

10.1.2 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放苗100~200尾。

10.1.3 开口饵料及投喂方法:鱼苗孵出后2~3d开始摄食,即需投生物饵料,如轮虫或丰年虫幼体,每天投喂5~8次,每次投喂量视池中剩余量而加以调整;经2~3d,当鱼苗长至1cm左右时,

2

DB 44/T122-2001

可投喂小型搔,投喂量视鱼苗是否呈饱食状态而定。当鱼苗长至1.5cm左右时,可投喂大型??,长至2cm,可喂丝蚯蚓。

10.1.4 饲料转换:鱼苗长2cm可开始驯食。方法是将鱼苗网集培育池一角,将食物由活饵改为切碎的野杂鱼肉等。

10.2 池塘培育

10.2.1 培育池:面积1/15~3/15ha,水深1-1.5m,不渗漏,池底平坦,少淤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

10.2.2 清塘与施肥:按 SC/T1008有关规定用生石灰或茶粕常规方法清塘,清塘后施放禽畜粪尿、大草,以繁殖浮游生物,池水透明度以20~25cm为宜。

10.2.3 密度:每1/15 ha放养3万~5万尾。

10.2.4 饲养管理:以施有机肥繁殖浮游生物作为大口黑鲈的饵料,施肥量每7d每1/15ha 施有机肥120~150 kg,并适当加注新水。10.3 分筛

大口黑纱相互残杀比较严重,生长不一,水泥池或池塘培育过程当个体大小不匀时,应及时用鱼筛将大小鱼分开培育以提高成活率。

11 鱼种培育(由3cm鱼苗培育至5~10cm的规格)

11.1 培育池条件:鱼池面积 2/15~1/5ha为宜,其余条件与鱼苗池同。

11.2 清塘与施肥:与鱼苗池同。

11.3 密度:每1/15ha放养3cm鱼苗2万尾。

11.4 饲养管理:视驯食情况,投喂鱼苗、鱼糜或下杂小鱼块,日投饵2~3次,日投饵量为鱼体总重的5%~8%。培育过程保持水质清新,并使用分规格过筛拉疏方法以保持鱼种规格一致,提高成活率。

11.5 病害防治

几种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a)烂鳃病:主要由柱状纤维粘细菌感染引起,发病水温23~30℃。防治方法:1)注意放养密度和不投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池内残余腐败饲料;2)内服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每千克体重用药50mg,连喂4d。

b)锚头蚤病:对鱼种危害较为严重。防治方法:1)生石灰清塘;2)1/15ha深1m用马尾松叶15kg捣汁全池泼洒。

C)烂尾病:由细菌引起,发病时间在冬春季。防治方法:1)捕捞和运输小心避免损伤鱼体;2)病鱼用3%食盐水浸泡5~10min或1.2mg/l漂白粉全池遍洒。

d)水霉病:从鱼卵到成鱼都可发病,以春秋较常见。防治方法:1)生石灰彻底清塘;2)小心操作,勿使鱼体受伤;a)苗种水霉病用2%食盐水浸泡鱼体3~5min;4)食盐、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浓度各为400mg/l

e)肠炎病:全年均可出现,夏季较严重,主要原因是投喂变质或不洁饲料引起,危害较大。防治方法:1)杜绝投喂变质和不洁饲料;2)土霉素拌饲料投喂,每50kg用药5g,连喂4d。

12 苗种质量

12.1 外观:体形正常,鳍条、鳞被完整,体表光滑有粘液,色泽正常,游动活泼。

12.2 可数指标:畸形率小于1%,损伤率小于1%。

12.3 可量指标:各种规格(全长)的苗种平均体重应达到表1数值的90%以上。

12.4 检疫:不带有任何传染性、危害大的疾病。

3

DB 44/T122-2001

表1 大口黑鲈各种规格(全长)苗种的重量

13 鱼苗鱼种运输

以常规尼龙袋充氧运输水温25~30℃,长2~3cm鱼苗,每个尼龙袋800~1000尾,4cm 鱼苗每袋装500~600尾,5cm鱼苗每袋装300~400尾;运输时间可达8h。

14 苗种质量检验方法

按GB 10030第7章规定执行。

ICS 65.150

B 5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 12206~2002

DB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 44/TI23—2001

中华鳖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Juvenile Chinese Soft-shelled Turtle 2002-01-24发布 2002-03-01实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 44/T123-2001

前言

为保持中华鳖优良性状、推广中华鳖种苗生产,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麦家柏。

DB 44/T123-2001

中华鳖种苗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种苗生产的亲鳖形态特征及来源、亲鳖培育、亲鳖选择、人工孵化、稚鳖培育等操作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鳖良种场,也适用于我国华南地区从事中华鳖种苗生产的水产养殖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607 渔业水质标准

SC/T1016.5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长江下游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

3 形态特征

中华鳖体扁平,体形稍厚,雌体近卵圆形,雄体稍椭圆形。背腹有骨质板组成的硬甲,头、尾及四肢可伸缩骨甲内外,背部多呈赤沙色或淡绿色,少数背部有花斑点。背部皮肤有

若干突起小疣,纵棱元或少量。稚鳖腹部多为鲜红色,幼鳖、成鳖、亲鳖腹部白色,无斑点。头、颈部淡黄色,无斑点。裙边宽厚,吻突长,约等于眼径。尾较短,雌性尾不露出裙边,雄性尾稍露出裙边。四肢短而粗,后肢较发达。足有5趾,趾间全蹼,内侧3趾有锋利如钩的爪。为区别从境外引进的泰国鳖,将中华鳖与泰国鳖的差别列于表1。

表1 中华鳖与泰国鳖的区别

4 亲鳖来源

4.1 来自天然水域野生经驯化养殖至性成熟的雌鳖、雄鳖。

4.2 人工繁殖经饲养至性成熟非近亲交配的雌鳖、雄鳖。

4.3 从中华鳖原良种场引种的雌鳖、雄鳖。

5 亲鳖培育

5.1 亲鳖选择:选择鳖种纯正,形态特征明显,身体健壮,无伤无病,个体重 1.2~1.5kg,性成熟的野生或人工饲养的亲鳖。

5.2 亲鳖池条件:面积为1/15~1/3ha土池,水深2~2.5m,底泥厚度小于15cm,池埂坡度30°。埂面四周筑高60cm防逃墙,用于防逃、防混杂。防逃墙内侧面,留有1~1.5m宽空地,靠墙向池边

1

DB 44/T123-2001

设宽50~60cm、厚25~30cm的沙带,作产卵床。沙带上方搭棚架,向墙外倾斜,防雨遮阴。池水边每隔5m设一食台。

5.3 放养密度与搭配:每1/5ha放150~250只(重3m~400kg),雌雄亲鳖比例4~6:1。

5.4 水质要求:符合GB11607。pH值7~8.5,不得小于

6.5,大于9。溶解氧5~7mg/L,不得小于2mg/L。有机耗氧量12~15mg/L,氨氮小于2mg/L,透明度30cm左右,水色呈淡绿色或茶褐色。

5.5 水质管理

a)消毒:放养前用200mg/L生石灰消毒,10d后放养;尔后视池水情况,每次施放生石灰40~50mg/L调节酸碱度。

b)水温:最适水温28~32℃;低于20℃停止摄食,高于34℃对鳖造成损害。

c)水位控制:3~5月水深为l.2~1.5m时降水升温;7~9月水深为2.2~2.5m时增水降温;10~11月上旬水深为1.5~2m时降水升温;11月中旬至翌年2月水深为2.2~2.5m 时稳定水温。

d)换水:隔10~15d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1/5~l/4。

e)控肥: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水葫芦,占水面的15%,以防水质富营养化;水质过瘦,可适当施用经发酵的有机肥或氮、磷、钾无机肥,用量参照SC/T1016.5第9章9.2的规定,做到适时、适量、适法,水质达到“肥、活、嫩、爽”。

5.6 饲料投喂

a)饲料种类:人工配合饲料,分为亲鳖产卵前期、产卵中期、产卵后期专用配合饲料。

并添加15%~25%肝脏类,5%~10%蔬菜类,1%~2%植物油搅拌成团状。

b)投喂方法:水温22℃以上开始试投;水温25~30℃时,每天投2次,分上午9:9~10:00,下午16:00~17:7;饲料团块投放在食台离水面5cm处。

C)投喂量:以干料计为鳖重的2%一3%。根据天气、水温等情况,以投料后2~3h吃完为宜。

5.7 日常管理

a)巡塘:早晚巡塘1次,观察亲鳖活动、摄食和水质变化情况,防逃、防盗、防敌害,并做好日记。

b)管理:每次投饲3h后,观察吃食情况,及时取去剩余饵料;清除鳖池四周杂草,搞好环境卫生;及时修补产卵床防雨棚。

c)防病治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每7~10d用20mg/L生石灰全池消毒;每3d用生石灰250g或漂白粉50g对每个食台、渔具进行消毒;发现病鳖及时诊断,对症下药。

6 产卵

6.1 产卵季节:广东省培育的亲鳖当年秋天和翌年春天交配受精,3月底至8月底产卵,5~7月为产卵高峰期。

6.2 产卵:分批夜间产卵,卵产于产卵床上离沙面5~20cm深处,每窝5~20粒,平均受精率85%~90%。

6.3 收卵

6.3.1 寻找卵窝:每天早上巡视产卵床,根据鳖爬行的脚印及沙堆翻动的痕迹,寻找卵窝位置,插好牌签,做好记录。

6.3.2 收卵时间:鳖卵产出12h待胚胎固定后,下午15:00时开始收卵。

6.3.3 挖卵方法:捡卵时,将上层沙轻轻拨开,见卵后将卵一个一个捡出,并逐个擦干净。放入垫有毛巾的盆中,整齐排列,白点向上,以防卵粒挤压和撞击。每盆可放2层。动作要轻快。搬运时避免剧烈震动和防止日光曝晒或雨淋,及时送孵化房。

7 孵化

7.1 备沙:沙用25目网筛过筛,沙半径0.6~0.8mm,备足用量。

2

7.2 消毒:沙用100mg/L漂白粉溶液浸泡,晒干备用;孵化房、孵化箱、工具等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用高锰酸钾消毒。

7.3 孵化房条件:砖石结构温室,内配控温及换气设备,能保持室温30~32℃,相对湿度85%,并可及时排换室内空气。

7.4 孵化设施

a)孵化框架:用钢管焊成可放置2~3层孵化箱的框架。框架一排一排摆放,每排间距0.8~1.2m。

b)孵化箱:用木板钉制,规格90cm360cm320cm,箱底有适量的通气孔。在箱面一端开一个宽20cm、深8cm的纳苗口。在纳苗口下方放一面盆,内盛水3~5cm深,用于纳苗。 c)恒温设备:由自动控温仪、红外线加热板、交流接触器等组成,能自动调控室内温度。

7.5 摆卵

a)受精卵选择:卵上方有一圆形白色亮区,是胚胎发育区域,且界面圆滑清晰,个体饱满浑圆,色泽好。

b)人箱摆卵:孵化箱底内先铺沙4~5cm厚,距箱壁4~5cm处开始摆卵,白点向上;较大的卵摆下层,小卵摆在上层,卵挨卵摆放。两层摆好后盖沙,每箱放卵1500粒。

7.6 孵化条件

a)温度:室温控制在(30±2)℃,孵化45~49d可孵出鳖苗,33~35℃孵化40d可出苗;温度过高影响雌雄比例,温度过低影响鳖苗质量。

b)湿度:湿度掌握在80%左右,湿度小,在孵化房内喷水,湿度过大,可开窗换气。 C)沙的含水量:用经消毒晒干的沙,每50kg沙喷水3~3.5kg手能捏成团,松手即散开作为早期用沙;孵化35hg,含水量适当减少,每50kg沙含水2.5~3kg;含水量可用水喷调节。

7.7 孵化管理

a)恒定温度:温度不宜忽高忽低,每隔8b开启排气窗15~20min,交换室内外空气。

b)日常管理;24h有人值班,每30min检查温度、湿度,并做好记录。做好防鼠、防蛇、防蚁工作,无特殊意外不宜随便翻动孵化卵。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85%~95%。

8 稚鳖培育

稚鳖培育是指将3~4g的鳖苗培育至50g的培育过程。

8.1 暂养

刚孵出的鳖苗应放人大盆内暂养1~2d,盆斜放,盛水面积占盆底2/3,口径50cm的盆放苗300只左右。

8.2 入池培育

孵出1~2d的稚鳖宜放人培育池培育,入池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8.2.1 消毒:鳖苗人池前用50mg/L高锰酸钾浸泡10~I5min,培育池用生石灰或高锰酸钾消毒,池水用二氧化氯3mg/L浓度全池泼洒。

8.2.2 培育池:水泥池面积10mm2以上,上池50mm2以上,池深1m,水深30~50cm,进排水方便。

8.2.3 培育用水:用专用塘进行培水,应符合SC/T1016.5要求,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pH值7~8.5,不能小于6.5,大于9.0溶氧5~7mg/L,不小于2mg/L,有机耗氧量12~15mg/L,氨氮小于2mg/L,透明度30cm左右,池水呈淡绿色或茶褐色。使用时,将专用塘水灌人培育池内。8.2.4 放养密度:稚鳖按个体大小,强弱分别放人培育池。3~5g/只规格的稚鳖放养密度为40~60只/mm2,20~50g/只规格放养密度为20~30只/mm2。

8.3 投喂饲料

8.3.1 种类:下池第1周投喂经漂洗、消毒的活鲜水丝蚓或用人工配合稚鳖料50%+肝脏类30%+

3

DB 44/T1232-2001

熟蛋黄20%搅拌成团投喂;2周后改用稚鳖配合料60%+肝脏类30%+红萝卜、蔬菜类10%搅拌成团投喂。

8.3.2 投喂方法:饲料放于食台,被水淹没的一端离水面3~5cm处。上午8:00~9:00、下午16:00~17:00各投1次。日投喂量(以干料计)占稚鳖重的3%~4%

8.4 日常管理

8.4.1 水质调节:稚鳖池早期蓄水25~30 cm,2~3d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1/3~1/2。

8.4.2 巡池:昼夜巡池,观察吃食、活动和病害情况,做好防逃、防盗、防敌害的工作。8.5 分级培育

稚鳖培育一段时间会出现大小参差,应及时调整规格和放养密度,同池鳖苗规格必须一致。稚鳖培育至50g一般的成活率为85%~95%。

8.6 越冬

当水温降至20℃以下时,鳖停止摄食,12℃以下进人冬眠,为使鳖快速生长和提高成活率,当年10月初才孵出的鳖首要进行保温或加温越冬。

8.6.1 越冬池:分钢架结构和简易棚膜结构两大类。

a)钢架结构:上盖玻璃纤维瓦或双层塑料膜,地面以砖石墙分隔成长方形泥底池,面积100mm2以上,用锅炉蒸汽加热,亦称温室越冬。

b)简易棚膜结构:用竹作柱,上用钢绳或木条搭成“人”字形棚架,盖聚乙烯薄膜,配锅炉或热水炉加温设备,池塘面积为1/15~1/5ha,称上池越冬,广东省多采用此类越冬池。

8.6.2 越冬管理

8.6.2.1 越冬前准备:消毒池塘,搭好越冬棚,准备充足加热燃料。

8:6.2.2 加热设备:分为加温部分,水循环部分。

a)加温部分:加热炉和鼓风机,l/5ha配一座储水4t的加热炉。

b)水循环部分:利用越冬池原池水进行循环加温,热水由管道输送到越冬池内。

8.6.2.3 散热管道敷设:散热管材料用PVC管,主管径与热水炉出水口相同,用若干条较小口径的支管直接将热水送入池内。

8.6.3 越冬时间:10月前将越冬棚搭好,水温低于25℃时将稚鳖放人越冬池内,进行保温培育。

8.6.4 越冬日常管理:与未进越冬池相同。

a)控温换水:根据气候变化进行换水,气温高多换,气温低少换,冷空气入侵时不换,并开启加热炉加热,使水温保持28~30℃,保证稚鳖正常摄食。

b)控制水质:越冬池内拦放水浮莲净化水质,面积占水面15%。

8.6.5 越冬放养密度:10~20g/只规格,放养30~40只/mm2,20~50g/只规格,放养20~30只/m2

8.7 出越冬池

翌年春季,水温逐渐上升,25℃上水温维持4~5d时可考虑出池。出池前要将越冬棚盖逐渐打开,使越冬池水温与外界水温趋于一致,避免产生太大温差。然后泵干池水。用手捕捉稚鳖,直至捉完为止。

9 病害防治

9.1 预防

病害预防措施包括:

a)水质管理:水质保持清新,达到“肥、活、嫩、爽”。

b)投料管理:投配方合理不变质的饲料,定时定量定位,及时取走食合残剩饲料。

C)定期消毒:每3d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食台消毒。每15d用生石灰20mg/L全池水消毒。

d)日常管理:注意周围环境卫生,防敌害生物侵袭。

4

DB 44/T123~2001

e)增强水环境自净能力:适当放养底层鱼类,每1/15ha放鲮或鲫鱼100尾,水面放养一些水浮莲或水葫芦,占水面15%。

9.2 治疗

常见的病害及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28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