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培智班开辟劳动实践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30 01: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培智班开辟劳动实践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萧山区益农镇小 周觉伟 孙伟良

一、我们在思考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富裕、生活质量的提高,智障学生的劳动能力不是增强了,而是减少了、下降了。如何让智障学生学会生存、自立社会,成了特殊教育的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学校,我们以为要根据智障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要求,开辟相应的劳动实践基地,从而促进其劳动实践能力的提高于发展,为他们的生存奠基。

1、课程的设置:重视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修订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实验方案》中指出对智障学生最终的培养目标是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成为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农村智障教育的发展要着眼于农村智障学生的未来,结合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方面的知识相对了解的多的实际,积极开辟农村劳动实践基地,为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而服务。真正做到低年级注重学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训练;中年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的训练;高年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培养训练。注重课程与教学的实效,以发展和促进智障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中心,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实现就业、能够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际的现状:智障学生缺少劳动实践的空间

作为普通学校的培智班,学生在校主要通过课堂和资源教室两大主阵地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对智障学生进行相应的操作知识的辅导,在资源教室中进行简单的室内手工操作,如剪纸、粘贴、养殖等,但对于实际的农作物的栽培与管理等缺乏了解。而这些却是基本保障智障学生走向社会后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面对的是缺少学生直接能尝试结合生活实际的蔬菜植物等的栽培和管理知识。同时,智障学生在家庭中由于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往往受到父母百般的呵护(或是不予管理,听之任之),因此智障学生在家庭中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我们急需要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来帮助智障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蔬菜的种植和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基地的开辟:智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训练场

作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农村来说,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是农村智障学生独有的良好实践优势(城区因为城市规划及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相对紧张)。针对以往智障学生教育中偏重于理论上的讲解和帮助以及资源教室内的简单手工操作不能满足智障学生日后走向社会、面对生活所需的劳动技术的需要的现状,我

们以为通过开辟劳动实践基地,不但能够让智障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活动的空间,增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乐趣,而且能在劳动实践的操作中掌握一些简单的蔬菜种植的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今后面向自己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能够让智障学生在劳动实践的相互帮助和互相切磋中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是智障学生良好能力培养的重要训练场。

二、我们在探索

1、课堂教学:劳动实践方法的引导

课堂是知识传授的主阵地,尽管智障学生在智力上相对落后,可是必要的知识方法积累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借助课堂的教学,指导学生一些实践操作的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述、图纸演示、实践示范等方式,将相应一些利于智障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一些知识和方法运用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传授给学生,让智障学生在实践前有必要的知识积累,为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2、资源教室:简单手工操作的实践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的对智障学生提供课外辅导的机会,使他们及早回归主流,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专门为随班就读儿童设立了训练辅导室(资源教室)。根据特殊儿童的个别辅导需要,在室内设立了文化补习、语言训练、生活能力自理、智力开发、特长培养、感知肌能训练、劳动能力培养等区域。室内配备了电脑、电视、VCD、录音机、语音训练板、电子琴、健身器材、专用图书、教具、学具及适合农村特点的劳动器材等。根据个别需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辅导教师会针对性的对智障学生进行辅导训练,同时安排帮扶小组的同学共同参与,他们合作学习、共同认知、一起完成智力游戏??智障儿童在老师、同学的引导帮助下尽情展示自己的特长,他们画的画、写的字、粘贴、编制、泥塑等作品一件件的被摆在了特长展示台上,让他们在体验中主动发展。 3、课间活动:劳动知识的游戏巩固

玩是学生的天性,智障学生也不例外。因此,课间的游戏活动往往能有效促使智障学生良好的交往。因此,我们借助课间智障学生间的游戏活动,加深他们对基本的劳动技能的掌握。一段时间之后,智障学生间会形成他们内部的比较默契的配合,而且也很乐意在游戏活动中去互相帮助,在彼此的劳动实践合作游戏交往中,智障学生许多不良的交往心理已潜移默化地得到了转变,劳动技能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如在课间,教师可以把为智障学生设计的简单的蔬菜种植的过程游戏卡发给学生,让他们打乱顺序后再进行重新按序排列,智障学生在几个人的合作游戏中逐步了解和巩固了对劳动知识的积累。

三、我们在实践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使智障学生毕业后成为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和享受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劳动者,而且,对于矫正和补偿他们身心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智障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优势努力开辟劳动基地促进智障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选择:确定劳动实践内容

培训:熟悉劳动实践方法

实践: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1、准备:开辟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根据校园周边的实际情况,班子领导经过讨论研究之后,与所在行政村取得了联系,在学校东北方面征地3亩,建好围栏,竖好牌匾,将土地合理有效的开辟出来作为学校的培智班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帮助智障学生在其中开展相应的社会生活适应方面的种植栽培实践活动。同时,配置了相应的劳动工具,购买了相应的学习图片资料、蔬菜种子等必备物品。 2、选择:确定劳动实践内容 劳动技能是个体在日常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自理技能、手工技能、家务技能、公益技能、烹饪技能。与正常儿童相比,智障儿童因智力低下,他们大都具有器质性的或者机能性的感官方面的问题,学习障碍是导致劳动技能缺失的重要原因,而缺乏劳动技能又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认识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使他们获得最基础的劳动技能素质,是智障学生适应未来自身的生活,生存和融入主流的社会的需要。 让智障学生学什么?必须要弄清楚他们能学会什么,他们必须学会什么?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作为载体的劳技学科,教学应该选择智障学生生活中看得到、用的上、学得会、有兴趣的内容,既要从学生的“心向”出发,又要贴近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在教师的指导和控制下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劳技知识与技能,学得扎实,学得轻松,并使潜能得到开发。 序号 1 2 3 4 5 6 种植的内容 青菜 萝卜 玉米 花生 番薯 ?? 实践的内容 在选择内容之后,我们主要通过以下过程来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1、选种:在购买种子之后引导智障学生挑选较好的优质种子。 2、播种:学会在播种前的松土以及播种的方法。 3、管理:在播种之后能经常性开展施肥和除草活动。 4、收获:学会果实的收取方法以及食用方法、贮存方法等。 备注 在种植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根据智障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易种易活的蔬菜作物进行种植,通过整个种植过程的实践,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特征。 3、培训:熟悉劳动实践方法 劳技课主要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手工制作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掌握从事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的初步的技能。作为智障学生学科知识外的重要主课,学校重视教学研究、实践和总结提炼有效的教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掌握基本的技能。特别是对劳动基地的实践中所需要的相关的知识,我们在课堂中进行相应的简单讲解和实际示范。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劳动课上要鼓励智障学生进行劳动,对爱劳动和会劳动的智障学生及时的给予表扬,让每一位智障学生都参与到劳动中来,让智障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劳动中获取正确的劳动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直观教学法,指直观教具演示或教师做示范动作,使智障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这是符合智障学生学习特点的,因为他们几乎没有抽象思维,只有借助直观教具和实物的学习训练,才能有效。

任务分析法,是老师把劳动技能或制作任务分解为几个组成环节和步骤,一步步地教学。只要善于采用此方法,许多看起来难以被智障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也能使他们学会。

实践操作法,是劳技课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智障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离开实践的劳动技能学习,他们是学不会的。

伙伴学习法,在中重度智障学生中也有劳动技能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帮助同学的任务,获得帮助别人的乐趣及自己熟能生巧,教师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助最困难的学生。

4、实践: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在劳动技能学习方面:智商在55—45的中度生是可教育的;智商在44—40的中度生是可训练的;重度生是可训练的。因为,中重度学生的“运动智力”虽然有很大缺陷,但比“语言智力”和“数理智力”好。在老师耐心教育帮助下能发展潜力,取得进步和提高。对智障学生主要进行“自己的事自己做、会做的事经常做、不会的事学着做”的教育和训练。

在进行相应的种植知识学习和简单操作方法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智障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应的简单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实践环节:

选种 播种 管理 收获 (1)选种:教师在第一次劳动实践前帮助学生购买到种植蔬菜或植物的种子(第二次开始可以不购买种子,由第一次种植后收获的果实中选取优良的作为种子)。在购买之后,指导智障学生合理选择有效的优良种子作为播种材料,在整个挑选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讲清要点,并作简单的操作示范,然后让智障学生开展挑选活动,在此过程中纠正不正确的选择。

(2)播种:首先,组织智障学生选择合理的劳动工具进行翻土,并让学生明白松软的土壤更适宜植物的生长;其次,将种子正确地播种下去。在前几次,教师示范要到位,并讲清实践活动中要注意的安全等问题。

(3)管理:主要包括除草和施肥(至于喷雾等难度较大的实践操作由教师代为操作)。教给学生除草和施肥的方法,让智障学生明白田间管理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并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除草和施肥活动。

(4)收获:首先带领智障学生到田间享受丰收的喜悦,看看自己栽种的成果;其次提供正确的收获方法,帮助学生一起收起自己的劳动成果;第三,让智障学生明确果实的利用方法,一是可以先选择一部分优质的果实作为下一次播种的种子,二是指导智障学生可以将收获的成果做成不同的食品,开一个“收获节”,体验劳动带来的喜悦。

学校是劳技训练基地,家庭是劳技训练活化的场所。智障学生的认知发展迟缓、注意力持久性、动作的协调性差。因此,强化训练内容和设计要注意目标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内容要少,步子要小,循环要多,反复练习,才有利于目标的到达度。训练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劳技课学什么?我孩子学会了什么?”是家长最为关心的。每学期制定预期目标,让家长了解,每一次教学活动后用《联系本》与家长沟通,反馈孩子劳动实践效果。

5、激励:进行劳动实践评价

实施有效的评价,能充分调动智障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实践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1)肢体评价。教育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对学生无论持信任或怀疑的态度,都会对学生施加影响,并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确保肢体激励的实效,第一,教师必须克服以前那种心理定势所带来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为习惯,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期望转换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具体的、有层次和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使智障学生既了解教师的期望,又知道自己如何去实现这一期望,并看到自己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从而产生信心和动力。第二,由于智障学生在智能、个性、年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每位智障学生的目标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而且从低到高,跨度较小地划分。这样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而且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三,在实施信任激励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向智障学生传递信息,如智障学生在实现教师的期望时,教师可以通过目光、手势、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反馈给学生,使智障学生受到激励,从而产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动力。

(2)成果评价: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智障学生来讲,最开心和最有效的表扬就是学生能够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并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我们在劳动实践收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优质种子评比和“收获节”优秀果实评比,在对种子和果实的评价中帮助智障学生建立更好的自信。如在收获节中可以开展互相品位成果,互相评比成果的活动,在品、评过程中让智障学生享受收获的喜悦,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参加劳动实践的信心!

(3)竞争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竞争比平常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感。在竞争过程中表明,智障学生的威信性动机或获得自尊心与成就感的挑战性需要更为强烈,潜在的动机可变成活跃的现实动力,使紧张感、压力感变为动力。因此,我们在劳动实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强化竞争激励,鼓励智障学生上进,促使其进步。因此,我们将基础相近、有相似兴趣爱好的智障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将五名培智班学生对象分成两组,让他们在组内开展竞争;二是竞争形式与内容多样化,可采用学习竞争、活动竞争、纪律竞争、成果竞争以及个体竞争、阶段竞争等。三是竞争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不断进取。这样通过竞争激励,智障学生在校就有竞争意识,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实践动力。

四、我们在反思

劳动教育的锻炼是铸造学生心灵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需要养成劳动的习惯,用劳动来陶冶和锻炼自己。教师应把劳动教育引入各科教学中,把教育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早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使其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快乐,让学生在劳动中找到自我。学生只有热爱劳动,才能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才能有效地感受到自身与劳动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要把劳动的内容逐步扩展,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督促学生主动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和公益劳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又让他们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劳动能力——智障学生生存的基础,通过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智障学生学会生存、自立社会,给学生一个期待,给家长一个交代。

1、劳动基地的开辟有助于智障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劳动教育,有助于发展和形成智障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劳动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劳动的目的任务具体、明了,容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在完成任务时,他们也有获得赞扬的愿望,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智障学生缺少坚定意志,对学习困难大,没信心。教师从小实践入手,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务,让智障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将劳动中培养的自信心迁移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

2、劳动实践的开展为智障学生的技能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劳动实践的开展,有助于发展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让每个学生参加劳动基地的简单劳动,落实学生到社区(家庭)劳动。有效培养智障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对工作的责任心,使他们了解社会、体验劳动的价值,学到劳动技能,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如:智障学生王××,由于家中条件相对还不错,加上自己的智力较差原因,一直来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自理能力较弱。在劳动实践基地的系列活动中,通过种植、管理、收获等过程的体验,他不但从中学会了不少简单的操作方法,而且在思想上有了较大的转变。用他的话说,就是“哦!原来爸爸妈妈种这些庄稼这样辛苦啊!”

3、基地活动的开设为智障学生的继续学习打下动力基础

在劳动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帮助智障学生矫正生理缺陷。在劳动中,几乎所有感官都得到了积极参与,协同活动。劳动不仅能矫正生理缺陷,也为唤起和发展智障学生思维和想象创造了条件。劳动中,智障学生能从实际中感知物体的不同形状、色彩、表面性质等方面特征,形成正确表象,有助于矫正智障学生的注意及记忆障碍。在劳动的成功体验中既为继续学习奠定了动力基础,同时也从侧面帮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课堂中所不能了解的知识。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实践中注意:

第一,不爱劳动的学生并不是天生懒惰,而是“日久成习”,要培养智障学生真正爱劳动的习惯,要给予热情 地引导、及时地鼓励、不懈地督促。

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尽量不要让学生为自己做事,如打扫办公室等。有时还要带头劳动,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参与学生一起劳动,能空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切忌将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用在智障学生的身上,如犯错之后罚擦黑板、摆桌子、扫地等,因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1c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