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07 10: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玉碗村完小:谭盛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 猜想、 推理、 交流等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积极创设各种情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 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 、体验数学 、“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场面:教研课上热热闹闹,既是学生的讨论,又是学生的操作,但有时并没有把问题落在实处。这样的情境对培养学生能力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是有用的情境呢?情境只在真正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是有用的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都是多余的。有用的情境至少应该做到:一、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去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

1 / 7

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这样就可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观察、 操作、 猜测、 交流、 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8页“例题2”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例题,而是上课后请了两位小朋友上台来跳绳(一男一女,淘气代表男生,笑笑代表女生),这既是比赛,又是为本课教学设置情境。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半分钟笑笑跳了38个,淘气跳了17个。跳完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比赛提出数学问题,由于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活动,很容易就提出了许多问题:谁跳得最多?谁跳得最少?淘气和笑笑一共跳了多少?笑笑比淘气多跳了多少?······我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很快,学生列出了算式,说出了自己的算法。最后我请了几个男、女同学进行比赛,学生提问、列式计算。由于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很快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学会了解决这类应用题的方法(包括进位和退位)。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 、听得到 、体会得着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数学就

2 / 7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萌发把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的意识。

二、 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启发 、点拔。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出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何使学生心里上有愤有悱,这正是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数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曾相识”的感觉,将学生引人一种与课堂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 新颖有趣、 有启发性,有层次性,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往往体现在让学生先进行尝试练习,有时是为了把新知识降低难度,使新知识变成

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时是为了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 (1)“绿色食品厂”计划生产一批食品,平均每天生产250千克,生产了6天,———————————————————?(要求补充问题,编一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3 / 7

(2)“绿色食品厂”计划生产一批食品共3500千克,平均每天生产250千克,生产了6天,——————————————?(要求补充问题,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绿色食品厂”计划生产一批食品共3500千克,平均每天生产250千克,生产了6天,剩下的10他完成任务——————————————?(要求补充问题,编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4)“绿色食品厂”计划生产一批食品共3500千克,平均每天生产250千克,生产了6天,剩下的每天生产400千克,——————————?(要求补充问题,编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很快就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时我改变了条件:“绿色食品厂”计划生产一批食品共3500千克,前6天共生产了1500千克,——————?(要求学生自己补充问题或条件,编一道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最后学生的答案非常多,他们在编题的过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并且自己解决了问题,虽然花的时间多了一些,但比单纯地做几道题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三 、创设动手操作的参与情景。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

4 / 7

生最大现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眼观察、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通过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提高学习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 说自己的方法;

2、 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底边也一样长)问学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剪 、拼、 移等方法,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从中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

4、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归纳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

5、 让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S=ah编题,别的同学列式,看谁编得巧妙、 特别。

通过这样的设计,操作、 参观、 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四、 创设求异创新的开放情境。

5 / 7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具有开放性 、灵活性、 多样性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寻求问题,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通过在黑板上画格子图直观地表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计算出面积;然后将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出它的底和高,计算面积;我继续拉动,让平行四边形的高继续减少,让学生观察出它的底和高,计算面积······最后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由于学生有了亲身感受,他们发现的东西特别多,当然也很自然地把其中的规律 总结出来:底边相等,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它们的面积与高(宽)有关,高(宽)越大,面积就越大;高(宽)越小,面积就越小。可以看出,生动开放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他们自身的需要,所以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 创设和谐互助的人际情境

学习数学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在情境教学的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其间有更多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心,教师倾注其真情实感,与学生心相通,情相联,学生在这种良好的人际氛围中,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真诚的情感交流。在在优化的情境中,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也在合作学习中,逐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和谐互助的情境中,促进了学生爱学,乐学、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生活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的活

6 / 7

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最佳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16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