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

更新时间:2023-12-10 11: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

1摘要

自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短的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八一九”事件的发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它也从反面教育了全世界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引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思考。本文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入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总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2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原因

2.1东欧剧变的原因

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东欧国家的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有:

(1)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2.2苏联解体的原因

(1)体制僵化与经济衰退因素

“斯大林模式”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

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二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2)领导人因素

戈尔巴乔夫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直至“8.19”事件发生,苏共处境到了危难关头,他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 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3)干部腐败因素

“苏共干部队伍腐败,党内出现一个特权阶层,激起人民的不满??”这是关于苏联解体原因又一观点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观点有正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苏联特权阶层人数约为50-60万,特权阶层的存在使得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存在着分配不公问题。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解体前的苏联“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时刻警惕和谨防外国敌对势力推进的“和平演变”的策略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侵略。具体而言,通过经济援助和生产全球化等措施,控制和影响他国的经济;利用大众传媒,不断的宣传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政治上,不断攻击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和民主状况;对于我们普通大众而言,西方各种节日、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越来越影响我国年轻一代的生活,甚至造成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因此,是否能够谨防这种“和平演变”的策略,进行反“西化”和反“分化”的斗争,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生死存亡,关系着我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2)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东欧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顾自身国情,照抄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反而对自身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

局。在70年代末,我国的经济处于一个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同时,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时至今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过程中,仍需继续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艰巨的改革任务。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并不能代替政治体制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律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在这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教训是十分突出的,被所谓的民主束缚住手脚,对民族主义一味姑息、迁就,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打击不力,最终只能造成严重的民族冲突和国家的解体。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近年来,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在应对国家的重大事件中,如汶川地震,中共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和代表性。然而,这也不能忽视了在党员扩大化的过程中,党员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腐败和投机分子,这些低素质的党员队伍对于党的执政能力、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也要进一步改善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杜绝党员队伍中的“老鼠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5)进行经济改革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的中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必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和聚集的焦点。一个国家如此,大千世界也是如此;历史上如此,现而今也是如此。经济的活力同时也是政权的活力、国家的活力和党的活力;经济的凝聚力同时也是政权的凝聚力、国家的凝聚力和执政党的凝聚力。在社

会主义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民族平等的条件下,边境地区人心的向背和人员的流向,民族地区的向心和离心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取决于社会生产是否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考虑效率,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共同的利益是团结的基础。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结束语

苏东剧变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宝贵的经验。在新形势下,我们只有以史为鉴,不断努力发展自己,才能促进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0z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