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章节题目
更新时间:2024-04-05 07: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1 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1. 下列有关光分析化学定义的论述中,最符合的是哪一项?(C ) A. 化学中的信息科学,以提高测定的准确度为主要目的的学科;
B.研究获得物质化学组成,降低检测下限为主要目的的学科;
C. 研究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化合物结构信息,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科学; D. 化学中的信息科学,以获取最大信息量为主要目的的学科。 2.有人将分析化学称之为化学中的信息科学,这是因为:(D ) A. 分析化学与计算机信息科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B. 以计算机应应用为特征的分析化学第三次变革的发生; C. 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D.分析化学要回答“是什么?有多少?”等化学信息,以降低系统的不确定度。 3.下列哪个方面与分析化学关联最少?(B ) A. 体育; B. 艺术;
C.化妆品; D.食品卫生。
4.下列对于分析化学的比喻哪个最生动形象?(C ) A. 放大镜; B. 显微镜;
C. 眼睛; D.大脑。
1.2 分析化学中的分类方法
1.按分析任务分类,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的项是(C ) A. 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仪器分析; D.结构分析。
2.按分析方法分类,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的项是(D) A. 重量分析; B. 滴定分析;
C. 仪器分析; D.结构分析。 3.容量分析属于(B)
A. 重量分析; B. 化学分析;
C. 仪器分析; D.结构分析。
4. 分析化学可分为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生化分析,药物分析,这是:(A) A. 按分析对象分类; B. 按分析方法分类;
C. 按分析任务分类; D.按数量级分类。
5.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质谱分析四种分析方法通常又称为:(B)
A. 仪器分析方法; B. 波谱分析方法;
C. 光分析法; D.色谱分析法。 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都属于(C) A. 电化学分析法; B. 波谱分析法;
C. 光分析法; D.结构分析法。 7. 下列哪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光分析法(D)
A.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B.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C.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D.质谱分析法。
1.3分析化学的变革与发展
1. 普遍认为分析化学经历了几次重要变革?(C)
A. 一次; B. 二次;
C. 三次; D.四次。 2. 分析化学的第一次变革出现在:(D) A. 16世纪; B. 18世纪;
C. 19世纪初; D.20世纪初。
3. 16世纪,什么的出现,使分析化学具有了科学的:(A) A. 天平; B. 分析仪器;
C. 光谱仪; D.四大反应平衡理论。
3. 20世纪初,分析化学由一门操作技术变成一门科学,这是因为:(B) A. 采用理论的建立; B. 四大反应平衡理论的建立;
C. 误差理论的建立; D. 分析仪器的出现。 4. 仪器分析的大发展时期出现在:(C)
A. 20世纪初; B. 20世纪20年代后;
C. 20世纪40年代后; D. 20世纪60年代后。 5. 什么引发了分析化学的第二次变革:(D)
A. 四大反应平衡理论的建立; B. 分析化学理论的建立;
C. 误差理论的建立; D. 仪器分析的发展。 6. 获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是:(B)
A. Bloch F 和Purcell E M; B. Heyrovsky J;
C. Martin A J P 和Synge R L M ; D.Walsh A。 7. 哪方面的成就获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A) A. 极谱分析法; B. 色谱分析法;
C. 光谱分析法; D.结构分析法。 8. 获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是:(C)
A. Bloch F 和Purcell E M; B. Heyrovsky J;
C. Martin A J P 和Synge R L M ; D.Walsh A。 9. 哪方面的成就获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D) A. 极谱分析法; B.结构分析法;
C. 光谱分析法; D.色谱分析法。
1.4定量分析基本过程与分析方法选择
1. 下列哪项是正确的定量分析一般过程?(B) A. 取样-测定-分析结果计算-数据评价;
B.取样-预处理-测定-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C.取样-预处理-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D.取样-预处理-测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2.定量分析一般过程不包括下列哪一项?(B) A. 取样; B. 查文献;
C.测定; D. 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3. 分析微量成分时,通常(A)
A. 应选择灵敏度高的仪器分析方法;
B.应选择准确度高的仪器分析方法; C.应选择准确度高的化学分析方法; D.应选择灵敏度高的化学分析方法。
4. 大生产过程的中间控制分析,通常(D) A. 应选择经济型的分析方法;
B.应选择准确度高的光分析方法; C.应选择准确度高的化学分析方法; D.应选择选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
5. 对食品、药品及化学试剂的分析,通常采用具有强制性的(A) A. 国际通用标准; B.国家标准;
C.行业标准; D.企业标准。
6. 对于一种物质,通常有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D) A. 具有相同的灵敏度;
B.具有相同的准确度;
C.具有相同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各不相同; D.灵敏度和准确度各不相同。 7. 下述正确的表述是(C)
A. 溶液中组分的存在形式只能有一种;
B.组分的存在形式和含量的表示形式必须一致; C.组分的存在形式和含量的表示形式可以不一致; D.测定的只能是组分的总含量。 8. 下述正确的表述是(D )
A. 测定的只能是组分的存在形式含量;
B.测定的只能是组分的总含量; C.测定的只能是组分的游离态含量;
D.测定的是组分游离态含量还是总含量与所用分析方法有关。 1.5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 下述正确的表述是(B )
A. 分析化学“只看重结果,不考虑过程”;
B.对于完成的分析任务必须“过程合理,方法适当,信息准确”; C.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与分析方法无关; D.误差大小只与操作有关。
2.定量分析化学中最突出的概念是(B )
A. 偏差的概念; B. 量的概念;
C. 准确度概念; D.精密度概念。
3.定量分析中的数字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如 0.1与0.1000两个数值(C ) A.表示的是两个不同大小的数值;
B.表示采用分析方法不同所得; C. 表示两者所含误差大小不同; D.表示两种不同习惯写法。
3.下列哪项不是重要的国际分析化学学术期刊?(D ) A. Analytical Chemistry; B. Talant;
C. Analytica Chemica Acta ; D. Analyst。 4.下列国际分析化学学术期刊创刊最早的是?(B )
A. Analytical Chemistry; B. The Analyst;
C. Analytica Chemica Acta ; D. Talant。 5.下列国内分析化学学术期刊中最又影响的是?(A )
A. 分析化学; B. 分析测试学报;
C. 分析科学学报; D.分析实验室。
2.1.1 误差、误差的分类及其特点
1. 从精密度好就可以判定分析结果可靠的前提是(B) A、偶然误差小B、系统误差小
C、平均偏差小 D、标准偏差小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高
B、进行分析时,过失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D、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系统误差包括操作误差 C、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D、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4.下列各项造成偶然误差的是(D)
A、天平称量时把13.659g记录为13.569gB、称量时不正确地估计天平的平衡点 C、称量时有吸湿的固体时湿度有变化D、在称量时天平的平衡点稍有变动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A、误差是以真值为标准的,偏差是以平均值为标准的,实际工作中获得的―误差‖,实际
上仍然是偏差
B、随机误差是可以测量的
C、精密度高,则该测定的准确度一定会高 D、系统误差没有重复性,不可避免 6.下列各项中属于过失误差的是(A)
A、实验中错误区别两个样品滴定终点时橙色的深浅 B、滴定时温度有波动 C、滴定时大气压力有波动
D、称量吸湿性固体样品时动作稍慢 7.对某试样进行3次平行测定,其平均含量为0.3060.若其实值为0.3030,则(0.3060-0.3030)=0.0030是误差。(C)
A、相对误差 B、相对偏差 C、绝对误差 D、绝对偏差 8.分析结果出现下列情况,属于系统误差。(C)
A、试样未充分混匀 B、滴定时有液滴溅出 C、称量时试样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 D、天平零点稍有变动 9.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是(D)
A、精确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B、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高 C、二者之间无关系D、准确度高,精密度不一定高 10. 下列情况中,使分析结果产生正误差的是(B)
A、以HCl标准溶液滴定某碱样,所用滴定管未用原液润洗 B、用于标定标准溶液的基准物在称量时吸潮了
C、以失去部分结晶水的硼砂为基准物,标定盐酸溶液的浓度
D、以EDTA标准溶液滴定钙镁含量时,滴定速度过快
11.分析某样品得到四个分析数据,为了衡量其精密度优劣,可用表示(C) A、相对误差 B、绝对误差 C、平均偏差 D、相对误差 12.由测量所得的下列计算式中,每一个数据最后一位都有±1的绝对误差,在计算结果x中引入的相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x (A) A、0.0670 B、30.20 C、45.820 D、3000
1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误差是以真值为标准的,偏差是以平均值为标准的,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所谓―误差‖,实质上仍是偏差
B、对某项测定来说,它的系统误差大小是不可测量的
C、对偶然误差来说,大小相近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 D、标准偏差是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测定的数据而获得的
1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偏差是测定值与真实值的差值B、算术平均偏差又称相对平均偏差
C、相对平均偏差的表达式为d??xn?1nn?xD、相对平均偏差的表达式为
nd?100% x2.1.2 偶然误差分布的数理统计规律
1.分析测定中的偶然误差,就统计规律来讲,以下不符合的是 (A) A、数值固定不变C、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B、数值随机可变D、数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均等 2.从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可知,标准偏差在±2?之内的测定结果占全部分析结果的(C) A、68.3% B、86.3% C、95.5% D、99.7%
3.分析数据的可靠性随平行测定次数的增加而提高,但达到一定次数后,再增加测定次数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次数为 (B) A、2 B、8 C、10 D、20
4.测定某钛铁矿中TiO2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符合正态分布N(0.5243,0.00062)。则20次平行测定中,落在0.5231-0.5255的测定结果有 (A)
A、17次 B、18次 C、19次 D、20次
5.某试样中MgO的含量测定值(%)为22.35、22.30、22.15、22.10、22.07.则平均值的标准偏差sx为 (C) A、sx=0.049 B、sx=0.038 C、sx=0.055 D、sx=0.031
2.1.3 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D.低价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好;
5. 将离子选择性电极(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入试液可以组成测定各种离子活度的电池,
2.303RTlgainF电池电动势为E=K′±。下列对公式的解释正确的是 (A)
A. 离子选择性电极作正极时,对阳离子响应的电极取正号;对阴离子响应的电极取负号
B. 离子选择性电极作正极时,对阳离子响应的电极取负号;对阴离子响应的电极取正号 C. 公式中正、负号与被测离子无关
D.正负号与测量对象无关,取决于电极电位的大小
6. 当电位读数误差为1mV 时,引起的测量相对误差 (A) A. 对一价离子为3.9%;对二价离子为7.8%; B. 对一价离子为7.8%;对二价离子为3.9%; C. 对各种离子均为3.9%; D. 对各种离子均为7.8%。
7. 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离子活度时, 与测定的相对误差无关的是 (D)
A. 被测离子的价态; B. 电池电动势的本身是否稳定; C. 温度; D. 搅拌速度。
8.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响应时间除了与待测离子活度有关外, 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B) A. 被测离子到达电极表面的速率; B.电池电动势的数值; C. 电极膜的厚度, 表面光洁度; D. 介质的离子强度。
4.2.4 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1. 电位分析法主要用于低价离子测定的原因是 (D). A. 低价离子的电极易制作,高价离子的电极不易制作; B. 高价离子的电极还未研制出来; C. 能斯特方程对高价离子不适用;
D. 测定高价离子的灵敏度低,测量的误差大。 2.直接电位法中,加入 TISAB 的目的是为了:(C) A.提高溶液酸度; B. 恒定指示电极电位;
C. 固定溶液中离子强度和消除共存离子干扰; D. 与被测离子形成配位物。
3.测量pH时,需要用标准pH溶液定位,这是为了:(D) A.避免产生酸差; B.避免产生碱差;
C.消除温度的影响;
D.消除不对称电位和液接电位的影响。
4. 用离子选择电极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时,对加入标准溶液的要求为 (D) A. 体积要大,其浓度要高; B. 体积要小,其浓度要低; C. 体积要大,其浓度要低; D. 体积要小,其浓度要高。
5. 用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时,电极系统由玻璃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组成,其中玻璃电极是作为测量溶液中氢离子活度(浓度)的 (C) A. 金属电极;B. 参比电极;C. 指示电极; D. 电解电极。 6. 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值时,一般选下列哪种为指示电极。(C) A.标准氢电极;B.饱和甘汞电极; C.玻璃电极;D. Ag-AgCl电极。
7. 用离子选择电极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时,对加入标准溶液的要求为( D )
A. 体积要大,其浓度要高; B. 体积要小,其浓度要低; C. 体积要大,其浓度要低; D. 体积要小,其浓度要高。
8. 在电位法中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应与待测离子的浓度(D) A. 成正比;B. 的对数成正比;
C. 符合扩散电流公式的关系;D. 符合能斯特方程式。
9. E=K′+0.059pH,通常采用比较法进行pH测定,这是由于(C) A.K′项与测定条件有关; B.比较法测量的准确性高;
C.公式中K′项包含了不易测定的不对称电位和液接电位; D.习惯。
10.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中离子浓度时,通常采用的定量方法是(B) A. 内标法;B. 外标法; C. 标准加入法;D. 比较法。
11.电位滴定法测定时,确定滴定终点体积的方法是(A) A. 二阶微商法;B. 比较法; C. 外标法;D.内标法。
12. 正确的饱和甘汞电极半电池组成为 (B) A.Hg|Hg2Cl2(1mol·L-1)|KCl(饱和); B.Hg|Hg2Cl2(固)|KCl(饱和); C.Hg| Hg2Cl2 (固)|HCl(1mol·L-1); D.Hg| Hg2Cl2 (固)|KCl(饱和)。
13. 电位法测定水中F-含量时,加入TISAB溶液,其中NaCl的作用是 (B) A.控制溶液的pH值在一定范围内; B.使溶液的离子强度保持一定值; C.掩蔽Al3+、Fe3+干扰离子; D.加快响应时间。
14. 电位滴定中,通常采用哪种方法来确定滴定终点体积?( C ) A.标准曲线法;B.指示剂法;
C.二阶微商法;D. 标准加入法。
15. 电位滴定法测得的是 (A) A. 物质游离离子的量; B. 物质的总量; C. 二者之和; D. 物质的活度。
16. 用电位滴定法测定水样中的Cl-浓度时,可以选用的指示电极为 ( C ) .A. Pt电极; B. Au电极; C. Ag电极; D. Zn电极。
17. 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为13的试液,pH的测定值与实际值的关系为 (B)
A. 测定值大于实际值; B. 测定值小于实际值; C. 二者相等; D. 不确定。
18. 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为1的试液,pH的测定值与实际值的关系为 (A)
A. 测定值大于实际值; B. 测定值小于实际值; C. 二者相等; D. 不确定。
19. 电位滴定法是以测量电位的变化为基础的, 下列因素中对测定影响最大的是(B)
A. 内参比电极电位; B.待测离子的活度; C. 液接电位; D. 不对称电位。
5.1.1 色谱分析法概述
1. 根据科技文献记载,最早建立色谱分析方法的科学家是( A )
A.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 B.英国科学家马丁; C.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什; D. 无名科学家。
2. 最早发表有关色谱分析方法科技论文的时间是( B )
A. 1806年; B. 1906年; C. 1852年; D. 1952年。
3. 下列有关色谱法的正确描述是( D )
A. 色谱法是一种混合物蒸馏技术; B.色谱法是一种混合物精馏技术;
C. 色谱法是一种混合物萃取技术; D. 色谱法是一种混合物分离技术。
4. 下列有关色谱分离过程的正确描述是( A )
A. 两相、两相的相对运动以及组分在两相间的多次分配构成了色谱法的基础; B.多相及组分在多相间的多次分配构成了色谱法的基础;
C. 组分在气、液、固三相间的多次分配构成了色谱分离的基础; D. 组分扩散系数的差异导致运动速度的不同是色谱分离的基础。
5. 色谱分离过程中的两相分别称为( C )
A. 气相和液相; B.液相和固相;
C. 固定相和流动相; D. 静止相和移动相。
6. 试样在色谱分离后依次流出色谱柱,其移动是由于( B )
A. 组分的扩散运动; B.被流动相带出;
C. 受电场力的作用; D. 分子之间的排斥力。
7. 相比其他分析方法,色谱分析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
A. 混合物的快速分离分析; B.微量组分的高灵敏度高; C. 应用广泛; D. 分析速度快。
8. 由于在色谱分析方法研究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是( C )
A. Bloch F 和Purcell E M; B.Heyrovsky J; C. Martin A J P 和Synge R L M ; D. Walsh A。
5.1.2色谱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
1. 下列哪项是色谱分析法不具备的特点?( D )
A. 分离效率高; B.灵敏度高; C. 分析速度快; D. 选择性好。
2. 下列哪项是色谱分析法不具备的特点?( C )
A. 分离效率高; B.灵敏度高; C. 可分析所有物质; D. 分析速度快。
3. 相比其他分析方法,色谱分析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
A. 分离效率高; B.灵敏度高; C. 选择性好; D. 分析速度快。
4. 气相色谱分析法最突出的不足是( D )
A. 不适用于结构相近的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B.不适用于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C. 灵敏度低,选择性差;
D. 不适用于高沸点、难挥发、热不稳定物质的分析。
5. 色谱分析法最突出的不足是( C )
A. 不适用于结构相近的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B.不适用于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C. 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D. 不适用于高沸点、难挥发、热不稳定物质的分析。
6. 不属于色谱方法的是( B )
A. 超临界流体色谱; B.原子色谱;
C. 离子色谱; D.毛细管电色谱。
7. 不属于色谱方法的是( D )
A. 超临界流体色谱; B.纸层析; C. 凝胶色谱; D.光色谱。
8. 出现时间最短的色谱方法是( B )
A. 气相色谱; B.毛细管电色谱; C. 离子色谱; D.液相色谱。
9. 出现最早的色谱方法是( C )
A. 气相色谱; B.离子色谱; C.纸色谱;D. 液相色谱。
10. 在20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色谱方法是( B )
A. 气相色谱; B.离子色谱; C. 纸色谱; D.液相色谱。
5.1.3 色谱分离基本原理与过程
1. 下列有关色谱分离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 无论气固还是气液色谱,两者的分离机理是一样的; B.气液色谱是试样通过溶液时,高沸点组分被保留;
C. 气固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D. 气液色谱是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溶液中的挥发度的不同。
2. 气固色谱的固定相多使用的是: ( A )
A. 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B.固体吸附剂颗粒; C. 表面有液层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D.不确定。
3.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 mL-1)比,称为( B )
A. 分配常数; B.分配系数; C. 分离系数; D.分配比。
4.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 D )
A. K越大,出峰越快; B.K越小、出峰越慢; C. K与出峰时间无关; D. K越大,出峰越慢。
5.试样一定时,K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B )
A. 流动相性质; B.固定相性质; C. 分离温度; D.载气性质。
6.改进气相色谱分离效果的最根本途径是;( D )
A. 选择最佳的载气流速; B.选择最适宜的分离温度; C. 选择适宜的载气; D.选择适宜的固定相。
7.在色谱分析中,试样中的各组分能被分离的基础是;( C )
A. 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 B.沸点的不同;
C. 具有不同的K值; D. 扩散速度的不同。
8.在色谱分析中,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时下列哪种组分;( A )
A. K = 0的组分; B.K = 1的组分; C. K = 2的组分; D. K = 10的组分。
5.1.4色谱基本参数与色谱流出曲线的表征
1. 由色谱流出曲线可以直接测得的信息是( A )
A. 标准偏差; B.塔板高度; C. 理论塔板数; D. 分离度。 2. 死时间是指(C )
A. 不出峰时间; B.无效时间;
C. 惰性组分出峰时间; D. 进样时间。 3. 调整保留时间是指(B )
A. tR; B.tR-tM;
C. tM; D.tR/ tM。 4.与柱温无关的参数是:(A )
A. 相对保留值; B. 调整保留时间;
C. 死时间; D. 分离度。
5.色谱峰何处宽度的一半为标准偏差(D )
A. 0.500倍峰高处; B. 0.600倍峰高处;
C. 0.606倍峰高处; D. 0.607倍峰高处。 6. 半峰宽(Y1/2)与标准偏差(?)之间的关系是(B ) A. Y1/2 =2.454 ?; B. Y1/2 =2.354 ?;
C. Y1/2 =3.254 ?; D. Y1/2 =2.154 ?。 7.峰底宽(Wb)与标准偏差(?)之间的关系是(C ) A. Wb= 3?; B. Y1/2 =3.5?;
C. Y1/2 =4?; D. Y1/2 =4.5?。
8.能够表示固定相对两种组分选择性的参数是(D ) A.调整保留时间; B. 分配系数;
C. 死时间; D. 相对保留值。 9.相对保留值是指(A )
A.t'R2 /t'R1; B. t'R1 / t'R2;
C. t'R2—t'R1; D. t'R2—tM。
5.2.1 色谱基本关系式
1. 有关分配系数K描述正确的是(B )
A.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B.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C. 分配系数主要与温度有关而与固定相性质无关; D. 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快。 2. 有关容量因子k描述正确的是(A )
A.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B.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C. 容量因子主要与温度有关而与固定相性质无关; D. 组分的容量因子越大,出峰越快。 3.容量因子表达式正确的是(D ) A. k =cm / cS; B. k =cS / cm;
C. k = Mm / MS;D. k =MS / Mm。 4. 容量因子k与分配系数K的关系为:(A ) A. k =K; B. k = K/ 2; C. k = K/ β; D. k =2K。
5.容量因子k与色谱参数之间的正确关系是(C) A. k =t’R/β; B. k =tR/ tM; C. k =t’R/ tM; D. k = tM/ t’R。 6.分配系数与下列哪项无关?(C)
A. 载气流速; B. 固定相性质;
C.分离温度; D. 进样量。 7.分配系数属于(B)
A. 物质的一种定性参数; B. 物质的一种热力学参数;
C.物质的一种动力学参数; D. 物质的一种定量参数。 8.分配系数与分离温度的关系为:(D ) A. K?a?b; B.lgK?Tc?b; Tc1a?b; D.lgK??b。 TcTcC.lgK?5.2.2 塔板理论
1. 有关塔板理论描述正确的是(B )
A. 给出了影响柱效的因素;
B.给出了柱分离效能指标;
C. 塔板理论直接引用了蒸馏塔分离理论; D.塔板理论指出了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2. 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正确关系为(D ) A. n=5.45(tR/ Y1/2)2; B. n=5.54(tR/ Y1/2);
C. n=5.54(Y1/2/ tR)2; D.n=5.54(tR/ Y1/2)2。
3. 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正确关系为(A ) A. n=16(tR/Wb)2; B. n=16(t’R/Wb)2; C. n=16(tR/Wb); D.n=5.54(tR/Wb)2。
4.下列有关描述理论塔板数与有效塔板数,正确的是(B ) A. 计算理论塔板数比计算有效塔板数准确; B. 计算有效塔板数时采用的是调整保留时间; C. 计算有效塔板数时采用的是相对保留值;
D. 计算出的理论塔板数要比有效塔板数大一倍。 5. 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B )
A.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峰越宽;
B.柱效能则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 C. 柱效能高低与色谱峰宽窄无关; D.提高柱效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柱长。 6. 计算分离柱的理论塔板数时(C ) A. 采用何种物质都一样;
B. 采用不同组分计算的结果差别不大; C. 必须指明测明测定物质;
D. 通常采用环己烷作为测量标准。
7.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D )
A. 只要理论塔板数足够高,任何难分离物质对都能被分离; B. 难分离物质对未能分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柱长度不够; C. 理论塔板数与柱长呈正比;
D. 两组分的分配系数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 8. 下列有关塔板理论描述正确的是(A )
A. 柱效并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 B. 提高柱效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柱长;
C. 提高柱效的主要途径是选择最佳载气流速; D. 提高柱效的主要途径是选择最适宜分离温度。 9. 塔板理论的主要不足是(D ) A.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不准确; B.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比较繁琐;
C. 给出的柱分离效能指标实际意义不大;
D. 没有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
5.2.3 速率理论
1. 有关速率理论描述正确的是(A ) A. 给出了影响柱效的因素;
B.给出了柱分离效能指标;
C. 速率理论比塔板理论计算准确; D.塔板理论比速率理论计算准确。 2.速率方程又称为(B )
A. 马丁方程式; B.柱效方程式;
C. 范.第姆特方程式;D.瓦特方程式。 3. 速率方程正确的是(D ) A. n = A-B/u + C·u;
B.H = A/u + B + C·u; C. H = A + B ·u + C/u; D.H = A + B/u + C·u。
4. 下列哪一项不包含在速率方程中?(B ) A. 涡流扩散项; B.对流传质项;
C. 传质阻力项;D.分子扩散项。
5. 影响涡流扩散项的主要因素是?(B )
A.组分的扩散系数; B.固定相液膜厚度;
C. 固定相颗粒直径;D.载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6. 下列哪一项不能提高柱效?(C )
A. 降低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 B.固定相填充的均匀;
C. 增加固定相的液膜厚度;D.选择最佳载气流速。 7. 载气的分子质量M与分子系数D的关系为:(A ) A. D ∝M -1/2; B. D ∝M 2;
C. D ∝M 1/2;D.D ∝(1/M)-1/2。
8. 载气流速高时,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是(C ) A. 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项;
C. 传质阻力项;D.分离温度。
9. 载气流速低时,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是(B ) A. 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项;
C. 传质阻力项;D.分离温度。
10. 下列哪项对传质阻力项影响较大?(D )
A. 固定相填充的是否均匀与载气流速; B.固定相填充的是否均匀与分离温度;
C. 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与载气流速;D.固定相的液膜厚度与载气流速。 11. 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D )
A. 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柱效提高; B.载气流速增大,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柱效下降;C. 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柱效提高; D.载气流速对涡流扩散项不产生影响。
12. 在色谱分析中,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是(C )
A. R =0;B.R =1.1; C. R =1.5;D.R =2.0。
13. 在色谱分析中,R =1.0时:两峰的分离程度达到(C )
A.89%;B.98%; C. 99.7%;D.100%。
14. 在色谱分析中,影响分离度的主要因素是(C )
A. 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 B. 色谱峰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 C. A+B;
D.分离温度与载气流速。
5.3.1 气相色谱仪
1.气相色谱仪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D )
A.载气系统,高压泵,色谱柱,检测器,温度控制系统; B.气体输送泵,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温度控制系统; C.载气系统,压力控制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 D.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温度控制系统。 2.气相色谱仪分离性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B )
A.检测器; B色谱柱; C.载气系统;D.进样系统。 3.气相色谱仪主要用于分析:( B )
A.气体样品; B液体样品;
C.沸点低于400℃的样品;D.固体样品。 4.气相色谱仪的核心部件通常是指:( A )
A.色谱柱; B检测器; C.载气系统;D.进样系统。 5.气相色谱仪中色谱柱的主要作用是:(D )
A.浓缩试样中各组分; B检测试样中各组分; C.控制载气流速;D.分离试样中各组分。 6. 决定气相色谱仪性能的主要部件是:(B )
A.进样系统与载气系统; B检测器与色谱柱;
C.色谱柱与载气系统;D.检测器与进样系统。 7.气化室的作用是:(C )
A.固体试样快速气化; B快速产生载气; C.液体试样快速气化;D.干燥净化载气。 8.温度控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D)
A.保持载气始终为气态; B缩短分析时间;
C.保持系统在高温高压状态;D.使试样中各组分在适宜条件下分离。 9.气相色谱仪所用载气通常是由以下哪种方式提供?(A )
A.高压气瓶; B空气压缩机; C.气体发生器;D.不确定。
10.气相色谱仪依据色谱柱不同通常可分为(C )
A.高速色谱与低速色谱; B气体色谱和液体色谱; C.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色谱;D.粗管径色谱和细管径色谱。 11.气相色谱仪结构流程中,载气先后流经的部件正确顺序是(D)
A.载气钢瓶-流量计-气化室-分离柱-压力表-检测器; B载气钢瓶-流量计-压力表-分离柱-气化室-检测器; C.载气钢瓶-流量计-压力表-气化室-检测器-分离柱; D.载气钢瓶-流量计-压力表-气化室-分离柱-检测器。
5.3.2 气相色谱固定相
1.气相色谱固定相主要分为:(D)
A.气固和离子交换; B气固和固固; C.液固和固固;D.气固和气液。 2.下列哪种物质属于气固色谱固定相:(A)
A. 离子交换树脂; B异三十烷; C.β,β' — 氧二丙腈;D.硅胶。
3.下列哪种固定相能够用于空气中惰性组分的分离分析的气固色谱固定相?(A. 活性炭; B分子筛; C.活性氧化铝;D.硅胶。
4.下列哪种固定相适用于水、气体及低级醇的分析?(B )
A. 活性炭; BGDX; C.活性氧化铝;D.硅胶。
5.下列哪种固定相不适用于分析含CO2组分的试样?(C )
A. 活性炭; BGDX; C.活性氧化铝;D.硅胶。
6.下列哪项不是气固色谱固定相的特点?(B)
A. 性能与制备和活化条件有很大关系;
B同一种固定相,不同厂家或不同活化条件,分离效果差异较大; C.种类有限,能分离的对象多; D.使用方便。
7. 下列哪种气固色谱固定相更适宜常温下分析各种气体试样?(C )
A. 活性炭; BGDX; C.活性氧化铝;D.硅胶。
8.气液色谱固定相中,下列哪项不是作为担体必须满足的条件?(D )
B)
A. 比表面积大,孔径分布均匀;
B化学惰性,表面无吸附性或吸附性很弱,与被分离组分不起反应; C.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不易破碎; D.颗粒越小越好。
9.下列哪项关于红色硅藻土担体的表述不正确?(C )
A.孔径较小,表孔密集,比表面积较小,机械强度好,适宜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组分的试样,缺点是表面存有活性吸附中心点;
B孔径较小,表孔密集,比表面积较大,机械强度好,适宜分离极性或弱极性组分的试样,缺点是表面存有活性吸附中心点;
C.孔径较小,表孔密集,比表面积较大,机械强度好,适宜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组分的试样,缺点是表面存有活性吸附中心点;
D.孔径较小,表孔密集,比表面积较大,机械强度差,适宜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组分的试样,缺点是表面存有活性吸附中心点。
10.下列哪项关于白色硅藻土担体的表述不正确?(A )
A.颗粒疏松,孔径较大。表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差。但吸附性显著减小,适宜分离极性组分的试样;
B 颗粒疏松,孔径较小。表面积较大,机械强度较差。但吸附性显著减小,适宜分离极性组分的试样;
C.孔径较小,表孔密集。表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差。但吸附性显著减小,适宜分离极性组分的试样;
D.颗粒疏松,孔径较大。表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差。但吸附性显著减小,适宜分离非极性组分的试样;
11.气液色谱固定相中,下列哪项不是作为固定液必须满足的条件?(D )
A. 应对被分离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溶解能力; B 较好的热稳定性;
C.不与被分离组分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 D.沸点必须高于400℃。
12.气相色谱固定液选择通常遵守的基本原则是?(B )
A.“高沸点”原则; B “相似相溶”原则; C. “相似性”原则; D. “同类别”原则。
13.关于气相色谱固定液使用温度的正确描述是:(C )
A.使用温度必须高于最高使用温度; B 使用温度必须低于最高使用温度;
C.使用温度必须在最高与最低使用温度之间; D.对使用温度没有严格要求。
14.关于气相色谱固定液的相对极性正确规定是:(C )
A.角鲨烷的相对极性为100,β,β' — 氧二丙腈的相对极性为零,共分为五级; B 角鲨烷的相对极性为零,β,β' — 氧二丙腈的相对极性为10,共分为五级; C.角鲨烷的相对极性为零,β,β' — 氧二丙腈的相对极性为100,共分为五级; D.角鲨烷的相对极性为零,β,β' — 氧二丙腈的相对极性为1000,共分为五级。
15.最有效的提高复杂物质分离效果的措施是:(D )
A.降低分离温度; B 选择最佳载气流速; C.增加分离柱长;D.选择适宜的固定液。
5.3.3 气相色谱检测器
1.气相色谱中的热导检测器属于:(B )
A.高选择性检测器; B.广普检测器; C.高灵敏度检测器;D.质量型检测器。 2.气相色谱中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属于:(D)
A.高选择性检测器; B广普检测器; C.高灵敏度检测器;D.质量型检测器。 3.气相色谱中,典型的浓度型检测器是:(A )
A.热导检测器; B. FID检测器; C. 电子捕获检测器;D.热离子检测器。 4.气相色谱中的热导检测器的基本原理是基于:(C )
A.试样中各组分的热导系数的差异;
B各组分经过检测器时燃烧产生的热量的差异; C.试样组分与载气的传热系数的差异; D.各组分经过检测器时吸收热量的差异。 5.有关气相色谱热导检测器的描述正确的是:(A)
A.分为参考臂和检测臂,试样只经过检测臂; B分为参考臂和检测臂,试样只经过参考臂;
C.分为参考臂和检测臂,试样在不同时间经过两臂; D.分为参考臂和检测臂,参考臂中没有气体通过。 6.有关气相色谱热导检测器的描述正确的是:(B)
A.试样组分经过热导检测器时,产生温差信号; B 试样组分经过热导检测器时,产生温度差,引起热敏元件的电阻改变,产生信号; C. 试样组分经过热导检测器时,产生浓度差,引起热敏元件的电阻改变,产生信号; D.试样组分经过热导检测器时,引起电压改变,产生信号。 7.气相色谱热导检测器中的热敏元件通常采用的是:(C)
A.电子器件;B 热敏元件; C. 钨丝;D.电阻元件。
8.使用热导检测器时,如果没有通载气而开机将可能出现以下哪种现象(A)
A. 热导池钨丝烧断; B 分离柱堵塞; C. 固定液流失;D. 电子元件损坏。 9.色谱分析中,最小检测量是指:(B)
A.流出曲线上能观察出试样峰时的试样浓度; B 检测器响应值为2倍噪声水平时的试样浓度; C. 检测器响应值为3倍噪声水平时的试样浓度; D.检测器响应值为4倍噪声水平时的试样浓度。 10.色谱分析中,灵敏度是指:(D)
A.单位色谱峰面积对应的浓度;
B 1mg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响应信号的大小; C. 1mg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色谱峰的大小;
D.单位质量的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响应信号的大小。 11.热导检测器的桥路电流I与检测器的响应值S之间存在以下关系:(C)
A.S∝I; B S∝I2; C. S∝I3;D.S∝1/I。
12.采用热导检测器时,单纯从气体或蒸气的热导系数来看,最适合的作为载气的气体是下列哪种气体?(A)
A.氢气; B氮气; C. 氦气;D.氧气。
13.采用热导检测器时,综合来看,适宜的载气是下列哪种气体?(C)
A.氢气; B氮气; C. 氦气;D.氧气。
14.下列哪种化合物不能被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D)
A.乙酸; B.三甲胺; C. 甲烷;D.四氯化碳。
15.下列哪种化合物能被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B)
A.CO2; B. CH4; C. H2O;D.四氯化碳。
16.下列哪种特点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不具备?(D)
A.典型的质量型检测器;
B.对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C. 无机气体、水、四氯化碳等含氢少或不含氢的物质灵敏度低或不响应; D.结构复杂但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响应迅速。 17.下列有关色谱检测器的描述正确的是(B)
A.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比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稍高,但应用范围窄; 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比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高出近3个数量级; C. 尽管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灵敏度很高,但应用范围有限;
D.尽管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灵敏度很高,但结构复杂,操作麻烦。 18.下列有关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描述正确的是(C)
A.有机化合物在氢焰中产生大量离子化物质;
B.需要特殊物质存在下有机化合物才能在氢火焰中被电离;
C. 组分在氢焰中的电离效率很低,大约五十万分之一的碳原子被电离; D.组分在氢焰中的电离效率很低,大约五十分之一的碳原子被电离。
19. 下列哪种检测器仅对卤素、磷、硫、氧等元素的化合物有很高的灵敏度?(D )
A.热导检测器; B. FID检测器; C. 热离子检测器;D.电子捕获检测器。
5.3.4 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1.色谱分析中,分离非极性组分时,通常选用哪种类型固定相?(A )
A.非极性固定相,各组分按沸点顺序出峰,低沸点组分先出峰; B. 非极性固定相。各组分按极性顺序出峰,极性小的先出峰; C. 极性固定相,各组分按沸点顺序出峰,低沸点组分先出峰; D.极性固定相,各组分按极性顺序出峰,极性大的先出峰。 2.色谱分析中,分离极性组分时,通常选用哪种类型固定相?(D )
A.非极性固定相,各组分按沸点顺序出峰,低沸点组分先出峰;
B. 非极性固定相。各组分按极性顺序出峰,极性小的先出峰; C. 极性固定相,各组分按沸点顺序出峰,低沸点组分先出峰; D.极性固定相,各组分按极性顺序出峰,极性小的先出峰。
3.色谱分析中,分离非极性和极性的混合物时,通常选用哪种类型固定相?(C )
A.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非极性组分先出峰; B. 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非极性组分先出峰; C. 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极性组分先出峰; D.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极性组分先出峰。
4.色谱分析中,分离组成复杂、较难分离的试样时,通常选用哪种类型固定相?(D )
A.极性固定液; B. 非极性固定液; C.没有规律;D.特殊固定液或混合固定相。
5.气相色谱固定液选择通常遵守的基本原则是?(B )
A.“高沸点”原则; B “相似相溶”原则; C. “相似性”原则; D. “同类别”原则。
6.下列有关色谱固定液配比的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A )
A.配比越高,担体上形成的液膜越薄,传质阻力越小,柱效越高,分析速度也越快; B. 配比越低,担体上形成的液膜越厚,传质阻力越小,柱效越高,分析速度也越快; C. 配比越低,担体上形成的液膜越厚,传质阻力越大,柱效越高,分析速度也越快; D.配比越低,担体上形成的液膜越薄,传质阻力越小,柱效越低,分析速度也越慢。 7.填充柱气相色谱中,配比(固定液与担体的百分比)通常在(D )
A. 1%~5%之间; B. 5%~10%之间; C. 10%~20%之间;D.5%~25%之间。 8.填充柱气相色谱中,有关柱长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增加柱长对提高分离度有利,分离不好时,首先需要增加柱长;
B.柱长增加柱阻力增加较大,只有在其他方法无效时,才考虑增加柱长来改善分离; C.满足分离目的的前提下,要尽可能选用较短的柱,有利于缩短分析时间; D.分离柱长不能超过15米,否则随着柱长增加,分离度反而降低。 9. 填充柱气相色谱中,有关柱温的论述正确的是:(C)
A.柱温必须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以下,超过该温度固定液被破坏; B.柱温必须控制在固定液的最低使用温度以上,低过该温度固定液吸附试样; C. 柱温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和最低使用温度范围之内; D. 柱温必须控制在组分最佳分离温度。
10. 填充柱气相色谱中,有关柱温的论述正确的是:(A )
A.柱温增高,色谱峰变窄变高,分离度下降; B.柱温降低,色谱峰变窄变高,分离度下降;
C.塔板理论与速率理论公式中均不包含温度项,柱温变化与分离度无关; D.分离度涉及到动力学因素,与热力学因素无关。 11. 填充柱气相色谱中,有关柱温的论述正确的是:(C )
A.柱温增高,分配系数K变大,组分保留时间缩短; B.柱温增高,分配系数K变小,组分保留时间增加; C.柱温增高,分配系数K变小,组分保留时间缩短; D. 柱温与分配系数K无关。
12. 填充柱气相色谱中,有关柱温的论述正确的是:(D )
A.降低柱温,分离度增加,故通常需要在较低温度下分离; B.降低柱温,分离度增加,故通常存在着一个最低分离温度; C.降低柱温,分离度增加,通过速率理论可找出最佳分离温度点; D. 降低柱温,组分保留时间增加的同时色谱峰宽也在增加。 13. 填充柱气相色谱中,有关柱温的论述正确的是:(B )
A.柱温一般选择在接近或略高于组分平均沸点时的温度; B.柱温一般选择在接近或略低于组分平均沸点时的温度; C.柱温一般选择在高于组分平均沸点20℃时的温度; D. 柱温一般选择在低于组分平均沸点20℃时的温度。 14. 气相色谱中,分析组分复杂、沸程宽的试样时通常采用:(A )
A.程序升温法; B.最高温度法;
C.平均柱温法; D.控制柱温多次分析法。
15. 气相色谱中,使用热导检测器时,载气对检测器灵敏度影响顺序是:(C)
A.氢气>氮气>氦气; B. 氮气>氢气>氦气; C.氢气>氦气>氮气; D.氦气>氢气>氮气。
16. 气相色谱中,使用FID作检测器时,通常使用的载气是下列哪一种?(B )
A.氢气; B.氮气; C.氦气; D.空气。
17. 气相色谱中,载气种类选择时,不需要考虑的是(D )
A.对柱效的影响; B.检测器要求; C.安全性、经济性; D.高选择性。
18. 气相色谱中,载气种类选择时,不需要考虑的是(D )
A.对柱效的影响; B.检测器要求; C.安全性、经济性; D.高选择性。 19. 填充柱气相色谱中,有关载气的论述不正确的是:(C )
A.载气摩尔质量大,可抑制试样纵向扩散,提高柱效;
B.载气流速较大时,传质阻力项起主要作用,采用较小摩尔质量的载气(如H2),可减小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C.载气流速较小时,传质阻力项起主要作用,采用较小摩尔质量的载气,可减小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D. 在考虑载气对柱效的影响以及检测器要求,还要考虑载气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5.3.5 毛细管色谱分析
1. 毛细管色谱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A )
A.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项; C.传质阻力项; D.
2. 下列哪一项不是毛细管色谱柱的特点(D )
A.不装填料阻力小,长可达百米,柱效很高; B.气流单途径通过柱子,消除了涡流扩散;
C.柱内壁面积较大,涂层很薄,则气相和液相传质阻力大大降低; D.可分析高沸点物质,应用范围扩大。 3. 毛细管色谱柱的长度(D )
A. 一般1~5米; B.不超过5~10米;
4.
5.
6.
7.
8.
C.不超过30米; D.通常在30~100米。 下列有关毛细管色谱的描述正确的是(D )
A.多采用化学键合或交联柱,液膜很薄,传质阻力项基本为零; B.柱子长度可达百米,柱阻力大,出峰时间长,色谱峰较宽; C.填充柱色谱与毛细管色谱的单位柱长的理论塔板数接近; D.毛细管色谱中消除了涡流扩散,有较高柱效。
目前应用最多、柱效很高的毛细管色谱柱类型是(B )
A. 载体涂渍开管柱; B.化学键合或交联柱; C.多孔层开管柱; D.涂壁开管柱。 毛细管柱内径很细,因而带来的主要问题是(C ) A. 载气流速很慢,导致出峰时间太长; B. 柱压力太大,带来管路密封问题;
C.允许通过的载气流量很小,进样量小,需采用分流技术; D.毛细管柱制备困难,并造成分析结果的重复性不好。 组分在毛细管柱后的流速慢,解决的方法是。(A )
A. 采用尾吹技术; B. 采用分流技术; C.采用加压增速技术; D.采用加热增速的技术。 下列有关毛细管色谱的描述正确的是(B )
A.柱后流出的试样组分量少,通常采用灵敏度高的热导检测器; B. 柱后流出的试样组分量少,通常采用灵敏度高的氢焰检测器; C.填充柱色谱与毛细管色谱的单位柱长的理论塔板数接近; D.毛细管色谱的分离效率大大增加,但灵敏度下降。
5.3.6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1.气相色谱主要应用于分析:(D )
A. 无机气体试样; B. 常温下为气体的试样; C.气体和低沸点试样; D.沸点低于400℃的试样。 2.不能采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是:(B )
A. 无机气体试样; B. 热不稳定试样; C.有机试样; D.沸点高于200℃的试样。 3.采用气相色谱分析空气时:(C )
A. 仅能分离氧气和氮气; B. 能分离氧气、氮气及惰性气体总量; C.能分离氧气、氮气及惰性气体; D.仅能分离有机气体与无机气体。 4.对于热不稳定物质:(C )
A. 需要在常温下采用气相色谱分析; B. 需要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分析; C.转换成高沸点衍生物后分析; D.需要采用液相色谱法分析。
6.1.1 光的基本性质
1. 下列有关光分析法的论述部正确的是哪一项?(D )
A. 基于物质光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分析法;
B.光分析法可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C. 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的作用下,通过测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D. 质谱分析法是一种典型的光分析法。
2. 可见光波长范围是(D )
A. 100 nm~400nm; B. 200 nm~600 nm;
C. 100 nm~600 nm;D. 400 nm~800 nm。 3. 近紫外光波长范围是指(C )
A. 100 nm~400nm; B. 100 nm~200 nm;
C. 200 nm~400 nm;D. 400 nm~600 nm。 4. 吸收光度分析法是指(A )
A. 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B.依据物质对光的全部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C. 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衍射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D. 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反射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属于(B )
A. 分子内层价电子跃迁光谱; B.分子外层价电子跃迁光谱;
C. 原子内层价电子跃迁光谱;D. 原子外层价电子跃迁光谱。 6.可见吸收光谱主要用于(C )
A. 能吸收光的物质的测量; B.有色或无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C. 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D. 无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7.波数是指(C )
A. 单位波长内波的个数; B.单位长度内波的个数;
C. 波长的倒数;D. 吸收的最大波长。 8.下列描述部正确的是(A )
A.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B.光的波长越长、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C. 光的波长越长、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小; D.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低,其能量越大。
9. 某有色物质吸收580 ~ 620 nm 波长的光,因此,该物质呈现的颜色是( A )
A. 蓝; B. 红;C. 绿; D. 紫。
10. 关于物质对光的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 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随着浓度的改变会有所移动; B. 不同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一定不同;
C. 相同物质的吸收曲线不随浓度的改变发生形状变化;
D. 条件一定,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随着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11. 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光子的 ( B )
A. 能量越大; B. 波长越长; C. 波数越大; D. 频率越高。
12.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选择性吸收了白光中某些波长的光所致,CuSO4溶液呈蓝色是由于它吸收了白光中的 ( C )
A. 蓝色光波; B. 绿色光波; C. 黄色光波; D. 青色光波。 13. 溶液呈线不同颜色是因为 ( A )
A.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B. 物质本身发出光; C. 物质对照射光的反射; D. 物质对光的衍射。 14. 分光光度法是 ( D )
A. 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可见光区辐射能的发射以研究物质的组成
和结构的方法;
B. 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可见光区辐射能的散射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C. 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可见光区辐射能的折射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D. 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可见光区辐射能的吸收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6.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1.下列描述部正确的是(A )
A. 分子吸收能量后,始终占据高能级;
B.分子吸收能量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C. 根据提供的能量不同,分子由基态跃迁至不同的激发态; D. 分子只从光源的连续光谱中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是指(C )
A. 物质分子只从光源的连续光谱中吸收较窄波长范围的光;
B.物质分子只从光源的连续光谱中吸收特定波长范围的光; C. 物质分子对连续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 D. 物质分子只从光源的连续光谱中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3.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是由于(A )
A.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B.分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只吸收特定波长的能量;
C. 分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只吸收特定波长范围的能量; D. 物质分子只吸收可见光波长范围的光。 4. 吸收曲线是通过下列哪种方法获得(B ) A.用白光照射,通过傅里叶变换获得;
B.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度获得;
C.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快速扫描,通过傅里叶变换获得; D. 使用特殊光源照射,测吸光度获得。 5. 在吸收曲线中,最大吸收波长是指(C ) A.吸收曲线中吸收的最长波长;
B. 吸收曲线中出现吸收峰的最长波长; C. 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吸收波长; D. 吸收曲线中最右端处的波长。
6.吸收曲线的形状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D ) A.照射光波长与强度;
B. 试样浓度; C. 仪器测量条件; D. 试样本身性质。
7.在吸收曲线中选择何处进行定量测量的灵敏度最大?(A ) A.最大吸收波长;
B. 最小吸收波长;
C. 最大入射光照射强度下; D. 都一样。
8. 不能用作紫外-可见光谱法定性分析参数的是 ( B )
A.最大吸收波长;B.吸光度;
C. 吸收光谱的形状;D.吸收峰的数目。
9. 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呈带状光谱的原因是( C )
A. 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 B. 分子中价电子运动的离域性质;
C. 分子电子能级的跃迁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D. 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相互作用。
1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红外吸收光谱的区别是 ( B )
A. 前者使用广泛,后者使用范围小;
B. 前者是由分子的外层价电子跃迁引起的,后者则是由振动转动能级跃迁引起的; C. 前者谱图信息比后者更丰富,在结构鉴定中的作用更强大;
D. 前者是由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引起的,后者则是由外层价电子跃迁引起的。 11. 吸收光谱曲线是 ( B )
A. 吸光度-时间曲线; B. 吸光度-波长曲线; C. 吸光度-浓度曲线; D. 吸光度-温度曲线。 12. 分光光度法中,选用?max进行测定的原因是 ( C )
A. 与被测溶液的pH有关; B. 可随意选用参比溶液;
C. 浓度的微小变化能引起吸光度的较大变化,测定的灵敏度高;
D. 仪器读数的微小变化不会引起吸光度的较大变化,测定的精密度较高。 1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B )
A. 吸收光谱曲线表明了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情况; B. 吸收光谱曲线以吸光度为横坐标,波长为纵坐标; C. 吸收光谱曲线中,最大吸收波长为吸收最大处的波长; D. 吸收光谱曲线表明了吸光物质的光吸收特性。 14. 吸收强度增加的现象为(D )
A. 蓝移; B. 红移; C. 减色效应; D.增色效应。
6.1.3 光的吸收定律
1. 正确的朗伯–比尔定律数学表达式是(A) A.A=lg(I0/It)=κb c; B. T== κb c;
C. A=lg(It/ I0)=κb c;D. lg T = κb c。
2.质量吸收系数a 与摩尔吸收系数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B) A.a = M/κ; B. a =κ/M;
C.κ= a/M;D. a =1/κ。 3.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C) A.T=-lg A; B.A =lg(-T);
C.A =-lg T ;D. A =lg T。
4. 有关摩尔吸收系数的论述正确的是(A)
A.其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收能力越强,测定时的灵敏度越高;
B. 其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收能力越低,测定时的灵敏度越低; C. 其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收能力越低,测定时的灵敏度越高;
D. 摩尔吸收系数只是一个物理常数,与测定时的灵敏度无关。 5.摩尔吸收系数大于多少时,通常认为是高灵敏的(D) A.κ<6×101; B.κ<6×102;
C.κ<6×103;D. κ<6×104。
6. 有关摩尔吸收系数的论述不正确的是(B)
A.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B. 不随浓度c 和波长的改变而改变; C. κ与待测物浓度无关; D. 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7. 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适当稀释以后,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 C )
A. 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B.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D. 不移动,但吸光度降低; D.不移动,但吸光度增大。
8. 有A、B两份不同浓度的有色物质溶液,A溶液用1.0 cm吸收池,B溶液用2.0 cm吸收池,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C)
A. A是B的二分之一; B. A等于B; C. B是A的二分之一; D. 无法比较。
9. 在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范围内,有色物质的浓度、最大吸收波长、吸光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B )
A. 有色化合物的浓度增加,最大吸收波长增加,吸光度增加; B. 有色化合物的浓度减小,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吸光度减小; C. 有色化合物的浓度减小,最大吸收波长减小,吸光度增加; D. 有色化合物的浓度增加,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吸光度减小。
10. 测量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时,增加比色皿厚度,其最大吸收峰 ( D )
A. 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B. 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C. 不移动,吸收峰值下降; D. 不移动,吸收峰值增加。 11. 有色化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不随着以下哪项改变而发生变化( D )
A. 更换溶剂; B. 调节入射光波长; C. 调节该化合物溶液的pH值; D. 改变吸收池的厚度;
12. 在分光光度分析中,吸光体系会发生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以下因素中与偏离朗伯-比尔定律无关的是 ( B )
A. 单色光谱带较宽;B. 分析体系颜色较浅;
C.有色物质具有互变异构体;D. 光路系统有散射光
13. 光度分析中,在某浓度下以1.0 cm吸收池测得透光度为T,若浓度增加一倍,则透光度为 ( A )
2
A. T ; B. T/2; C. 2T; D. T1/2。
14. 有两种有色物质M和N,已知其透光度关系为lgTN - lgTM= 1,则其吸光度关系AN- AM为: ( A )
A. 1; B. 2 ;C. -2 ; D. -1 。
15. 以下关于吸光度的描述,说法错误的是 ( C )
A. 吸光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B. 吸光度随液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C. 吸光度随入射波长的减小而增加; D. 吸光度随透光率的增大而减小。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 透光率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B. 摩尔吸光系数随波长而改变;
C. 分光光度法测定红色物质时,用红色光检测; D. 玻璃棱镜适用于紫外光区。
17. 摩尔吸光系数??在分析化学中的意义是 ( A )
A. 衡量分析方法灵敏度的尺度,通常??越大,方法越灵敏; B. 衡量分析方法灵敏度的尺度,通常??越小,方法越灵敏;
C. 是朗伯比耳定律公式中的比例系数,已知??和比色皿厚度,测得吸光度,即可计算出溶液的浓度;
D. 仅仅是个比例系数而已,没有特殊的意义。 18. 吸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D )
A. 被测物质的浓度; B. 仪器型号; C. 吸收池的厚度; D. 入射光的波长; 19. 某药物的摩尔吸光系数很大,表明( C )
A. 该药物溶液的浓度很大;B. 光透过该药物溶液的光程很大; C. 该药物对某波长的光吸收很强;D. 没有意义。 20.下列因素中,决定摩尔吸光系数大小的是 ( A )
A. 吸光物质的性质; B. 光源的强度; C. 吸光物质的浓度; D. 检测器的灵敏度。 21. 当吸光度A = 0,T为 ( C )
A. 0;B.10 % ;
C. 100 %; D. 无穷大。
22. 在分光光度法中,It/I0定义为透过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 ( B )
A. 吸光度; B. 透光率; C. 百分透光率; D. 消光度。
23. 在分光光度分析中,常出现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会引起这一现象的是 ( C )
A. 测量和参比溶液所用吸收池不对称; B. 参比溶液选择不当;
C. 显色反应灵敏度太低; D. 显色反应的检测下线太高。 24. 某吸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强吸光能力,其摩尔吸光系数为 ( A )
A. ?? ? ????;?????????????????????????????????????????????B. 104>??????????; C. 103>????????????;?????????????????????????????????D. ?? ? ???。
25. 在分光光度法中,测得的吸光度值都是相对于参比溶液的,这是因为 ( C )
A. 入射光不是平行光; B. 入射光不是单色光;
C. 吸收池和溶剂对入射光有吸收和反射作用; D. 溶液中的溶质发生解离反应。
26. 光度法测定中,如果入射光的单色性不好,会偏离朗伯-比尔定律,其原因是 ( )
A. 光强太弱; B. 光强太强
C. 物质对各波长光的??相近;D. 物质对各波长光的??相差较大。
6.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6.2.1基本组成
1. 关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器的位置,正确的说法是 ( A )
A. 光源辐射在吸收池之前,先进入单色器; B. 光源辐射在吸收池之后,再进入单色器; C. 光源辐射在检测之后,再进入检测器; D. 可任意放置。
2.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用于可见光区的光源是 ( C )
A. 氘灯; B. 卤钨灯; C. 钨灯; D. 能斯特灯。
3.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用于紫外光区的光源是 ( A )
A. 氘灯; B. 卤钨灯; C. 钨灯; D. 能斯特灯。
4.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光源的作用是 ( B )
A. 提供激发样品所需的能量; B.提供所需波长范围内的连续光谱; C. 提供反应所需的能量; D. 提供所需的单色光。 5.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单色器的作用是 ( A )
A. 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最容易被样品溶液吸收的单色光; B. 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 C. 盛装吸收试样溶液;
D. 将光能准换成电流进行测量。
6. 常用作分光光度计中获得单色光的组件是( D )
A. 光栅(或棱镜)+ 反射镜;B. 光栅(或棱镜)+ 狭缝; C. 光栅(或棱镜)+ 稳压器;D. 光栅(或棱镜)+ 准直镜。 7.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与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在于 ( B )
A. 光源的种类及个数; B. 单色器的个数; C. 吸收池的个数; D. 检测器的个数。 8. 一般玻璃吸收池可用于 ( B )
A. 紫外光区; B. 可见光区; C. 紫外-可见光区; D. 红外光区。 9. 在分光光度计中,光电转换装置接收的是 ( B )
A. 入射光的强度; B. 透射光的强度; C. 吸收光的强度; D. 散射光的强度。
6.2.2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比单光束分光光度计优越表现在 ( C )
A. 可用较宽的狭缝,增加了光强; B. 可用较弱的光源; C. 消除了光源不稳定的影响; D. 可用较窄的狭缝。 2.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与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在于 ( B )
A. 光源的种类及个数; B. 单色器的个数; C. 吸收池的个数; D. 检测器的个数。 3. 双光束与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是 ( A )
A. 双波长仪器采用双单色器; B. 双光束仪器采用双单色器; C. 双光束仪器的灵敏度高; D. 双波长仪器价格较高。 4. 可获得导数光谱的仪器是 ( D )
A.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B. 导数分光光度计;
C. 普通分光光度计; D.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5. 测量过程不需要使用参比溶液的测量方法是 ( B )
A. 双光束分光光度法; B.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C. 普通分光光度计法; D. 导数分光光度法。
6.3.1 显色反应与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 某显色剂在pH值为1~6时呈黄色,pH值为6~12时呈橙色,pH值大于13时呈红色,该显色剂与某金属离子配位后呈红色,则该显色反应 ( A )
A.应在弱酸性溶液中进行;B. 应在弱碱性溶液中进行;
C. 可在任意pH值条件下进行;D.应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 2. 显色反应的显色剂选择原则不正确的是 ( B )
A. 显色反应产物的?值愈大愈好;????B. 显色剂的??值愈大愈好;?C. 显色剂的??值愈小愈好;
D. 显色反应产物和显色剂,在同一波长下的?值相差愈大愈好。 3.酸度对显色反应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酸度的改变会影响( C )
A. 被测物质的稳定性;B. 被显色物质的存在状态;
C. 显色产物的组成; D. 显色剂的浓度和颜色; 4. 显色反应选择的条件不包含( B )
A. 显色时间;B. 入射光波长;
C. 显色的温度;D. 显色剂的用量。
5. 分光光度法中,要求显色剂与产物最大吸收波长的差别要大于等于( D )
A. 20nm; B. 30nm; C.40nm; D. 60nm。
6.3.3测定条件的选择
1. 在分光光度法中,宜选用的吸光度A读数范围是( D )
A. 0 ~ 0.2;B. 0.3 ~ 1.0;
C.1.0 ~ 2.0 D. 0.2 ~ 0.7。
2. 在分光光度分析法中,若显色剂无色,而待测溶液中存在其他有色离子,则参比溶液应为(D)
A. 蒸馏水;B. 显色剂;
C. 加入显色剂的待测溶液; D. 不加显色剂的待测溶液; 3. 参比溶液是指( A )
A. 吸光度为零的溶液; B. 吸光度为固定值的溶液; C. 吸光度为1的溶液;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4. 光度分析中,选择参比溶液的原则是 ( C )
A. 一般选择蒸馏水; B. 一般选试剂溶液;
C. 根据加入试剂和被测溶液的颜色选择; D. 一般选择标准溶液
5.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某药物含量是,用参比溶液调节A = 0或者T= 100%,其主要目的是:
(D)
A. 使测量中c-T呈线性关系; B. 使仪器的读数误差减小;
C. 使测量符合朗伯比尔定律,不发生偏离;
D. 使所测吸光度A值真正反映的是待测物的A值。
7. 用邻菲啰啉比色法测定微量铁时,加入NaAc溶液的目的是( A )
A. 调节酸度B. 做氧化剂 C. 做还原剂D. 作为显色剂
8. 在光度分析中,若试剂或显色剂有颜色,而试液无色时,参比溶液应为 (B )
A. 溶剂空白; B. 试剂空白; C. 样品空白; D. 蒸馏水空白。
9.下列几组吸光度范围内,测量相对误差较小的是 ( C )
A. 0.2 ~ 0.8; B. 0.1 ~ 0.8 ; C.0.3 ~ 0.6;D. 0.2~ 0.6。
10. 在分光光度实验中,选择测定条件时不需要考虑的是( C )
A. 入射光波长; B. 参比溶液;
C. 显色剂用量; D. 吸光度的读书范围。
11. 在分光光度分析法中,需要选择适宜的读书范围,是因为(A)
A. 吸光度A= 0.70 ~ 0.20时,误差较小; B. 吸光度读数越小,误差越小;
C. 吸光度A = 0.80 ~ 0.10时,误差较小; D. 吸光度读数越大,误差越小。
12. 用分光光度法测铁,有两种显色反应,在最大吸收波长处A方法显色产物的吸光系数a= 1.07×103 L?g?cm-1,B方法的摩尔吸光系数??= 4.10×104L?mol?cm-1,下列描述正缺的是
( D )
A. A 方法的灵敏度高;B. B 方法的灵敏度高;
C. A和B方法均很灵敏; D.无法判断; 13. 假定?T = ± 0.50 %,A = 0.699,则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为 ( A )
A. ±1.55 %; B. ±1.76 % ; C. ±1.44 %; D. ± 1.63 %。
14. 某分析工作者,在光度法测定前用参比溶液调节仪器时,只调至透光率为95.0 %,测得某有色溶液的透光率为35.2 %,此时溶液的真正透光率为 ( B )
A. 40.2 %; B. 37.1 % ; C. 35.1 %; D. 30.2 %。
15. 假设一分光光度计的读数误差?T = 0.1 %,则其测定待测试样浓度的相对误差最小时,其吸光度值为( A )
A. 0.434; B. 0.368; C. 0.343; D. 0.576。
16. 测定K2Cr2O7硫酸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时,一般选作参比溶液的是( B )
A. 蒸馏水; B. 硫酸溶液;
C. K2Cr2O7的水溶液; D. K2Cr2O7的硫酸溶液; 17. 在分光光度法测量中,使用参比溶液的作用是 ( D )
A. 调节仪器透光率的零点;
B. 吸收入射光中测定所需要的光波; C. 调节入射光的光强度;
D. 消除试剂等非测定物质对入射光吸收的影响。
18.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KCl中的微量I-时,可在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的KMnO4将I-氧化为I2,然后加入淀粉,生成I2-淀粉蓝色物质。测定时选择的参比溶液应该是 ( C )
A. 蒸馏水; B. 试剂空白;
C. 含KMnO4的试样溶液; D. 不含KMnO4的试样溶液。
19. 如果待测离子没有颜色,显色剂也没有颜色,则参比溶液应为 ( A )
A. 蒸馏水; B. 显色剂; C. 试样溶液; D. 无法确定。
6.4.1普通分光光度法
1. 有一瓶看不到明显颜色的溶液,其与分光光度测定有关的正确说法是 (D )
A.不能进行光度分析;B.显色后可进行光度分析;
C.光度分析灵敏度低;D.无法判别是否能进行光度分析。
2. 用分光光度法测的某化合物溶液的吸光度很大,则可排除哪项?( A )
A. 该化合物溶液的透光度很大; B. 该化合物溶液的浓度很大; C. 该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很大; D. 测定的灵敏度很高。 3.普通分光光度法中通常采用下列哪种定量方法 (B )
A.内标法;B.标准曲线法; C.标准加入法;D.二次微商法。
4. 在普通分光光度分析中,标准曲线是 ( C )
A. 吸光度-时间曲线; B. 吸光度-波长曲线; C. 吸光度-浓度曲线; D. 吸光度-温度曲线。
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灵敏度高,准确度好,一般其相对误差在 ( B )
A. < 0.1 %; B. 1% ~ 5% ; C. 0.1% ~ 1%; D. 5% ~ 10%。 6. 在普通分光光度分析中 ( D )
A. 只能测定单一组分; B. 测定组分数不能超过5; C. 采用内标法可测定多组分; D. 通过建立方程组测定多组分。
6.4.2示差分光光度法
1. 对于高浓度试样,通常采取哪种定量分析方法 ( A )
A. 示差分光光度法; B. 多次稀释法; C. 导数分光光度法; D. 内标法。
2. 对于高浓度试样,不能采取一般定量分析方法是由于 ( D )
A. 操作比较繁琐;B. 不易选择到合适的分析条件; C. 不习惯; D. 测量与读数误差大。
3. 与普通分光光度法相比,示差法通常需要 ( B )
A. 降低入射光强度;B. 提高入射光强度;
C. 增加比色皿厚度;D. 选择能量大的短波作为入射光。
4. 示差法和一般光度法的不同点在于所用的参比溶液不同,前者的参比溶液是 ( D )
A. 去离子水; B. 试剂空白;
C. 比被测试样浓度稍高的标准溶液; D. 比被测试样浓度稍低的标准溶液。
5. 示差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 ( C )
A. 吸光度增强原理; B. 透光度增强原理; C. 标尺扩大原理;D. 背景消除原理。
A. 减小背景 B. 提高铷离子的浓度 C. 消电离剂
D. 提高火焰温度 6.在原子吸收光度分析中,测定波长附近有被测元素的非吸收线干扰,应如何消除?( C ) A. 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 B. 用化学方法分离 C. 减小狭缝
D. 另选测定波长
7.用原子吸收分析法测定铜的灵敏度为0.04 ?g/mL/1%,若某试样含量约为0.1%,应称取多少克试样(配制25 mL溶液)?( D )
A. 0.020 B. 0.015 C. 0.18 D. 0.10
8.用倒色散率为20 ??/mm单色器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钠中的镁,钠线2852.8 ?不干扰镁线2825.1?的原因是( D ) E. 锐线光源
F. 单色器的分辨率大 G. 检测器的灵敏度高 H. 非共振线
9.原子吸收测定时,调节燃烧器高度的目的是( D ) E. 控制燃烧速度
F. 增加燃气和助燃气的预混时间 G. 提高试样雾化效率 H. 选择合适的吸收区域
10.为了消除火焰原子化器中待测元素的发射光谱干扰,应采用下列那种措施?( C ) E. 直流放大 F. 交流放大 G. 扣除背景 H. 减小灯电流
7.5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10. 待测元素能给出三倍于标准偏差的读数时的浓度或量,称为( B )
A.灵敏度; B.检出限; C.特征浓度(或质量); D.最小检出量。
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高浓度试样时,标准曲线易发生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B )
A.温度变宽影响; B.压力变宽影响; C.质点之间相互作用力影响; D.不明原因。
3.下列哪种不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所采用的定量( D )
A.标准曲线法; B.内标法; C.标准加入法; D.二阶微商法。 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内标法( A )
A.只适用于双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 B.只适用于单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
C.适用于所有原子吸收光谱仪; D.该方法准确性较低。
5.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特征浓度是指( B )
A.对应与0.1%净吸收的待测物浓度; B.对应与1%净吸收的待测物浓度; C.对应与0.44吸光度的待测元素浓度; D.对应与0.044吸光度的待测元素浓度。
6.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测定时需要加入消电离剂,宜用低温火焰测定的是( A )
A.碱金属; B.碱土金属; C.有色金属; D.贵金属。
7.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宜用富燃火焰测定的是( B )
A.碱金属; B.碱土金属; C.有色金属; D.贵金属。
第8章
8.1 红外吸收光谱法
8.1.1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原理
1. 红外光可引起物质的能级跃迁是(C)
A.分子的电子能级的跃迁,振动能级的跃迁,转动能级的跃迁; B.分子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C分子振动能级及转动能级的跃迁; D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 2. 红外吸收光谱属于(D)
A.原子光谱;B.发射光谱; C电子光谱;D分子光谱。
3. H2O在红外光谱中出现的吸收峰数目是(A)
A .3;B.4。 C.5;D.2。
4.红外光谱给出分子结构的信息是(C)
A.相对分子量;B.骨架结构; C.官能团;D.连接方式。
5.在CO2的四种振动自由度中,属于红外非活性振动而拉曼活性振动的是(B)
A.不对称伸缩振动;B.对称伸缩振动 C.面内变形振动;D.面外变形振动
6. CO2分子的平动、转动、振动自由度为(A)
A. 3, 2, 4;B. 2, 3, 4; C. 3, 4, 2;D. 4, 2, 3。
7.线性分子变形振动的自由度是(C)
A.3N-6;B. 3N-5; C. 2N-4;D. 2N-5。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确定某一化合物骨架结构的合理方法是红外光谱分析法; B.对称结构分子,如H2O分子,没有红外活性;
C.红外光谱不同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频率总是在特定波长出现; D红外光谱仪与紫外光谱仪在构造上的差别是检测器的不同。 9.在下列分子中,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是(D)
A.CO; B.H2O C.SO2;D.H2
10. 表示红外分光光度法通常用(B)
A. HPLC; B. IR; C. GC; D. TLC
8.1.2红外光谱仪
1.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KBr制作为试样池,这是因为:(A)
A.KBr晶体在4000~400cm-1范围内无红外吸收;
B.KBr晶体在4000~400cm-1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洗手特性; C.KBr晶体在4000~400cm-1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 D. KBr晶体在4000~400cm-1范围内KBr对红外无反射。 2.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C)
A.玻璃 B.石英 C卤化物晶体 D.有机玻璃 3.红外光谱试样可以是:(D)
A.水溶液 B.含游离水 C.含结晶水 D.不含水 4.能与气相色谱仪联用的红外光谱仪为(C)
A.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B.双光束红外分光光度计; C.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 D.快扫描红外分光光度计。 5.在红外光谱法中,试样状态(D)
A.只能是单质;B. 只能是固体;
C.,只能是液体状态; D. 可以是任何试样。 6.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器多用(C)
A.电子倍增器;B. 光电倍增管; C.高真空热电偶; D.无线电线圈。 7.红外光谱仪光源使用(B)
A.空心阴极灯; B.能斯特灯; C.氘灯; D.碘钨灯。
8.1.3有机化合物中基团的特征吸收峰
1.下列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1675~1500cm-1处有吸收峰的是(A) A. B.CH3CH2CN
C.CH3—COO—C≡CCH3 D.
2.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3500~3100cm-1出有吸收光谱带,该化合物可能是(C)
A. CH3CH2CN B.CH3OCH2C≡CH
C. D.CH3CO-N(CH3)2
3.试比较同一周期内下列情况的伸缩振动(不考虑费米共振与生成氢键)产生的红外吸收峰,频率最小的是(A)
A.C-H ; B.N-H C.O-H; D.F-H。
4.一个含氧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在3600~3200cm-1有吸收峰,下列化合物最有可能的是(C)
A.CH3-CHO; B.CH3-CO-CH3; C.CH3-CHOH-CH3; D.CH3-O-CH2-CH3。
5.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3040—3010cm-1和1670—1620cm-1处有吸收带,该化合物可能是 (B)
A. B.
C. D.
6.一个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上在3000cm-1附近只有2930cm-1和2702cm-1处各有一个吸收峰,可能的有机化合物是(B)
A. B.CH3—CHO
C.CH≡CCH2CH2CH3 D.CH2=CH-CHO 7.某化合物以水或乙醇作溶剂,在UV光区214nm处有一弱吸收带,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3300~2500cm-1(宽而强);1710cm-1,该化合物可能是(C)
A.醛; B.酮;
C.羧酸; D.酯。
8.某化合物以水作溶剂,在UV光区214nm处有一弱吸收带,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3540~3480cm-1和3420~3380cm-1双峰;1690cm-1强吸收。则该化合物可能是(B)
A.羧酸;B.伯酰胺; C.仲酰胺;D.醛。
9.某一化合物在紫外吸收光谱上未见吸收峰,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出现如下吸收峰:
3000cm-1左右,1650cm-1左右,则该化合物可能是(B)
A.芳香族化合物; B.烯烃; C.醇;D.酮。
10.某化合物在UV光区无吸收,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出现如下吸收峰:3400~3200cm-1(宽而强),1410cm-1,则该化合物可能是(C)
A.羧酸; B.伯胺; C.醇; D.醚;
8.1.4影响吸收峰峰位的因素
1.请回答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吸收峰的频率最高(D)
A. B.
C. D.
2.在下列不同溶剂中,测定羧酸的红外光谱时,C=O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高者为(A)
A.气体; B.正构烷烃; C.乙醚;D.乙醇。
3.在以下三种分子式中C=C双键的红外吸收哪一种最强?(A)
A.CH3-CH=CH2
B.CH3-CH=CH-CH3(顺式) C. CH3-CH=CH-CH3(反式) D.
4.在含羰基的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B)
A.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B.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C.不移动; D.稍有振动。
5.试比较同一周期内下列情况的伸缩振动(不考虑费米共振与生成氢键)产生的红外吸收峰,频率最小的是(A)
A.C-H B.N-H C.O-H D.F-H
6.下列化合物中,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者为(B)
A. B.
C. D.
正在阅读:
分析化学章节题目04-05
区检察院2018年宣传工作总结及2019年宣传工作打算12-13
乡镇廉政建设情况汇报材料03-20
美容院前台年终工作总结202204-05
2022干部作风大提升专项行动心得体会及专题研讨发言提纲03-27
来自精灵森林的声音作文900字07-02
人行反洗钱岗位准入培训测试题集07-08
鱼鳔食用功效简介10-0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分析化学
- 题目
- 章节
- 食品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 福建永春2017高二语文寒假作业1
- 2004年5月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中级)餐饮管理与
-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综合测试题 试卷及参考 答 案
- 浅析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的优化策略
- 2017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年-活动情况总结
- 房地产投资入股的财税处理财会实务精品文档
- 江南逢李龟年 教案(白老师)
- 土力学题库
- 名言 让德育美丽如诗歌
- 浅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 桥梁检测制度
- cmts组网方案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专家名单(最新版)
- 淘宝购物平台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火电、送变电工程建设预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2002年版)
- midas简支梁步骤 - 图文
- 美术设计专业五年专业建设规划
- 还原反应
- 模电实验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