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复习提岳麓版纲

更新时间:2023-05-09 22: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2课 复习提纲【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所创立的诸多学派。 诸子百家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兵家:——孙子、孙膑。等等。

【百家争鸣】:诸子各家,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

①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制农具出现, 井田制逐步瓦解和私田的兴起,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②分封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奴隶制的逐步瓦解与封建制的兴起,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阶层纷纷寻求代言人,提出各自施政方案,促进文化繁荣。

③“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④各国纷争动荡的局面下,各国国君都想称霸争雄,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了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

总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纷争等社会各种局面的变化动荡)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主张,形成不同派别,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相互间进行激烈的争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诸子百家的众多领域的理论思想,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辩证法);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百家争鸣局面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 -- 秦朝的法儒之争 -- 西汉的道儒之争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结束。

(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第3——5课 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3、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儒学的发展演变】

(一)、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晚期,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创立儒家学派,宣传“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哲学上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初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重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贵君轻”)、性本善、先义后利 “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又吸收了一些其它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蔚然大宗,儒家思想体系形成。 (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初政治统治的指导思想——黄老之学

背景:①汉初经济残破,百业待兴,需要休养生息。②西汉统治者吸取暴秦灭亡的教训,也需要休养生息。总之,为了适应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推行“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 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治”)。

特点:黄老之学兼采众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实际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作用:汉初近70年采用黄老之学,这种政治统治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社会逐步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西汉中期,王国势力膨胀,匈奴为患,当时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3.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①宣扬“大一统”思想(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宣扬“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君权神授);认为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天谴论)。(③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 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汉武帝在中央兴办太学,地方设立学校,设立“博士”教授儒家经典——“五经”)。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 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现实人生,又继承 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体系。宋明理学包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②“三教”思想互相渗透,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③受佛、道哲学的影响,唐宋时期儒家学者不断丰富、更新儒学体系,发展成宋明理学。

2.程朱理学 (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集大成者,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主张:①“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名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求“存天理,灭人欲”。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3.陆王心学 (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和明中期王阳明(即王守仁)。

陆九渊的思想:开创心学,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阳明的思想: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人天生固有良知,“心外无理”,人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做到“知行合一”。 4.历史地位(评价):

①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明初确立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②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③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进步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①明清之际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明清王朝政治专制腐败,人民起义不断,新的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在孕育;②随着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使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拜金逐利风气盛行。③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陈腐不化习气,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严重阻挠着新思想的产生。④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想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⑤一些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代表人物:

明代晚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⑴.李贽的“异端”思想(自称为“异端”、“离经叛道”):

①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反对以“圣人”言论和“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判别是非的标准。 ②揭露痛斥维护传统礼教的道学家(卫道士)的虚伪,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就是“人伦物理”,是“自然之性”(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空谈仁义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 ③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源于阴阳二气,“更不言一,亦不言理”,人类社会发展并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④著作《焚书》、《藏书》。

⑵.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①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②主张“经世致用”: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明道救世”,要立足现实,学以致用(这种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治学方法要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这开创了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③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⑶.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①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学的伦理纲常;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②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③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⑷.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①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并有规律可循,天地万物的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理在气中”),一切事物通过考察都是可以认识的。由此颠覆了程朱理学唯心主义先验论(“道在气先”)的理论根基。 ②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③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私欲之中,天理所寓”)。④著述编为《船山遗书》。 3.评价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①、明清之际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发展,(反对道学家的空疏的学风,发挥了孔子“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思想观念,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发展了荀子唯物论思想,等等。)使得儒学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联系,更趋于实事求是。

②、明清之际思想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封建社会日趋腐朽没落的时代特色,是具有民主性色彩和早期启蒙性质的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③、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深刻影响着清末民国初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第6课 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中国是最早建立当时最先进的封建制度的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稳定,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支持和组织,为科技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条件。②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文化进步提供物质基础。③统治者重视教育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④民族融合和开明的外交政策,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间和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⑤各朝代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⑥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

第7――8课 复习提纲 1、汉字演变的过程

2、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书法风格

3、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绘画风格

4、魏晋南北时期,汉字发展为书法的原因:

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再创造准备了材料;知识群体的形成,书法成为世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5、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不求形似,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书法,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作用。

第9――10课 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1.戏曲的起源

①萌芽——“傩戏”:古人用“傩”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驱逐恶魔,祈求神佑。先秦时代,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②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宴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③唐代宫廷设立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梨园”,表演歌舞戏;④宋代出现许多的喧闹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⑤宋代的南戏,流行于浙江的温州一带,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2.戏曲的成熟——元杂剧和昆曲

元杂剧:元代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代表作有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

昆曲:明中叶到清中期盛行,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众多剧种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 3.“国粹”——京剧

形成原因:①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四方艺人汇集京城。②乾隆年间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徽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取汉调以及昆曲、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考究。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新剧种——京剧。

特色: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在小小的戏台上随心所欲地展现大千世界。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步入繁盛期,被公认为“国剧”,被誉为“国粹”。

第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人文精神】:来源Humanism一词,原意“人文精神”,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内涵: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关注人类社会,关心人和人性,反对宗教迷信的束缚, 提倡人的怀疑精神,人的思考。强调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的修养。 【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①人文精神的萌芽——西方奴隶制时代,希腊思想家们(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的思想;②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的思想;

③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弘扬——17至18世纪启蒙运动;而理性主义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仍然是人文主义弘扬的结果。

第11――14课 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人文精神的萌芽——古希腊先哲的思想

(二). 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来源Renaissance一词,原意“再生、复活”。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新生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形成了人文主义社会思潮。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人文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

(四)。人文主义的弘扬——启蒙运动 【启蒙、启蒙思想、启蒙运动】:

启蒙:来源Enlighten一词,原意明亮、照耀。从字面意义来讲,就是启迪蒙昧,开启智慧。 启蒙思想:用理性启迪和开导人们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的思想。

启蒙运动:指17-18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继续弘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提倡理性主义,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推崇理性的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 【理性、理性主义】:

理性:指通过人的思考和判断去观察和解决问题。

理性主义:广义上是指在思想文化一切领域中,凡是相信理性观点或思想倾向的都称为理性主义。狭义上是与经验主义相对立的,不承认经验主义的一切知识是起源于感觉经验的,认为只有依靠理性才能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理性逻辑推论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第四单元 世界近现代的科学革命和科技革命

第15

、16、25、26课 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课标要求】: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课标要求】:4. 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课标要求】:5.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18、19课 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课标要求】: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25课 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28——29课 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0x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