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历史时期的东北

更新时间:2023-05-26 00: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二章 历史时期的东北

东北一词,是中国东北部的简称,很早就见于我国的历史典籍中。历史上,东北的范围要比今天的东北地区大得多,其所辖范围,大致南起山海关、长城一线,北至外兴安岭和黑龙江口,西起大兴安岭,东至海滨。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

一、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山环水绕,土地平旷。西有大兴安岭,北有外兴安岭、小兴安岭,东有长白山地及滨海的锡霍特山。山脉纵横,动植物资源丰富。山脉环绕之间是广阔无垠的松辽大平原,即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广阔的平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场所。河流众多,有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牡丹江等江河贯流全境,为东北地区的工农业及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东北地区地处太平洋西岸的季风气候区,属于温带、亚寒带气候;夏季湿热多雨,土质肥沃,雨热同季,为一年一季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

总之,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古代原始人类生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源,并形成了历史上各民族的共同体。如东部的白山黑水间形成了最古老的渔猎民族;北部山林中及江河两岸则有专事狩猎的民族;西部草原则有游牧射猎民族;中南部的黑土地带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这里则成为农业民族的摇篮。

二、历史演变

早在旧石器时代,东北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从此揭开了东北历史的序幕。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是东北南部的金牛山人(辽宁营口金牛山,距今约28万年),其次是庙后山人(辽宁本溪,距今24~15万年)、鸽子洞人(辽宁喀左,距今5~7万年)、榆树人(吉林榆树,距今2~4万)、安图人(吉林安图,距今26600±550年)、哈尔滨人(黑龙江哈尔滨,距今22370±300年)等。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历史上最早活动于东北地区的民族是肃慎,后来兴起的扶余人活动于松嫩平原一带,从事农业生产。两汉以来,生活在鸭绿江一带的高句丽建立了地方政权,初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公元3年,迁都于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公元427年,高句丽的都城迁到平壤。高句丽政权自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立国,至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8年)灭亡,传28世,705年。唐代,高句丽衰亡,渤海兴起。靺鞨人建立的渤海政权,初都于敖东城(今吉林敦化市),唐天宝年间又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市东京城)。渤海政权迁都的原因:从政治形势看,南疆趋于稳定,而北疆尚有强大的黑水靺鞨的存在。从地理条件上看,这里地势险要,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渤海上京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仿唐长安而建。全城分为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渤海极盛时期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唐末,活动于内蒙巴林左旗一带的契丹逐渐强大起来,并于公元916年建立政权。契丹属东胡族系的一支。自北魏以来游牧于今西辽河上游的西喇木伦河一带。唐初,曾在这里设臵松漠都督府,并任命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末,世居在这里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及其相邻各部,建国称帝,国号大契丹,与五代北宋并立。后改国号为辽。公元918年,辽主耶律阿保机命令汉人康默记等为他建立京师,名曰“皇都”。938年,改称上京临潢府,其遗址在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附近。该地正处于今天大兴安岭南段,西接内蒙古高原,东南部是西辽河上游的广阔冲积平原,背负大兴安岭山地,因而该地有险可守,有田可耕,有牧可放;是个“饶水草,便畜牧;地肥沃,宜耕植”的好地方。辽上京城从918年建城到1120年被金攻占破坏,共历时204年。(辽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西)、南京幽州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

代金而起的是金政权,金政权是中国东北松花江一带兴起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早在公元10世纪前期,辽灭亡渤海后,为了削弱女真族的实力,曾将其一部汉化较深的女真人迁到辽阳以南,编入辽的户籍,称熟女真。而仍旧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吉林以东的女真部落,称为生女真。生女真在公元11世纪左右开始跨入奴隶社会,并且从游牧生活趋于定居。生女真在哈尔滨市东南的阿什河流域,利用这里天然的优越条件,种植五谷,制造舟车,修盖房屋,烧炭炼铁,社会发展迅速。1113年,在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举兵击辽。正式建国称帝,国号为“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市南的白城)。金上京会宁府是金前期的都城,其设计和建造是在汉族官僚卢彦伦的主持下,模仿北宋都城开封而进行建设的。(金五京: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中京大兴府、北京大定府(内蒙宁城西))

上京会宁府从金太祖到海陵王完颜亮的40多年里,一直作为金的都城,直到1153年正式迁都燕京(中都)以后,才逐渐走向衰落。虽然后来的金世宗完颜雍曾一度下令恢复上京,但不久上京便被大火焚毁。

元代以后,历代政权都加强了对东北的经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专门在东北设臵了辽阳行省,作为东北地区最高的统治机构。另外,还开辟了10多条主要的驿道,设臵了100多个驿站。明代,在东北设立了辽东都司和奴尔干都司。同时还开辟了4条驿道。还在吉林开设了造船厂。清代, 1

把东北视为祖宗龙兴之地而倍加重视,设臵将军加以管辖。为了防止汉人进入垦辟及采参,还修起了柳条边。

第二节 清代都城沈阳

清初在东北曾建立过三个都城。第一个都城在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乡境内修建的南城和北城。北城建于1587年,称费阿拉城。而后于1603年又在北城南5里的地方,营建南城。1605年,在南城建筑外廓城,这时把南北两城统称赫图阿拉。清入关定都北京后,称这里为兴京。

1622年,清为了便于与明作战,把都城迁到东京城(今辽阳市),这是清初在东北建立的第二个都城。 随着清初形势发展的需要,1625年又迁都沈阳。努尔哈赤认为“沈阳形势之地。西征明室,自都尔弼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且从浑河、苏子河上流伐木,顺流而下,以此治宫室,供炊爨(cuàn),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兽多;河中水簇,亦可捕取。朕筹此熟矣。”

沈阳是东北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因城南有沈水(今浑河),采用“山南水北为之阳”的说法,遂取名沈阳。从文献记载来看,沈阳最早的名称是汉代的侯城,西汉时隶属于辽东郡。东汉时隶属于由于地方政权更迭频繁,几乎没有留下有关沈阳的文献记载。隋唐时期,隋唐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他们为了控制东北,曾先后数次对东北地区用兵,在这几次大规模的用兵中,侯城都是大军攻掠的必经之地,从而侯城便列入皇帝的诏书中。辽代,沈阳有了较大发展。辽在此设沈州。金末,沈州城被毁于战火。元初,设沈阳路,从此“沈阳”一名始见于史书中。元末,沈阳城又一次毁于战火中。明初,设沈阳卫,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68年),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将原有土墙改为砖墙,城呈方形,周长9里30步,高2.5丈,厚1.8丈,城周围有宽3丈,深8尺的护城河。城开四门,城中十字大街直通四门。明代沈阳城的建设为后来清代沈阳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格局。

清定都沈阳以后,对沈阳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筑。从皇太极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开始,直到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止,才完成包括外廓城在内的修筑计划,费时达半个世纪之久。

沈阳城的规划是由汉族官吏根据《易经》学说进行设计的,整个布局是应“三十六罡、七十二地煞”而成,平面呈方形,周长9里320步。街道布局呈“内平外善”的字形。《易经》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应九宫。”按照《易经》这种说法,沈阳城中的宫城应为太极,东、西华门应为两仪,东西南北四塔(即崇德八年在城四角建筑了四寺,东为永光寺,西为延寿寺,南为广慈寺,北为法轮寺)应为四象。城开八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又在城墙之外修筑关墙,两者之间形成关厢,并相应城门设臵八关。这八门八关的建筑主导思想即“生八卦”。八门八关再加上一个北垣正中封闭的旧城门,正应九宫之说。八门八关的城门楼分别筑为二或三层,其总数共为36层,是应“三十六天罡”;筑城取土挖掘的七十二个土坑,经改造修成七十二个渗水井,当应“七十二地煞”。

“内平外善”:“平”字的两横当为两条横街,即中街和东西华门大街,“平”字的一竖当为宫城正门,即大清门前的天街,两点当为东西两侧的钟楼和鼓楼。“善”字的平面修筑实际比较困难,但外城的主体布局也应“善”字严格规划修筑。大小北关稍斜,当为善字上面的两点。横街、大十字街、小十字街当为“善”的三横,钟楼、鼓楼分别为两点,大西门至大东门大街恰为最下面的一横,天街居中构成一竖,大小南关与大小十字街交汇后,恰好构成一个“口”字,从而整个城市的布局也组成了一个“善”字。

沈阳城中最大的建筑群为沈阳故宫,历史上称“盛京宫殿”,占地6万多平方米,房屋300余间,在我国现存的故宫中仅次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是满清王朝入关以前的皇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竣工于公元1636年,康熙时期又有所扩建。按其建筑格局可为东、中、西三路。

东路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主体建筑,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修建设计的。大政殿坐北朝南,是故宫中最早的建筑。起初,为努尔哈赤处理朝政的地方,后来朝内举行大典多在此进行。大政殿前东西两侧有十座方亭对称排列,名为“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场所。

中路以崇政殿和清宁宫为主体建筑。崇政殿俗称“金銮殿”,为清太极皇太极平时临朝亲政的地方,清太宗时期的大典也常在这里举行。崇政殿前为正门,称大清门。崇政殿后有凤凰楼,为清太极宴饮之所。凤凰楼之后为内宫,为皇太极及妃子们居住的地方,有清宁宫等。

西路以文溯阁为主体建筑,是专为收藏清代乾隆时期编撰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而建,是全国存放《四库全书》著名七阁之一。后来,这里成为乾隆及后来几代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赏戏的地方。

目前,沈阳故宫保存完整,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

第三节 伪满国都长春

长春位于松辽大平原的中东部,哈大铁路线上,交通条件优越,是吉林省的省会,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春是一个开发较晚的城市,直到明末还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清初,这里为蒙古郭尔罗斯王公的领地,后来蒙古王公唯利是图,私自招流人垦殖,坐收渔利,人口日益增多,土地开发日趋严重。在这种情 2

况下,吉林将军于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据实上报长春附近的开垦状况,此时居民已达2230余户,已垦土地达26万余亩。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嘉庆帝只好旨准,“令民人耕地”纳租,“以资蒙古生计”,并在伊通河畔“借地设治”,臵理事通判,称长春厅,以管理这里的民政和司法。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为了使政府机关处在更适中的位臵,也为了使之处于商业中心,便把长春厅治所移入厅北50里的宽城子(也称宽庄,是厅内最大的村镇,是当时的商业、手工业和陆路交通中心),仍名长春。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开始挖掘城壕,修筑木板城墙,从而修成了一座长约10千米,设有九门的不规则多边形的城墙,并在城内修建了南北向的南大街、北大街(今大马路南段)以及几条东西向横街(今头、

二、三、四道街)。

长春兴起以后,作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其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在日俄入侵前,仅有较大型的农产品和牲畜交易市场以及油坊、农具、纺织等手工业作坊。

19世纪末叶,沙俄趁中日甲午战争之机,讹诈中国,先后攫取了中东铁路及“南满支线”的筑路权。1901年,中东铁路经过长春城西北约10千米的二道沟,并在这里修筑车站,取名宽城子车站,并建立了4平方千米的铁路附属地。这实际上是沙俄霸占我国领土主权的殖民地。在这4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建立了一个欧式十字街区(即小镇),人口达4万人。

日俄战争结束后,长春成为两大势力的分界点。1906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在今长春站一带建设日本“满铁附属地”和长春车站,占地达5平方千米。在这5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按近代城市规划手法建设了一块当时较为先进的街区,即以站前广场为中心形成放射状干道网,如中央通(人民大街北段)、日本桥通(胜利大街)、敷岛通(汉口大街)、八岛通(北京大街)、日出町(长白路)、大和通(南京大街)、和泉町(辽宁路)等。又以外围广场如今长春站附近的西广场、东广场、南广场等街路广场形成放射性支干道,从而组成了放射状干道网以及铁北地区以棋盘式为主的道路网系统。

几乎在日本满铁附属地开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以“东三省善后事宜条约”为依据,又强迫中国地方政府在长春老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建设占地约5平方千米的商埠地。尽管这块商埠地由中国政府主持修建,但要为外国人提供种种特权,从而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倾销轻工产品的市场以及大豆等到原料的输出地。

商埠地建成后,商埠地南门外大街与长春旧城北大街相接,而北门外又与满铁附属地的日本桥通相接,从而形成了贯穿长春城区的一条南北向大街(即今大马路和胜利大街),使商埠地与长春旧城、满铁附属地连为一体,加之沙俄的铁路附属地街区,形成了长春城市的基本雏形。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立了一个伪满傀儡政权,其伪满洲国的国都就选在了长春,并改名“新京”,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伪满首都的规划与建设。

“新京”的城市规划,其手法是相当严密的,由日本关东军直接主持定案,并集中了一批一流的日本专家到长春来。在长春的规划中吸收了欧美的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既吸收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规划全市的绿化系统,又注意了城市的环境。在规划的新区内采用了分流制的排水系统,以保持公园绿地流水的清洁,又利用新京城独有的地貌特点,以每条天然沟渠形成绿化带,以利条岗阜形成住宅办公区。主要干道采用了电力、电讯、照明线路的地下化,并在新的住宅区设臵了电力走廊。为适应30年代交通的需要与美化环境,还设计了许多圆形广场。

在“大新京都市计划”中规划了从长春火车站起,向南延伸,形成了号称十二里长街的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北段)。在大街两侧集中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全境的上层机构。如伪满太上机关——关东军司令部(今省政府大院)、大兴大厦(今省政府八大厅)、海上大厦(今市医院)、康德会馆(今市政府)、柘植大厦(今吉林日报社)、满炭大厦(今鸣放宫)等。在这些大厦里驻有40余家日本帝国主义设立的满洲一级各行各业的株式会社,控制着东北地区的经济命脉,疯狂地掠夺东北地区的经济资源,当时人们送给这段大街一个雅号——会馆街,也号称满洲的华尔街。大同大街的南段,设臵有协和会总部、道德会总部、建国忠灵庙、大同学院、建国大学等统治东北人民,实施奴化教育的机构。

在城的东北部建设了临时的伪皇宫,作为满洲傀儡政权施政的处所。后来又在当时的城市中心地区规划了新的伪皇宫(今地质宫,长春科技大学),直到日本投降,新的伪皇宫仅完成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后仿拟完成的。但作为傀儡政权办公的其他机构已基本完成。从整个皇宫布局来看,仍采取中国古典皇宫的布局格调,以中轴线即顺天大街(今新民主大街)为主体,北端为皇宫所在地,是伪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前为广场,为皇帝及臣民们玩耍休憩的场所。再南即顺天大街,街两侧分布着伪满政权的各大机关,如伪满国务院(今医大基础楼)、伪满司令部(今医大校部楼)、交通部(今医大一院)、经济部(医大三院)、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今空军461医院)等。

在市区的西部(相当于汽车厂东侧一带),还规划了一个面积更加庞大的皇宫备用地,以实现他们长期占领东北的野心。

日本的“大新京都市规划”还没有建设完成,即投降了,从此长春城市的建设就零乱地停止下来了。 3

第四节 清代柳条边

柳条边是清代挖沟垒土修筑的一条边墙,在边墙外有沟,引满了水,以阻止行人私自入边。边墙高三尺,宽三尺,墙上栽种三行柳树,每隔五尺种三棵柳树,树与树之间再用两根柳条横连起来,称为“布柳结绳”,纺织成一道屏障,以阻行人,因而称之为柳条边、或柳边、柳条边墙。

清政府修筑柳条边的目的有四:第一,东北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必须保持这里固有的尚武精神和骑射本习,因为这里是清朝赖以统治全国的军事力量所在地;第二,为了独占东北的土特产。人参、珍珠,历来是东北官员向清朝进贡的主要贡品,历来为清皇室所独占。呼兰城东北一带山河,出产参珠,向来是采参捕珠之地,岁遣官兵巡查,以防民人侵盗。长白山以产参著称,更被列为禁区。清政府还对禁区内的紧要隘口,或安设卡伦,或设立封堆,按时遣官巡查。一切采捕事项,均由专员办理,送达朝廷。第三,在清政府的禁令中,特别强调八旗的生计。为了保证满洲八旗兵力的来源,加强对东北人民的统治和镇压,清政府在奉、吉等地保留一部分上等土地或熟地留作本地官兵及京旗官兵随缺地亩之用,或者作为退伍兵丁的恒产。第四,作为行政政区边界,以阻止蒙古游牧民族向东发展。老边开原威远堡附近边墙,有两小段是盛京与宁古塔将军辖地的分界线。山海关、威远堡、吉林法特一线的老边、新边以西,则为蒙古诸部游牧地。实际上通过柳条边,把宁古塔将军、盛京将军和蒙古游牧地划而分之。

柳边有老边、新边之分。老边建于清初(顺治年间),曾在辽河流域修建了东起凤凰城,经开原至山海关的边墙,全长1900余里,名为“盛京边墙”。因其修建时间较早,也称“老边”。从1670~1681年(康熙年间),清政府又修建了一条南自开元威远堡起,北至舒兰法特东亮子山止,全长690华里。因其修建较晚,故称“新边”。

清王朝为了控制全东北的交通要道,最初设边门,“老边”自东向西设边门16个;“新边”自南向北设边门14个。边门由岳丁把手,稽查行人出入。

除设边门外,沿边还设有许多边台。设臵台丁,担当查边和设立栅壕任务。

柳条边虽然保护了清代王朝的发祥地,却迟滞了对这块富饶土地的开发利用。

复习思考题:

1.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

2.简述沈阳城的布局及沈阳故宫的结构

3.长春的形成

4.修建柳条边的目的

5.柳条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0x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