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总结 - 详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03 13: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第二章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检查:

诊治疾病的前提和基础。关系诊疗质量与成败。要求方法正确,全面细致,客观有序

1、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两横指,约2-2.5cm左右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一横指,约1-2.0cm左右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约1cm以内 完全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

2、面部器官检查:先天畸形,上颌窦癌,颌面部外伤(伴眼耳鼻畸形,鼻衄复视,脑脊液耳漏),必要时邀请有关专科会诊

3、淋巴结检查:对口腔颌面部炎症和肿瘤具有诊断治疗意义。

顺序:枕后、耳后、耳前、腮、颊、下颌下及刻下;顺胸锁乳突肌前后缘,颈前后三角直至锁骨上窝。

内容: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压痛、波动感、皮肤与基地有无粘连

垂直链:颈深淋巴结上群(胸锁乳突肌深面沿颈内静脉前后,上达颅底,下至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深淋巴结(中)下群(颈总动脉分叉以下,沿颈内静脉至静脉角),副链(颈深淋巴结上群向外扩展的部分),锁骨上淋巴结(系颈深淋巴结下群向锁骨上方扩展的部分)

4、髁突动度检查: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置于两侧耳屏前方,髁突外侧,让病人做开闭口运动,感触髁突活动度。或将两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内,贴外耳道前臂进行触诊

5、唾液腺检查:腮腺(食中无名指三指凭触为宜,切忌提拉触摸);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双手双合诊)

内容:大小、形态、肿块、导管充血、变硬、结石、分泌液

6、活组织检查:切取、切除、冰冻(血管性肿瘤、血管畸形、恶性黑色素瘤、腮腺混合瘤不做活检)

7、X线检查:牙体、牙髓、牙周、颌骨疾病;平片,体层摄影,造影

第三章 麻醉镇痛重症监护

1、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物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2、local anesthesia 局部麻醉 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包括冷冻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阻滞麻醉。 3、infiltration anesthesia 浸润麻醉 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的麻醉效果。骨膜上浸润麻醉,牙周膜注射麻醉。 4、block anesthesia 阻滞麻醉 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常用局麻药物:利多卡因、丁卡因

利多卡因:维持时间长,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较强,可用作表面麻醉,但临床上主要以含1:100000肾上腺素的1%-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丁卡因:穿透力强,主要用于表面麻醉。

5、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磨牙拔除,相应颊侧根,粘膜,上颌结节部手术

麻醉区域效果:除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上牙槽中神经,浸润麻醉)外的同侧磨牙,牙槽突,相应颊侧软组织。

口内法:上颌7,远中颊根前庭沟,儿童上6远中,缺牙颧骨牙槽突,45°上后内,沿上颌结节弧形表面滑动2cm

6、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又称眶下孔或眶下管注射法,将麻药注入眶下孔或眶下管,以麻醉眶下神经及其分支,可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甚至上牙槽后神经,即可麻醉整个上颌牙神经丛。本方法适用于同侧上颌切牙至前磨牙的拔除,牙槽突修整及上颌囊肿刮治术和唇裂修复等手术。 ①.口外注射法

注射时用左手示指扪得眶下缘,右手持注射器,注射针自同侧鼻翼旁约1cm处刺入皮肤,使注射针与皮肤成45°角,向上后外进针约1.5cm,可直接刺入眶下孔,有时针尖抵触骨面不能进入眶下孔,可注入少量麻药,使局部无痛,然后移动针尖探寻眶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孔,直到其进入眶下孔内,随即注射麻药1~1.5ml.注意注射针进入眶下管不可过深,以免伤及眼球。 ②.口内注射法

牵引上唇向前向上,注射针与上颌中线成45°角,于侧切牙根尖相应部位得口腔前庭沟顶刺入,向上后外进针,即可到达眶下孔,但不易进入眶下管。 麻醉区域及效果:麻药注入眶下管内的麻醉效果较眶下孔注射为好,麻醉区域亦较广泛。可以麻醉同侧下眼睑、鼻眶下区、上唇、上颌前牙、前磨牙,以及这些牙的唇颊侧牙槽突、骨膜、牙龈和黏膜等组织。

7、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口内注射方法及麻醉区域? 1)注射方法:病员大张口,下颌颌平面与地面平行。

将注射器放在对侧口角,即第一、二前磨牙之间,与中线成45。 注射针应高于下颌平面1cm并与之平行。

与上下颌牙槽突相距的中点线与翼下颌皱襞外侧3~4㎜的交点处进针,推进2.5cm左右,可达下颌支内侧的下颌神经沟,回抽无血注入麻药1~1.5ml 2)麻醉区域及效果:麻醉同侧下颌骨、下颌牙、牙周膜、前磨牙至中切牙唇(颊)侧牙龈、粘骨膜及下唇。

8、局麻并发症:昏厥,过敏反应,中毒,注射区疼痛,血肿,感染,注射针折断,暂时性面瘫,神经损伤,暂时性牙关紧闭,暂时性复视或失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霍纳征,声音嘶哑,全脊髓麻醉)

晕厥syncope:是一种突发性的、暂时性的意识丧失,通常由于一时性中枢缺血所致。一般可因恐惧、饥饿、疲劳及全身健康较差、疼痛以及体位不良等引起。【临床表现】头昏、胸闷、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四肢厥冷无力脉搏快而弱、恶

习、呼吸困难→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暂时性意识丧失。【防治原则】做好术前检查和思想工作,消除紧张情绪,避免空腹手术。一旦晕厥,迅速放平座椅,保持呼吸通畅,氨水刺激,针刺人中穴,吸氧静脉补液。

过敏:分为延迟反应和即刻反应。延迟反应于注射后数小时至数日后出现,其症状常为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荨麻疹、哮喘、过敏性紫癜等。即刻反应是使用极少量药后,立即发生及严重的类似中毒的症状,突然惊厥,昏迷,呼吸心搏骤停而死亡。轻症的过敏反应,可给脱敏药物如钙剂,异丙嗪,糖皮质激素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吸氧。严重者立刻注射肾上腺素,给氧;出现抽搐或惊厥时,应迅速静注地西泮10-20mg;如呼吸心跳停止,则按心肺复苏法迅速抢救。

9、全麻特点:麻醉与手术相互干扰,维持气道通畅比较困难,小儿老年病人比例高,手术失血较多,麻醉恢复期呼吸道并发症多。 10、清醒拔管指征:清醒(呼之能应);反射(咽喉,吞咽,咳嗽反射完全恢复,能睁眼,吞咽);呼吸(潮气量通气量恢复正常,停止吸氧5min spo2>90%);肌张力逐渐恢复

11、sedation 镇静 通过药物作用使病人紧张情绪、恐惧心理得到改善或消除,达到精神放松、生命体征平稳,有利于配合治疗的方法称为~

第四章 牙及牙槽外科(在无痛前提下,最小损伤,最快速度,最轻术后反应及并发症完成整个治疗) 1、牙拔除术适应症

牙拔除术的适应证是相对的。常见的拔牙适应证如下:

(1)牙体病损 牙体缺损严重,用现有修复手段无法恢复和利用 (2)根尖病 不能用根管治疗、根尖切除等方法治愈 (3)牙周病 晚期,无法取得牙的稳固和固位 (4)牙外伤 根中1/3折断一般为拔牙适应症

(5)错位牙 (6)额外牙 (7)埋伏牙、阻生牙 (8)滞留乳牙 影响恒牙萌出者

(9)治疗需要 因正畸、修复、肿瘤累及而需要拔除的牙

(10)病灶牙 引起颌骨骨髓炎、牙源性上颌窦炎等局部病变的 (11)骨折累及的牙 视具体情况应尽量保留

2、拔牙禁忌症:心脏病(心梗<6m,不稳定或近期出现心绞痛、充血性心脏病,未控制高血压,心功能3-4级,心肌炎<3m,三度房室完全性传导阻滞,风心活动期);高血压180/100mmHg(肾上腺素不超过0.04mg);贫血;白血病;出血性疾病;糖尿病(空腹血糖8.88mmol/L,早餐后1-2H);甲亢(静息脉搏100次/min,基础代谢率+20%以下,不加肾上腺素);肝炎急性期;妊娠前后3月(不加肾上腺素);月经期;恶性肿瘤(放射治疗3-5年内不拔牙);阿司匹林停药3-5d 3、牙挺使用注意事项:

绝不能以邻牙做支点,除非邻牙需同时拔出;

除拔除阻生牙或颊侧需去骨者外,龈缘水平处的颊侧骨板一般不做支点; 龈缘水平处的舌侧骨板也不应做支点;

操作中应注意保护,必须以手指保护,以防牙挺滑脱伤及邻近组织; 用力必须有控制,不得使用暴力,挺刃的用力方向必须准确 4、拔牙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分离牙龈:持笔式握牙龈分离器,紧贴牙面插入龈沟,直达牙槽嵴,沿龈沟分离至牙的另一侧,先完成唇(颊)侧和舌侧,再分离邻面

2)挺松患牙:将挺刃由牙齿近中轴角切入,以牙槽突顶为支点,有控制的旋转、楔入、撬动力量,使患牙牙齿松动脱位。切勿以邻牙为支点,防止牙挺滑脱刺伤邻近或对侧软组织。

3)安放牙钳:合理选择适用牙钳,张开钳喙,推进至牙颈部外形高点以下,保持钳喙与牙体长轴平行。再次核对牙位

4)脱位运动:包括扭转、摇动、拔出。扭转动作仅限于圆锥形单根牙;摇动时先向弹性大、阻力小、牙槽骨比较薄的一侧进行,而后沿唇(颊)-舌方向另一侧摇动;最后牵引脱出

5)拔牙后检查和拔牙创处理:检查牙根是否完整、数目是否符合该牙解剖规律等;用刮匙探查牙窝,去除异物炎性肉芽组织等;消毒纱布棉卷横架于两侧牙槽突,嘱病人咬紧,30min后弃除

5)拔牙后注意事项:拔牙后24h内不可刷牙或漱口;拔牙当日进软食,不宜过热;避免患侧咀嚼;误用舌舔伤口,更不可反复吸吮 5、第一磨牙腭侧根,第二磨牙近中颊根易进入上颌窦

6、impacted teeth 阻生牙 是指由于邻牙、骨或软组织的阻碍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 7、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出术的适应症 1)下颌阻生智齿反复引起冠周炎者 预防第二磨牙牙周破坏

2)下颌阻生智齿本身有龋坏,或引起第二磨牙龋坏 3)引起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食物嵌塞 4)因压迫导致第二磨牙牙根或远中骨吸收 5)已引起牙源性囊肿及肿瘤

6)因正畸需要保证正畸治疗的效果

7)可能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诱因的下颌阻生智齿

8)因完全骨阻生而被疑为某些原因不明的神经痛病因者,或可疑为病灶牙者。亦可拔出

8、临床分类:

根据牙与下颌支及第二磨牙的关系 第Ⅰ类:在下颌支前缘和第二磨牙远中面之间,有足够的间隙可以容纳阻生第三磨牙牙冠的近远中径。第Ⅱ类:下颌支前缘和第二磨牙远中面之间的间隙不大,不能容纳阻生第三磨牙牙冠的近远中径。第Ⅲ类:阻生第三磨牙的全部或大部分位于下颌支内。

根据牙在颌骨内的深度高位(A),中位(B),低位(C)阻生

根据阻生智齿牙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的关系:垂直,水平,近中,远中,颊向,舌向,倒置阻生

根据在牙列中的位置:颊侧移位,舌侧移位,正中位 9、拔牙创的愈合

1)拔牙创出血及血凝块形成:15~30 min出血停止,血凝块形成,具有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促进创口正常愈合的功能

2)血块机化:24 h后血块开始机化,7 d被肉芽组织替代,3-4 d肉芽组织始被更成熟的结缔组织替代,至约20 d完成。

3)骨组织的修复:5-8 d开始形成新骨,3 mon后完全形成骨组织

4)上皮覆盖拔牙创:3-4 d开始上皮自牙龈向血凝块表面生长,24-35 d甚至

更长时间完成

拔牙术中并发症:术中:晕厥、牙根折断、软组织损伤、骨组织损伤、邻牙及对牙损伤、神经损伤、颞下颌损伤、断根移位、口腔上颌窦交通。术后:反应性疼痛、术后肿胀、开口困难、拔牙创出血、术后感染、干槽症、皮下气肿。 10、断根原因及注意事项

技术因素:拔牙钳选择不当,与牙体接触面小;钳喙夹持的位置不正确 ,未与牙体长轴平行;拔牙时用力不当

非技术因素:牙冠破坏广泛;牙脆性增加;牙根外形变异;牙根周围骨质变化 注意事项

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

仔细检查分析,肯定断根数目、大小、部位、深浅、牙根形态,必要时拍X片 特殊部位要注意重要解剖结构,如上颌窦、下颌管

在直视下操作,良好照明、充分止血、合适体位、合适器械 特殊情况下可不暂缓取出或不取出 11、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

出血原因绝大多数为局部因素,偶有全身因素引起的手术后出血。

局部因素: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软组织撕裂、牙槽骨骨折,牙槽内小血管破裂,较大知名血管破裂等。血块保护不良而脱落

处理:止血粉、明胶海绵加棉卷加压止血;缝合牙龈;填碘仿纱条;抗生素预防感染

全身因素:血液病,肝疾病等

处理:局部止血;根据不同病情采取全身治疗,如输血等 干槽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干槽症为拔牙常见并发症,为牙槽窝的局部骨创感染。关于病因仍有争论,

多认为创伤及感染是主要原因,此外与拔牙窝大,血供不良,抵抗力下降有关。四学说:感染、创伤、解剖因素、纤维蛋白溶解。

(2)主要症状为疼痛,多发生于术后3~4天,疼痛为持续性,可向耳颞部放射。

治疗效果不佳者,疼痛可持续1~2周。检查时,腐败型者可见牙槽窝内无血凝块,牙槽骨壁表面有灰白色假膜覆盖,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组织,有明显臭味,骨壁有明显触痛,牙龈可见红肿,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疼痛,偶有发生张口受限、低热、疲乏等全身表现。

(3)治疗干槽症主要原则为彻底清创、隔离外界刺激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治疗

方法:用3%过氧化氢棉球擦拭,去除腐败物质,知道牙槽窝清洁,棉球干净无臭味。大块坏死物时用用刮匙。用生理盐水冲洗。将碘仿纱条卡加丁香油或2%丁卡因填入拔牙创,先将纱条的一端塞入牙槽窝底部,在一次折叠严密填满牙槽窝,松紧适度,纱条末端塞入深部避免松脱,亦可缝合两侧牙龈。次日无明显疼痛可不换药。10天后去除碘条,牙槽窝内层有肉芽组织覆盖。牙槽窝1~2个月长满结缔组织。 Implant 种植体:牙种植体指为了支持义齿修复的上部结构,用外科手段在上颌或下颌颌骨内植入人工材料设计的装置。按植入部位分为骨内种植体、骨膜下种植体、牙内骨内种植体及粘膜内种植体。 种植体按照部位分类:

骨内种植体、骨膜下种植体、骨内牙内种植体、黏膜内种植体、穿下颌种植体,下颌支支架种植体。

骨结合osseointergration:光镜下骨组织与活骨种植体直接接触,期间没有骨以外的组织,形成了功能和结构上的直接联系。 种植体在骨内组织反应

第一阶段:种植体被血块包绕,随之生物高分子吸附,形成适应层,骨髓细胞散在其外侧。

第二阶段:至术后一月,由于切削的骨损伤或者骨过分压力使骨部分吸收,此期是组织破坏和修复同时发生的时期。吞噬细胞吞噬适应层,骨髓内细胞聚集在种植体表面形成种植体-细胞间有机的结合。

第三阶段:到植入三个月后,种植体周围开始有胶原纤维形成,,以后形成纤维网状结构,逐步完成骨结合。

龈界面:牙龈软组织与种植体接触形成的界面。 生物学宽度:附着在天然牙或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上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的长度总和。

种植体与骨组织间的界面种类 一、纤维-骨性结合: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存在着一层非矿化的纤维结缔组织(假性牙周膜)

二、骨结合:正常愈合,在光镜下埋植在活骨的种植体与骨组织直接接触,其间不存在骨以外如结缔组织等组织。骨结合式种植体:负载咬合力的种植体的表面与有活力的骨组织之间不间隔以任何组织。 口腔种植术的治疗程序

对适合作种植牙的病人,先经种植体专科门诊检查诊断,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通过先后两次手术植入牙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最后完成种植义齿修复。

1.第一期手术 种植体固位钉植入缺牙部位的牙槽骨内。术后7-10天拆线,待创口完全愈合后,原来的活动义齿基托组织面经调整缓冲后,可继续佩戴。 2.第二期手术 一期手术后3-4个月(上颌4个月,下颌3个月)种植体完成骨结合后,即可安装与龈结合的愈合基桩。第二期手术后14-30天即可取模,制作种植桥架及义齿。 3.复诊 种植义齿修复后,第一年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年至少复查2次。 影响种植体骨结合的因素:

1手术创伤2患者自身条件差3种植体生物相容性差4~外形设计不合理5~应力分布不均匀6~早期过度负载 种植手术的适应症

1、上下颌部分或个别缺牙,邻牙健康不愿做基牙者 2、磨牙缺失或游离端缺牙的修复

3、全口缺牙,尤其是下颌骨牙槽严重萎缩者,由于牙槽突形态改变,传统义齿修复固位不良者

4、活动义齿固位差、无功能、黏膜不能耐受者 5、对义齿修复要求高、常规义齿无法满足者 6、种植区有足够高度宽度的健康骨质 7、口腔黏膜健康,有足够宽度的龈附着

8、肿瘤或者外伤导致的单侧或者双侧颌骨缺损,须功能修复者 9、耳鼻眼眶内软组织及颅面缺损的颌面赝复体固位 种植手术的禁忌症

1、全身状况差或因严重系统疾病不能耐受者

2、严重糖尿病

3、口腔急慢性炎症患者

4、口腔或颌骨内有良恶性肿瘤

5、某些骨疾病,如骨质疏松、骨软化、骨硬化 6、严重习惯性磨牙 7、口腔卫生差 8、精神疾患

种植体植入原则:

手术无创性、种植体表面无污染、~早期稳定性、~愈合无干扰性、受置区的要求(1.5,3,2,2,8~10)

种植区骨量不足的处理:

引导骨再生膜技术、上颌窦提升法、下牙槽神经解剖移位、牵张成骨。 种植手术并发症:

1创口裂开2出血3下唇麻木4窦腔黏膜交通5感染6牙龈炎7牙龈增生8进行性边缘骨吸收9种植体创伤10种植体机械折断 种植义齿成功标准:

㈠1978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会(NIH)召开的研讨会提出口腔种植成功的评价标准:

1.种植体在任何方向上的动度小于lmm。

2.X线片上所显示的种植体周围射线透射区,无明确的成功评价标准。 3.垂直方向的骨吸收不超过种植体的l/3。

4.允许有可治愈的牙龈炎;无症状,无感染,无邻牙损伤,无感觉异常及麻木,无下颌管、上颌窦及鼻底组织的损伤。 5.5年成功应达到75%。

㈡1986年瑞典Albrektsson和Zarb等提出的口腔种植成功评价标准: 1.种植体无动度。

2.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区。

3.种植体功能负载1年后,垂直方向骨吸收小于0.2mm/年。

4.种植体无持续性或不可逆的症状,如疼痛、感染、麻木、坏死、感觉异常及下颌管损伤。

5.达上述要求者,5年成功率85%以上;10年成功率80%以上为最低标准。 ㈢1995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社在珠海召开的种植义齿研讨会上提出的标准: 1、功能好。

2、无麻木、疼痛等不适。 3、自我感觉良好。

4、放射学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界面无透影区,横行骨吸收不超过1/3,种植体不松动。

5、牙龈炎可控制。

6、无与种植体相关的感染。 7、对邻牙支持组织无损害。 8、美观。

9、咀嚼效率达70%以上。

10、符合上述标准,五年成功率达到85%以上,十年成功率要达到80%以上。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1、infection 感染 是指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与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和局部组织的疾患 2、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1)口腔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与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于发生感染。

2)牙的存在并发生牙体及牙周围组织的炎症,易形成特有的牙源性感染。

3)口腔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感染可循此途径扩散和蔓延。 4),颌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危险三角”静脉瓣膜少或缺如,受压时容易导致血液逆流,导致颅内感染,顺相应淋巴引流途径扩散而发生区域性淋巴结炎.反之,血循与淋巴循环丰富有利于炎症的局限和消退 5)口腔颌面部为暴露部位,易受损伤而继发感染 3、脓肿切开引流的指征

1)局部疼痛加重,呈搏动性跳痛;炎性肿胀明显,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触诊时有压痛点、波动感、凹陷性水肿;深部脓肿穿刺有脓液 2)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伴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3)儿童颌周蜂窝织炎,累及多间隙,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 4)结核性淋巴结炎,寒性脓肿 4、切开引流的要求

1)切口应在脓肿低位,使引流道短、通畅、容易维持。

2)切口应尽力选择在愈合后瘢痕隐蔽的位置,切口长度以能保证引流通畅为准则;应首选口内引流。

颜面切口应顺皮纹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面神经、血管和唾液腺导管等。 3)切开至粘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引流口。避免在不同组织层次中形成多处腔隙或通道,以减少感染扩散,保证引流通畅。

4)操作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向颅内扩散。

5)引流的建立 切开引流目的:

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以达消炎解毒的目的;

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如舌根部、口底间隙脓肿) 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5、pericoronitis 智牙冠周炎 是指智齿(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齿冠周炎多见 6、急性智牙冠周炎临床表现与治疗

局部:初期,病人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肿胀不适,咀嚼、吞咽时加重;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若炎症侵及咀嚼肌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全身: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全身不适、中性粒细胞升高等

治疗原则:急性期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 慢性期尽早拔出 措施:局部冲洗;选择抗菌药物及全身支持疗法;切开引流术;冠周龈瓣切除术;下颌智齿拔除术

7、智牙冠周炎扩散

1)向外:向磨牙后区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向外穿破,在咬肌与颊肌后缘间的薄弱处发生皮下脓肿,穿破皮肤后形成经久不愈的面颊瘘。

2)向前: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在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粘膜转折处形成脓肿或破溃成篓

3)向后:炎症沿下颌支外侧或内侧向后扩散,可分别引起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感染,亦可导致颊间隙、下颌下间隙、口底间隙、咽旁间隙的感染或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发生

8、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比较(患侧下唇麻木) 鉴别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感染来源 以龋病、牙周膜炎、根尖感以下颌智齿冠周炎为主 染为主 感染途径 先破坏骨髓,后破坏骨皮质; 先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及累及 再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窝 织炎。 织炎。主要破坏密质骨, 病变可累及骨松质与骨皮质 很少破坏松质骨 临床表现 可以是局限的,但以弥散型多为局限型,弥散型较少 较多 牙及牙周 骨髓炎累及 牙松动, 牙及牙周组织无明显的炎症 牙周有明显的炎症 病变部位 多在下颌体,也可波及下颌支 多在下颌角及下颌支,很少波及下颌体 慢性期X线 病变明显,可有大块死骨形成, 系皮质骨脱钙或骨质增生硬化, 周围骨质分界清楚或伴有 或有小块死骨,与周围骨质 病理性骨折 无明显分界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易发生在下颌骨原因: 由于上颌骨骨质疏松,骨板薄,血管丰富,侧支循环多,脓液容易穿破骨壁向口腔引流,因而炎症逐渐消退,不易在上颌骨内弥散扩散。下颌骨的牙槽脓肿,由于骨质致密,骨板厚,脓液不易穿破得到引流,因此炎症易在骨松质和骨髓腔内蔓延,常通过下牙槽神经管波及整个下颌体,发展成急性弥散型骨髓炎。 慢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 1)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处瘘孔2)瘘孔长期排脓,有时瘘孔排除死骨片3)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和面部畸形4)治疗不当,久治不愈,易造成人体慢性消耗与中毒、消瘦、贫血。5)脓液进入消化道有时引起明显的胃肠道症状。

死骨摘除及病灶清除术

【手术指征】1经药物治疗、拔牙及切开引流后,仍有经久不愈的瘘管,长期流脓;或者从瘘管探得骨面粗糙,甚至活动死骨。或虽无瘘管但是炎症仍然反复发作这。2、X线发现颌骨骨质破坏者。3、全身条件能耐受。

【手术时间】1、慢性中央型颌骨骨髓炎病变局限者,死骨分离时间3-4周,病变广泛者5-6周。2、慢性边缘性一般2-4周。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全身高热、寒战、脉快,哭啼、烦躁不安,甚至呕吐;重者昏睡、意识不清及休克。白细胞计数上升,中性粒细胞增加。面部眶下内眦皮肤红肿,眼睑肿胀睑裂狭窄完全闭合,结膜外翻或眼球突出,上颌牙龈硬腭黏膜红肿。

【治疗】首先应用大量抗生素,注意全身变化对症治疗,一旦形成脓肿,及早切开引流。

放射性颌骨坏死(骨髓炎)Radioactive osteomyelitis of jaws 因鼻咽癌或口腔颌面部肿瘤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后,引发放射性颌骨坏死,继发感染而形成骨髓炎。

【病因】血管栓塞学说、三低学说、综合因素

【临床表现】发张缓慢,数月数年内出现症状。初期呈针刺样剧痛,牙槽骨外露成黑色,长期溢脓,经久不愈

【治疗】全身治疗:抗菌药物,镇痛剂,加强营养,输血高压氧;局部治疗:死骨分离前,过氧化氢冲洗,分离后骨钳分次咬除。或者扩大范围行死骨切除术。 【预防】以预防为主,放疗前彻底治疗口内病灶牙,去除金属充填物,消除感染源;放射时注意掌握适应证、剂量和防护;放疗后3~5年内避免拔牙和其他损伤。

放射性骨坏死的预防

根据肿瘤对射线敏感度及放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确定选择指征;在放射源、放射方式、分次照射方案以及剂量选择等方面全面安排治疗计划。

1.放射前准备:常规牙周洁治,注意口腔卫生。处理可能引起感染的病灶牙。取出口内已有的金属义齿,暂停佩戴活动义齿。 2.放疗过程中:口内发生溃疡时局部涂抗生素软膏并加强口腔护理,治疗早期发生的感染。局部应用氟化物预防放射后继发龋。应用屏障物隔离保护非照射区。 3.放疗后:发生牙源性炎症必须进行手术或拔牙时,应尽量减少手术损伤;术前、术后均应使用有效地抗生素以避免继发感染。 4.采用精确的固位、定位、立体定向和三维计算的方法使肿瘤得到更准确的照射,避开或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9、疖和痈 单一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疖。相邻多个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的化脓性炎症,称为痈 10、间隙感染切开要点:

1、眶下间隙:在口内上颌尖牙区的前庭沟底部作横切口,深达骨面,向尖牙凹骨面分离,以达引流。

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案: 【感染来源】牙源性感染(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磨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等)。 【临床表现】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和严重张口受限。局部疼痛,凹陷性水肿,但无波动感。

【扩散与蔓延途径】①下颌升支边缘性骨髓炎。②颊间隙感染。(前)③翼颌、颞下、颞间隙感染。(上)④腮腺脓肿。(后)

【治疗要点】全身抗感染,脓肿成熟后则行切开引流术,术中探查骨面。

年后进入静止消退期。 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窦腔内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可钙化为静脉石。 表浅呈蓝色或紫色,边界不太清楚。体位移动试验阳性。 继发感染,可引起疼痛,黏膜溃疡,有出血的危险。 微静脉畸形 葡萄酒色斑,常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平,周界清楚。以手指压迫病损,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又充满病损区,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压迫实验) 动静脉畸形

蔓状血管瘤或葡萄状血管瘤。由血管瘤显著扩张的动脉与经脉直接吻合而成。有人称先天性动静脉畸形。病损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较正常皮肤高,可感觉到搏动;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淋巴管畸形

分为微囊型和大囊型两类。

微囊型:柔软,无色,边界不清楚,有时与微静脉管畸形同时存在,出现黄、红

色小疱状突起。

大囊型:囊性水瘤。一般为多房性囊腔,彼此间隔,内有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

表面皮肤色泽正常,充盈状态,扪诊柔软,有波动感。体位移动试验阴性,透光试验阳性。

混合型脉管畸形

诊断:1、体位试验 2、穿刺 3、超声 治疗:根据病损类型、位置及病人的年龄等因素来决定。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对婴幼儿的血管瘤应进行观察,发展迅速则给予干预治疗(激素)。 婴儿时期血管瘤对激素敏感。 血管畸形可采用手术治疗

静脉畸形可用无水乙醇、3%鱼肝油酸钠或其他血管硬化剂行病损腔内注射。 面部微静脉畸形可用Ar或Kr离子光化学疗法治疗

动静脉畸形,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导管动脉栓塞技术可以控制和减少术中出血。 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以前多采用切骨手术,目前多用保守性手术。 淋巴管畸形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平阳霉素治疗脉管畸形,主要适应症为静脉畸形和大囊型淋巴管畸形。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待继续观察。 6、神经源性肿瘤

神经鞘瘤(施万瘤)来源于神经鞘膜

临床:可沿神经轴侧向左右移动,但不能沿神经长轴活动。穿刺时可抽出血样液体,但不凝结是其特点。

可表现为腮腺肿块,易被误诊为多形性腺瘤。

治疗:手术摘除,可将肿瘤上神经干外膜沿纵轴切开,小心的剥开神经纤维,将肿瘤摘除。

由于手术的损伤,来自迷走神经的神经鞘瘤手术后可能发生声嘶,呛咳;交感神经可能出现Horner综合征。 神经纤维瘤

分单发和多发性两种,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又称为神经纤维病

临床:常见I型,生长缓慢,皮肤呈大小不一的棕色斑,或呈灰黑色小点状或片状病损。扪诊时,皮肤内有多发性瘤结节,质较硬。可沿皮下神经分布,呈念珠状,也可呈丛状。如来自感觉神经,可有明显触痛,皮肤松弛或折叠下垂。瘤内雪云丰富,但一般不能压缩。

神经纤维瘤病有遗传倾向。只要皮肤上有咖啡色或棕色斑块大于1.5cm,有5-6个月以上时即可确定为神经纤维瘤病。

治疗:手术治疗并做好充分的备血及选择低温麻醉。 7、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8、骨源性肿瘤

骨化性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为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骨化性纤维瘤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鉴别 诊断:骨化性纤维瘤多见于青年人,常为单发,多发于下颌骨。颌骨局限性膨胀,病变向四周发展,界限清楚,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病变内可见不等量的和不规则的钙化阴影。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发育畸形,发病年龄早,颌面骨广泛性或局限性沿骨长轴方向发展,呈不同程度的弥散性膨胀,与正常骨之间无明显界限,有的呈毛玻璃状,少数表现为多房性囊状阴影。 与化牙骨质纤维瘤鉴别-病理确诊 治疗:手术切除 4、恶性肿瘤

鳞状细胞癌占80%,其次为腺性上皮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腺样囊性癌等) 一、癌

口腔颌面鳞状细胞癌 多发于40-60岁男性

可分为三级:I级分化最好,III级分化最差,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最高 舌癌

最常见的口腔癌,男性多于女性,多为鳞癌

多发生于舌缘,常为溃疡型或侵润型。一般恶性程度较高,生长快,有臭味,波及舌时其运动受限,进食或吞咽均发生困难,向后发展可以侵犯腭舌弓及扁桃体,如有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常发生剧烈疼痛,疼痛可反射至耳颞部及整个同侧的头面部。

舌癌常发生早期颈淋巴结转移,因为其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液循环,加以舌的机械运动频繁。转移常在一侧,舌背/越过舌体中线向对侧淋巴结转移,舌前部向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上、中群转移,舌尖部癌可以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群淋巴结。此外远处转移至肺部。 治疗

一侧舌、下颌骨及淋巴联合清扫术,若对侧有转移时,应作双侧颈淋巴清扫术。一般主张作选择性、肩胛舌骨上或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分化良好的肿瘤采取包括部分正常组织在内的局部手术切除或低温疗法。 牙龈癌

下牙龈癌较上牙龈癌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为分化度较高的另装细胞癌,生长慢,以溃疡型多见,早期向牙槽突及颌骨浸润,使骨质破坏,引起牙松动和疼痛。 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仅波及牙槽突时,应将原发灶及下颌骨作方块切除。如癌瘤范围较广侵入颌骨时,应将原发灶及下颌骨部分或一侧

切除。同期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上牙龈癌应将上颌骨次全切除,如波及上颌窦内,可考虑将一侧上颌骨全切除,切除后的缺损可用赝复体修复,一般不同期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颊黏膜癌

常发生于磨牙区附近,呈溃疡型或外生型。生长较快。穿过颊肌及皮肤,可发生溃破。常转移至下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有时也可转移至腮腺淋巴结,远处转移较少见。

治疗:小的颊粘膜鳞癌可采用放射治疗,创面过大可用颊脂垫、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转移整复,对晚期的已侵及颌骨,并有颈淋巴结转移时,可行颊、颌、颈联合根治术。 腭癌

硬腭癌以来则唾液腺者为多,鳞癌少见,若发生,细胞多高度分化,发展一般较慢,常侵犯腭部骨质,引起腭穿孔。

治疗:分化较好,适宜于手术切除或低温治疗,组织缺损可用赝复体修复。颈淋巴结一般行选择性手术,有转移时才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

口底癌 恶性程度生长于口底者低于后部者,早期鳞癌常为溃疡型,以后向深层组织浸润。口底癌可向周围邻近组织蔓延。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仅次于舌癌,一般转移至颏下、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但大都有下颌下区转移,以后转移到颈深淋巴结,常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治疗:浅表的口底鳞癌可用放射治疗 唇癌

主要为鳞癌,腺癌很少见。多发生于下唇,常发生于下唇中外1/3间的唇红缘部黏膜。早期为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黏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生长慢,一般无自觉症状。下唇癌常向颏下及下颌下淋巴结转移,上唇癌则向耳前、下颌下及颈淋巴结转移。上唇癌的转移较下唇早。转移较其他口腔癌较少。

治疗:早期采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激光治疗或低温治疗。晚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应用外科治疗。临床无转移的唇癌也可行选择性一侧或双侧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 口咽癌

口咽的解剖结构包括舌根(舌后1/3)、会厌谷、口咽侧壁、口咽后壁以及软腭与腭垂构成。凡发生于此区的癌瘤均属口咽癌范畴,主要为鳞癌,口咽部是恶性淋巴瘤的好发区。原发于眼侧壁者,晚期可向咽后以及软腭扩散。软腭癌可向上发展到鼻咽腔,向前波及硬腭,向两侧波及眼侧壁、翼下颌韧带及磨牙后区,并引起张口受限。舌根癌可涉及会厌甚至侵犯勺状软骨等声门上区。淋巴引流主要向颈深上淋巴结及咽后淋巴结。极易发生淋巴转移,切转移率甚高。

治疗:口咽癌,尤其是鳞癌,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高,以放射治疗为主。 治疗效果一般较差 皮肤癌

主要有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多)

常向深层及邻近组织浸润,表面皮肤组织破溃,则形成如火山口样的溃疡,溃疡的基地常覆盖有坏死组织,表面呈菜花样。

基底细胞癌较鳞状细胞癌生长慢、恶性程度低,一般不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低。

治疗:药物方面主要用平阳霉素,放射治疗常用于鳞状细胞癌,如果癌肿范围大,周围边界不明显,最好先用放射治疗,待肿瘤缩小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鳞癌需做广泛切除,切除边缘距肿瘤边缘应1cm以上,基底细胞癌可稍保守。 上颌窦癌

为鼻窦鳞癌中最常见者。鳞状细胞癌常见,偶为腺源性上皮癌。位于上颌窦内,早期无症状,不宜发现。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明显的症状时才被注意。 肿瘤啊发生自上颌窦内壁时,常先出现鼻阻塞、鼻出血、一侧鼻腔分泌物增多 上颌窦上壁时,眼球突出,向上移位,可能引起复视 上颌窦外壁时,面部及唇颊沟肿胀,眶下神经受累可发生面颊部感觉迟钝或麻木

上颌窦后壁时,侵入翼腭窝引起张口困难

上颌窦下壁时,首先引起牙松动、疼痛、龈颊沟肿胀

治疗:最好采用综合治疗,外科治疗为主。局限于上颌窦内无骨质破坏,可施行上颌骨全切除术。波及后壁和翼腭窝时,将下颌骨冠突及翼板与上颌骨一并切除。晚期上颌窦癌最好先用放疗或化疗治疗,初步控制后再行上颌窦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再用放疗或化疗。如果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一般与上颌骨切除一起行同期手术。

中央型颌骨癌

主要发生自牙胚成釉上皮的剩余细胞。

临床表现:好发于下颌骨,特别是下颌磨牙区。早期无自觉症状,以后可出现牙痛、局部疼痛,并相继出现下唇麻木。中央型颌骨癌可向区域性淋巴结及血循转移,预后较差。

治疗: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限于一侧者一般行半侧下颌骨切除。邻近中线或超越中线,行下颌骨切除。一般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为了防止远处转移,配合化疗。

二、软组织肉瘤

发病年龄较轻,发展快,多呈实质性肿块,表皮或黏膜血管扩张充血,晚期始出现溃疡或有溢液,出血。 三、骨源性肉瘤

与创伤、外伤、放射性损伤有关 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

临床表现为发病年龄轻,病程快,进行性的颌面骨膨胀性生长。成骨性骨肉瘤可呈典型的日光放射状sun-ray排列,治疗以手术为主。 四、恶性淋巴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儿童与青壮年多,发生于淋巴结内的称为结内型,发生于淋巴结外的称为结外型 临床表现:结内型常多发。常误诊为淋巴结核或慢性淋巴结炎。结外型常常单发,临床呈多样性,有炎症、坏死、肿块等各型。NK/T淋巴瘤多发生在口腔及面部中线部分,以溃疡和坏死为主。可伴全身高热不适等症状,病理学上称为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

治疗:对放疗和化疗都比较敏感。早期HL以放疗为主。NHL一般以化疗为主。 五、浆细胞肉瘤

又称骨髓瘤myeoloma

多见于40-70岁中、老年人,男女比例约为3:1。局部剧烈疼痛为本病的主要症

状,初为间歇性,继为持续性,休息时可缓解,劳动后往往加剧。

X线检查可见受累骨中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溶骨性凿孔状缺损,边缘清晰,周围无骨膜反应,较大的缺损可穿破骨密质,或伴病理性骨折。 治疗为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六、恶性黑色素瘤

颜面部的恶性黑色素瘤,主要由交界痣或复合痣中的交界痣恶变而来。

临床表现:迅速长大,色素增多,为黑色或深褐色,呈放射状扩展,病变内后周围出现结节(卫星结节)。口腔内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恶性,生长迅速,常向四周扩散,浸润至粘膜下及骨组织内,引起牙槽突及颌骨破坏,使牙发生松动。常发生广泛转移 ,至肺、肝、骨、脑。 治疗:原发灶首选冷冻治疗→化学治疗→颈部选择性或治疗性清扫术→免疫治疗 手术原则:必须作广泛彻底切除,切除范围要比其他恶性肿瘤更广、更深。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上颌恶性黑色素瘤应行上颌骨全部或次全切除,颈淋巴清扫可同时或分期进行。生物治疗对其有一定效果。 第九章唾液腺疾病

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唾液腺炎症

分为化脓性、病毒性和特异性感染三种,腮腺最常见,下颌下腺其次 唾液腺炎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0o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