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更新时间:2024-01-04 15: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悲歌一曲诉衷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课件展示整首诗,请同学读)

“诗人A用诗人B和诗人C来赞美诗人D”。这些人都是谁呢? 分别是杜甫,庾信,鲍照和李白。李白和杜甫我们都十分熟悉了。

鲍照和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特别是鲍照,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有个妹妹叫鲍令晖,是著名女诗人。李白《赠僧行融》“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麒。”(陈子昂和鲍照)就是赞扬鲍照和陈子昂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鲍照的一首诗,《拟行路难》其四。

有“其四”证明不止一首,事实上,鲍照共做《拟行路难》十八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通读,明确大意:

1、请同学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写板书题目以及作者)

2、在读的同时请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拟”字如何解释?第二,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

(“拟”字是仿写的意思。这里的《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常用以描写世路艰难,或抒发悲伤之情。并不是李白的《行路难》,二者朝代不同。) (古体诗的一种,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后两句为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代为界的,唐之后的诗多是五言或七言律诗,又或是绝句,格律、对仗和平仄要求都比较严格。但是古体诗并不是要求那么严格,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古体诗的歌行体,它长短不一,但是却十分的有韵律。) 3、请同学逐句翻译大意,注意重点字词。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命运也是有定数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三、重点分析,体会情感:

1、这首诗读完后,整体感觉是什么,那个字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愁。低沉、深沉、无奈与愁苦) 作者为何而愁呢,这就要联系创作背景。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制度盛行的时期。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与之相对的,选官用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侍郎、参军等一类小官,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如此。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但是这样的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寥寥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

“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何而愁,那么就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愁的吧。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作者不写愁绪,先写一个倒水的动作,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比兴,宋代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不同方向,人的遭遇是被门第的贵贱决定的。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2)、“泻”字的意味品读,为什么是“平地”,平地倒水不是应该是圆圆的一摊吗?想象一下,作者独自一人手里持着一杯水,缓缓的倒下,看着水流到地上,四散开来,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倾倒,自高处下落,无奈凄凉之感。)

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凄凉悲苦孤寂的基调。

我们画一个作者的情感走势图,这两句,可以用一个“愁”字来表示,这时候作者的情感的向下的。(板书) 课件展示小标题,泻水抒愁 3、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1)结合背景资料,“命”字怎么理解?反问句,问的是谁?

(命,指命运的定数,也是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问自己,以得到表面上的宽慰。)

(2)那么作者真的可以得到安慰吗,这样的安慰有用吗? (实际是没有用的,作者只是得到了表面上的安慰。)

那么这个时候,作者想要安慰自己,用“慰”来表现这两句,作者的情感是稍稍向上的。(板书)

课件展示小标题,行叹坐愁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作者借由哪些方式来自我安慰,排遣愁绪呢?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由此可见,第一句中的“水”其实是酒。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无可排解、压抑郁闷。愁时更喜欢歌唱

愁苦的歌曲。)

(2)一个“绝”字,表现了作者对哪两方面的绝望呢?

(一是绝了自己唱行路难的歌声,二是绝了自己想报效国家的愿望。) 这个时候,作者的心绪又开始下落了。(板书) 课件展示,酒歌消愁

5、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吞声”和“不敢”表现了一种什么心情?想言什么,为什么不敢? (惆怅与无奈之情。

现世的感慨,怀才不遇的愁苦和无奈,时代的弊病不敢言。)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这两句,一是“感”,二是“吞”,情感大起大落。(板书) 课件展示,吞声咽愁

四、 总结课文:

这首诗总体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感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公,给自己,给寒门子弟带来的深重灾难。自己满腔热情以及满腹才学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内心的愁苦以及愤懑。) 我们已经画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就让我们把情感的变化融入到诗里变成抑扬顿挫,再来把诗读一遍。

五、 活动演练:

请同学在全班同学读诗的同时,表演整首诗的动作以及神态。

六、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

六、作业: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愁 慰 绝 感 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0a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