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解析疑难

更新时间:2024-04-20 21: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聚焦问题、解析疑难

一.聚焦问题:

1、课改以来,小学教材难度加大,但教学时间不变,如何在有限时间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充分的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课文内容的某个知识点很好的掌握。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否采用同篇或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该怎样有效进行。

3、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怎样教学生“预习”能达到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有必要让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吗?

4、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否真的对阅读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呢?

5、阅读教学最好采用什么方法来讲授?自然段、意义段,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等知识该不该细讲?

6、低年级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少,理解能力差,如何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7、低段阅读教学以教授多深为宜?低段语文教学主要以识子和写字为主阅读教学一带而过,是否有些本末倒置?非要到中高段才能重视吗?

8、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就把握住文章的内容,老师还有必要抓

1

住一些重难词句不断深挖,挖到学生无话可说吗?是不是多用时间朗读,积累美词,背诵美文呢?

9、阅读教学中,专家提出要回归语文本色,以读为主,但在公开课中,频繁的朗读中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教委提出“听、说、读、写”要在一堂课中去体现更完全,如何去把握?

以上问题,一方面反映出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困惑,以及对教学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有些老师,对新课程标准了解不够,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深。下面我们一起找出上述问题的关键词。通过标注,可以看到。上述问题,有的是教材问题、有的是教学形式问题、有的是方法问题,有的是教学指导思想问题。但归结起来只有两个问题:观念和方法。 二.解析疑难

1. 课改以来,小学教材难度加大,但教学时间不变,如何在有限时间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充分的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课文内容的某个知识点很好的掌握。

这个问题中包含三个问题:对教材的理解,对朗读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

①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教材是什么:语文教材就是遵循语文教学理念和目标,由作为教师教和学生习的内容构成的物化了的语文教育媒体。这里所说的是指语文课本。它是教学的媒介,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凭借,简单地说就是例子。从教与学的角度说,教材是供学生使用而不是供学生掌

2

握的东西。无所谓深浅,因为教材的难易是由教师控制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放在4、5年级不深,放在大二、大三不浅。朱自清的《匆匆》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一定完全理解。教材教材就是教学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对文本有所取舍。不是要把文本所有的内涵都教给学生,让其记住、掌握。其二,教材的容量和教学时间的搭配是经过缜密计算的,不存在时间不够的问题。之所以有的教师感觉时间不够,是因为在教学每一个文本时都试图面面俱到,其结果是面面都难以达到,一学期下来,整个一锅夹生饭。教学的关键在于怎样在限定的时间里围绕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需要仔细研究和精心设计的。

②关于朗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时间。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辨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朗读可以积累词汇、发展思维,激发情感,最重要的是

3

培养语感,而语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很大成分取决于他的语感的好坏。

朗读不是简单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朗读具有不同的层次:感知性朗读。理解性朗读。想象性朗读,记忆性朗读。感受性朗读。表达性朗读。每一层次的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因而教师要加强朗读指导。尤其是帮助学生确定朗读的基调。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情感不同,朗读的基调也就不同所以。训练学生朗读篇章,首先要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明确朗读基调。然后再根据文章情感基调,确定朗读的速度、节奏、语气等。 ③关于知识点的问题

语文课不是知识课,而是语文实践课,语文能力的训练课,语文素养的养成课。所以《课标》规定“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种规定是为了避免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解、记忆规律性知识,注重概念的掌握及其精确程度。那样必然就会削减、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而忽视语文实践的结果,是使学生的语文积累更为薄弱,无法真正对这些规律或概念进行理解或运用。所学的内容是干瘪的,缺乏生命力的。知识的掌握应该包含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样知识才有用,才能更牢固的掌握。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否采用同篇或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该怎样有效进行。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

4

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① 比较阅读是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有目的地把各种体裁的阅读材料就其相同或相近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时,通常能主动自觉地把阅读材料进行比较,因而获得的认识也就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是有条件的。:

① 要有可比性; ② 要选择可比点;

③ 比较点的选择可以是某个方面或是某个角度。

“有比较才有鉴别”,阅读中,采用比较法,能不断优化课堂,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分清异同,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认知和记忆,深刻理解读物的内容,给他们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从而提高阅读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怎样有效进行。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六单元,有一篇作品《女娲造人》作者是袁珂,属于神话作品,想象类文章。一位教师在教授文本中,将三维目标确定为:①复述文章,把握内容,理解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感知特点;②明确思路,理清情节,体会结构,认知神话创作魅力;③培养学生想象力,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激发其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授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比较阅读法达成目标的实现。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次比较阅读。

1、投影出示《风俗通》中的两则古文,让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2、投影出示《风俗通》中两则短文译文比较印证自主学习情况。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抟土造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作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此环节在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上进行,是可行的,既检测文言文阅读能力,又为后面文章内容把握奠定基础。“文”“白”比较,自然见出“想象”成分的浅显所在,有文化传承意识和探究意识之体现。

5

第二次比较阅读。

学生根据改编译文,自主进行即兴口头想象作文。此环节,主要讲究自主创新,既有故事情节的限规,又有个性想象的放飞;既培养了扩写能力,也关照文本内涵。在本环节的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互相补充出自己想象作文与译文的异同点,尤其引导他们对想像成分的关注。总之,此环节要力求体现了学生与编者、他人和自己的对话原则。 第三次比较阅读。

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即速读文章,比较异同,把握内容,明确故事情节,复述之事,得心应手。特点归纳,水到渠成。

第四个环节。

大刀阔斧与精雕细琢。在通过比较阅读得出的相同之处,点到为止,达成共识即可;在相异之处做妙手文章。多半在“喜悦”细节和“女娲”形象上施为,因为学生对文本细节评析琢磨功夫要进行不断训练才会深化提高。 第五个环节。

推荐课外神话短文阅读。选一则试写一篇想象作文。 评析:

有可比性:现代神话与历史记载; 可比点;想象 角度:相异之处

3、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怎样教学生“预习”能达到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有必要让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吗? ①关于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

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预习往往面临两种情况。

一是课文编者已经设计好了预习提示(有时教师还要补充一些),这些揭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

6

这是一种针对性的预习。

二是常规性的预习,即不管课文有没有预习提示,都应先按常规预习一次,它的目的在于初知内容,疏通文意。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哪些常规性预习的内容和步骤呢?五个字“看、问、读、抄、思” (一)默看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二)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三)朗读 就是朗读课文。

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

7

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一遍默看”时深刻。

(四)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经过预习,上课的时候学生是有备而来,带着疑问而来,听课就更有针对性,更集中注意,效果会更好。

②关于分段,概括段意

8

不强求一律,应视教学目标、文本和学情而定。分段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段意训练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低年级可不进行,或少一点,中高年级可以适当进行。

4.关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至少有百分之六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而且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他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

9

但是当前小学生阅读面普遍狭窄,对一些名家名篇知之甚少,仅限于教材中选进的篇目。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搞好课外阅读,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①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 ②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③适当的阅读方法指导。

④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 ⑤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5、阅读教学最好采用什么方法来讲授?自然段、意义段,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等知识该不该细讲?

① 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的阅读活动。 阅读是无法替代的行为,要学会阅读,阅读主体必须亲历阅读。因而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的进行阅读活动。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

教师作用:创造氛围、激发兴趣、启发问题、适时引导、恰当评价。教师不宜多讲,更应杜绝对文本条分缕析。

②自然段、意义段、主要内容

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不需要教师细讲,但教师要引导

10

学生仔细研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概括、归纳等能力和思维能力。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语境,他的最小单位是字词,最大单位是全篇,字词的理解要放在句子的语境中才能理解和把握,以此类推。

《课标》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6、低年级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少,理解能力差,如何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这里首先要搞清一个关系:低年级的阅读重点是为了识字。

11

在识字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字句,学会使用字句。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所以当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比如达到2000字以上,就可以试着阅读,当然真正的要进入阅读需要掌握3000字。但是,我们不要有一个误解,认为只有读文章才叫阅读。事实上读词、读句、读片段也是阅读。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读词、读句、读片段上下功夫。古代人在蒙学时期,基本上习字,读句,拼词,对句。也读文,但不求甚解。现在学生阅读水平差,就是缺乏品词、析句的能力和功底。

7、低段阅读教学以教授多深为宜?低段语文教学主要以识子和写字为主,阅读教学一带而过,是否有些本末倒置?非要到中高段才能重视吗?

8、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就把握住文章的内容,老师还有必要抓住一些重难词句不断深挖,挖到学生无话可说吗?是不是多用时间朗读,积累美词,背诵美文呢?

①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现代文,只要字面意义搞懂了,就把握住文章内容了,这样看来,现代文就没什么可教了。其实不然。字面看懂了,不等于对文章理解了。真正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更重要的字面之外的,甚至是字面没有的。

②重难词句的教学不是要让学生挖掘词句的意义,而是要结合语境品味、体悟,理解词句的真实含义。一个词句的意义,包含着两种意义:能指和所指。

12

9、阅读教学中,专家提出要回归语文本色,以读为主,但在公开课中,频繁的朗读中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教委提出“听、说、读、写”要在一堂课中去体现更完全,如何去把握? 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什么叫语文本色?

首先语文是语言文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这些就是语文本色。

回归语文本色,就是要回归到上面这些方面来。

而其中“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简化为“听、说、读、写”,这些就是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基本构成。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05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