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

更新时间:2024-05-06 12: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作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发展的目的。

特色所在——

其治疗的重心在于如何运用家庭结构、沟通、角色扮演等观念来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属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治疗。

家庭治疗的特点,是不去注重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而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

家庭治疗主要关注包括结构、角色、沟通模式、成员界限、权力关系等在内的家庭动力。

家庭治疗的起源和发展

v 最早以家庭作为治疗对象的是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伦敦对患精神疾病的儿童及其家庭进行座谈及心理教育。

v 家庭治疗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精神分析学家阿克曼(Ackerman 1958)认为,异常的人来自于异常的家庭,与其说来访者需要帮助不如说整个家庭需要帮助,进而提倡治疗病人时要把治疗个体的观点转向整个家庭,才能更广泛地了解家庭结构和功能。

v 阿克曼是家庭治疗最早的倡导者和比较正规的家庭治疗的代表。

v 以后的研究者发现,家庭关系中的“双重束缚”、沟通不良、权力倾斜等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个人心理”是“家庭”的表现。

v 目前的家庭治疗已经不再强调对全部家庭成员进行治疗,而是以“家庭取向(family oriented)”的观点来认识和干预心理问题,通过改善人际关系达到治疗目的。

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

一、精神分析

童年期的创伤 防御机制 人格结构——家庭结构理论与家庭生命周期

二、系统论与控制论

总体大于部分之和;操作行为受其作用结果的反馈性调节;造成差异的差异就是信息——是通过信息交换来保持家庭的稳定性,系统论强调家庭的结构和等级,控制论阐述了家庭内在的规则,自我调整和控制

三、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理解长久的人际互动关系的发展架构。从概念来讲,依附关系中安全、矛盾和回避这三种类型,也许与家庭关系中适应良好(adaptive)、缠结(enmeshed)和疏离(disengaged)有异曲同工之处。

四、建构理论

我们通过自己对环境的独特建构来赋予世界意义,阐释和组织事件、对未来作出预测,并且在这些建构的基础上做出行动。家庭治疗的策略技巧中的重构(reframing)便具有浓厚的建构主义色彩,将有问题孩子重构为“多动”而不是“品行不端”,无疑会促使家庭成员的认知、信念、情绪、行为和互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家庭治疗的适用性

v 家庭的结构与功能有缺陷。一个家庭在其结构与组织上说来,有明显的非功能病态,需以家庭治疗来纠正修改其家庭结构、组织与关系。

家里无一家之主,无人执行管理督促的功能;

一家人分不出老幼的关系,成人与子女分不出亲子不同的角色与关系;

家人无法执行适当的沟通交流,缺乏家庭认同;……

v 家庭次系统的人际关系有困难。

夫妻间的关系问题-婚姻治疗

亲子关系的问题,特别是牵涉到父母与子女的管教问题,或亲子三角关系的冲突

随着子女的成长,有了自己的主见,父母与年轻子女之间,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看法,相互坚持不让的情况,可以举行家庭治疗性的会谈,相当有帮助。

v 面对全家性的困难。当一家人共同遇到严重的事故,难于应付;或者全家需做重大决定,但在情感上家人有不同的反应,难于处理时,都适合做家庭治疗,商讨共同应付的方针或方向。

全家搬迁到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去,对全家人有不同的作用与影响;

有家人患有严重且长期疾病,或残废情况,一家人不知如何处理与摆布;

家庭治疗的基本观念

v 以“家庭”为着眼点的辅导

家庭心理治疗与个人的心理治疗最不同的地方,是不以“个人”的心理为其着眼点,不太去考虑个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与行为动机,个人的潜意识,个人的欲望、性格或情感等等,而把其焦点放大,放在不同的层次,专心注意“一家”的总结构与组织,家庭的发展阶段,全家的沟通与交流,家里成员间的关系、角色与情感,全家人对外所持的家庭界线与家庭认同,研讨家庭的功能、问题与适应等等。

父亲跟母亲争吵,影响子女的心情;

女儿常深更半夜回家,常惹起父母轮流的大声训骂,快到天亮都无法平息

孩子要高考,紧紧张张的,一家人都不敢大声讲话,唯恐影响孩子念书,搞得全家人也神经兮兮的

v 以“群体”的眼光分析家庭的行为

由于一个“家庭”乃由三人以上的一群家人所形成,所以要以“群体”的眼光来了解并分析家庭行为。不管家庭成员的年龄,乃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家庭的心理情况,且贡献群体的综合行为。以“群体”的眼光来体会家庭,是其次的基本观点。

v 以“系统”的眼光体会家庭现象

所谓系统,乃指有相互关系的一个整体。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有了变化,便会牵连性地影响所联系的其他部分,一波接一波地影响下去,影响全局。

一个孩子咳嗽一声,就引起母亲的注意,开口问怎么了;

而在旁边作功课的另一个孩子可能嫌大家太吵,骂一声不要吵;

而这样骂人的话,可能惹起父亲的反应,训孩子不礼貌等等。

v 以“家庭发展”的观念了解家庭问题

由于一个家庭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随着子女的长大,而经历不同性质的家庭阶段,称之为“家庭发展”。

在每个发展阶段,有其特别的心理课题去面对且完成,也常有特殊的心理问题要去解决应付。

v 以动态眼光了解“个人\与\家庭\的病理关系

假如一个小孩无缘无故的闹情绪,害得本将分居或离婚的父母因必须照顾孩子,再也不谈分居或离婚,夫妻两人继续跟孩子住在一块。

这个小孩的“个人问题”粘住家庭,使快分解的家庭不至于瓦解。

对于这个案例,治疗者不能轻易地改善除去个人的问题,而得先去解决父母的婚姻问题;假如个人的问题只是“替罪羊”的性质的话,不宜只针对替罪羊而处理其问题,忽略了问题背后的问题。

家庭治疗的原则

建立假设:治疗人员以对他所要访谈的家庭收集的信息为基础建立一个明确的假定。在治疗中可以有多个假设,假设多一些,思路就会多一些,对方接受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迂回询问:我们在治疗中经常发现,问“你们夫妻关系怎么样?”“你觉得你爸爸和妈妈关系怎么样?”其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别。前一种问法可能会遇到阻抗,而后一种则不会,甚至还可以掌握有关家庭关系的多种信息。

保持中立:

1)是对所有家庭成员的中立态度,不站在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一边,对每一个家庭成员保持客观和公正的立场;

2)是指治疗者对待家庭的信仰、价值观、种族立场、社会准则和阶层观念持一种“非评价”的态度;

3)是治疗者不视症状为病理学性质的,而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 4)是治疗者对家庭的改变和家庭结果保持中立,这意味着治疗者并不提倡某种改变,也绝不能将某种改变强加于某个家庭之上。

家庭治疗的目标

v 协助建立适宜的家庭结构,以便发挥家庭功能;

v 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免除家庭人际冲突;

v 促进合适的家庭沟通,维持家庭交流的成效;

v 协助家庭顺利地度过家庭发展的阶段,以助于家庭完成发展任务;

v 协助家庭成员间建立适当的联结,提供适宜的情感支持;

v 协助建立家庭规范,促使家庭生活形成有效的预期与方向等。

家庭治疗的各个流派

v 结构疗法

v 代际互动疗法

v 策略疗法

v 体验疗法

v 沟通疗法

v 系统疗法

结构治疗

由麦纽钦所创立,认为家庭内部存在一种结构式组织,使每个成员有归属感同时允许成员保持各自的个体化。

这种结构必须有灵活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结构中要有明确的界线或规则,明确每个人有自己的权力。如果家庭结构混乱或者界线不清,家庭的组织、关系、角色、权力执行都会混乱,表现出不适当行为。

因此,治疗目的就是帮助问题家庭在子系统或成员之间建立起清晰而适当的界限,以便保持家庭正常的功能。

代际互动疗法

v 鲍温是该疗法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分化”与“三角关系”两个最为核心的概念。

v “分化”就是个人能够部分地脱离家庭的情感混乱状态的过程。鲍温指出,母子作为同一共生体,这种关系会大大地限制人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会使个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v 所谓“三角关系”是指建立于父亲、母亲和孩子三角结构之上的反应性的情感联系或情感过程。这种三角关系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随时发生变化以致失衡,鲍温认为,家庭治疗家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关系梳理清楚,使其再次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策略疗法

v 创始人是哈利,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之所以表现出某种症状,实际上是一种试图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支配地位的策略。

v 某个家庭成员通过显示某种症状来改变并重构家庭关系的平衡状态,并使自己处于重要的位置。

v 所以,策略疗法非常注重与权力分布有密切关联的家庭结构并且努力寻求用以应对那些顽固的失调行为模式的治疗技术和方法。

体验疗法

v 惠特克所创立的体验疗法认为家庭治疗是一个情感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治疗的基本目的在于提升家庭成员的自主性和归属感,是为了能帮助人们尽快地通过体验而达到领悟。

v 在治疗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观察迅速捕捉住家庭关系或家庭成员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合理之处并将其放大到荒谬的地步。这种运用夸张的手段,将家庭病理现象展示在人面前的作法,会最终会导致病理症状的消失。

沟通疗法

v 沟通疗法的创始人是巴迪森,他提出了“两难境地”这个概念。“两难境地”是指,人们在交流时,某一方向另一方发出了信息,但其所具明确的意义和所隐含的意义是相互矛盾的,通常,接受信息的人常常会采取某种方法回避这种局面,一个人若重复不断地体验“两难境地”,则会引起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v 之后萨迪尔提出,因为成员间的沟通方式的不明确,家庭成员有时会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得成员间的情感处于封闭状态或者以防卫的方式来表达,导致某些成员难于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因而造成像自卑、过度防卫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v 因此,家庭治疗应达到三个目的:

v 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其他家庭其他成员在场的时候完整、明确和一致地讲出他们的见闻以及对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感受和想法;

v 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表现出独特性,家庭中的决定应是相互间讨论的结果且是尝试性的;

v 家庭成间的差异是被认可的和可接受的。

系统疗法

v 系统家庭治疗的主要特点是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引进家庭治疗中,把一个家庭看作一个系统,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子系统。

v 家庭系统中成员的互动方式构成的家庭模式与规则是患者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的重点就在于围绕症状找出家庭规则中的问题系统,加以治疗,从而促成症状的消失。

v 家庭规则(family rules)指的是一个家庭固有的互动方式和行为规则,是一种把家庭成员联结在一起的共识。具体表现为一个家庭中谁与谁亲近,谁与谁联盟或冲突,大家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交流等。

v 其治疗的特点就是心理治疗师处理临床问题的工作对象不是个体,而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系统——家庭。它通过会谈和行为作业,对以家庭为单位的人际关系进行干预的心理治疗技术。

各流派的具体介绍

v 结构式家庭治疗

v 代际互动疗法

结构式家庭治疗

v 结构式家庭心理治疗疗法由美国Minuchin心理治疗中心副主任(华人)李维荣教授传导到中国大陆。

v 基于一些对家庭动力及其组织的假设而展开治疗的方法,假设个人问题与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有密切关系;改变家庭动力和家庭组织的过程,可改变个人及家庭。

v 该治疗法的独特性源于在描述问题和确定解决方法中,它对空间和组织隐喻的使用以及它所坚持的治疗师的积极指导。

v 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的目标不是直接解决问题,而是改变家人的交往方式,使家庭的功能发挥。家庭若能发挥它的功能,它便可以解决困扰家人的问题。

概念一 家庭结构

v 家庭需要某种形式的内部组织来决定怎样、何时以及与谁相关联;相继的互动模式构成了结构。

v 本质上,结构代表着家庭为实现它的重要功能而发展的操作规则的总和。它为理解那些重复的、一致的、长期存在的模式提供了一个框架,而这些模式揭示了一个特定家庭为了维护

自身的稳定性,以及在一系列的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寻求适应性选择的自身组织方式。

概念二 家庭子系统

v 家庭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它是建立在一代人、性别和功能的基础之上,被人际界限以及操控与他人接触的无形障碍划分出的界线。

v 子系统的存在就是为了完成整个家庭系统的功能运行所需的各种任务。配偶、父母和同胞子系统是家庭内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子系统。

v 在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三个子系统都以一种整合的方式运行,以保护家庭系统的分化及完整性。

概念三 界限渗透性

v 家庭有它本身的边界把它从外界划分出来。正常、健康的家庭边界是半渗透式的,能让外界新的事物、道德观、信仰等渗透来,同时又会过滤这些事物与观点,把不能容纳的摒弃于门外。

v 家庭内部子系统间清晰定义的界限有助于彼此的分离,同时又强调对整个家庭系统的归属感。

概念四 结盟、权力和联盟

v 结盟是指家庭成员彼此间产生的情感或心理联结。

v 联盟是反对第三方的特定家庭成员之间的结盟。

v 迂回联盟是一种双方都认为第三方家庭成员对他们的困难或冲突负有责任的联盟,他们籍此减轻了自身的压力或对他们关系的压力。

概念五 功能正常和病态的家庭

v 家庭并不是静止、永远快乐的生活的。现实中所有家庭都面对许多压力和困扰。

v 一个正常家庭不是没有问题的出现,而是可以很好的处理问题。

v 功能失调的家庭在压力下因结构太僵固而不能产生或动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只是重复自己失调的方式,使病态的结构挥之不去,或持续运用过去不适用的方法以导致成员出现症状并会鼓励成员持续出现某种症状,这便可以使家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成员的症状上而不用处理更危害家庭的问题。

结构家庭治疗的一些技术

v 第一,结构疗法的焦点是“现在”,且特别强调“现场行动”。

v 这个方法是主要是挑战家庭的互动模式,强迫其成员的视野跳出具体的症状,进而看到带来症状的不良家庭结构脉络,并进行“现场调整”。

v 第二,结构式疗法的两个重要技术是“活现”和“重新框视”。

v “活现”是指治疗师将外在的家庭冲突带入会谈中,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得到现场演示,从而观察矛盾冲突的过程并开始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即治疗师主动地在治疗时间内创造出使家庭成员表现出功能不良的沟通场景

v “重新框视”是指改变事件或情境原先的意义,将它们置于另一个可能产生解释的新系统中。家庭心理治疗师要做的工作是透过重新框视,使家庭每个人觉察到:问题属于整个家庭而非个人,新的运作良好的行为模式必须取代习惯性重复出现的失功能行为,以及确认只有通过必要的结构修正,有问题的家庭才可以共同解决潜在的冲突

代际互动疗法

v Bowen的理论是围绕着个体性与连带性这两股相抗衡的力量展开的。

v 其中心思想是,在个人能分化出成熟且健全的人格前,个体对家庭的那种悬而未决的情感依附必须加以解决,而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或反抗性地抗拒。

v Bowen提出了八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来建构其理论。

自我分化与三角关系

v 自我分化是Bowen理论的基石,是一种既属精神上也是人际间的概念。精神上的分化是指能将感情与思考区分开来。缺乏思考与情感间分化的人,同样无法分化自己与他人间的关系。极低的自我认同感,也导致他们倾向于与他人融合而忽视自己真正的需求。分化的人则能够在两者间取得平衡,既有有强烈的感情自发性,又具克制性与客观性,能抑制情绪的冲动

v Bowen视三角关系的形成,为人类面对焦虑时的自然倾向。一旦两人(特别是分化度不高的两人)关系面对压力时,便会把第三个人扯进来,两人间关系可能会“溢向”第三者,或者是第三者可能在情感上被计划地牵扯进去。虽然三角关系可以缓解压力,使焦虑度减轻,但是它也会把冲突冻结在原点。三角关系的棘手之处不在于抱怨或寻求缓解,而是长期性的回避问题会破坏且侵蚀家庭关系的基础。

核心家庭的情感历程与情感截断

v 核心家庭的情感历程这一概念反应的是家庭中一再出现的情感融合对个人一生的影响。Bowen认为,原生家庭中缺乏自我分化会导致与父母的情感截断,而在婚姻中又得到融合。

v 情感截断所描述的是多代间人们处理未分化的方式。有些人是以远离父母来寻求距离感,他们误将情感截断视为情感成熟,视离开父母为成长的象征,并且以与家庭联系间的独立度来衡量自己的成熟度。但是,多数人仍无法抗拒家庭无比强大的放射性力量,因而以情感截断的方式来处理未分化会引起更大的痛苦。不仅如此,这种情感截断也只是暂时的、虚假的。个体对他人的情感融合,仍然会在婚姻中再现。

家庭投射过程与多代传递过程

v家庭投射过程指父母将其不成熟与缺乏分化的状态传给其子女的过程。配偶间偶尔的情感融合所产生的张力会导致婚姻冲突、情感上的距离,或是功能过盛或过低的交互性作用。当妻子感受到丈夫对待她的那种冷谈与疏远的态度时,她就极易将自己的生活重心置于孩子身上,将情感上的能动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种情感的投射不同于关怀,而是种焦虑、挣扎性的关切,孩子情感上的发展也会受到这一焦虑性依恋关系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自我分化度低的人。

vBowen相信情感上的病症是超乎个人而归诸于家庭的。多数孩子从家庭中传承了与父母相同的分化程度。但是,Bowen提出,这一传承不仅限于核心家庭,而且还应归诸于数个多代间的传递,分化程度的传承在数代之间也遵循着“类基因模式”,病人的问题是几个世代间的累积成果,其间的所有家庭成员既是行动者,又是给予反应的人。

手足位置与社会性的情感历程

v Bowen的理论也认同孩子依其在家中的手足位置而会发展出某些固定的人格特征。长子女在家庭中对权力及权威的认同强于其他孩子,较为自信和有主张。身为家中较居劣势地位的较晚出生的孩子,倾向认同自己为遭到压迫的群体,会对现状产生质疑。因此,他们会对新的体验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以此寻求新的立足点。

v Bowen在关注家庭内部关系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外部社会环境对家庭的影响。社会中的情感历程,会如同一个大的背景情境,而影响在家庭中的情感历程,从而影响所有家庭成员。

v Bowen提出了这些概念来建构其多代互动治疗模式,反应出他所最关心的危险,即人们会在关系中失去自我。他借助这些概念来分析家庭中成员关系是否正常,家庭发展是否正常。

v 情感融合包括焦虑性依附,即退缩到一安全的依赖关系;和反射性拒绝,即通过与他人保持距离来逃避亲密关系,以伪装出自己独立的一面。

v Bowen认为正是这种或依赖或孤立他人的情绪性反应导致了症状的产生,如不快乐的婚姻、配偶间一方的功能失序等。另外,病态的三角关系,和隐藏于行为失序的症状之后的多代间的传递历程,都使症状出现的可能性升高。

v Bowen认为治疗的目标应该在于减轻焦虑,以及加强自我分化程度,不能将困扰持续留在家

庭系统中。治疗的关键一点就是,必须重新开放封闭的家庭连结以及化解三角关系。

家庭治疗的技术

“家庭图谱”的制定和使用

v 使用家庭图谱可以表现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从家庭治疗的角度看,个人问题是和家庭关系的失调相联系的。

v 许多个人问题可以通过家庭关系的调整得到解决。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个人问题就是家庭问题,二者是不可分的。

v 家庭图谱可以给出家庭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之间联系的方式、亲近程度、重大转折点(出生、死亡、结婚、离异等)等信息。

v 通过至少三代家族图谱,家庭成员和家庭治疗师可深刻地了解个人问题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

家庭雕塑

v 家庭雕塑(family seuzping)通过具体造型的生动形象可重新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造型象征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或各成员依次轮流)安排其他人的具体位置,藉以明显地表示他对家庭相互作用的观点。

v 有时还要求这位 “雕塑家”把自己摆进雕塑之中,让治疗者以辅助配角的身份取代他在塑造中的位置。

v 还可以要求各成员按各自喜爱的方式处理家庭造型,表明某些成员所采取的态度,从而依次看出这种态度的“感受”如何。

v 因此,这一技术可用来诊断或确定治疗目标,而用不同成员充当雕塑者的作法又可显示他们在理解和意志上的差异,雕塑作为一种行为技术,可使儿童和说话少的家庭成员也有机会参加治疗。

参与

v 参与:指的是治疗师与来访的家庭联结起来,暂时投情地成为家庭系统的一员,是保证治疗能顺利进行的条件。家庭治疗时需要承受挑战与冲突,治疗师在接受、理解的同时还要表

现出竞争性和权威感。

互动

v 互动:在治疗时重行动,轻描述或评论,寻找家庭中新的相互作用模式,挑战旧的、适应不良但稳定的模式。在治疗师的干预下,诱导家庭在互动中向健康良好的新模式发展。

重塑家庭边界

v 重塑家庭边界:治疗师用各种具体的方法,来调整家庭中的亚系统及其边界界限。

v 对于互相过分涉入的家庭,要加强其亚系统的边界,鼓励家庭成员独立自主;对于过分解离的家庭,要鼓励家庭成员不要回避冲突,要直接地、大胆地进行互相讨论和交往。

假设-循环-中立

v 假设—循环—中立:

v 假设是从了解家庭时所获的信息中得出,它是对家庭进行探索的出发点,也是指向新信息的路标。

v 循环指的是治疗师的一种能力,能够从连续的特定提问中,利用得到的反馈信息来引导自己,通过向家庭成员提问来了解和传达信息。

? 循环提问是是指治疗师请每一个家庭成员表达对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看法,常常使会谈的阻力减少,又在家中引起各种不寻常的反应。

v 中立指在家庭治疗时,治疗师总的态度上,要用一种超然的态度保持不偏不倚,不要偏袒任何一方,不要评价好坏,不强迫改变,不深挖过去。

去诊断

v 去诊断:将被治疗者从病态标签的压抑下解放出来,解除其“病人”角色。

积极赋义

v 积极赋义:重新界定问题。对当前的问题,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进行描述。引导家庭成员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放弃挑剔、指责态度,增强他们的信心。

v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问题的产生是和特定情境联系的,情景是可以改变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记秘密红账

v 针对“记黑帐”而设计。令家庭成员对索引病人的进步和良好表现进行秘密记录,不准记坏表现和症状,直到下次会谈时才可由治疗师当众宣读。

v 对有些家庭,布置索引病人记录父母的优点与进步。常有数量上的要求,否则不预约下次会谈。

v 这项任务直接针对临床上常见的缺陷取向现象:家庭中有成员出现不合意行为后,其他成员焦虑、沮丧,对病态过分关注,以致不再注意其功能良好的方面。

悖论干预与症状处方

v 悖论干预与症状处方:要求被治疗者故意保持或“加重”症状行为,常可迅速控制不合意的行为。可能的机制是被治疗者及家属对于病态体验的过分关注,被治疗师故意夸张、放大,达到了让他们自己都觉得荒谬的地步,从而产生领悟。

治疗性家庭作业

v 治疗性家庭作业:症状的消长及家庭的变化往往是在两次治疗之间发生,由此可见治疗性家庭作业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巩固会谈时干预措施的效果,促进家庭内关系的改变。

下面的例子取材自米纽钦和费许曼的著作《家庭治疗技术》。病人是一位忧郁的丈夫,一再抱怨家中一团乱。

治疗者(米纽钦)(对太太):“你认为你的房子一团乱吗?”

太太:“我不认为房子一团乱,但我想可以更干净一些。”

治疗者:“你的丈夫认为房子一团乱时,就表示你不是位贤内助吗?”

太太:“是的。”

先生:“是的。”

治疗者(对太太):“他能直接告诉你吗?还是他必须把话吞下去?”

太太:“不一定……这要看他能否感受到我的难过……”

先生:“我想,当对一些小事的不爽渐渐地累积,而我忍受住,直到有一些小事引爆,那时我会变得很挑剔、很生气……当我生气挑剔时,我觉得很内疚。”

治疗者:“所以,有时家庭好像??陷阱??一般。”

先生:“并不是整个家都如此,都是(指太太)……”

跟随发生在整个会谈过程中。治疗者跟随先生所抱怨的房子一团乱(的内容),到家庭把他陷入维持他的挫折的束缚中--“陷阱”--它增强了他忧郁的感觉和角色。如果他生气,他会是太太难过。会谈持续,很快地就发觉太太也害怕对先生直接,因为担心他会难过。

v 以直接且明显的方式将他们的行为反射回去,治疗者同时连结了家庭成员也向此系统挑战。他引导这对夫妻看到不直接和不愿令对方难过形成了一个陷阱。这是他们能讨论他们能与对方坚持己见的能力,而批评对方是为了使自己不那么忧郁的方式及太太最好少哭一点。

v 以先与某人然后再与另一人连结的方式,治疗者能肯定每个人的立场和需求,而在同时质疑或向行为的有效性挑战。未被说出的问句为:“当你看清自己的处境时,你还真的想要停驻在这样的位置立场中吗?”

当前国际流行的家庭治疗

v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

v 萨提亚家庭治疗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

l 什么是『家族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

l 家族排列』是目前欧洲盛行的心灵工作法(Soul Work),由海灵格大师发展,在欧洲及世界各地已有许多人学习与运用这个方法,来重新整合他们的家庭与心灵。

l 家族排列,原中译名为『家族星座治疗』,香港译名为『系统化的家庭治疗』,它将家族比喻成夜空中的星座,宇宙星座运转有一个隐藏的规律,有一共同的力量在家庭背后运作,影响着家族的每个成员。家族中所发生的许多负面事件,包括家庭失和、身心疾病、伤害自杀、

意外犯罪等,常常都是因为抵触了这个力量而导致,使得爱的序位受到干扰,甚至使得悲剧一再的发生,延续到下一代。而家族排列的功能即是在协助我们辨认家族背后的动力状况,重新调整被扰乱的家族系统,使得伤害不会传递给无辜的下一代。

『家族排列』之进行方式

v 当事人先简扼的叙述其困扰,针对具体的事件、问题,从现场参加的学员里选择一些代表来扮演家中的成员,由当事人直觉地将这些代表排在某些位置上。代表们一站到那个位置即会感受到一些特别的感觉,并把那个角色的感受反应出来。透过代表的移动及对话,重新调整秩序的心灵画面,使系统中每个成员都回归自己该有的序位,藉此,每个人才能负起自己的责任,尊重彼此的命运,找出系统的平衡及具有爱的解决方法。

『家族排列』之作用原理

v 家族排列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学的心理治疗,即客观的面对事物的因果关连,不试图理解、加减或改变其本质。海宁格曾经用一个很美的字称呼此一现象:『Movements of the Soul』。

v 在家族排列里,会把死者带回家中,与家人再度融为一体,当死者被带回系统后,其余成员就得到自由。非洲的祖鲁族人和泰国人以仪式来处理,家族排列则以心理治疗来处理。

人在关系中有三种基本需求:

v 归属的需求

v 平衡的需求

v 秩序的需求。

三种需求之一被破坏,就会愧疚,反之则无愧。三种需求不可能被同时满足 。

——《谁在我家》

联合家庭治疗模式

v 在家庭治疗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她就是萨提亚,因为有了她,才有了另一种新的家庭治疗模式一联合家庭治疗模式。

v 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广泛吸收了存在主义等众多思想,批判了心理分析的主导思想,为个案

社会工作和家庭治疗的独立发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假设

v 与其他社会工作治疗模式一样,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同样集中在人性论、自我价值观、人的需要、家庭规则以及沟通形式等主要内容上。

人性论

萨提亚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她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如果有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真正发挥出来。

相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受到阻碍,人也会因此产生无能和无奈的负面感觉。

自我价值

萨提亚对人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期待,她认为一个人的良好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对于个人以及家庭非常重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能够带来良好的个人行为以及家庭健康,负面的自我价值观则会导致个人的自我贬低以及家庭发展的困难。

个人的自我价值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应以及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做出的对自己进一步的看法。

很显然自我价值主要是一种主观评判,而且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萨提亚的目的是用来强调自我的本质重要性。

人的需要

v 人是由身体、理智、情绪、精神和感觉等多重因素组成的,人的快乐源自于这些因素的和谐组织。

v 每个人都有生存、成长和亲密的愿望,满足这些愿望是人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当人的这些需要顺利满足时就会产生一个良好的自我,相反,人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产生自我评价的失落甚至偏差问题的滋生。

问题本质

v 正因为非常强调人性的乐观以及自我价值的主观,所以,萨提亚认为,尽管我们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因为,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这是萨提亚非常著名的一个发现,本质上还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意义。在此基础上,萨提亚认为,面对问题科学的处理方式应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v 首先,对现实有一个正确的评估;

v 其次,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v 再次,充分调动自己的资源;

v 最后,对问题有一个灵活性处理方式。

家庭本质

v 萨提亚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家庭,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家庭,家庭构成了家庭成员非常重要的成长基础。家庭成员个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和家庭系统有关,家庭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开放与封闭两种,相对来说,开放家庭对于家庭成员个体以及家庭系统整体具有更多的积极影响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

1.家庭成员的自尊

v 萨提亚认为,家庭成员的自尊非常重要,自尊其实就是家庭成员的自我评价,过低的自尊不仅容易导致家庭成员自身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引发家庭本身的问题。一个自尊过低的家庭成员往往过分依赖家庭,甚至在选择婚恋对象时也容易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家庭成员的过低自尊往往和父母的自尊程度有关,并且,和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v 现实之中,家庭成员的过低自尊往往伴随有如下特征:自我否定;难于与人沟通;害怕失败,不敢冒险;寻求权威庇护;心理防御机制明显。这些特征是对家庭成员自尊进行评估的基本依据。

2.家庭沟通

v 萨提亚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心日偏离,也就是内心所想和行为所示的背离。自尊偏低的人正是因为想掩盖自我的不良形象,所以,就故意表现出相反的举动。

v 很明显,沟通是一个多方传递的过程,涉及到了自我、他人以及情境三方面因素,良好的沟通应该是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合理顺畅沟通,沟通中常常出现的错误有四种: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以及打岔型。社工的任务就在于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开展表里一致的家庭沟通。

3. 家庭规则

v 萨提亚认为每个家庭都会形成特定的家庭规则,每个家庭成员都生活在特定的家规则之

下,良好的家庭规则有利于家庭成员发展,负面的家庭规则会阻碍家庭成员的积极发展,也会阻碍家庭本身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错误的家庭规则:

v 第一,非人性化的家庭规则;

v 第二,绝对化的家庭规则;

v 第三,矛盾性的家庭规则;

v 第四,不合时宜的家庭规则。

v 社工应该帮助家庭成员发现这些不恰当的家庭规则,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推动家庭规则的合理化,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和家庭的良性发展。

4.人对事物的反应

v 萨提亚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人对事物的反应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确的反应会导致家庭成员积极的情绪和正确的行为,错误的反应则会导致家庭成员消极的情绪和错误的行为。

v 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主要包括六个程序:第一,发现事件;第二,形成事件图像;第三,对事件做出主观解释;第四,对事件的解释产生的主观感受;第五,对已有感受的进一步主观感受;第六,由此产生外显的行为。

v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案主的主观感受使最终的行为反应大大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社工应该紧紧抓住事件本身,澄清案主主观化的偏离,帮助案主建立准确的判断和积极的感受。

治疗的三个阶段

v 从实际干预过程出发,萨提亚将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

第一阶段:接触期

v 与家庭建立关系,制定非正式的治疗契约

v 这是联合家庭治疗的第一步,主要工作目标有三个:

v 与案主家庭建立信任关系;

v 观察案王家庭的交往互动万式;

v 与案王进行沟通。 第二阶段:转变期

v 混乱,治疗师对家庭系统进行干预,使家庭现状受到扰动

v 这是联合家庭治疗模式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的专业目标就在于运用专业理念和方法帮助案主认清自我,并推动案主及其家庭的改变。与此相关的主要方法有:

v 第一,追溯以往生活经验,以便探求案主当前的行为偏离原因,这里还有弗洛伊德的影响痕迹。

v 第二,赋予旧经验以崭新的意义,视角的转换将为案主打开新的世界;

v 第三,促使案主将对旧经验的新理解落实到行为的新选择上,这是案主的真正转变体现。

第三阶段:巩固期

v 对家庭进行新的整合

v 本阶段的目标主要有三个:

? 第一,巩固案主已经取得的专业治疗效果;

? 第二,帮助案主整合治疗经验;

? 第三,提醒案主今后可能面对新挑战。

v 如果这三个目标都已经达到,则可以宣布结案,为了更准确地做出判断,萨提亚从专业的角度列出了判断案主家庭真正健康的结案标准:第一,家庭成员可以表里一致地进行沟通;第二,家庭成员能够彼此接纳;第三,家庭成员能够明白自己与别人的相互看法;第四,家庭成员已经摆脱了过去负面的影响;第五,家庭成员相互支持;第六,家庭规则富有灵活性;第七,家庭成员能够自由选择行为。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包括六个组成部分:渴望、期待、看法、感受、应对模式、行为。相应地,一个人的改变也应该是六个方面的全面改变。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应该关注案主的全面改变,而不仅仅是其中某几个侧面。

家庭治疗的新发展:家庭游戏治疗

v 家庭治疗是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促进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以解决问题,达

成家庭和谐。

v 游戏治疗是指通过游戏给儿童创设一种温和、信任及完全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中察觉自身存在的问题,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发生内心世界的变化。

家庭游戏疗法

Boykin于2000年把两者整合为一,形成了家庭游戏疗法。认为家庭游戏疗法是指:一种包括家庭所有成员在内(成人和儿童)的,通过游戏的活动形式达成治疗家庭问题、促进成员之间沟通与交流、提高家庭活力和机能的治疗方法。

家庭游戏治疗的功能

1.加深情感联系和交流

v 研究发现,游戏对成人有很多治疗价值,包括提供使成人想象思考、假装性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机会等。通过游戏,降低了成人的设防心理,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v 许多临床医生表明,在家庭疗法中运用游戏可对治疗过程和结果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可以减少来访者对治疗环境的焦虑。

v “每当办公室中有人游戏,都会使室内气氛充满活力,感觉象一股清新空气,意识到这是一种即时的、新鲜的、机智的幽默和生命力。”

2.创造性地解决家庭问题

v Terr(1999) :“目前很多精神治疗师,包括我自己,都发现如果不能在治疗过程中报以游戏的心态去享受情景、规则、相关的人和物以及解决方式,患者治疗成功的比率将会降低。”

v Duff (1996)发现那些参与了每周游戏的治疗活动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了显著的改进,促进了互相的交流和家庭问题的解决。

家庭游戏治疗的方法

1.非指示性家庭游戏治疗

v 非指示家庭游戏疗法理论基础来源于CarRoger的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和掀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

v 来访者为中心治疗法在1947年被Axline运用到儿童身上。治疗师提供各种游戏形式和材料,让家庭成员选择。并给出一些基本规则(如“我们不要伤害到对方,不要毁坏材料”)。这时,治疗师需要观察家庭游戏活动,评估该家庭的动力和机能。

2.指示性家庭游戏治疗

v 理论基础源于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亲子疗法。

v 治疗师在建构活动内容上起关键作用。从最初的活动中,治疗师需设计一个可评估的家庭游戏疗法的技术(如:家庭木偶采访)。然后, 将提供各种游戏情景让家庭所有成员来扮演。

v 其中家庭治疗师要进行干预并纠正,治疗师要试着引导家庭走向更健康有效的家庭模式

家庭游戏治疗师

v 在家庭游戏疗法中,治疗师处在观察家庭和其整个家庭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独特位置上。

v 不管是包括家庭以外的成员或与该家庭有关联的其他人,如朋友(儿童和成人)、邻居、老师、领导上司等;

v 还是在某些情境下,多种疗法要共同使用去处理家庭系统中复杂情况。

v 治疗师都需要:

v (1)投入感情,和家庭每一位成员建立感情联系;

v (2)随时注意解释、说明和分析;

v (3)积极参与。

如何对成人进行家庭游戏治疗

v 成人一般对游戏有抵触心理,需要治疗师鼓励其回忆如儿童般游戏是什么状态,使之认清游戏对成人获取幸福感的重要性。

v 其做法可以是:

v 首先,让成人回想自己回到了儿童时代:回忆最喜欢的玩具;最喜欢的游戏伙伴;最喜欢扮演什么;最喜欢去哪游戏;喜欢什么时候游戏;享受的创造经历和感受是什么。

v 其次,让其关注成年时的游戏活动:最后一次像儿童一样游戏是什么时候?最后一次遇到好玩伴是什么时候?现在游戏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v 如果成年来访者认为游戏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治疗师应启发向成人陈述参与游戏活动的适当性和必要性,并给出成人怎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参与游戏活动的方法。

v 方法包括:

v 看关于游戏的读物;参加关于参与游戏、培养幽默感和怎样放松身心的讨论会;观察儿童的

游戏,学习他们。

此外,治疗师还需帮助来访者发现把游戏活动运用到家庭生活中的方法,包括把治疗中的游戏活动运用到一般家庭生活中。

系统家庭治疗与个体疗法的区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z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