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更新时间:2023-05-02 17: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的综合产物。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不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的改善,而是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整个社会的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的支持。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关系的建立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个体行为不但是形成小组关系的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的改变与交互影响,也是小组动力的重要来源。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的动机与需求、对自我的了解以及个体的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一、心理动态理论

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他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也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可是意识只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份。它的特点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这种个人的理想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如果那些被压抑和被排除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遇到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3)无意识系统: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份。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这些本能欲望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但是它们又总是为自己寻找出路,它们只是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整,而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它服从享乐和不满的原则,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三个组成部份:本我、自我和超我。并且他提出了冰山理论,我们可以看ppt上这张图:

本我——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秉行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无意识,秉行现实原则。

超我——意识,遵从的是道德原则。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只是理解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亦即理解为意识与本能欲望之间的争斗。人的心理,意识并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并不是受他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外部世界供给检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戒条以便检查者借助他们来防止无意识内容渗透到意识领域。人的心里是由无意识决定的。但对此我们需要有批判的看待,难道每个人自己的意识层面就这么不堪一击吗他所有的行为都跟他的潜意识有关,都跟别人在他童年期给他的影响有关吗都不能受到自己意志力的控制吗或者说都要赖到他的家人给他的伤害吗事实上实际经验让我们知道并非如此。

二、个体社会发展理论

个体发展理论中有许多有名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荣格也提出心理发展阶段论。我们在这一讲座中主要讲述和社会工作更为密切相关的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了。1933年移居美国之前,与弗一起工作。但是他发现佛理论的不足之处。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之处,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观。

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

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

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标准。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体验到

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由一对矛盾构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极,健康地解决每一个危机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完全正面的结果,丝毫没有负面的体验。二者应当有一个恰当的比率。

如在第一阶段,不仅要让儿童学会信任,也要适当地让他体验不信任感,这样才会学会保护自己。在第四阶段,对小学生来说,体验成功、发展勤奋进取的性格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能力,儿童就会觉得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没有抗挫折的能力,可能会变成工作狂。

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发展阶段。生理的成熟及社会的期望要求个体必须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只要人活得足够长,就要经历所有的发展阶段,顺利度过前一阶段会增强后一阶段成功的机会。

埃的理论在具体应用中比弗的更实用,对社会工作和心理学都有很大影响。并且也能切实的对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案例进行解释。

三、学习理论

在学习理论中最早的就是经典条件反射,我们所熟悉的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经过训练每次铃声一响,狗就留口水了。然后是操作条件反射,讲到的是某种行为伴随着正面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被重复。

我们着重讲述一下华生的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行为主义之父 John B.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说过一个经典名言(或可说成是经典狂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弗洛伊德和皮亚杰都认为行为变化是孩子过渡到不同时期时发生的。但华生强调行为是因为所受刺激的不同而起的反应。他经典的艾伯特实验,我们将在学习资料中为大家介绍这个案例。约翰·华生认为人类的情绪(如恐惧)也是能够被条件的。并相信行为的产生,能够透过由非条件刺激伴随原来无法产生任何反应的中性刺激,在自然而然地产生非条件反应之后,使中性刺激成为能够单独产生条件反应的条件刺激。

同样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旦出车祸的人,可能看到所有的车都有恐怖情绪。或者我们经常谈到的“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班杜拉。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班杜拉试图把人理解为一种有意识、有思维并且能影响其环境的一种存在物。人是有创造性的。当人们观察角色模范以及通过这些观察而习得新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观察性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发生是由于模仿被观察对象而不是由于强化所引起的。班杜拉有一个有名的实验讲到攻击行为的。不一定是受到什么强化物的强化使人习得了攻击行为,可能看到某人在进行攻击行为后得到好处,那么就会激发观察的人也从事攻击行为。比如劫机事件发生后,媒体报道,劫机者没有被捕获,而是逍遥法外。那么随后的一段时间可能劫机事件就会频频爆发。所以媒体在社会学习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当然班杜拉还提出很多着名的概念,比如: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感觉自己能够从事某种行为的能力。社工也是在帮案主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并愿意去从事自己当从事的事情。

四、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很经典的来解释人行为的动机理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动机理论,比如阿德勒的三层次需求理论。马斯洛的理论也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求到高级需求是逐级上升的,较高级的需求是在较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出现的,而当某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此一需求便不再具有激励的作用,如图3-1所示:

需求是人类和社会发展本源性的东西,正是寻求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推动了个体与人类不断地向前发展。可以说,不论是马斯洛的七层次需求理论还是阿德勒的三层次需求理论都显示出,人类发展到今天,没有一种层次的需求,哪怕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是完全依赖个体力量就能得到满足的,它必须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需求的满足是个体与他人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马斯洛认为人类有爱和被爱的需求,阿德勒更是指出,人类有对重要人际关系的渴望,个体的发展与这种需要是密切相关的。小组社会工作提供了一种情境,一方面协助成员了解各层次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以及需求满足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小组中,工作者评估成员的需求、激起成员未意识到的潜意识层面的需求,澄清成员意识层面模糊的需求,促使成员的需求与能力结合、自身需求与环境的协调与整合。同时,按照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具有追求自尊与自我实现的动机,有一种满足需要、发挥自己潜力的欲望,为了目标的达成,他们会全力以赴,自动自发。小组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小组气氛的营造,激励成员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为达成小组目标努力。

讲座二:小组动力理论

人类的行为经常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运作与结果,即“小组动力”。小组动力是指某社会小组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持小组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每个小组都有静态的一面,例如小组名称、目标、组织、属性及其他固定的性质等;每一个小组也有动态的一面,例如小组气氛、物理环境、成员成长、交流沟通等。正是在这种内小组动力理论在静态与外在动态的交互作用下,决定了小组的行动方向与发展结果。一个小组中,这些交互作用的影响力构成了“小组动力”。小组动力自然地发生在小组中。

小组动力学是一门探讨小组结构及小组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科。小组动力学研究的主题包括小组成员的人际关系、领袖及领导方式、小组的凝聚力、小组决策过程,以及大小组中各小小组的形成与功能等等。

小组动力学认为,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他活动的范围,个人的行为相互依赖。凝聚力是小组存在的基础之一。社会学者把社会小组分为自然小组和人为小组两种。自然小组是成员本身形成的,人为小组是由成员之外的第三者促成的。自然小组一开始就有某种程度上的凝聚力,人为小组起初缺乏凝聚力,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培养出归属感。没有凝聚力的小组不能长期存在。当凝聚力过强而妨碍成员在小组人际关系时,这种凝聚力又是有害的。没有冲突的小组没有生命力;而一个经常处于冲突之中,却不去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的小组,也是不健康的。

一、小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

小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凝聚力。如果一个成员把小组看作其希望的来源,那么他就会努力为它工作,积极维护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可有以下效果:责任性行为。作为内聚力强的小组中的成员,更乐于为组织负责,乐于参加会议,能达到困难目标而工作;成员的相互影响。受小组吸引的成员更乐于影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采纳别人的建议;价值的一致性。成员们会十分珍重小组目标,遵守小组规范,并劝阻与指责那些违反小组规范的人;安全感的发展。作为内聚力强的小组中的成员,较少感到紧张与恐惧,更常在小组关系的活动中得到轻松与安全的感觉。

2、小组压力与小组规范。小组为了使其成员在行为和态度上具有一致性,总会施加某些压力。“求同的压力”是小组影响其成员个体的突出表现。一个成熟的小组应具有控制其成员的压力,使其成员都感受到一种适度的求同压力,但同时在许多问题上又会容忍成员们保持己见,承认成员之间的差异,只要小组目标能为大家所接受,小组规范能为大家所遵守。

3、个人动机与小组目标。小组目标与成员的个人动机是密切相关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动因,一种对小组成员施加影响的动力源泉。有项研究表明,尽心接受小组目标的成员表现出最为强烈的需求紧张,并努力为使小组达到目标而工作;仅仅是默许小组目标的只能产生少量的需求紧张;而那些反对小组目标的则倾向于自行其是。

4、领导与小组功能。在小组动力学中,把领导作为一种功能的研究涉及到它对小组获取目标的影响,以及小组生产力的高低。对领导方式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如何调动小组成员的内在活力问题。

5、小组的结构性。当一个小组在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安排上获得一种稳定性时,那么

它就拥有了结构。在这种意义上,有三种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小组结构的产生。①、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具体的分工将有助于工作。②个体的动机与能力。个体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不同。③小组环境。小组存在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都对其结构有所影响。

二、小组动力学研究内容

小组动力学包含五大变项,及其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应用。(如图3-2)

图中,包括:第一,成员特性;第二,小组情境;第三,整合过程;第四,成员的改变;第五,小组的发展。前二者属于小组的输入变项,后二者属于小组的输出变项。其中第

一、四项为个人行为因素;第二、五项为小组行为因素;第三项为小组运作的变项。

1、小组中的个人行为因素

所谓“小组”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彼此互动以使每位成员能影响他人或受他人影响。小组是由成员组成,能否发挥其功能、目标与对成员是否有吸引力有关。吸引力越强,成员的参与性自然越高,也较愿意自我开放,并接受他人影响。同时,成员的个别差异也影响小组本身的运作和运作的结果,包含正向促动和负向控制的影响。诚然成员的差异性越大,有助于彼此间广泛的交流和成长,但也可能导致彼此认知冲突,阻碍自我发展。一般而言,异质性小组在初期运作较为困难,动力较为迟缓,较难产生小组凝聚力,成员偶有观望、冷漠、抗拒或专断(少数成员垄断发言、操纵小组)等现象。

成员的改变是小组运作后的一些输出变项,亦即小组发展的结果,例如,成员人际关系的改善、社会经济地位的满足、冲突的疏缓、情绪压力的调适、自我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增进及各层面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其整体目标是协助成员获得良好的生活适应与生涯规

划。

2、小组行为因素“不同的刺激影响个体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法则。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环境刺激中,其产生的反应也会不同。因此,小组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包含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成员的行为反应,它也是小组动力输出的条件之一。小组动力的输出项包括下列三项:①物理性情境。物理环境经常会直接影响成员参与小组的动力。适宜、舒适的环境有助于小组的运作。例如,场地布置、空间大小、隐私权的环境考虑、噪音干扰的处理、湿热度的控制、物品的摆设、地毯的铺设以及活动器材、照明通风等设备。②社会性情境。赫西和布兰查德将小组领导中的情境条件视为“成员的成熟水平”,若小组的社会性情境良好,则成员和小组的成熟度也随着小组的发展而提升。小组情境中成员互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关系,往往容易激发成员的自我开放。例如,小组规范的拟订、小组组成的方式、小组目标的建立、小组人数的多寡、成员的熟悉程度及小组内的小集团等。

③工作本身的因素。进行小组工作时,工作性质有时也会影响到成员的参与行为。此外还需考虑到小组目标的明确度、工作的难易度与危险性、活动的复杂度、热身活动的催化及小组规范的约束力等因素。只有整合成员个别的期待与小组的目标,协助成员发现自我需求与肯定他人的需要,并训练成员具备达成小组目标的有效运作,才能真正掌握小组动力的输出变项,了解小组工作的基本要素,培养相互尊重、自由开放的小组气氛,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发挥小组辅导的功能。

从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而言,成员达到有效沟通的过程就是小组成熟度的表现。小组的发展取决于成员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立与成长,进而达到小组当初成立的目标。小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工作取向和人际取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小组的发展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小组运作后的另一输出变项,通常可通过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价来考察。考察的程序与标准是:确定要评估的小组总目标;选择评估的标准与工具;分析小组动力与运作过程;探讨成员改变的情形;检查组织机构所赋予的需求。

3、小组中的整合

小组本质上是一个动力性的有机体,并非静态的组织体,因此小组内部的各项条件或组成部分必须有连续性、经常性的交互作用,包括成员与成员的沟通、领导者与成员的沟通、小组内部与小组外部的沟通、小组气氛的催化、领导的形态与方法、小组的凝聚力等。小组运作过程越顺畅,成员的期待越容易满足,组织的目标越容易达成。

小组动力是影响小组运作的力量,与小组辅导的实务息息相关。小组领导者必须了解并且掌握小组动力,辅之以领导的整合技能,以发挥小组辅导的功能。小组社会工作也是根据小组动力学来协调个人与小组,测量人际关系,调节凝聚力,解决小组冲突等问题的。

讲座三: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源自于希腊字oikos,意指在自家的生活,即家庭中经济的自然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态学被生物学者用来描述个人在社区中与他人日常的互动关系。社会行为科学家使用生态学来描述人类生存与社会中的综合性与系统性架构。文化人类学家使用人文生态学,来描述田野工作的整体性本质。有的心理学家也强调以生态学观点来认定个人与社会及物理环境的关系。

社会学家帕克描述生态学的层次分为:人类竞争为基础的共生层次;沟通与共识的文化层次。通过这两个层次的结合来解释各种社会组织,以影响和引导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

社会工作者使用生态的观点来描述实务,首推史沃兹。他用共生的观点来描述个人与教养小组(nurturing gruop )的关系。哈特曼也认为生态的观点引导我们去了解事件与行为的关系。它引导我们把焦点置于生活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上,也引导我们了解评估事件与人们对适应、整合与分化的反应。

到底什么是生态学观点本讲座从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开始来进行介绍:

一、自然的居住地

生态学观点的核心概念是自然的居住地。对一个家庭来说,日常生活在其社区与邻里发生互动、工作、交流与学习。这个社区就是他们的自然居住地,也就是说家庭必须知晓社区中的街道、景象、日常行为及社区的期待,而每一个人在社区中有归属感。

对小组社会工作而言,小组成员对生活中的可依赖的、稳定的、自然的环境必须加以了解。

二、生态体系

生态体系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有机体与环境。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生态体系的目标在于维持与丰富一种稳定而充足的状态。生态体系是由人、生活情景,以及良好的行为或不良的行为模式所组成。这基本上是社会工作者思考的范围,它将人——情景——问题联系在一起。

三、连续性和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有机体存在于环境中,由于环境的资源对有机体的需求满足而造成多样性。连续性是指有机体能发挥超越时限的功能。生态均衡则是多样性与连续性的一种功能表现。有机体在环境中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现象:当有机体与环境接受了变化,适应过程就相当顺畅;如果有机体与环境均不能容忍变化,则其关系是僵持状态的。多样性的概念可以用来说明文化多元性。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小组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文化、种族与民族的差异性。

四、互动与交流

这两个概念经常被认为是同义的字眼,都是用来描述沟通的模式。具体来说,互动是两者之间的行动;交流是超出两者以上的行动。交流是系统间相互的协商,互动则是两者之间行动或反映的连续结果。

对小组社会工作而言,这两个概念都很重要。社会工作者与个别的成员间的行动被称之为互动;而社会工作者与全体小组成员或次小组的行动则称之为交流。

五、整体性

整体性是一种完形,或整个情境的总体。生态学的整体性是视体系为另一个整体。整

体就不能只靠一个专家的判断,而须靠不同观点的介入。例如,医疗机构中的小组工作是由许多专家来决定干预策略的。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途径。

六、适应

适应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适应有力地反映变迁、疾病与环境的不均衡。适应是一种超越时间的完整生活架构。它不断地产生管理生活的模式来面对每天的生活。适应包括长期的和当前的努力,适应也是人与人、人与小组、人与邻里等等之间的活动的过程,其中容许失误的过程。适应经常是延缓的、再现的、重组的,一直在寻求新的智慧。总之,适应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适应具有抗拒、接纳、改变与交流的特性。抗拒,即个人忍受环境带给他的压力,是一种弹性的适应;接纳,即个人改变自己去符合环境的需要,是一种塑模性适应;改变与交流,即个人改变环境来满足自我的需求,是一种控制性适应。

七、能力与幸福

个人的能力和个人的幸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个人的幸福是一种成功的适应状态。这种状态有三个层次:第一,负效应。不良的生理状况和缺乏能力去与他人建立关系。第二,愉快的融入。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的情绪支持、维持社会角色的均衡、有能力在未被期待的环境中生活、有能力去计划、有人的价值感、有良好的方式与人互动、有能力去洞察他人,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第三,长期的满足。能获得家庭、社区的稳定支持,满足并得到回报,以及拥有工作。

八、社会环境

以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人类行为,以下几个生活模式是人际互动的生存空间。第一,家庭。家庭是供给、社会化、教育的基本单位。第二,社会网络。在家庭、邻里、朋友与工作小组之外,兴趣活动形态也带有稳定、自我价值与支持的基础的互动单位。第三,组织。如学校、医院与各种机构等,属于正式的社会组织。第四,邻里与社区。邻里与社区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情境。

生态学的观点对于小组社会工作而言,强调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群体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观点的小组社会工作,简单地说是以成员、工作者、小组与环境等四个方面来实施工作。生态学观点假设人与环境为了在其居住地内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成员的成长,最小程度的整合是必要的。专业的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种可以自我改变的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zk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