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球与地图易错题专题训练

更新时间:2024-03-10 08: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 地球与地图

图甲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MN和PQ为两条剖面线,图乙、图丙为沿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单位:m),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为图甲中剖面线MN的剖面图 B.C在图甲中剖面线PQ上 C.站在C点看不到A点 D.B和D即图甲中的O点 2.若该地位于一个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250米时,图甲范围内将出现 A. 一个岛 B. 两个岛 C. 三个岛 D. 四个岛 1.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由图可知,图乙从西向东剖面高度依次为200~250米之间,到A处减小为150~200米之间,之后增加到B处为200~250米之间,之后又下降到最低点100~150米之间,之后又增加到200~250米之间,其变化与图甲沿剖面线PQ的高度变化一致,说明图乙为图甲中剖面线PQ的剖面图;C点的海拔在250~300米之间,图中沿剖面线PQ的海拔高度最大在200~250米之间,而沿剖面线MN的海拔高度最大在250~300米之间,说明在图甲中剖面线MN上。C点是山顶,站在C点可以看到A点;B和D即图甲中的O点,即鞍部。故D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或B选项,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直接简单地认为B点海拔介于200~250米,为图甲O点,不再判断其他地区的海拔高度而错误选择A选项。图丙C海拔介于250~300米,学生会以为是图甲中的O点,而错误选择B选项。 2.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250米时,该图大部分区域将淹没,只有高于250米的地方出现两个岛屿。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图甲N处海拔高度高于250米,考生以为蓄水位达海拔250米,该处会形成一个岛。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读图完成3,4题。

1

3.某校学生在此交流,途径①——④时发现,②地森林生长最旺盛,请分析原因可能是 A.因地势较低,热量远优于其他三地 B.因处于山脊,地势高,光照条件最好 C.因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因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其他地区丰富 4.③地森林比①地长势较好的原因可能是

A.③地日照较强,太阳辐射收入多于①地 B.③地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比①地好 C.③地气温较①地高,且日变化大 D.③地降水较多,水源比①地充足 3.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分布规律可知,②地海拔在100米以下,等高线较稀疏,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所以森林生长最旺盛。②地位于背阴坡,热量较差。处在山谷地区,地处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多数考生受思维定势影响,以为降水丰富的地区,森林生长旺盛。其实影响森林生长的因素很多,有气候、土壤、地形地势、生物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4.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③地位于阴坡,气温较低,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而①地位于向阳坡,蒸发旺盛,水分条件相对较差,所以③地森林比①地长势较好,③地气温较①地低,③地处在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水源不比①地充足,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考生错误判断③地为东南季风迎风,降水比①地多,水源更充足。

读图1、图2,完成5,6题。

2

图1 图2

5. 图示信息表明

A.甲岛位于乙岛的东南方向 B.图1的比例尺比图2小 C.城市均分布在河口三角洲 D.公路走向多受河流影响

6. 某游客于当地区时7月1日9时出发,用3小时沿甲岛的环岛公路某一段自驾游,期间太阳光主要从汽车前方照入。该路段及汽车行驶方向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5.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两图的纬度差,图1的纬度差1°,图2的纬度差0.5°,在图上距离相当的情况时,图1代表的实地距离较大,图2代表的实地距离较小,故图1比例尺小于图2。根据两图的经纬度可以判断,甲岛位于乙岛的西南方向。图中的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公路走向多受地形影响,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根据经纬度判断,甲岛位于南半球,乙岛位于北半球。甲岛为东经度,乙岛为西经度,由此错误判断甲岛位于乙岛的东南方向。其实甲岛与乙岛经度差大于180°,按照距离最短原则,甲岛应位于乙岛的西南方向。

6.A【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7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除极昼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该地位于南半球,9时-12时之间为上午,太阳主要从东北方向照射过来。图中①→②的方向为东北方向,太阳光正好从汽车前方照入,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太阳视运动知识掌握不扎实,而错误选择其他选项。关于太阳视运动需要明确,在没有极昼极夜的地区,当地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阅读印度某区域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回答7,8题。

3

等坡 度线

河流

7.图中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势东部较高,西部较低 B.图中甲地和乙地地势均和缓 C.图中丙地区相对高度差别最大 D.图中丁地区域地势最为崎岖 8.下列说法符合图中各地地理特征的是

A.河流B段大量沉积从A带来的泥沙 B.图中河流A段附近侵蚀较严重 C.乙地附近为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 D.可用GPS系统直接绘制此地图 7.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气压高低与天气状况的判断。由图可知,图示丁处区域坡度等值线数值最大,说明该地区地势最崎岖。图示反映的是坡度大小,不能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和相对高度。因此无法判断出图中东部与西部、甲地和乙地的地势高低起伏大小,以及丙地区相对高度,故D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甲处坡度小于10,乙处坡度介于15~25,坡度差值为10,坡度小,地势较和缓。其实,乙处坡度介于15~25,坡度较大,且等坡度线较密集,也说明坡度变化大。

8.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气压高低与天气状况的判断。图中河流A段流经地区坡度较大,河流侵蚀较严重。由于无法判断该区域地势的高低起伏,因此不能判断河流的流向。局部地区无法判断迎风坡,GPS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绘制此地图还要利用GIS系统。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混淆等坡度线和等高线,受思维定势影响,考生通常认为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由于混淆等坡度线和等高线,认为B处等坡度线向坡度大的方向凸出,该处也为山谷,错误认为河流是从A处流向B处,河流B段大量沉积从A带来的泥沙。

下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9,10题。

4

9.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 A. 200m B. 235m C. 270m D. 300m 10.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

A.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 B.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 C.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 D.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

9.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相对高度的计算。据图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0米,据等高线数值递变规律可知甲地海拔高度范围为550-600米之间,根据题干知急流段高差为35cm,则乙地的海拔高度为300-315米之间,所以甲乙两地高差范围为235-300米之间,可能为270米。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或D选项,原因是考生通过相关计算得到甲乙两地高差范围为235-300米之间而错误B或D选项。有考生在计算乙地海拔高度时,没有扣掉急流段高差,以为乙处海拔高度介于300~350,甲乙两地高差范围为200-300米之间,错误选择B选项。其实在计算相对高度时,注意乙地急流处落差,乙地海拔范围,等高线的最大值减去落差,就是乙地的实际海拔高度范围。

10.A【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根据图中指向标可以判断,河流急流段流向为自东向西,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由图可知,山顶处没有悬崖。根据等值线的判读,最低处位于湖泊;甲丁之间有一凸形坡,不能通视。甲处不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或D选项,原因是考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尤其是通视问题不掌握。考生可能会认为丙处的海拔在200米高度以上等高线较稀疏,存在一凸形坡,甲米以下,其实最低处的是河流所在的区域,即图中湖泊方向所在的区域。对凸形坡的判读错误也是造成错误的原因,从甲处看丁处,由于丁处附近350米高度以下等高线较密集,350处看不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yc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