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训练15

更新时间:2023-04-14 20: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时训练15六国论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赂.(lù贿赂)秦率.(shuài大概)赂秦耶

B.暴.(bào残酷)霜露奉之弥.(mí更加)繁

C.洎.(jì自从)牧以谗诛犹抱薪.(xīn柴)救火

D.秦击赵者再.(zài两次)为.(wéi治理)国者

解析:A项,“率”,“全都,一概”;B项,“暴”应读“pù”,“暴露”;C项,“洎”,“等到”。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解析:②古义为“泛指祖辈、父辈”;③古义为“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④古义为“智谋和力量”;⑥古义为“它的实际数目”;⑧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解析: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A项,“于”是“和”的意思;B项,“至于”,固定短语;C项,“于”是“在”的意思;D项,“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二、课内阅读来源:c353b2c7915f804d2a16c184]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弊:弊病,弊端。

B.六国互.丧互:互相。[来源:c353b2c7915f804d2a16c184]

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D.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解析:B项,互:交互、相继。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来源:c353b2c7915f804d2a16c184]

解析:A项,介词,凭借/介词,拿,用。B项,都是连词,表承接。C项,动词,如同,好像/副词,还,仍然。D 项,代词,这样/与“则”连用,意为“既然这样,那么”。

答案:B

7.下列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解析:D项,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答案:D

8.上段文字使用了对比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试简要说明分别是哪三个方面。

解析:对比的三个方面可以从相关层次来划分对比的标准,在行文上通过对比增强了论点鲜明性和深刻性。

答案:第一,将秦国战胜得到的土地和由诸侯贿赂所得到的土地进行对比;第二,将诸侯战败失去的土地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进行对比;第三,将祖辈、父辈得到土地的艰难与子孙“视之不甚惜”进行对比。

三、延伸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

论养士

(宋)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宾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

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

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

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于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

..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而老死于衣褐乎?亦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矣,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来源:c353b2c7915f804d2a16c184]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苏轼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度:估计。

B.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察:明察,了解。

C.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并:吞并,兼并。

D.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流:流派,派别。

解析:D项,流:一类,同类。

答案: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C项,副词,已经。A项,介词,在/介词,对,对于。B项,副词,于是,就/连词,表转折,却。D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答案:C

11.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争养士自谋”的一组是()

①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②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③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宾客三千人④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⑤田横亦有士五百人⑥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解析:②⑤都是说秦末汉初诸侯卿相“争养士自谋”的,⑥是说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不逐客的事。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y9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