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汇总

更新时间:2023-06-07 00: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1、 在就业面前教育更需要公平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京佳教育卢宇恒老师指出在我国目前就业压力增大的环境下,更需要使教育公平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社会稳定,才能更加促进社会的和谐。

而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因此,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和谐。

2、 生活有保障社会才稳定

社会保障是我们人民生活安稳的前提,一个国家民生的稳定主要看社会保障的质量,我们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不够健全。京佳卢宇恒老师指出要健全社会保障就要先清楚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不健全。具体来说我们的社会保障存在以下问题: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三、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近几年,我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国职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职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二、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三、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四、加强宣传和指导,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3、 保障性住房下的安居与乐业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对于最低收入家庭,政府提供租赁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而对于中高收入家庭可通过市场购买、租赁商品住房。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2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在现当今经济适用住房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开发计划不落实,土地供应难以保证;供应对象模糊,审核不严;有些城市供应规模偏小,造成供不应求现象;建设标准偏大,初期开发建设的房屋面积过大;开发商利润难于控制,某些商品房为规避土地出让金而违规转为经济适用住房等。有的城市中,经济适用房被开发商变相高价出售,造成经济适用房不“经济”,国家给中低收入购房者的提供的福利被开发商占为己有,牟取暴利。同时廉租房实物和货币来源不畅;租房的资格、租金标准难以确定;保障方式不完善、监督体系不严格以及地区间进展不平衡。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所以在2012年两会中,我们政府也多次强调有关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因此,京佳卢宇恒老师借此机会将如何完善保障性住房做一阐述,希望能给申论备考者一些启发。

保障性住房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它是安居乐业的前提,如何完善这一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时,应明确区分“保障性住房”与“房地产市场”。我国发展住房应遵循“保障+市场”的模式。保障性住房由政府提供和管理;而商品房市场由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

二、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体系中应发挥主体地位。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缺位。根据国外经验,公共住房的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由政府作为主体设立专业管理机构来负责。一方面,政府应将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这是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保障。

三、在制定和完善中低收入家庭标准体系,了解保障性住房需求的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公共住房的保障对象是中低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是什么,这是制定住房保障政策的一个核心问题,确定这个群体的数量有多大,是制定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和供应计划的基础。

四、严格控制保障性住房面积标准。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居住面积应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设计应强调功能优先,居住面积应受到严格控制。 五、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范围。在不影响公积金制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中低收入职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让他们在这一制度中受益。

4、 细看我们的分配制度

在分配制度方面,最担心的就是分配不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分配不公又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京佳卢宇恒老师针对今年两会中的热议话题:“分配不公”给广大备考者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备考者在备考之路上指明方向。

首先,分配不公有它内在的原因,解决分配不公就要先从原因着手:

一、社会历史原因。分配不公看似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都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二、体制改革不到位。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使得一些人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财富。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行政性垄断等,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公平,也导致分配不公。

三、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偏低,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例过小;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

找到了原因就要从原因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措施,这是些申论策论文的基本思路,而这些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高劳动报酬,使劳有所得。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要促进工资增长。其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然后,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最后,增加农民收入。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二、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监管。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就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首先,对非法收入,应坚决取缔。其次,对“灰色收入”,应大力规范。然后,对垄断收入,应严格调控。最后,对高管薪酬,应规范限制。

三、加大调节力度,运用财税手段,缩小收入差距。

首先,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用于帮扶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更多的群体。

其次,加大个税调节力度,让中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多实惠。

最后,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特别是做好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的管理和监控,减少税收流失。 另外,还应该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使税制更加健全,调节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帮助困难群众,扶贫济困,促进公平。

首先,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其次,不断完善救助制度,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标准,建立城乡一体、覆盖全国、能够基本满足多种困难救助需求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然后,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标准,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

最后,鼓励和引导慈善事业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和政策,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培育慈善发展环境,鼓励更多先富裕起来的人投身慈善事业。

5、 “就业难”问题

每逢春节前后,劳动力市场上再度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局面。一面是年复一年的就业难,一面是再度出现的招工难,看似相互矛盾,却又“两难”并存。要认清当前的“两难”局面,必须透过表象,深入分析,把准就业形势的“脉”。

就业难是容不得回避的话题,京佳卢宇恒老师强调只有就业问题充分解决了,社会才会真正做到和谐。所以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政策是关键。只有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才能为促进充分就业提供保障。

在支持企业发展中创造更多岗位。企业是经济活动和吸纳就业的主体。要继续积极支持和鼓励现有企业稳定在岗劳动力,建立失业预警等机制。同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设立新的岗位,并根据吸纳劳动力的数量给予相应奖励。

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拓展岗位。应以最大化就业为重要依据,处理好调结构与保就业的关系。制造业改造提升,必须考虑充分就业的要求,尽量减少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培育新兴产业,应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提高服务业比重,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在帮扶困难群体中“订造”岗位。对于大龄下岗人员、残疾登记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可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保障其就业。积极开发城市环保、绿化、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并优先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困难人员就业。

2. 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

加大政策扶持。政府应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要向各类创业者开放。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工商、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减免。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帮助创业者“轻装上阵”。

强化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广泛采用案例剖析、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帮助劳动者掌握、提高与创业相关的各种能力。在大学开设创业教育、创业案例讲解、创业投资等创业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

营造良好氛围。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自主创业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乐于创业、敢于创业。发挥社会各方面支持和推动创业工作的积极作用,普及创业知识,弘扬创业精神,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创业典型,特别是面对失败不屈不挠成功实现再创业的典型,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创业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 创业之路离不开创业者自身的激情、智慧和努力奋斗。创业者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勇于挑战自我,勇于面对挫折,脚踏实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力拼搏;充分利用各项创业政策,结合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找准创业的落脚点,提高创业成功率。

6、 民以食为天 2012年申论热点对策解析----民以食为天,安全更是天

“餐桌上的污染”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个问题表现得更加严峻,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一个接一个。红心鸭蛋查出“苏丹红”、福寿螺吃出线虫病、多宝鱼检出违禁药物、面粉里“调白块”超标、粉丝中发现致癌物等等,如此信息接触多了,让人似乎不知道吃什么才安全。

京佳卢宇恒老师指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问题解决的前提。 在我国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看,几亿农民分散生产农产品,几十万小作坊随意制作各种食品,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食品生产从“田间”到“餐桌”的环节越来越复杂,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

二、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如水产品的监管就涉及到包括渔业、质监、食监、卫生防疫、检验检疫和工商等部门。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三、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机构数万个,行政色彩浓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针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解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加快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二、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三、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公告;同时基于评估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作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决策的技术依据,提高国内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四、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此外,还要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7、 以民为本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析——以民为本,参透服务型政府

近年来,“政务超市”、“行政审批大厅”、“一站式服务”等政府便民行动,有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田,给群众带来了很多便利。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决策由政府组织听证会;搞企业的,觉得红头文件少了,行政审批环节少了;市民要反映生活问题,有“市长电话”、有“市长电子信箱”等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京佳卢宇恒老师指出虽然这些做法确实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不能看作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全部内容。服务型政府在涵义上包括以下几点:

一、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过去,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来对待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二、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做了规定,使政务更公开更透明。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时就应当是透明的。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人民才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民意,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近年来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透明政府。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三、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

四、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正所谓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份权力都连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现在更认识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践证明,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一个责任政府。

8、 诚信最珍贵,网络更如此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对策解析----诚信最珍贵,网络更如此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营销等网上商务活动日渐兴起,但就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既孕育着无限商机,同时也潜伏着各种陷阱和巨大的“诚信”隐患。

京佳卢宇恒老师指出网络出现诚信危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的虚拟性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虚拟网络也许正是网络与其他媒体最大的区别。网络的虚拟性给人们带来另外一个世界,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很多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只通过文字、图片等虚拟的事物就可以进行交流,使得犯罪分子能够利用网络虚拟性在网络上进行欺骗,从而进一步犯罪。

第二,电子商务的诚信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网络成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平台,电子商务的方便快捷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目前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安全系数不高。尽管人们看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但对电子商务大规模、大范围的使用却顾虑重重。诚信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同时也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第三,网络存在许多的安全技术问题。如:网络协议不安全;网络安全严重依赖操作系统,就目前而言,市上流行的网络安全产品绝大部分依赖于操作系统安全,很少有独立于操作系统的安全产品。 第四,黑客攻击影响网络安全。黑客是在隐蔽自身身份和地址的情况下专门攻击网络的计算机网络用户,黑客的存在使网络很不安全。

针对这些原因,强化网络诚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提高网络通信的质量。网络通信的质量主要由网络硬件和通信技术决定。在网络诚信的建设中,通信技术服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保障了网络畅通,而且有利于网络诚信的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网络诚信教育。网络诚信不仅要以法制来约束,不仅要宣传、要引导,还要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树立诚信观。要在网络上树立诚信,就要所有领域、所有人都树立诚信。如果人人都能在网上做个诚实的人,遵守网络道德,真正的网络教育才会成为现实。

第三,制定相关的网络法规。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和传统的事物有着很多冲突的地方,传统的思想还未融入。加强信用立法、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制体系,保护网上知识产权。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第四,树立黑客新形象。黑客形象的转变对网络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只要黑客不再对网络进行攻击,网络会更安全。当黑客建立了诚信形象,开始转变为服务于建设网络安全上来,把攻击网站转变为测试网站漏洞,这种诚信一旦建立,网络将更加安全,更加受其他用户信赖,才能更好地促进网络的发展。

第五,提高网民的诚信意识。要提高网民的诚信意识,首先要提高整体的素质,建立起每个人的诚信观。其次还要加强网络法制法规的建设,从而约束网民的网络行为。在这方面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加强教育,加强管理,使我们的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成为一代健康合格的网民。

9、 青少年暴力 2012年4月21日联考申论热点预测:青少年暴力

背景材料一:

2012年3月29日,一段90后少年殴打七旬老人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中,两名少年对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满嘴脏话并拳脚相加,老人虽然奋力反抗,但依旧敌不过年轻小伙的殴打。这两少年的行为让网民非常愤慨,网友们开始在微博上、帖子中大量转发,并强烈要求人肉这些打人小孩。而网络上随后曝出的一名疑似打人孩子不仅不道歉,更在网上与网友对骂,网络签名还改为“这次打老头,下次还打老太婆。”视频:实拍两名90后少年谩骂殴打白发老人。

背景材料二:

两名在校生为哥们义气参与围殴城管队员,造成对方轻伤。2012年3月29日,石景山法院和石景山教委签署法制共建协议。通报会上,法官透露,不少独生子女在校期间因受不得委屈冲动犯罪,建议加强挫折教育。

2011年4月14日16时许,小超、谢某(另案处理)喝酒后路过苹果园地铁站,俩人因嫌停在路边的城管执法车挡路,和正值勤的两名城管队员发生争吵,随后离开。二人过了一会儿返回来,谢某持铁链锁、水壶等物抡打城管队员后逃离。但两人还不“满意”,想着再次报复。当晚,他们纠集了小涛、小海等人返回地铁站,殴打坐在执法车上的城管队员杨某,致其轻伤(偏轻)。一个月后,小超等人被警方控制。

京佳分析:

青少年暴力长期以来都存在,不仅中国有,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中以初中、高中校园暴力居多。原因如下:

第一、此时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情最为浮躁,也是性格最为叛逆的时期。他们施暴时很少计较后果,酿成恶果后又后悔不已,但为时已晚。

第二、在校生犯罪的年龄集中在16至17岁,多为独生子女。此年龄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是非判断力,如果家长过分宠爱,容易形成自以为是等心理特点,很容易因为情绪波动升级为违法犯罪。

第三、父母或学校教育不当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一方面,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阴影,校园暴力往往是家庭暴力的延续。另一方面,教育制度的不健全与教育质量普遍较低,也是造成青少年暴力的一个原因。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第四、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让让涉世未深的孩子审美观模糊,失去辨别能力。在校园暴力的滋生过程中,社会不良影响扮演了“帮凶”角色。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孩子受社会中出现的影视剧和游戏的影响也很深。

第五、法律对于青少年暴力或青少年犯罪没有健全的制度规范。法制教育的缺乏或不健全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对策分析:

青少年暴力不但对暴力对象有危害,同时对施暴者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如不及时消除,其暴力倾向将成为其日后犯罪隐患。青少年暴力倾向对家庭、学校、社会的破坏性不可低估,应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及时预防、减少青少年暴力。 首先,父母应进行及时正确的家庭教育,让青少年在充满友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缺乏自身调适能力是青少年施暴和违法犯罪的内在根源,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心理发展、人生观的形成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意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控制力,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公正、负责任的性格。

其次,建议学校对在校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其认识到生活的多元和复杂,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采用正确态度和方式面对,而不是一旦受挫就产生报复心理。

再次,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正确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总之,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整体网络,正确引导和教育青少年,使其在健康友爱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其责任感和正义感,减少暴力、促进社会安定。

拓展阅读: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 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2. 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3. 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4. 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

5. 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

10、 物价稳,促和谐

2012年申论热点解析——物价稳,促和谐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京佳卢宇恒老师指出只有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那么影响物价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成本上升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并引起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应上涨,而这些生产要素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其价格上涨也最终体现到了商品价格中。

二、进出口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其中,棉花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会影响国内市场。而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涨价趋势。

三、自然灾害影响。这两年,极端天气现象较多,从西南冬春连旱到中东部持续低温,从南方多次暴雨和台风到北方小麦主产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还先后遭遇干旱和洪涝,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给许多农产品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加剧了供需矛盾。

四、流通环节影响。目前我国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正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这种区域结构变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需要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势必增加成本。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增加了运输困难,推动了物价上涨。

五、流动性影响。近两年,我国货币信贷供应规模扩张较快,流动性持续充裕,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六、投机炒作影响。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部分游资借势、借题炒作,客观上炒高了某些商品的价格,主观上强化了市场涨价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而针对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措施着手:

一、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央明确要求,要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将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首先,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其次,引导资金流向。坚持“有扶有控”,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使货币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最后,要严控境外“热钱”流入。

二、增加供给,保障供应。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其次,完善储备吞吐。最后,用好进出口调节。

三、畅通流通,降低成本。首先,产销对接,“减环节”。其次,完善设施,“减损耗”。最后,降低费用,“减负担”。

四、加强监管,规范市场。首先,狠打击,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其次,严监审,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最后,促公开,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

五、增加补贴,惠及民生。首先,及时发放补贴。其次,提高救助标准。最后,建立联动机制。

11、 生活有保障社会才稳定

2012年申论热点对策解析——生活有保障社会才稳定

社会保障是我们人民生活安稳的前提,一个国家民生的稳定主要看社会保障的质量,我们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不够健全。京佳卢宇恒老师指出要健全社会保障就要先清楚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不健全。具体来说我们的社会保障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三、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近几年,我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国职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职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二、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三、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四、加强宣传和指导,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12、 腐败靠什么解决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析——腐败靠什么解决

腐败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回避,它是一种严重的行为,它会造成恶劣政治影响,会使得人在心理上变质、腐化。从而不利于我们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因为腐败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2012年两会后温家宝在记者见面会就再次强调腐败的问题,而京佳卢宇恒老师借此机会一把腐败问题再次分析,这次主要针对如何解决腐败。

腐败需要解决,但它不是一时就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政府系统的腐败行为,集中发生在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和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和行政权力运行不规范。要从根本上解决滥用行政权力问题,必须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二、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商业贿赂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毒化社会风气。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治理商业贿赂,务必取得明显成效。一要加大查办商业贿赂大案要案的力度,形成对腐败分子的强大威慑。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利用审批权、监管权、执法权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对权钱交易、商业贿赂比较严重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案件,要重点查办。对涉案金额大、涉案人员级别高、涉案范围广的重大复杂案件,要加大督办力度。不论是什么人,不论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依纪依法严厉惩处。二要抓紧研究制定近期能够见到实效的法规制度。强化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引导、约束和监管,对有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要实行高额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依法处理。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通过这些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向社会通报典型案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支持新闻媒体对商业贿赂行为的监督和曝光,增强全社会反对和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长期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抓好自查自纠工作,从严把关,不能为了赶进度而降低要求和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政风建设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需要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问题。还要特别强调厉行节约,规范职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办一切事情都要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反对大手大脚,奢侈浪费。一要严格控制公务消费。要严格控制会议、差旅、出国考察和公务用车等支出,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格管理和规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职务消费。将政府机关各种公务消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对各种奢侈浪费行为要严肃查处。二要下大力气解决会风文风问题。会风文风反映政风,反映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反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会议多、文件多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文山会海不仅耗费干部大量精力,而且浪费政府大量资源,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控制会议规模,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文件数量,增强文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腐败是一件长期的治理工程,要彻底进行好需要不断的努力。

13、 从恶搞名人说传统文化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从恶搞名人说传统文化

背景链接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未见多大影响,倒是近日微博上疯传的有关他的图画围观者众。在一组“杜甫最近很忙”的中学语文课本涂鸦画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 ……这些形象不一的恶搞图画让网友乐翻了天,杜甫也由此迅速成为“微博红人”。此举惹恼了杜甫草堂博物馆负责人,怒斥网友将杜甫画像拿来涂鸦,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杜甫大概做梦都不会料到,自己居然以这样一种方式在后世声名大振。杜甫素以忧国忧民著称,诗作风格沉郁顿挫,被后世称为诗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而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杜甫的诗作有多篇被选入其中,他的形象也偏于严肃端正,跟李白洒脱豪迈的性格似乎大相径庭。然而,正是语文课本中杜甫这幅仰首望天、若有所思的插图,成了被网友恶搞的对象,随之颠覆了诗圣庄严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一种贴近当下生活的谐谑感。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相关事件

类似恶搞的现象,在前几年就出现过,比如拿达·芬奇的名画开涮,用名人的照片换掉头像。这种恶搞的手法并不新鲜,只是这次放到了诗圣杜甫身上,有人就觉得网友行为很过分,恶搞也要看对象,不够尊重传统文化。这种观点确乎有点“迂腐”。如果仅仅因为一组涂鸦画,杜甫的形象就会受到“亵渎”,那这种形象也实在太弱不禁风了,只是被供上神坛的假象。前人早就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一组涂鸦画,不会有损丝毫杜甫的历史地位和诗作光辉。

事件反思

这些涂鸦在博人一笑之余,也值得让人深思。一方面说明杜甫的影响力,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很多反映百姓疾苦的诗作,如“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他的诗也成为“史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因此,杜甫成为网络红人,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人们对杜甫的关注,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只是这种另类“创作”多少赋予了某些现代的元素,给人的感觉是在恶搞,很有些无聊之意。如是杜甫等人在世,看到如此恶搞恐怕也是怒发冲冠的。

恶搞杜甫,固然可以博人一笑,但笑过之后,悲凉之情涌动心间。杜甫需要人们关注,他不朽诗篇中蕴涵的伟大精神才是我们这个时代亟需弘扬的。所谓“杜甫很忙”,只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被娱乐的泡沫充斥。网友之举,大加挞伐也许显得反应过度,但看到自己成为网友的娱乐对象,老迈的杜甫会不会徒生感叹: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在这个娱乐之上的时代,喧闹和嘈杂无处不在。热闹背后人文精神的迷失,以及悲悯情怀的淡漠,才是最让人忧心的。

此次“杜甫很忙”的发端来自某些高中生,如此涂鸦恶搞杜甫,也表现出无聊与对传统文化乏味的一面。透过看似很有“创意”的涂鸦,或许也有对现行教育方式的某种反抗。在一切向“分数”看的背景下,缺少的是生动有趣、有创意的教育手段很方法,而填鸭式的教育,也很容易让学生反胃。在此情况下,学生感兴趣的或许不是诗圣、诗仙,而是手端机枪、骑雅马哈摩托这样的游戏。因此,杜甫就成了一个借以发泄的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杜甫很忙”现象反映出某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某些浮躁。当然,对于“杜甫很忙”这种现象,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并使之转化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无疑是对诗圣杜甫诞辰1300年最好的纪念。

1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2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背景链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两会上的焦点话题之一。以政协为例,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13日已经闭幕,本次会议的提案审查报告显示: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政协委员共提交提案1200余件。其中,涉及社会管理方面的提案427件。

【京佳标准表达】

[权威引述]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原因剖析]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第一,社会转型期,老百姓的公共需求转变。原来是温饱问题,现在转向公共产品,包括保障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和环境保护等。

第二,阶层群体冲突增加。这些年来中国社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第三,流动性问题。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这种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大挑战。

第四,社会价值观失范。中国社会用30余年走过了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既有价值观已经失去了共识,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真正形成,容易造成社会性的焦虑与迷茫。

[措施参考]

第一,转变政府角色。政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力军,因此,必须要加强政府角色的转变,建设服务、法治、责任、廉洁型政府,努力把公共服务做好,把市场监管做好,把利益分配关系调整好,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

第二,加强信息监管。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发布的门槛越来越低,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应该加强对网络服务商的管理,并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对网络上出现的侵权行为进行应有的制裁。

第三,推进法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应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不管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还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管是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还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如果离开了法制。

第四,协调社会组织。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形势和日益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难以妥善有效地处理各类利益关系的,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应当构建开放、多元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使其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得力“帮手”。

15、 从天价葱看物价调控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从天价葱看物价调控

背景链接

近期,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市民突然发现,一向作为炒菜配料的大葱突然价格高涨,一些市民反映花10元钱仅能买到两根大葱。

2月份CPI同比上涨3。2%数据公布后,许多人认为,我国通胀已经无忧,利率已由负转正,弥漫着一股对通胀过度乐观的情绪。包括经济学家李稻葵先生17日还说:“物价调控来得没有去年紧迫,也不是今年最最重要的一个宏观调控目标。”2月底后各城市蔬菜价格直线攀升。最为典型的是茄子6。5元一斤,西红柿5元一斤,其他蔬菜都正在上涨。大葱竟然攀升到10元钱买两根。

现象分析

多年来,农产品价格一直没有走出暴涨暴跌的怪圈。试想一下,现在10元买两根葱,正是一年前每公斤跌到不足0。2元钱埋下的祸根。2010年和2011年大葱价格都出现快速下跌。连续两年的坏行情导致葱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不仅种植面积减少,大葱亩均产量也出现下滑。农民积极性被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挫伤,大葱供给量减少,今年价格必然暴涨。建立农产品种植信息网络,给农民及时提供市场供求信息,指导农民合理科学、按照市场供求情况种植,是各级政府应该思考和做好的。

根本原因

过多的中间环节,田间到市场超高的运输费用,超市进场费以及市场的各种收费,这些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比如说,运输费用这种刚性成本越来越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油价在不断上涨。一个成品油价格上涨,推高蔬菜运输成本,最终都是嵌入在蔬菜的最终销售价格中,最终都由城市市民负担承受。还有各种税费等,如同油价一样都构成蔬菜的最终销售价格。就是再强调减少中间环节、实施农超对接,总不能不运输,税费总是刚性的。其实,在整个农副产品环节,种地的农民、运输户、菜贩子以及零售户,都言说没有赚钱或者利润并不高。问题的根源在于油价、税费等价格太高。因此,从根本上消除通胀顽症,必须从降低油价等基础性商品价格着手。

解决对策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物价反弹。4%的目标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居民承受能力,切合实际。去年以来,我国在稳定物价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货币政策总体稳健,整个经济增速在继续回落。

不过,尽管物价上涨压力有所减弱,但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盲目乐观。去年CPI全年同比增长5。4%,较以往年份仍有明显提高。今年1月CPI略有反弹,同比上升4。5%,其涨幅超出市场预期,尽管主要是受元旦、春节需求增加的影响,但也说明当前通胀预期还不稳定,对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成本上升阶段,尤其是存在劳动力等要素供给趋紧的结构性因素,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理顺,再加上全球流动性宽松格局仍将继续,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存在进一步上涨压力,这都为稳定物价总水平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尽管挑战严峻,但稳定物价具有积极条件和有利因素。国内粮食连续八年丰收,粮食库存大大高于国际标准,肉、油、糖、棉花都有充足的国家储备,再加上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构成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党和政府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行省长“米袋子”、市长“菜篮子”负责制,这都是稳定物价的工作基础。

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调控目标,还应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包括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机制,积极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能源供给体系改革,稳定农业生产和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16、 温总理构建真诚沟通

2012安徽公务员申论热点:温总理鲜用外交辞令,构建真诚沟通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采访大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正如温总理在开场白中说,这是他在两会之后最后一次同大家见面了。无论是中外记者还是守候在电视前面的干部群众,都非常关注这次答记者问。

温总理说:“我担任总理已经9年了,这些年过得不易,也不平凡。但我总觉得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有不少遗憾。”“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并明确宣布“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我们政府将做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第二件事情,就是要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农民承包地的财产权。第三件事情,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第四件事情,按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第五件事情,我们已经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我们一定要通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使经费合理使用。”

【京佳点评】

这次答记者问我全程观看了,感触很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温总理至真至诚。

很多群众或者记者都应习惯了不同国家的政要在回答各种质询时不置可否的外交辞令,而温总理却没有回避行将卸任的事实,不像有些人不向前只善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把一些烫手的难题推给后一任。他指出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失职,并承诺重点抓好五项重要工作,为工作奋斗到最后一刻。无论多么尖锐、敏感的问题,温总理都能直言以对,很少使用外交辞令,更不会“王顾左右而言他”。人们希望通过这种近距离交流,从温总理语言鲜活的即席答问中,更真切地了解中国政府对很多复杂问题的态度,也想听听这位只剩一年任期的领导者个人的心声。这至诚的声音赢得了尊重和掌声。 第二,领导者高度的责任感。

总理的言行生动而具体地阐释他“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宣言,使众多的听者不由动容。一个领导者,只有怀着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才会始终觉得自己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才会义无反顾地迎难而上。

第三,关注弱势,心系民生。

总理提出的五件事都是关系改善民生、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大事;也是关系社会公正,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大事;还是触及方方面面利益的大事。征地补偿的规范化,最直接瞄准的就是有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与农民争利、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更从根本上触及了一些既有很强话语权、也控制很多公权力的既得利益群体。

第四,领导人言行一致,才备受信赖。

温总理曾引用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说明他对这些改革的困难和阻力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有排除这些阻力,进一步推动社会公正的信心。并且,他也正是一步一步迎难而上,敢于涉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用行动去践行了自己的信念,这种言行合一是温总理答记者问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第五,坦荡做人,清廉为官。

温总理答记者问有两句话给大家的印象普遍很深。一句是“由于能力所限,再加上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虽然没有因为不负责任而造成任何 一件事情上的失误,但是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对于我在任职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我都负有责任。为此,我感到歉疚。”另一句是在为国家服务的整整45年期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对于自己领导的部门和地区的工作失误承担领导责任,多数人都做的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上的失误,是因为自己“不负责任”造成的。有部分官员在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偶尔总会有河边湿鞋的小问题,但温总理却在清廉、负责两栏中,问心无愧,这是最重要的政治大节。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有这样领导人、有这样的政府,相信人民群众更加真诚的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会迎来更为长久的春天。

17、 经济赔偿左右量刑之误区 2012安徽公务员申论热点:经济赔偿左右量刑之误区

【热点回放】

在全国政协各界别小组讨论“两高”报告时,刘白驹委员表达了对“刑事和解制度”的担忧,认为滥用谅解之辞,会让人们以为被告人赔偿就可以免于死刑或者从轻处罚,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刑事和解是否合理,如何确定适用范围等,也是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京佳点评】

一、经济赔偿左右量刑的消极现状

京佳教育认为,现在人们之所以对“花钱买刑”的争议很大,主要是实践中出现了问题,过于简单化。国外类似的处理方式叫“恢复性司法”,就是把被害人和犯罪人之间被破坏的关系恢复起来,把犯罪人和社区、社会之间被破坏的关系恢复起来。其中,经济赔偿只是一方面,还要包括真诚地悔罪、道歉、双方的沟通、对被害人的心理抚慰等一系列做法。而我们主要就是经济赔偿,其他方面流于形式,这就产生了很多副作用。由于不能完全避免和解这一本身正确的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被误解或歪曲,甚至成为一些被告人逃脱刑事责任的一个“漏洞”的现象,所以“花钱买刑”一次次被公众推上风口浪尖。

二、注重经济赔偿的原因

京佳教育认为,之所以国家在处理刑事案件时会出现注重经济赔偿的想象,其实这与国家的机制是直接挂钩的,因为刑事被害人的损害赔偿问题在我国一直是个难题。我国社会保障的保障范围和水平都比较低,由于没有相关的社会保障,身处农村的受害者家属,往往会因为家中壮劳力的去世而陷入贫困,在城市中也是如此,家庭成员受到伤害或者死亡,足额的经济赔偿能让破碎的家庭在大难之后继续支撑下去,否则,刑事案件的后继消极影响会不断扩散,影响社会稳定。

三、法律的作用是教化、防范和惩戒,而不是博弈的工具

惩戒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受害者家属心理平衡,更重要的是让这种犯罪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戒,并能让犯罪分子迷途知返,让有犯罪倾向的人员心生敬畏,走回正途。所以,如果法律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化作用,那么仅仅沦为是法院、原被告及律师之间的博弈工具的赔偿减刑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犯罪分子的量刑应该是与其犯罪事实的严重程度,以及他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悔过程度来衡量的,而不是仅仅以赔偿金额定轻重。谈到教化,有这样一个实例,生动通过法律让原被告之间达成和解的积极意义。

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河北青年宋晓明故意伤害案,由于接受被害人母亲梁女士的求情义举,从轻判处被告人宋晓明有期徒刑12年。梁妈妈告诉大家:“我的孩子没了,就别让别人再失去孩子了,咱们替他求求情吧。”这起本应在无期徒刑以上量刑的案件,因死者母亲的真诚谅解以及出庭求情,最终改变了原有惯例。虽然被告人因家境贫穷并未足额作出经济赔偿,但这个英雄一般的母亲用宽大的情怀感动了几乎所有人,尤其是坐在被告席上的被告人宋晓明更是泣不成声。金钱自非万能,被害人及其家属能真诚谅解,并从丧亲之痛中走出来,被告人能真心悔改、回报社会,对于双方而言、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件好事。这才是刑罚最重要的意义。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四、关于“经济赔偿左右量刑”的建议

1. 对原被告进行救助。在制度上解决受害人补偿机制,京佳教育认为除了通过国家财政为那些刑事受害人的损失予以补偿外,另一个路径则是在民间成立专业的机构,主要是基金会,来救助刑事受害人的未成年子女或者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属。对被告家属也应给予救助,在社会保障缺乏的情况下,将双方都纳入救助对象,可以消除这两个群体的敌视,有利于社会和谐。

2. 严格执行法律。法律的合理设置仰仗于司法实践中不折不扣地执行,司法机关从严把握和解制度,才杜绝“花钱买刑”。

3. 重视和解流程。救助制度有了以后,“花钱买刑”要减少,但“和解精神”要贯彻案件的始终。犯罪人确实赔不起,但是他真诚悔罪,尽最大能力去赔偿了,即使被害人是从国家拿到了赔偿,也可以作为法官量刑的考虑。关键在于通过建立救助制度,克服现在实践当中对其他和解流程的忽视。

18、 公款吃喝入刑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公款吃喝入刑之实现途径 【申论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安徽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建议,借鉴意大利刑法把公款吃喝玩乐定为贪污罪,把公款吃喝纳入刑法范围,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吃喝腐败。公款消费应如何遏制,也成为本届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京佳解析】

一、进步意义

“公款吃喝入刑“,理论上看,反腐败作用巨大,因为奢侈行为往往成为腐败的直接诱因。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都对公款吃喝有明确的规定,但是 但在执行过程中,党纪、政纪处分往往难以落到实处。这就导致条例本身缺乏威慑力和约束性。而《刑法》则是一把利刃,说小了,一针见血,说大了,刀起头落。

犯罪成本低,一直被视为反腐不力的诟病。目前由于对公款吃喝这种大肆挥霍国家资财的行为没有从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已经形成了公开化和“合法化”的局面。国家对公款吃喝的治理失之于软,虽然国家有相关的制约机制,但是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所以从没有官员因公款吃喝而被辞退或者接受更严厉制裁的情况。这并不是一种经济发展后生活质量的变化,而是干部队伍的素质蜕变和相关监管制度缺失的体现。所以,“公款吃喝入刑”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又一利器。

二、实现途径

要想让刑法入刑起到实质性作用,还必须让其具有可操作性。而对于公款吃喝问题国家或地方也曾经出台不少措施进行治理,均收效甚微,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法律做后盾,另一方面是由于措施过于宽泛不好落实,或者措施过于一刀切导致落实难。

综合以往经验教训,我们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公款吃喝入刑”制定好配套机制:

第一,取消预算外资金,清空公款消费的小金库。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公款消费控制不住,关键是没控制预算外资金。很多预算外资金多而管理混乱。应推行改革,将所有开支纳入预算,年初申报。废除领导“一支笔”,所有开支纳入办公会集体决策。只有资金全部进预算才能更好的监督和审核,才能从源头杜绝公款吃喝。

第二,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让监督的阳光晒干财务“水分”。

相对于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我国公款吃喝可以在会议费、出国费、培训费、调研费、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下报销,一些领导认定“接待无小事”,逐渐形成了“想吃就吃”“不想吃也要吃”的接待体制。而且由于公务接待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加之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使得公务接待中的问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 所以,必须推行信息公开,规范公款接待行为。具体来说,要定期公布“三公消费”等经费预算、决算,超预算公款消费就是违法,建立健全财务审批程序和会签制度,严格执行接待标准,超标治理。同样公款吃喝也应执行信息公开制度,让公务接待费用和费用报销环节透明,接受检验和监督。 第三,治理假账,让超额浪费现象无处遁形。

政府部门中很大一部分“三公消费”不通过机关财务走账,而由下属事业单位来承担。领导请客,下属单位买单。而且,事业单位还可以办公司,逃脱监督。真正机关的账上是查不出问题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曾直言“公款吃喝的费用都是通过做假账解决”。所以必须对假账进行严格治理,否则即便“公款吃喝入刑”也会由于查不出问题而被束架空。

第四,将奢侈品列为公款吃请的禁区。

公务吃请应有一定之规,对于吃请的食品应列出奢侈品禁区,让高消费从公务餐桌退出。比如: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就是个立竿见影的措施,仅这一个措施一年就能给财政节省可观的资金。 综上所述,多年来整治公款吃喝不力,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原因,财务制度漏洞、监督不力、审计跟不上等等。当前我们要做的,是下好一盘棋,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项制度或者法律的出台,必须有严谨的配套措施同步跟进,才能让制度和法律落到实处。

虽然“公款吃喝入刑”后的操作难度较大,而且还面临界定和取证的难度,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可犹豫存在瑕疵、不好执行而放弃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改革,所以,我们的党和政府应体现出足够的决心,让“公款吃喝”与贪污罪、渎职罪一起接受刑法的严厉制裁。

19、 从良法走向善治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从“良法”走向“善治”

【背景链接】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行政,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粗暴执法、渎职失职和执法腐败等行为,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8年来,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离“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还有两年时间。尽管法治政府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标准表达】

[权威引述]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所有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温家宝总理)

[原因]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面临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的社会矛盾突出,呼唤依法治理,使人民生活更加有序、和谐;一些地方政府尚存在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措施]

第一,坚持群众参与,科学决策。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对人民负责并受人民监督。因此切实反应民生诉求、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才能形成科学、实用、有效的政策,引入由专家、政府、群众三方合力参与的决策评估机制,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政策真正服务于民。

第二,加大程序制约,规范执法。加强制度规范,保证程序制约,用程序压缩权利滥用的空间,让执法人员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才能切实保护公民权利。

第三,加强监管力度,力求长效。依法行政是为民服务的过程,一方面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行政工作的标尺,把评判执法质量优劣的尺子交给群众;另一方面,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凡发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严肃追究行政首长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20、 低碳行动,亮化城市

2012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低碳行动,亮化城市

【背景链接】

“中国低碳万里行”大型系列宣传活动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支持,人民政协报主办,首期主题为“低碳行动、亮化城市”,倡导用绿色节能照明技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实现环保节能、降低发电量、减害、降灾、保护人类和地球。

从全球范围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大趋势,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去年11月,国务院通过《“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低碳发展已经进入行动阶段。

【京佳参考表述】

[权威引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闻热点整理+分析

[深入剖析]

低碳革命势在必行,低碳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和新的生活方式。低碳行动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着手:

首先,政策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倡导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支持并奖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率先实施低碳行动的地区,并积极寻求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包括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开展节能认证和能效标识监督检查,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吸收国外先进国家经验,建立统一的由国家政策规定,法律保障和金融系统支持的全国性气候交易市场体系。

第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是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依靠力量。要以改变当前家庭生活中与节能减排不相适应的观念、行为方式为重点,在广大家庭中大力倡导节能环保新理念,形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影响社区,带动全社会参与低碳行动。

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我做起,每个人都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和生活所耗用的能源和碳排放量,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普及低碳生活常识,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21、 故居“拆除游戏”凸显文保困境 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故居“拆除游戏”凸显文保困境

【背景链接】

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北京地区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已经高达969处。就在人们为18亿亩耕地红线而焦虑的时候,文化遗产的“生存红线”其实也在日益迫近。

开发商一句“维修性拆除”,曾经享有“太太客厅”美誉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终于成为一片废墟;当地文管部门一个“保护性拆除”,位于重庆的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就被拆得七零八落。日前,一些珍贵建筑文物被损毁,再次引发人们对文物保护现状的忧思。

【具体分析】

正如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指出的,所谓“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也违背了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查阅《文物保护法》就可知道,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在历史建筑化为一地砖块石木的事实面前,不管是“维修性”还是“保护性”,都只是修饰性的托词,难掩“破坏性”拆除的实质。

【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wj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