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案例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28 04: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7年度上海市黄浦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案例研究

课题名称 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案例研究 课题类别 区级课题 项目编号 Y08020 课题承担人 王文辉 所在单位 上海市第十中学

2009年9月完成

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案例研究

论 文 摘 要

当网络学习和传统的课堂学习双双遭遇瓶颈时,混合学习理论的适时推出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案。它将两者的优势融为一体,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混合和教学方式的混合,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本课题试图借助开源教学平台Claroline,通过具体案例的实践与分析,探讨混合学习模式在实际课程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1)是开源程序Claroline在教学中的一次应用,有利于开源软件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2)是混合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次探索,对完善混合学习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3)本课题积累的案例对于一线教师如何在实际课堂中进行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有着指导作用;(4)为课程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5)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新探索。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几种常见开源程序的对比研究;(2)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3)Claroline在教学上应用的策略研究;(4)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案例积累的实证研究。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Claroline平台本身的特点,提出了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基本要素模型;(2)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学习教学设计的ASPIRE模式,即将整个过程分成了六个阶段,分别为Analyze(分析)、Select(选择)、Program(规划)、Implement(执行)、Reveal(展示)和Evaluate(评估);(3)对现下最流行的开源平台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Blog、Moodle和Claroline三种平台不同的特点以及适合的教育应用领域。

经过两个学期的跟踪和试验,课题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实践证明,利用课廊(Claroline)平台来实施混合学习模式,具有单一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课题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协作互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混合学习模式,Claroline,开源程序,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The Case-study of Blended-Learning Patterns , Based on Claroline

ABSTRACT

While nowadays,there are more and more disadvantages appearing in both e-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learning, which prevents them both being carried out fluently and successfully, the introduc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theory has provided a new ideal program to solving the problem, since Blended Learning can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e-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learning ,blending a variety of resources and teaching methods, meanwhile, to the greatest extent, having the best teaching effect on our students. My project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Patterns in real cours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source media named “Claroline”, via the practice and analysis of some detailed cases.

The value of my project lies in five aspects. First, Blended Learning is an application of the source program “Claroline” in the real teaching,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urce software in China. Second, it’s also an explor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Theory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is of active significance to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Blended Learning Theory. Third, the cases, accumulated in the project, can give the teachers at post some helpful guidelines on how to make the teaching designs of Blended-Learning in the real classroom-teaching. Fourth, it supplies som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urse. Fifth, it’s a new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pedagogy as well.

The content of the project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Part one deals with the study of a contrast among several common source programs. And Part Two involves the pedagogy for designing on Blended Learning Patterns, based on Claroline. In Part Three, I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trategy on Claroline. And in Part Four, I put forward the positive accumulated case-study of Blended Learning Patterns, based on Claroline.

The creativity of the project exists in three aspects. First,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redecessors, I make an effort to push forward the fundamental patterns of Blended-Learning, according to its own features of such a platform “Claroline Program”. Second, based on practice, I attempt to propose the pattern of the teaching designs of Blended Learning named ASPIRE, which stands for six stages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Blended Learning—“analyze”, “Select”, “program”, “Implement”, and “Evaluate”. Third, I try to make a contrast study on the current fashionable source platforms—“Blog”, “Moodle” and “Claroline”, analyzing their various features and their different application fields in education, which the three different platforms are fit for.

Through the trace and experiments of two terms, the project has made some elementary achievements. As is proved through practice, carrying out Blended

Learning Pattern via Claroline has the superior advantages to other mono-pedagogy pattern. The project contributes greatly to arousing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and promoting students’ capability of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Key words: Blended Learning Pattern; Claroline; source program; teaching case;

teaching design.

目 录

第一章 绪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6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7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7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 8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10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0 2.1.1 开源程序

2.1.2 Claroline平台 10

10 2.1.3 混合学习的定义和内涵

13 2.1.4 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

14 2.2 课题的理论基础

14 2.2.1 多元智能理论

16 2.2.2 教学设计理论

16 2.2.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7 2.2.4 教育传播理论

18 2.2.5 活动理论

第三章 Claroline平台介绍

3.1 关于Claroline开源平台 20

20 3.2 Claroline平台的功能特点

3.2.1 Claroline平台课程区功能简介 20

3.2.2 Claroline平台管理区功能简介 24

第四章 Blog、Moodle、Claroline平台在教育应用上的比较研究

25 4.1 三种软件的简介

26 4.2 三种开源软件的横向对比

26 4.2.1 技术与操作层面的对比

27 4.2.2 功能对比

28 4.2.3 教育应用对比

29 4.2.4 综合

第五章 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30 5.1 现有的混合学习的基本模型

30 5.1.1 Khan’s的八边形框架模型

31 5.1.2 Osguthorpe & Graham的混合学习环境模型

5.1.3 Josh Bersin的四个基本环节 32

33 5.1.4 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基本要素

33 5.2 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ASPIRE模式

5.2.1 前期分析(Analyze) 34

35 5.2.2 选择教学媒体和材料(Select)

36 5.2.3学习活动规划(Program)

40 5.2.4实施计划与行动观察(Implement)

5.2.5展示与交流学生的研究成果(Reveal) 40

5.2.6教学评价设计(Evaluate) 41

41 5.3 总结

第六章 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的案例分析与研究

42 6.1 案例一——《模拟购机》

6.2 案例二——《我运动,我健康》 47

6.3 混合学习教学效果分析 57

58 6.3.1 课堂观察混合学习案例实施效果

60 6.3.2 调查问卷分析与汇总

第七章 课题存在的问题及继续研究的方向

66 7.1 课题存在的问题探究

66 7.1.1 平台本身的问题

67 7.1.2 缺乏其他学科应用的比较研究

67 7.1.3 系统整合的问题

67 7.2 课题继续研究的方向

68 7.2.1 资源的整合与扩展

68 7.2.2 开源平台的再设计

68 7.2.3 类游戏机制的引入

7.3 总结 68

70 参考文献

72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教育的改革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几年来兴起的网络学习(E-learning),由于其跨时空性、传播范围广、便于交互、易于资源整合等优点,在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E-learning是主要借助网络来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因此,和其他基于单一媒体的教学方式一样,难以避免其过于“机器性”的缺陷,即不能提供情意教学、不能取代实体教学环境、不能取代学习者的亲身观察和操作等。

与之相对比,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性化”,在系统知识的传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在学生个性的培养、资源利用的效率、教学规模、教学时空性的跨越等诸方面,传统教学方式遭遇瓶颈。

鉴于上述利与弊的探讨,混合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其倡导的是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从而以小的成本获得大的教学效果。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泛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模式。混合学习过程中,既注重导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强调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混合学习优于单一的教学方式。

本课题试图借助开源教学平台Claroline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的实践与分析,探讨混合学习模式在实际课程的应用价值。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严格意义来说,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还不能算是一个新概念,因为这种说法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不过,近年来它之所以受到关注并日益流行,却是因为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内涵。所以,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把它看作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新概念。新内涵的 Blending Learning 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目前,混合学习的理论发展得很快,在各个国家都有研究。在美国的传统面对面教室里,有些已经采用了混合学习模式,在每周的固定课时中抽出一两节以网络学习的形式进行,或者让学生多些时间上网学习。这样的混合模式为教学带来了一些改进:(1)增进了学生的参与度;(2)促进协作学习;(3)引起教室学习的内涵的转变;(4)跨校合作。在澳洲,卡斯尔大学的J.Mitchell O’Toole和Douglas J.Absalom两位学者对混合学习成果输出作了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德国的Michaol Kerres & Claudia De Witt对混合学习的教学情况提出了3C(Content,Communication,Construction)模式。

在我国,目前混合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的三个方面 :混合学习的一般解释、1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企业培训中的混合学习。而针对学校教育方面的混合学习研究较少,运用成功的案例也不多。在国内开展混合学习的学校中,学校使用的网络学习平台一般都是商业化软件,如BlackBoard、WebCT等,有一些研究者正尝试使用来自澳大利亚的开源程序Moodle进行研究,但目前还在试验阶段。相对而言,同样是开源程序,Claroline使用的人则少之又少,使用其来开展混合学习则更是屈指可数,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研究了。另外,在国外,对Claroline应用于混合学习的研究大多也只停留在尝试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有以下几点:

(1)是开源程序Claroline在教学中的一次应用,有利于开源软件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传统的软件开发往往局限在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区域,为了迎合某一种目的或者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定制。其缺点主要是:具有特殊性,不利于软件推广;开发代价高;重复开发率高;软件更新速度慢。开源程序的出现则很好的改变了这种现状。其免费(或低成本获取)、性能优越、便于二次开发等优势,使其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推广。

课廊(Claroline)是由比利时鲁文大学开发的一个开源网络教学平台,它是一个交互的学习环境。它具有免费获取、快速安装、操作简单、能提供在线资源、完整的学习里程记录等优势。在国外已经有上百个大学、学院以及私人组织将Claroline作为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

本课题尝试使用Claroline来进行混合教学的应用,这无论对于Claroline本身还是其他的开源程序而言,都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有利于这些软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推广。

(2)是混合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次探索,对完善混合学习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

自从混合学习理论推出之后,各国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实践方法或策略。相对而言,目前国内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应用也不是很广。本课题的研究,是混合学习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力证,对完善混合学习的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

(3)本课题积累的案例对于一线教师如何在实际课堂中进行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有着指导作用。

国内目前对于混合学习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在课堂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还较为肤浅,不够深入。这对于想在课堂实际中应用混合学习理论的一线教师来讲,还缺少操作方法和步骤的指导。本课题的研究着重于混合学习的案例积累,并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一系列实施的策略和模式,这对于广大教师的教学而言意义非凡。

(4)为课程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混合学习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等。由此可见,混合学习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讲,混合学习的实施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5)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新探索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国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主要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某一种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这种媒体的使用,往往过于简单和单调,要么是幻灯片,要么就是视频和动画,应用的层次较低。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是Claroline平台的应用还是B-learning理论的实践,都有别于普通的信息科技在教学中应用的方式。因此,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次新的探索。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的目标

(1) 探索混合学习理论提高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2) 积累一系列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具体案例

(3) 分析并形成混合学习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

(4) 总结Claroline在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和实施的策略

(5) 总结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的内容

(1) 几种常见开源程序的对比研究

目前世界上有多种开源程序都可以应用于教学实际,那么它们的使用效果又是如何?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学校或者其他培训机构选择合理的平台促进教学的发展非常重要。本课题将对目前教育界最流行的几种开源程序进行对比和研究,并对其各自的特性和适用的范围进行总结。

(2) 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的第一线,因此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以及教学流程的总结就尤为重要了。本课题将通过具体的案例设计和分析,归纳出常规的教学设计思路,以便于课题的推广和应用。

(3) Claroline在教学上应用的策略研究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特性,Claroline也同样如此。操作简便、速度快是它的优点,但是在作业的收集和评价体系上,目前Claroline还有很多的不足。本课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将对Claroline的具体使用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合理的采用一些措施或者和其他平台的整合,弥补其在应用上的缺陷。

(4) 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案例积累的实证研究

案例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所有的分析和结论都是在积累足够的案例后才得以实施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将结合初中信息科技的教学,设计一系列混合学习的案例,并通过具体的课程实践加以验证。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还将应用访谈或者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跟踪分析。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运用多种渠道,如图书馆、Internet网络资源、专业数据库等,广泛收集

国内外有关混合学习、开源程序、课程整合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会议论文,了解国内外关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研究动态和相关研究成果。

(2) 行动研究法

每个案例的设计和实施都可以看作是一次行动的过程。

在教学实施前,可制定实施的具体策略和步骤,并探讨其可行性。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实施行动,收集、研究反馈信息并调整研究的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或者修改。对于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必要的结论和评价。然后,再进行新的一轮案例实施的过程。

(3)案例研究法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探讨案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Claroline平台)的应用、混合学习的有效性等问题。

(4)调查问卷法

对于混合学习实施效果的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探索混合学习相对于一般的学习方式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开源程序

开源(Open Source)是指开放源代码,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即称为开源软件,它通过各种开放源代码许可证给用户以运行、研究和修改、复制和重新发布的权利。与开源软件相对的是私有软件,这类软件的源代码是被严格保护的,用户使用私有软件必须到商家购买,并且用户没有上述开源软件所赋予的一些权利。

2.1.2 Claroline平台

课廊(Claroline)是荣获2007年世界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交流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之阿勒哈利法国王奖的优秀学习管理系统。它是一个交互的学习环境,允许教师通过网络创建并管理他们的课程。它还是一款遵照开放源代码协议的免费软件,因此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需要来修改源代码,定制特定功能,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2

2.1.3 混合学习的定义和内涵

“混合式学习”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对“网络化学习”深入思考之后提出的概念。在我国,“混合式学习”是由何克抗在2003年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介绍的概念。

“混合学习”来自于英文“Blended learning”,也称为“Blending learning”,在我国译为“混合学习”、“混合式学习”、“混和学习”、“融合性学习”等。为了叙述方便,本文统一称之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

1.国内外对混合学习的解释和定义

(1)国外学者的定义3

2002年NIIT公司发表在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网站上的《Blended Learning白皮书》中,教学设计专家们提出,混合式学习应被定义为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包括面对面、实时的E-learning和自定步调的学习。混合式学习也可以指多种传输媒体、智能学习导师(ILT)和多种技术(E-learning、EPSS以及知识管理技术实践等)的混合应用。

美国培训所(The Training Place)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它是关于学习者如何掌握并且提高个人学习工作绩效的学习方法,是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协调:

①商业与绩效目标。

②小组学习者共同学习最优化的学习方法。

③学习内容最好的个性化展示以及学习的各种方法。

④支持学习、培训、商业以及社会活动的各种资源。

⑤最大化地提高与人接触、交流及处理社会关系能力的方法(从小组学习的角度定义)。

美国学者Michael Orey认为应该从学习者、教师或教学设计者以及教学管理2

3 胡建平. “利用Claroline 构建在线学习管理系统”[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1 王元彬.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5

者三者的角度进行定义。

①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混合学习”是一种能力,指从所有可以得到的并与自己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中进行选择,帮助自己达到教学目标。

②从教师或教学设计者角度来看,是组织和分配所有可以得到的设备、工具、 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

③从教学管理者角度来看,是尽可能经济地组织和分配一切有价值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

Orey还指出这些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包括书籍、计算机、学习小组、教师、教室、虚拟教室、非传统教室、教学指南等等。

美国学者Margaret Driscoll认为,混合学习指的是四个不同的概念:

①结合(combine)或混合(mix)多种网络技术(如实时虚拟教室、自定步调学习、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实现教育目标。

②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利用或不利用教学技术产生最佳的学习成果。

③将任何一种教学技术(如录像带、CD-ROM、网络化培训、电影)与面对面的教师指导的培训(ILT)相结合。

④将教学技术与实际任务相混合或结合,以使学习和工作协调一致。

Harvi singh和Chris Reed认为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可以包括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学习的混合、定制内容与非定制内容的混合及工作和学习的混合等五个维度。

(2)国内学者的定义

何克抗认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

黎加厚在其blog中把Blended learning译为“融合性学习”,并指出这种思想古来有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都讲的是要将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融合’使用”,“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和谢幼如老师合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就主张在教学中将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以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基于以上观点,黎加厚认为,“所谓‘融合性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5

李克东认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对网络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 to 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6

黄荣怀认为Blended Learning重点关注特定学习目标的成果,并针对“合适”4

5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黎加厚.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义和翻译[EB/OL].http://www.77cn.com.cn/jiahou/archives/000618.html 6 李克东.混合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R].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技术、根据“合适”的个人学习风格、传递“合适的”技能。7

由上文可见,所以学者们对混合学习的定义略有不同,但从总体上看,他们普遍认为混合学习是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相互结合和互补,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混合学习的内涵8

Blended learning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已经渗透到学习的各个层面。国内外学者在讨论Blended learning的内涵以及融合方式的时候,都是从学习过程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论述的,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从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学习媒体的角度,赋予Blended Learning不同的内涵:

(1)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或E-Leaning)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以面对面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利于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及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利于教师监控教学进程和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在线学习或E-Leaning,包括实时和非实时的在线学习,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丰富的共享资源,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上二者的结合,就是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容。

(2)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学习的混合

结构化学习是利用逻辑严谨、结构良好的学习材料,按学科知识的一定逻辑顺序组织的教与学的过程。非结构化学习是通过会议、交谈、网上浏览、电子邮件等非结构化的方式,利用非结构化的学习材料进行的学习。

混合学习既要重视结构化学习,使学习者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也要重视非结构化学习,使学习者能够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

(3)混合各种不同信息传输媒体

教学信息传输媒体主要包括教室、网络课程、印刷材料、视听材料、电子邮件、电话、数字化教学软件、电子绩效系统等记录、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载体。应根据学习者特征、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媒体。

(4)混合自定步调和实时协作学习

自定步调的学习是指学生根据个人的已有知识现状和学习需求,自我控制学习的步调,而实时协作学习则是指多个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分享知识的学习。

总的来说,混合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混合,也是各种教学要素的混合,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

重点不在于混合哪些事物,而在于如何混合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混合学习所要做的工作是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学习收益。 7

8 黄荣怀.ICT环境下的教学设计——B-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R].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周华杰.Blended learning:把教学要素融合.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2004.11:8-11

3.混合学习概念的界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混合学习的概念进行这样界定:混合学习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将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和互补,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需要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9

4.混合学习的模式

混合学习的模式,是指用来清晰地展示混合学习过程,明确混合学习的各个环节的一种描述方式。Purnima Valiathan提出了技能驱动型模式、态度驱动型模式和能力驱动型模式。

技能驱动模式是将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在线指导相结合,培训学习者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适合于知识型或应用型内容。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论坛与自定步调的学习者进行交互。

能力驱动模式将学习支持工具和知识管理资源及教师的指导相互结合,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助于促进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

态度驱动模式是传统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的结合。这种模式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先把协作学习中的内容、属性以及期望成果(形成态度与行为)如何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协作的有关事项向学习者交待。这种模式要求学习者在无需冒险的环境中,利用在线协作的方式尝试学习某种新的行为。

Barnum和Paarmann提出一个关于混合学习的模式,该模式包括四个阶段。10

(1)基于Web的传输。将学习材料放到Web上,学习者根据他们的需要随时进入Web页浏览这些材料。页面上包括专家的联系信息,如果学习者遇到问题或者想深入探讨,可以随时联系相关专家。此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学习,并且能够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和自我信心。

(2)面对面加工。尽管Web在学习材料、内容传递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人类之间的彼此交流仍然非常必要,它有利于加强彼此间的深入理解。面对面过程不仅意味着坐在某处听某人讲话,它还应该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3)形成一定的产品。仅建构知识并不充分,还需要在分享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创造出一定的、有形的产品。通常包括三条途径:首先在有教师指导的面对面学习之后,学生应该将学习心得、作业、练习等记录下来,并将初稿同教师、辅导者、学习伙伴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它将有利于学习者充分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发布写作纲要,供小组成员和教师观看,并相互之间进行反馈(如进行评论等)。最后,完成作业的最后版本,并将其发布在网页上、发送给教师以及同学。

(4)协作扩展学习。学生们组成小组,通常每组包括2~3人。这些小组保持每个月聚集一次,时间为1~2个小时,分享彼此的经历、感想与心得。其他时间小组成员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学习社区保持联系。

2.1.4 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

Josh Bersin认为混合学习的设计过程主要包含四个基本环节。 9 刘颖. 混合学习在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Barnum C.,Paarmann W.Bringing 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er:A blended learning model[J]T.H.E

Journal,30(2),56264.(2002) 10

(1)识别与定义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混合学习中需要对学习需求进行识别与定义。

(2)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

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学习风格(如场依存或场独立等)、原有知识及技能结构、智力水平(IQ)等。混合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具有适应性的学习计划以及对应的测量策略。

(3)根据实施混合式学习的设施(环境),选择学习内容

混合学习的基本形式是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混合,基本设施通常指实现在线学习的设施,由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单位建设,应考虑如下问题:带宽、机器配置标准、LMS(学习管理系统)、时间约束和度量标准。

(4)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测量

该过程是混合式学习的最后阶段,主要是执行学习计划,跟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11

李克东依据上述的过程描述,把混合式学习设计分解为八个相互循环的环节。

步骤一:确定混合式学习目标。确定开展混合式学习的目标。

步骤二:确定预期绩效(业绩)。确定通过混合式学习应取得什么样的绩效。 步骤三:选择传递通道和媒体。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供选择的传递手段,包括学习方式与媒体,主要有在线、课堂、视频、技术支持、PDA、电子绩效支持、组合、自我指导、教师指导、协商、同步、异步和实况E-Learning;二是要考虑同传递手段有关的效能和成本因素,如存取方式、成本、教学模式、交流、用户友好、组织授权、新颖性和速度等。

步骤四:学习设计。邀请课程专家、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并形成混合式学习计划。

步骤五:支持策略。确定完成混合式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策略。

步骤六:计划实施的行动观察。设计在实施计划过程中需要观察记录的项目。 步骤七: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步骤八:修订学习。根据评价结果对学习计划进行修订,然后进入下一轮学习。

从以上两种设计模式可见,作为传统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混合学习仍然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即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目标确定、策略制定、实施、评价与修订等环节,只是在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制定中对传递通道和媒体的选择范围更广、更灵活,考虑因素更多。混合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在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制定上。12

2.2 课题的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1.基本观点 11 Josh Bersin.What Works in Blended Learning[DB/OL]. http://www.77cn.com.cn/2003/ju12003/ bersin.htm.2004

12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理论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4.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他的心理学专著《智能的框架》(Frames of Mind)中提出了多元智能(力)说(该书中提出了七种智能,1997年和1999年又相继提出两种)。加德纳通过对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分析研究得出,人类存在八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智能多元化理论的提出为信息时代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对本课题的指导作用

混合学习的目标是将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相互结合,既体现出网络学习跨时空性、传播范围广、易于实现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的优点,又能以课堂为媒介,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情感交流、实时点拨等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其他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而多元智能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人的才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两者都立足于避免片面培养学生的单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从某种程度上是相当吻合的。

多元智能对于本课题开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加全面的课程目标

加德纳指出,学校教育是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由此,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目标,毫无疑问也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而传统的网络教学脱离不了“知识本位”教育理念的束缚。在绝大多数的E-learning的平台上,我们看到的是以知识点为线索进行的良构知识领域的教学与指导。我们往往过多的注重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很难确保学生的全面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融入课堂教学之后,多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环节,使促使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在混合学习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制定更加全面的课程目标,利用Claroline开源平台本身具有的强大功能和课堂教学的“双管齐下”,着重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

(2)更加多样的课程内容

加德纳曾多次强调学生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学生应成为课程的主人。为此,他不仅重视在多彩多姿的学校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各类学科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以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而且也重视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设计各种专题作业,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教学,促进他们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科教学成为理想的活动。

在本课题中,我们借助了Claroline平台和课堂两个最主要的媒介向学生传输知识。在Claroline平台中,已经集成了论坛、wiki、知识测试、学习路线等多项功能,教师经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丰富的网络知识世界。学生可以按照教师设置的学习路线进行“按部就班”的学习,也可以自主选择一些内容作为参考资料。而另一个方面,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能从另一个层面对这些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更加多样而丰富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发展自我,从而实现多元智能的培养。

(3)更加完善的课程评价

多元智能提倡以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手段。其主要含义是:将学生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录音、录像、图片、个别谈话记录等都放进学生的个人档案中去,并用这样的档案来评价学生。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或者是平时对学生的印象,并不能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在本课题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将借助Claroline平台完成。而平台提供的小型论坛、Wiki、作业上传、教师评价等功能,都将记录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也为后续的评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Claroline本身提供评价功能还是比较单薄的,并没有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相比较市里要求的本学科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平台的评价机制显得过于简单。因此,需要在后面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践探讨如何将市里的平台与Claroline平台进行整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课程评价。

2.2.2 教学设计理论

1.基本观点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教学设计理论发展至今,产生了近百种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包含的步骤不尽相同,但是,可以从各种理论模式中抽取出一些基本组成部分,如: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如图2.2.1所示。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描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在本研究中参考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模式对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图2.2.1教学过程设计一般模式

2.对本课题的指导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的案例来探讨基于Claroline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当然,由于混合学习模式的特殊性,以及Claroline平台的功能特性,在设计时会根据实际课程的需要进行调整。

2.2.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桑代克(Thorndike)、斯金纳(Skinner)等。 行为主义将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反应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学习者会做出一定的行为方式,而行为的后果本身会反过来塑造这种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3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映逐渐增加,而最终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直至最后成功;

(3)强化对学习很重要。斯金纳提出反应强化的理论: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给一个强化刺激,行为的强度会增加。

2.对本课题的指导作用

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看出,在学习中,刺激和强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混合学习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应该是通过各种形式来呈现的,比如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通过这些多媒体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巩固学习的知识提供帮助。

2.2.4教育传播理论

1.基本观点

(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论证了人类自从进入电子时代,对媒体的性质、特点、作用和分类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例如,收音机、扩音系统相当于耳朵的延伸;幻灯片、照相机、摄像机等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等相当于视听觉的延伸;录像机、录音机、光碟和硬盘等信息存储功能、计算机的逻辑运算功能相当于人脑部分的延伸等。因各种媒体的延伸方向有所不同,媒体的延伸,意味着媒体功能具有互补性,因此,任何媒体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媒体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但很少能够互相替代。因此,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媒体。混合学习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媒体,并结合多种媒体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媒体选择定律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兰姆( W. Schramm,1954)曾提出媒体选择定律,用来解析影响人类选择接触或使用媒体的行为的依据,定律可用方程式表达为:

预期选择概率=可能得到的报酬/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里“需要付出的代价”包括制作媒体所需要的费用(设备损耗、材料费用、人员开支等) 以及所付出的努力程度(难易程度、花费时间等),统称为成本。可能得到的报酬是指能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即学生通过媒体能获得多少新的知识,是否获得能力培养的效果等因素。

公式表示,需要付出的代价越小,而可能得到的报酬越大,则媒体的预期选择的概率也就越高。14

2.对本课题的指导作用

从媒体选择定律中可以得到启示: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应以提高报酬与代价之间的比值为目标。混合学习就是期待以付出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报酬。

在设计混合学习方案时可以采用如下的途径:

(1)教学效能不变,尽量降低成本; 13

14 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13-1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4/2

(2)保持成本不变,尽量提高效能;

(3)尽量降低成本,努力提高效能;

(4)成本略有提高,更大提高效能;

(5)效能略为下降,但大幅度降低成本。

2.2.5活动理论

1.基本观点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活动是指主题通过行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学习者的学习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主体通过动作操作与一定范围的客观环境(包括人和物)进行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活动设计是进行混合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活动理论必定也是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是研究在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辩证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是辩证统一的。

活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5

(1)活动是基本的分析单位

基本的分析单位是活动及活动系统。活动系统包含3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和团体)和3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次要成分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如图2.2.2所示。

劳动分工 规则 团体

图2.2.2 活动系统

(2)活动具有层次结构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包括目标导向的用以形成客体的行动层级——活动(activity)、行动(action)和操作(operation)。

活动受动机或客体导向的支配,它由一系列的行动组成。每个行动都受目标的控制,行动是有意识的,并且不同的行动可能会达到相同的目标。行动是通过具体操作完成的,操作用于使行为程序化、自动化,它是没有意识的,只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3)活动以工具为中介

活动理论强调人类活动是以工具为中介的。工具是人类(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它们可以是物质上或精神上的东西、语言、符号等。工具不仅在活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而且保留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色彩。因此,对特定文化工具的使用影响了个体外部行为的属性和内部心理机制的发展。

(4)活动的内化和外化体现了行为活动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辩证统一 15 黄荣怀等.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wi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