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23 02: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骨干教师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宦家峪学校 范建成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脊梁,是学生幸福人生的奠基者和引路人,是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是开启孩子智慧的启迪者。作为教师当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就意味着平凡和崇高,就意味着痛并快乐着。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大众对教师却有着不同的认知度和评价标准,也有褒贬不一的溢美之词,有人把我们称为“老九”,认为还不能够入木三分,前面还加了个“臭”字,而今这个“臭”也象臭豆腐一样,闻着“臭”而迂腐,吃着、品着却很香很甜美;也有人把我们比作春蚕,比作蜡烛,形容我们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我们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用这样的语言和词语表达对教师,对在座我们的尊重和赞美,正因为全社会有了这样的认知度和评价标准,致使我们的一些教师,为了说明自己不“臭”,不迂腐,变得很社会化、很功利化、有时也很时髦化,其实这种随波逐流的心态尽管少了知识分子的清高,却没有了当代教师的睿智,是对教师行为的泛化;另一种行为就是教师受各种光环的困扰和束缚,好像老师只能讲奉献,不能谈回报,只能讲高尚,不能够与时代共舞,在社会群体中经常有这样的声音:看还是教师那,怎么会这样,其实话外之音就是教师不应该食人间烟火,只能是圣人,只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我这里有一个案例:优秀教师的生存状态

曹老师2004年教师节听了一县的中小学师德报告会。曹老师说,听完了心中完全没有产生组织者所期望的自豪感或者感动,相反,却充满了悲哀和反感。

师德报告团的几位老师年龄在中年,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但让曹老师感到不是滋味的是这些成功者的生活。

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天不亮就匆匆离开家,顾不上给孩子做一顿早餐;深夜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孩子早已在等待中睡着。平日忙碌不说,节假日还要给学生补课。

1

他们的身体大多不好,患有多种疾病,却长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一位教师为了早于学生到校给学生作出榜样,急急忙忙赶路除了车祸,全身鲜血淋漓,却咬牙坚持赶往学校,没有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而导致感染;还有的教师带病上课,当场晕倒,即使这样,第二天简单吃点药又坚持站在讲台上。

他们家庭生活大多谈不上美满。有的公婆卧在床,却不能侍奉左右;有的儿子活泼可爱,却只能反锁在家中;有的父亲病逝,却不能赶回去见最后一面。

曹老师问到: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生活和工作这两者对任何一个人都比不可少,都不可偏废,可为什么这个问题出现在教师身上时,我们就可以视为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呢?

上述现象和刚才的案例,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一谈到先进就是任劳任怨,就应该是抛家舍业,就应该是带病坚持工作,甚至在当今的社会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人死了后才会追认为英雄、先进称号等,才发现总结已经死去人的优点和先进事迹,用以唤醒生活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现实世界人们的良知和情感,并且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情被影视、新闻等媒体在不断地强化着.

其实继续提倡这样生存状态和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不道德,因为这样的精神和做法显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完成任务、创造虚幻的业绩为本。

继续提倡这样的生存状态和教师的职业精神也是反科学的,因为它在鼓励低效率,鼓励一味地“拼体力”换质量。

继续提倡这样的生存状态和教师德职业精神是在开历史倒车,因为它是用老掉牙的农耕时代的“老黄牛”工作方式回应信息时代,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耘信息时代的田野。

那么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作为这个时代教师队伍中的精英和骨干群体,我们需要提倡并践行什么样的工作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职业精神呢?

2

生活状态:享受生活,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生活富足,心态阳光。 工作状态:心态积极而进取,努力适应来自工作环境变化,来自各种改革试验提出的挑战,强调效益优先,能够主动接纳别人,与同事有效合作。

职业精神:将职业视为为了生存而选择,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选择,为了生命延续而选择,选择了就无怨无悔,选择了就意味着奉献智慧和思想。选择了就意味着为了孩子的幸福人生而设计,为了孩子的终生幸福而奠基;选择了就意味着发展孩子,成就自己。

明确标准,清楚努力和引领的方向

------骨干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关键词语:骨干教师践行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弘扬的职业精神就是骨干教师引领方向和引领作用的所在。

我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在网络上检索有有关骨干教师的标准。下面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制定的骨干教师的标准。

综合上述三个案例骨干教师的标准大体上考察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师德,提倡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提倡爱学生、爱事业,视学生和事业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提倡严慈相济,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二是学识和专业,要求专业知识精深,相关学科知识通晓,到达精一门,通两门,晓三门,具有发展学生特长的指导能够,具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的能力,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三是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和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骨干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我所有知道的名师中,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把握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语文教师窦桂梅老师提出“三个超越”的课堂教学实践,已经在《人民教育》上连续刊载,她提出:超越文本,做教材使用的创造者;超越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超越

3

自我,做课程改革试验的引领者。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它有实践语文教学的主题单元式教学,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

四是教育科研和教研活动。做研究型的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做反思型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做思考型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有关理论,用有关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并解决有关问题。做专家型教师,使自己在研究中,在反思中,在活动中,在思考中,逐渐从骨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让教育家从我们的群体中脱颖而出。

五是注重积累和学习,有自己教学“ 理论” 和实践的升华,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风格,成为在某一个学科,在一定区域内的知名教师或者名人。

第一、课堂教学引领

案例:1979年6月,中国曾经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基础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国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样,在教师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样预言,再过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

4

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 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手,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教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样写的: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言,再用二十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二十八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上述案例尽管表面看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里面确深刻地反映出课程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以复制型、服从型和考试型为主的,而美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以创新型、独立型和实践型为主的。正因为我们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缺陷,才有了这次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历程,这六年来的课程改革试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狂热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种新的呈现在教师面前,比如校本教研,动态生成,互动生成、校本课程等,教师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场面热烈---------似乎有这样的感觉课程改革就是要抛

5

弃原有教学的一切;第二阶段就是沉寂思考阶段,记得在2005年两会期间四川大学和南京大学两位院士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课程改革走向何处的报告,并且在四川日报上发表了《“思维体操”在走样》的文章,教育部也在当年停止了四个试验区的高中课程改革试验,至此课程改革进入到了沉寂的阶段,被一些学者和专家吹捧的理论开始在实践中得到了矫正,比如:课改之初专家和学者认为这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进而就有了一味地合作,一味地自主,一味地探究错误认识,其实在经过实践教师们发现,合作学习也好,自主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罢,这些学习方式的使用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力的自我积累,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一味地进行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不仅不是科学,而是伪科学,不仅不能走入孩子心灵的,而是不人道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冷静反思阶段,经过了狂热和沉寂后,人们开始考虑课程改革还要坚持下去,课程改革的方向没有错,课程改革要走继承、借鉴、创新之路,课程改革应该提倡有效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精彩讲解,学生高效地接受学习,也是必要,不能够将自主学习简单地理解为自己学校,将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四人小组共同学习等-------。那么现在我们呼唤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呢?作为骨干教师的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留下精彩的华章,留下孩子们精彩的瞬间,为孩子的幸福人生而奠基呢?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我国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专家叶澜教授的一句名言,课程改革正是呼唤这样的课堂。

我校从两个方面入手建构这样的课堂

从形似建构这样的课堂。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改造传统的课堂,我们提出: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程间整合起来,让学生获得的知识综合起来;让课堂互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我们开展了“一用,二引、三申报” 与课改亲密接触课堂教学达标活动。通过观摩课例,研讨交流、亲

6

自实践等形式,教师的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课堂教学人性张扬,场面热烈,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方式的主角,互动、生成、体验、整合等教学策略成了教学的新宠,你真好、你真棒、你想说什么等教学用语让孩子找到了“自信。”

而当我们正在为自己的课改成果高兴的时候,一些学者专家和一些一线教师对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质疑,正如前面提到的两位院士以提案的方式反映他们对这次课程改革的看法,反思的结果是:课程标准研制中,缺乏对优秀传统教学成果的继承,“西方化”倾向严重,缺乏中国本土的内化,课程理想主义色彩浓重,教材城市化倾向严重,很多内容脱离农村学生实际。难道课程改革的理念有问题吗? 其实课程改革的理念没有问题,只是在操作层面和实践层面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就是以说代练,以动代思,以整合代学科,以形式代本质-----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力普遍下降,学习的意志品质有所下滑。

为此我们从神似中建构这样的课程改革的课堂,这种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有效的课堂,实效的课堂,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积淀学习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课堂,这种课堂既有优秀传统教学成果的继承,又有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有效体现和落实。我们需要高水平的示范课(“磨课”是优秀教师的专利),更需要常态环境下的真实有效的课,为此我们提出了“常态环境下落实课改理念,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常态就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以集体备课为引导,以教师个体设计为主角,建立的各学科较为优化、有效的,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并且这些理念、策略、方法等能够在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借鉴或者复制,成为自己教学的一部份。

我们提炼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学生参与,体验生成-----信息反馈,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思维提升----深化提高,拓展创新。

我们总结的课堂教学策略有:

7

1、有效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提倡有效学习,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进行选择,处理好自主与接受、探究与结果、合作与独立的关系,不能够一味地自主、合作、探究。该讲评的老师一定要精彩地讲评,该总结规律、结论的一定要总结规律、结论,该独立思考的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决不能够取代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最好的学习是学生独立深入地思考!

2、目标导向策略:教学要有目标,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要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础,以过程和方法目标为主线,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有机渗透。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学生奠基未来生存能力的储备过程,然而价值观的形成、能力发展的共同载体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没有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过程的体验就显得很苍白,价值观的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因此课堂教学在重视过程和方法、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同时,也要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某些学科甚至还要侧重一些。

3、学科为主策略:课程需要综合、整合,但是在学科教学的时候,应该有学科的味道,没有了学科的味道,还叫什么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学科教学以学科为本,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会过时或者是错误,错误的是我们丢了西瓜,捡芝麻,有时连芝麻都没有捡起来,这难道不是教学的悲哀吗!坚守住学科教学的主旨,把握住学科教学的特有魅力和规律,是学科教师教学的底线,一个连学科教学都教不好的人,还何谈学科间整合,以及课程的纵向综合。我们不否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突出学科教学地位重要的同时,也要给课程间的综合以及整合留有一席之地,这才是我们倡导的课程观。

4、“双主”教学策略: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转变“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教学格局,形成“以学论教,以学促教”的教学

8

新局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实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一些教师却理解为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以学生的喜欢方式或者心理需求为目标,学生做的对错都一味表扬,学生的判断有误也不加以纠正,学生在课堂上“为所欲为”也不加制止-----,其实这是对主体地位落实的一种严重扭曲,其实真正的尊重主体,应该是表扬中有期望、鼓励中有扶持、合作中有独立----。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主导和主体相互启迪、相互提高,共同生成的教学。按照课程改革理念强调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管理者,其实还应该加上这样的话,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者,是思维的引导者,差错的矫正者,是非的明辨者-------,唯有如此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才不会顾此失彼,成就了一些浮华之风,无论何时双主教学策略永远都不会成为被抛弃的教育智慧。

5、资源优化策略: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必要条件,现在我校有大量的资源,主要有图书室的文本资源(教学设计、课例、优秀教学论文、教学经验等)、光盘资源(每年购置近万元),资源库(卫星下载资源、浙大资源库、北师大提供资源库、教学自治资源),由于受媒体中心论,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的影响,在资源的使用上出现一些问题,一些教师不是从有利于教学、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角度选取资源、整合资源、而是从华丽、美观、热闹的角度选取资源,课堂教学成了电影放映,课堂教学结束学生记住的不是学习的重点,而是自己的兴趣兴奋点,因此我们鼓励使用现代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优化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跨越。

6、适度的练习策略: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就是讲练习和复习的重要,这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我们不能够抛弃,反而还要继承,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机械的、大量重复的练习。而今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将练习简化为动口不动手,动手不动脑,很多教师甚至不设计练习、没有练习,这是一

9

种十分可怕的行为。为此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给练习应有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让要“学、讲、练”结合,并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课外布置适量巩固性、拓展性、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的问题,这才是沧桑正道!

7、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我们有过辉煌的成绩,也有过沉痛的教训。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以教材为主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深度的解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者,有一句话讲与智者对话,自己也会变成智者。教师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对文本、对教材、对自己的超越,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开发适合本班级学生的校本课程,成为使用教材的智者,创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在基本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中,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与探索,推出一些个性化和特色化的课堂,比如读书汇报课、思维训练课、学科整合课、作文指导课、综合实践课等,这些课活而不乱,思而不死,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发展自我的舞台。

我们总结出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

什么是好课: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永远要关注的两个维度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通过什么途径达成目标”。为此,教师应清楚好课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意识地不断地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切实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

一、好课有德。课堂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这句话是多么富有诗意,课堂教学就是要追求这样的境界。课堂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的知识,其实有比知识更重要的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树立全面育人意识,全面了解并亲近学生,使学生喜欢你,有德的教学才是踏实的教学。这里有德不是指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指:关注学生学习心情、态度、习惯,关注学生间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

10

进而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策略和必要的成果,因此持续不断地学习,持续不断地积累,厚积而薄发,是进行研究和成为一名骨干教师的必由之路。那么作为一名骨干教师要如何学习呢?

我认为骨干者,必是善学者。古人云:学而思习之,学而不思则贻。“师者”“学者”也。作为教师首先要多读书,将读书和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和一种时尚,就像女同志喜欢穿时髦的衣服一样,在不同的时令和季节读什么样的书,做一个有“功底”的教师。要读书,就要读好三类书:读好学科专业类的书,这是“咬定”之本,“学问”之本,为实力;读好教育艺术类的书,这样“激扬”之本,“研究”之本,为“潜力”;读好文学修养类书,这是“超越” 之本,“学者”之本,为魅力。

我认为骨干者,必是善行者。古人讲:三人行必有吾师,而善行者必胸襟开阔,胸襟开阔者就要有“借他山之石,磨砺自己之玉”的进取风范,作为骨干教师要多一些务实,少一些浮华,多一些求真,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真行动,少一些假动作。要学习老教师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学习身边骨干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进取精神,要学习域外名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使自己在不断的借鉴中成长,在不断的充实中走向成功,进而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名师,筑就起自己职业的幸福。

我认为骨干者,必是善实践者。正如刚才我说的大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所等专门机构的教育科研要“上天入地”,那么,中小学一线教育科研应当是“赤足走在田埂上” 。作为骨干教师的我们,一要扬起旗帜,“让教育科研成为我们的内在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成为各项改革和实验的弄潮儿;二要坚定步伐,“让教育科研回到基础教育的娘家”。

1、坚守工作学习化。用“大教育科研”的眼光看,教育即学习,学习即科研。因此,一线教育可养开展的首要原则是“工作学习化” ------把工作当作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教育当作科研,在科研中教育。使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使“本是同根生”的“教学”、“ 教研”同步发展。

16

2、寻求问题课题化。“一线”的课题必须来自“一线”,并直接为“一线” 服务。让困惑凝聚成问题,让问题升华成课题。一线教育科研要的就是问题化的课题和课题的问题化。因为一线教育科研指向的是问题的解决。生成问题即生成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实现问题解决。

3、提倡成果多样化。在很长时间,一谈到科研成果,就理解成狭隘意义上的写论文。其实生成成果的目的是要让教师激活研究因子,培育他们的探究精神。教学就是研究,教师与生俱来就应该是一个教育的开发者、反思者、建设者,是,文化之脉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是一个即能够“传言”又能够“立言”的思想者。有了这样理念,就应该允许并鼓励教师不拘一格进行“个性科研” 、“另类科研”。对于骨干教师,给“空间就是给发展”。提倡“成长即成果”,不管何种形式,只要有利于发展,有益于改善教育状态,均认为科研成果。唯有如此中小学科研才能够呈现“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的生动局面,才能真正成为一线教师的成长伴侣!

中小学教育科表述方式

既然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有别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科研,那么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科研,都有哪些表述形式呢?

第一种形式:规划课题研究,或者规模较大学校为了突出学校的特色确立的校本课题研究,这样的研究需要前期的课题论证,需要对提出的假说或者命题进行实验验证或者矫正,实验周期一般为5年。实验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立项课题,并撰写课题立项报告(立项报告主要包括:课题的立项背景,现实价值和创新程度;课题研究国内外已经已经取得的成果;研究的内容、目标以及思路;研究基础;研究的保障条件;预期研究成果等)举例子:我校“十一五”拟立项升级规划课题: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办学品质。课题获准立项后就要按照立项承诺的要求及时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并按照课题试验的试验计划有序进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建立积累有关实验数据,建立对比试验班,

17

加强试验过程的管理,定期召开试验工作的分析会议,课题主持人定期召集课题成员进行课题成果总结,撰写相关论文,并按计划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课题结题。

第二种形式写有关的教育教学案例。 什么是案例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案例,甚至出版了一些案例集,但对于什么是案例、什么不是案例似乎没做太多的深究。人们或者先验地假定自己已经明了了案例的含义;或者认为这个问题没有深究的必要,案例不就是一桩事情、一个事件吗。实际上,对于哪些事件属于案例、那些又不属于案例,实在有深入分析和探究的必要。因为,把案例限定得过于宽泛,所有的事情都作为案例,案例的意义就十分有限了,成了一个纯粹事实的描述和罗列;把案例限定的过于狭窄,能够作为案例的事情极其罕见,案例的意义同样会缺乏普适性,成了少数学校、少数人员的“专利”。

关于案例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案例是一个教育情景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在认识案例的含义时,首先应该消除对案例的种种误解,掌握案例的基本特征。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展示与反映的肯定是一个事件,否则也就不成其为案例。正如法学界的案例会围绕一个案件展开;医学界的案例会结合一个病例进行一样,教育上的案例也首先表现为一个事件。但是能够作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1)在事件中必须要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为案例;(2)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遇到同样或类

18

似事件若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讲述的肯定是一个故事,并且许多情况下讲述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会有一些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正如美国有的研究者所说的:“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作为案例。作为案例的故事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条件:(1)这个故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不能是作者自己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没有真实发生的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2)这个故事要有一个完整情节,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无法给人以整体感的所谓故事不能作为一个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个事例的描述,但并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叙写上要具备下列条件:(1)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2)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的、抽象的概括的说明;(3)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4)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求等;(5)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

由次看来,一项练习、一道难题、一个操作实验或是一篇讲稿、一份教案等,虽然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它们并不能称为案例。如果把这些材料也打上“案例”的标签,那么。案例就被泛化了,案例的主要特征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那么,什么样的案例才是一个适宜的、好的案例呢?

1、一个好的案例应讲述一个故事。像所有好故事的标准一样,一个好的案例必须要有有趣的情节。

2、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趣的论题上。它应是生动事例的

19

再现,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题。

3、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场景。案例描述的应该是近五年发生的事情。

4、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对案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即读者对案例所描述的人产生同情等态度。

5、一个好的案例应包括从案例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

6、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有对已经作出的决策的评价。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案例不仅要提供论题,而且也要有对以往决策的评价,以便为新的决策提供参照点。

7、一个好的教案需要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8、一个好的案例要能教阅读者掌握一定的方法、技能。 案例举例:

从一节语文课一个教学片段的处理上, 折射出教师观念缺失什么?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吕振杰

[内容提要]:在大语文观改革以后,语文教学又迎来了新的课程改革,如何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特别是认真地反思,本文深刻地对一个教学片断进行了剖析,从中寻找出需要建立和坚持什么样的理性观念,呼唤富有语文味的和充满鲜活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到来。

[关键词]:反思 工具性 人文性 预设课程 生成课程。 前一段时间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题的名字叫做《雨点儿》,课文是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万物对雨水的渴求,以及雨水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课文是这样表达的“大雨点经过的地方草变绿了,花变红了,空气变的更清新了”,

20

反思案例:美工活动——做拉花

这个活动来自我班的生成性主题“我们喜欢玩蹦蹦床”,幼儿从蹦蹦床的弹簧联想到生活中有弹性的东西,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到弹簧是由没有弹性的东西——铅丝做成的。于是我们鼓励大班幼儿来做拉花,将没弹性的纸想方设法变成有弹性的东西,从而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弹性,领悟事物之间的转换和变化关系.了解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这看似小小的拉花活动,却包括了许多知识难点。如数学概念:折成三角形、平行的概念、几层、对等,从何剪起;美感:粗细、宽窄、匀称、色彩。在引导孩子学习时。我的最深感受是要等待,成人必须学会等待!因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无穷的潜能,有自己的创遣和想像。如果一开始成人就想用教的方法,也许就束缚了孩子的思维空间,所以要给孩子琢磨、探究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主动探索、认真做事。因此,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告诫自己,让幼儿在前,我退位一步,竭力把前一天想教孩子的念头一再压制在心底,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对的。

四、找准要点——写特点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常州市一所幼儿园有一位男教师,他上体育课用的道具材料特别简单。他善于用简单的材料创设富有情趣的游戏和学习情境,如用一根长绳围成圆圈变成“池塘”,让幼儿在池塘里学做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再把长绳变成“河”,让青蛙选择宽窄不等的距离跳“过河”。有的教师特别注意活动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和利用;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或小组活动有独到的做法……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活动的特点,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26

反思案例:科学活动——桔子和柚子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来比较发现桔子和柚子的不同之处,并要求幼儿作记录。儿童的成长有自己的发展步调,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思维方式,教师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想法。如活动中杨凯和居婷波小朋友想到了分别用画棉袄和裙子来表示柚子皮的厚和桔子皮的薄。而一向害羞的袁琦小朋友居然能带头要求让他自己来做记录,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样弱,是很有潜力可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并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五、捕捉灵感——写遐想

幼儿教师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随机生成,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给活动带来勃勃生机。课堂上的一些开放性提问能打开幼儿想像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语、幽默问答、探究性的发现、竞赛性的游戏、展示性的表现或随机生成的问题能够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如有一位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关于“声音”主题的活动时,让幼儿说出大自然和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声音及其作用,并区分哪些是好听的,哪些是难听的。当有的幼儿说到装修房子的声音很难听时,有的幼儿辩解说:“装修时声音很难听,但住进新房子就舒服了,我们有时听到不好听的声音要忍一忍。”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动态生成性资源,把它写在课后反思本上,随后开展了“让我们有个好心情”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调整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感,发挥了教学的教育性。有时,活动中节外生枝的小插曲也应记下来,以吸取教训。

反思案例:音乐活动——小树叶

新授歌曲《小树叶》,歌曲中有一个难点:“明年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句歌词呢?小树叶落下来化作了肥料,树叶妈妈从中吸取了

27

养料,明年春天又长出了新的叶子……这是一种多么抽象的知识,而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那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句歌词,使幼儿投入感情来演唱呢?我决定带孩子玩一个科学实验,将落叶埋在树下,过一阶段再去观察腐烂的树叶,以此帮助幼儿理解肥料、理解打扮树妈妈这句歌词。我相信,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唱这首歌曲,一定会唱得深情并茂。

六、深度反思——写建议

在教完一堂课、组织完一次活动后,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学习材料的提供、活动环境的支持、组织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长点或者遗留点等。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幼儿反馈的信息写“修改建议”,如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或提出修改意见,或重点考虑某个环节应该怎样处理才更有效等,从而使自我反思达到一定的深度。

反思案例:科学活动——吹泡泡

在组织幼儿“做中学”《吹泡泡》活动中,教师提问:你刚才在玩吹泡泡游戏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幼儿一般比较关注泡泡的形状大小和数量,这时教师特意提问幼儿:那你们是拿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吹的?发现泡泡是什么颜色的?于是孩子有了不同的看法。由于幼儿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颜色也不同。另外有的幼儿在游戏中是慢慢的吹出泡泡,因而发现了由于气流不足,泡泡在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未能愈合成一个封闭的球体,因此是椭圆的。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并要鼓励幼儿敢于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此外,作为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应掌握科学正确的原理,以免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表现作出片面甚至错误的评价,误导幼儿。其次教师要创设宽松情境,这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的前提。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有意识的提出一些能让幼儿有不同想法的问题,鼓励并引导孩子积

28

极思维,这是培养孩子质疑能力的关键。

第四种形式写教育叙事(教育教学随笔)-----教育教学散文和理性的思辨 教育叙事是近年来被广大教师关注的研究方法和文体表达形式,教育叙事其中叙事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教师能够借助叙事来梳理 自己的实践行为,用较为有文采的笔触记叙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提炼自己的教育智慧,从而发生符合当今时代要求与学生发展的新的角色转变。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教育叙事: 要走出简单重复的叙事研究困局,需要在改进叙事方式的同时,加强理论的介入与分析,既讲理论作为叙事的重要参照和基础,又将理论作为升华叙事、提炼智慧的重要指向。我们就是要为叙事的“青菜萝卜”添加佐其他料,使教育研究不再是白开水一样的没有味道的行为,不再是学校实践行为中的“鸡肋”,而是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手、学校发展的保障。

怎样写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就是用文学的手法,理性思考的方式,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和工作过程中的事件和事情,这样的事件和事情可以是教学方面的也可以是教育方面。主要记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最难忘的,最刻骨铭心的,体会最深的事件和事情。教育叙事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写法灵活。

一、捕捉题材。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每一次教育活动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会发生不同事情,面对快速成长、个性鲜明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

1、成功的喜悦。在教育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主要收获在哪里?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

2、失败的教训。教育教学中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

29

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主要症结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弥补?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好题材又诞生了。

3、活动的感悟。现在各种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目标的培训活动、教研活动、校本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标签式的,也有解决问题式,还有智慧引领式的,而作为与活动亲密接触的我们,对活动的有切实的体会,也有很好的感悟,而感悟、思考记录下来,好的题材不就诞生了。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乌鸦喝水》与科学探究,质疑乌鸦一定能够喝到水吗?什么情况下才能够喝到水?

在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一次不经意的收获。----不等臂天平测量质量。

在听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听课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听到的多数是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

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捕捉。

二、锤炼题材。

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

30

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三、写教学随笔的注意点。

l、立意要新。也就是你所写的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2、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看后既懂,又能学会用。

3、要做到小中见大。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

4、文章结构可多样化。教学随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实例说清楚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小结教学的心得体会。

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环境的提升,只是为学校品位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决定学校质量和品位的关键因是教师,为此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开展校本培训。首先是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确定每周五第八节课为信息技术通识培训时间,双休日为信息技术的专题培训日,培训突出针对性、层次性和实践操作,强化解决问题,立足于服务于教学,每学期末学校都要组织信息技术方面的过关考试。其次是开展问题解决式的培训,解决学科中遇到的难题。比如:语文学科拼音录入、数学学科公式的录入、截取与获取光盘资源中有价值的部分等,这些问题采取集体攻关,集中研讨的方式,最终这些难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上述四种研究形态中,其中后三种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被广大教师所熟悉,所接受,同时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被专家和学者所推崇,希望我们的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笔耕不辍,教学相长,发展了学生,也要成就自

31

己。

各位老师:我们既然是被各级部门认定的骨干教师,我们就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学校的校本研修中发挥引领作用,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确如此我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践行的是为孩子幸福人生而奠基的事业,我们的心还小吗?我们发展的舞台还不宽广。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就让我们在丰宁教育的蓝色之海中遨游!在丰宁教育的天空中翱翔吧!尽洒智慧和激情,书写自己人生最辉煌的篇章。

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vr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