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22 17:33: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知识梳理:人类文明的开端
河北 任素君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三、四百万年前)
1. 正在形成中的人──从猿到人的过渡、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
(1)典型代表:非洲南方古猿。
(2)特点: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
2. 完全形成中的人──能够制造工具、进行真正劳动的人
(1)诞生:约三四百万年前。
(2)四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3)世界人种分化
①时间:出现于晚期智人阶段。
②依据:人的体貌特征。
③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
④三大主要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二、氏族社会──原始社会(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的发展阶段
1. 出现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两个阶段
(1)母系氏族公社(特点)
①地位:女子占主导地位。
②婚姻:群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③分配: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2)父系氏族公社
①原因: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交换出现。
②地位:男子占主导地位。
③婚姻:相对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3. 后期: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国家出现。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埃及
1. 地理位置:非洲东北部。
2. 发源地:尼罗河流域。
3. 建立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约前3000年初步建立统一的古埃及。
4. 文明成就:金字塔──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王国
1. 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2. 发源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 建立国家: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建立奴隶制小国。
4. 实现统一
(1)时间:前18世纪。
(2)人物: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3)国家性质: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5. 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性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2)制定者:汉谟拉比。
(3)地位: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 地理位置:亚洲南部。
2. 发源地:印度河流域。
3. 建国:约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建立奴隶制国家。
4. 文明成就:种姓制度──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1)主要内容
①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地利、吠舍、首陀罗。
②各等级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等。
(2)性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利益。
(3)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巧记本课要点:金字塔群立埃及;汉漠拉比创典籍;雅利安人治印度,种姓制度定等级。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希腊文明
1. 地理位置:希腊半岛。
2. 爱琴文明(希腊早期文明):发源于克里特岛。
3.奴隶制城邦兴起
(1)前8世纪,古希腊出现奴隶制城邦。
(2)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4. 雅典全盛(伯利克里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2)表现
①政治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③文化上: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3)措施
①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政府公职。
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化,重视教育。
5. 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
2. 罗马城建立
(1)时间:公元前8世纪。
(2)地点:台伯河畔。
3.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前27年)
(1)建立:公元前509年。 (2)发展
①逐步征服意大利半岛。
②布匿战争:公元前3至前2世纪,与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最终取胜。
(3)强盛: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奴隶制迅速发展。
4.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
(1)背景
①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奴隶主企图建立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
③公元前49年,恺撒夺取政权,后被刺杀。
(2)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共和国。
(3)地位:与秦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古代世界强大的帝国之一。
补充: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作者简介:任素君,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先后在《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知识梳理: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河北 任素君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大化改新
1. 文明初现: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 统一:5世纪,本州中部的奴隶制国家大和统一日本。
3. 大化改新
(1)背景
①国内:六七世纪时,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七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政变成功,孝德天皇上台执政。
②国际:中国隋唐制度先进。
(2)时间:7世纪中期
(3)人物: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4)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5)影响(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 背景
(1)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部落间相互仇杀。
(2)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的入侵。
(3)人民渴望统一,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2. 领导人:穆罕默德。 3. 过程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失败。
(2)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历元年),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公元630年,兵临麦加城,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穆罕默德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4)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时间: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概况: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统治了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封建制度发展起来。
2.查理·马特改革(采邑制改革)
(1)时间:八世纪前期。
(2)内容: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3)结果:9世纪后期,这种封地逐渐变成世袭领地。
(4)影响: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各种封建主之下,农奴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3.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特点: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4. 罗马教廷至高无上
(1)原因:在战乱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法兰克等国君接受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教会自身也巧取豪夺,占有大量土地。
(2)地位: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时间: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
2. 区域: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等。
3. 城市市民与封建主的斗争
(1)背景: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市民加紧剥削。
(2)时间:十一二世纪。
(3)结果: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城市夺取自主权的两种主要方式)
(4)典型: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4. 影响
(1)市民阶级形成,包括手工业者、商人、银行家等。
(2)市民阶级中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名称由来: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故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2.由盛转衰 (1)过程
①6世纪后四处征讨,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
②外患不断,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
③一度复国,但领土大大缩小,且四分五裂、国力衰弱,岌岌可危。
④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在西亚兴起且积极向外扩张,后攻陷君士坦丁堡。
(2)结果:15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3. 原因: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过去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4. 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知识梳理: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河北 任素君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东西文明的第一次碰撞
1. 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
2. 希波战争
(1)原因:波斯帝国的扩张。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后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
(2)时间:公元前5世纪早期。
(3)结果:公元前5 世纪中期,希腊军民彻底战胜波斯侵略军,赢得胜利。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 条件:公元前4 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崛起;后控制希腊;亚历山大继承王位。
2. 时间:公元前4 世纪后期。
3. 征服地区: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足迹远达印度。
4. 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5. 影响:打通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把希腊文化传入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
1. 对外扩张:屋大维任皇帝后,发动多次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公元2世纪时达到最大规模。
2. 疆域: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
3. 结果:2世纪时,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其内湖。
4. “罗马和平”
(1)时间:帝国最初约两百年间。
(2)原因:内战停止、统治政策加强。
(3)表现:政局安定、经济繁荣。
5. 影响: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6. 文化传播
(1) 暴力方式:在征服过程中,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2) 和平交往:同北欧、印度、中国等国有贸易往来,中国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丝绸之路
(1)功用:连接欧亚著名的商路。
(2)交流物品:东方的胡椒、桂肉等调味品和珠宝运往西欧;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3)主要交流者:阿拉伯商人。
①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药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②作用: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2. 阿拉伯数字
(1)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发明者: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 到9 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3)传播者:阿拉伯人。
①12世纪初,这种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
②16世纪,“阿拉伯数字”的写法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后传遍全球。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
1.来华时间:1274年(元世祖时)。
2. 概况:学会汉语和蒙古语,奉命视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认真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和物产。在中国生活17年,后经海路回到意大利。
3. 著作:《马可·波罗行纪》
(1)内容:记述马可·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
(2)影响: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一、文字
1.象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1)创造者:古埃及人。
(2)时间:出现于公元前3000 年左右。
(3)名称由来:用图形表示事物。
(4)承载材料:庙墙、宗教纪念物和草纸。
(5)主要使用者:僧侣和书吏。
(6)意义: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2.楔形文字
(1)创造者: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
(2)影响:被西亚人使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以后欧洲字母文字的基础。
二、世界三大宗教
1.名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佛教
(1)产生时间、地点: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
(2)背景:古印度社会矛盾尖锐。
(3)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 “释迦牟尼” ──释迦族的修行者。
(4)主要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5)结果:被统治阶级利用,并向外传播。 (6)传播
①开始: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
②地区:向北传到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向南传到伊斯兰卡、泰国、缅甸和我国境内的傣族地区。
3.基督教
(1)创立时间、地点: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
(2)背景: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灾难深重,渴望“救世主”(希腊语中称作基督)的到来。
(3)创始人:传说中的耶稣。
(4)主要教义:信仰“救世主”耶稣,叫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升入天堂。
(5)纪念节日:圣诞节──12 月25 日(耶稣出生日期)。
(6)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以传说中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4.伊斯兰教
(1)创立时间、地点:7世纪、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2)创始人:穆罕默德。
(3)主要教义:信仰“真主”安拉,主张顺从。
(4)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信仰“真主” 安拉的人。
(5)经典:《古兰经》──穆罕默德的说教。
(6)发展:中世纪时,传到亚洲其他地区和北非等地。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一、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1.国家:古希腊。 2. 贡献
(1)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
(2)发明螺旋式水车──用于排水或灌溉。
二、文学与戏剧
1.《 荷马史诗》──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
(1)成书:相传民间口头创作、盲诗人荷马整理。
(2)内容:古希腊的社会图景。
(3)地位:世界文学名作,又是研究希腊历史的重要史料。
2.索福克勒斯──古希腊悲剧作家
(1)特色:注重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刻画,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2)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3.《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1)内容: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2)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
三、著名建筑
1.麦加大清真寺(又名禁寺)──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
(1)位置:坐落在现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
(2)克尔白神庙:位于寺中心,是前来朝觐的穆斯林必须拜谒的地方。
2.巴黎圣母院──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1)位置: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一个岛上。
(2)始建于12世纪,历时180多年建成。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 殖民扩张和掠夺
(1)时间:新航路开辟后。
(2)国家:首先葡萄牙、西班牙,接着是英国、法国。
(3)罪恶: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种植甘蔗、棉花和烟草等作物);屠杀印第安人、进行黑奴贸易。
2. 三角贸易
(1)原因:开发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
(2)路程: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在非洲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然后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贸易路线成“三角形”。
(3)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经营者。
(4)黑奴贸易的影响:使非洲丧失大量的精壮劳动力;对欧洲,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印度
1.殖民掠夺:最早开始于17世纪,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2. 在印度
(1)开始:17世纪。
(2)概况: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逐步蚕食印度的土地,掠夺当地的财富;克莱武率领军队侵占孟加拉,将当地洗劫一空。
(3)影响:英国利用在殖民地掠夺的无数财富,发展国内经济;殖民地提供的巨大海外市场,又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使英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大起义)
1. 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侵占印度2/3的土地,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反英情绪高涨。
2. 时间:1857—1859年。
3. 领导人:章西女王和一些封建王公。
4. 概况: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后壮烈牺牲。
5. 结果:起义被英军镇压。
6. 意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1. 背景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占领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葡萄牙占领巴西。
(2)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3)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3. 杰出人物:玻利瓦尔──“南美解放者”。
4. 经过: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由北向南,转战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地,横扫西班牙殖民者。
5. 影响(结果):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葡属巴西宣布独立。
归纳:四个“二”:①两个历史人物,即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和玻利瓦尔(“南美解放者”)。②两次民族解放运动,即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和拉美民族独立运动。③两大地区:印度和拉丁美洲。④两大主题:压迫和抗争。
一、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1836-1848年)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2.目的: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
3.中心内容:争取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4.性质: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5.结果:失败──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原因)。
6.影响:影响很大,其目标后来大都实现;它的经验教训,对以后的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借鉴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 1.条件
(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暴露。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兴起(代表:英国宪章运动)。
(3)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上升为理论。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主要内容: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奋斗。
4.历史作用: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
2.经过
(1)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政权。
(2)“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失败。
(3)《国际歌》在世界广泛传唱。
3.意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个伟大尝试(性质),公社战士在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它的首创精神和宝贵经验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二、美国南北战争
(一)背景
1.原因:两种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矛盾。
2.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导火线:林肯就任美国总统(1861 年)。
(二)经过
1.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2.形势:初期北方失利。
3.转折: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1)《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作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从此,林肯的名字就与这份宣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4.结果:1865年以北方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
(三)影响
1.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作用: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原因
(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农奴暴动频繁,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时间及沙皇: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2)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3)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赎得一块份地。
5.评价
(1)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积极: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局限: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幕府统治危机
①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②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③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
(2)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 2.内容
(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3.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积极: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消极:日本强大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正在阅读:
知识梳理(历史)09-22
宿政规发(2011)5号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宿迁市征地补偿实施细06-26
在UML中表示Java继承和接口06-24
04 海洋权益与安全05-06
软件工程小学期作业报告 - 图文04-26
无聊的日子作文800字02-04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原位同时增韧和降收缩研究06-03
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教学反思06-01
政教处主任年度总结材料03-08
- 教育局拟征求中考升学奖励制度
- 2020房地产销售主管年终工作总结
- 虚拟多台位互感器检定装置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
- 车间工人辞职报告范本
- 溴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
- 改名字申请书怎么写
- 忧与爱作文素材
- 溴苯腈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
- 2020清华大学考研复试时间:3月6日至22日
- 2020年蚌埠高考查分系统网址
- 2020年二建《建筑工程实务》测试题及答案(13)
- 生死感悟——人间世观感一
- 武陵源区军地小学观看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讲座录像
- 全球10大安全旅游国出炉日本排名第9
- 企业策划书模板
- 高中英语教师工作总结3篇
- 法定代表人证明范本
- 大学助学金申请书范文1700字
- 案外人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司法解释施行首份申请书递交齐齐哈尔...
- 环球国际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
- 梳理
- 知识
- 历史
- 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 浅谈如何演奏莫扎特《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
-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感悟
- 《液压与气动》练习题含答案
- 主管护师小三门讲义:护理质量管理
- (整理)桥墩基坑支护工程整体施工方案 - 图文
- 武当赵堡太极拳郑悟清小架忍堂拳法75式动作名称
- 聚类分析
- 老店一中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 微生物发酵
- 河北省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外国语水平统一考试
- 分析化学实验(中文)
- 8.2.10PVC搅拌器操作规程
- 2014年兰州市九年级诊断考试
- 2013陕西公务员面试时政新闻:啃老人,啃老一辈,啃老祖宗…
- 基层党校规章制度
- 黄执中历年四辩稿
- 计量经济学题目及答案
- 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大学生英语节
- 2014新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