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目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7-29 18:1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整理的东西,挺好!!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的产品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有的甚身不足以成为科学研究的起点。只有提出问答: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 至还是在直接模拟天然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题,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进入了研究。从科学容决定了它是一门独立的、具有哲学性质的 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因而,无论是天然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还是人工自然,都服从统一的自然规论不能解决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但它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 律。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又是相互区别的。它,或着手建立新理论;从科学研究的具体更不同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在科学 其区别点在于:第一,天然自然早在人类出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去和哲学认识的层次上,它是处于马克思主义 现之前就存在着,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搜集事实材料。总之,我们只有从中发现,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 而人工自然则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通过人再特别是发现常人所难以发现的问题,才有望的位置上,是二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一 生产出来的。第二,天然自然只具有自然属真正进入科学的研究。 门具有中介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 性,服从于自然规律。人工自然则不同 , 它10.简述科学事实的含义及其特点。 学科。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 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既服从答:所谓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统一;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第三, 于自然规律 , 又服从于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描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 发展规律。第三,天然自然的演化过程一般述。科学事实的特点:(1)可重复性,是指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比较缓慢, 而人工自然的演化发展则很迅速。 检验科学事实可靠性的标准,经过反复的检 纳到一般,一般通过演绎到个别,再轮回。

16.简述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以及建立科学假说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答: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假说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是同客观实际相联系的,不同于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测;二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前提,经过科学推论而提出来的,不同于缺乏科学论证的简单猜测。(2)假定性(3)假说的易变性。一个假说出现了,很快就为另一个假说代替,就是同一个假说也常常改变自己的表达形式。假说实际上是作为一种认识过程而存在的。(4)待验证性 假说的假定性决定了它的科2.试说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与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居于自然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中间层次的地位。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哲学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理性思维认识能力,掌握科研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不断增强贯彻执行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3.根据自己学科发展状况试分析自然辩证法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答:我的专业是森林经理学,它是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森林经理学也可称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它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森林经营管理的对象是森林资源,宗旨是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自然辩证法中的基本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也是这一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思想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世界观,它要求人类坚持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二是人类应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赞助自然而不能以任何方式和理由破坏自然;三是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森林孕育了人类的生命,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这段经典名言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而搭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桥梁是林业。所以,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林业科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今后对自然的认识中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4.简述系统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 答:系统的含义: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和互成系统。本质特征:系统是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统一;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系统是系统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其性质有:开放性、 动态性、稳定性、可靠性、可控性、有序性、等级性。 5.简要说明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的具体表现。 答:(一)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发展性。1.演化具有不断的生成性2.演化过程具有不可逆性3.演化过程具有不断进化性。(二)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阶段性。1.物质系统的建构阶段2.物质系统的稳定阶段3.物质系统的解构阶段4.物质系统的重构阶段。(三)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守恒性。 6.试比较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异同。 答:(1)天然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那部分自然。(2)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并被人类实践活动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 , 它包括:人工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物。(3)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作为天然自然的演进形式 ,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既有联系 , 又有区别。二者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人工自然第四, 天然自然的状况对人类的早期文明有更大的影响 , 古代的几大文明区域都与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在近现代 , 天然自然的资源条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仍有重要的影响 , 但相对来说 ,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天然自然的关系趋于减弱 , 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工自然。 7.联系实际,论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理论上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协调、共生的关系,因为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由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没有达到较高层次上的统一,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始终保持和谐状态。人与自然和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1)更新观念;(2)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发新领域。(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4)开展全球合作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外部保证。总之,更新观念 ,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正确理解发展的内涵,是重要的认识前提;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这可以说是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努力,使某些受眼前利益驱使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对那些跨越国界的破坏行为,要通过国际性合作,通过相应的国际法规予以制裁,这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最终途径,是政治保障。 8.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下述观点:“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结合实际讨论如何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答:(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只有积极地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努力克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所产生的那些消极后果。(2)对技术应用的方式实施有效的变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技术应用的整个过程和技术应用的目标,不能把提高劳动效率和最大限度的赢利作为技术应用的惟一目的。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分析考察一种技术的应用情况,只有全面考虑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技术应用的新方式,这种新方式要求我们对技术应用的主体、内容、目的与结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而不能让其自由放任。(3)加强政府技术监督的职能。这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高瞻远瞩,洞察技术成果的性质和作用,通过立法、司法与执法部门的协同作用,营造出技术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环境,从而消除滥用科学技术成果、急功近利、不顾后果的短期行为。(4)必须不断强化全体公民的科技伦理规范意识。科技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等社会行为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公民的教育,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伦理意识,这是弥补技术应用中利益驱动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要举措。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通过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后果,乃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9.科学始于“观察”还是“问题”,为什么? 答:实践证明科学应该始于问题。其理由是:离开一定的问题,漫无目的的观察是不存在的;科学研究常与观察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观察到某一事实而没有在此发现问题,那么即使是观察到前人从未观察到的新事实也不会因此而进入新的研究。由此可见,观察本验最终被认可;(2)科学事实是直接的单称存在陈述;(3)具有精确性和系统性;(4)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11.简述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与原则。 答: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问题调研,科学分析;课题选择,精心策划;课题论证,集思广益;课题决策,胸有成竹。选题原则:为了做好科研课题的选择工作,一般要遵循如下一些基本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这是指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需要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也是科研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②科学性原则:这是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③创新性原则:就是指所选定的研究课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突破性,即选出的课题是前人没有提出来的或没有解决的或者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可行性原则: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⑤效益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时要把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合理分配和使用;对课题预期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和预测。总之,科研选题的五项原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都是一些限制性的原则,把能够选择或可以选择的课题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有利于准确而及时地做出决策,从而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12.运用观察方法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人们有时候做不到? 答:(1)应当坚持科学观察以科学事实为根据的原则客观性原则(2)应当坚持科学观察的辩证性原则(3)应当坚持科学观察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4)应当坚持科学观察的典型性原则(5)应当坚持科学观察的持久性和反复性原则(6)应当坚持科学观察的计划性原则。 13.通过科学实验认识自然有什么优点和优越之处? 答:(1)实验方法具有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的作用(2)具有定向强化实验对象的作用(3)运用实验方法寻求自然规律和变革自然的手段比较经济、可靠(4)具有加速或延缓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作用(5)实验方法可以作为中介环节,为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作出重大贡献。 14.怎样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 答;机遇具有意外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即机遇的出现是人们无法预料的,所以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研究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而不能指望偶然的机遇或靠碰运气去发现真理。只能是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留心意外事件,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一旦机遇出现,就能及时的发现它、识别它并捕捉它,加以认真研究,这样才可能取得成功。 15.归纳与演绎及其辩证关系。 答: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由于它的结论的知识超出了前提知识的范围,前提真,结论未必真,所以,它不属于必然性推理,而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出发,来考察某一特殊对象,从而推演出关于这一对象的结论的方法。演绎推理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蕴涵关系的必然性推理,这是演绎推理的重要特征。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1)二者的区别:1.思维的进程不同:个别到一般与一般到个别;2.结论与前提所断定的范围不同:超出与不超出;3.前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不同:或然与必然。(2)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第一, 归纳和演绎是对统一客观事物个性和共性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第二, 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因为演绎是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大前提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第三,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因为归纳离不开某种一般性的认识。第四,归纳与演绎能相互转化:个别通过归学性需要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和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完善) 。从假说的特点和作用来看,建立假说应该遵循以下方法论原则:1解释性原则:应能解释已知的全部基本事实。2对应性原则:一般来说,新假说不应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 盾,要能包容原有理论所能解释和无法解释的事实。3可检验性原则: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其真伪。

17.试述“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答: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即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科学假说作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推测性的综合体,它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反映,也是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科学假说一旦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具有了解释性和预见性,就将转化为一个新的理论。但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况是,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从哲学的原则上来看,二者的区分就在于实践。实践检验一方面使科学假说上升为理论;另一方面,又使理论在新的事实面前变为假说。理论或者能够成功的解释新的事实,扩大自己的应运范围;或者在新事实面前发现自己的局限性,让位于新的假说。科学史表明,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真理,都要在认识真理的长河中被新的科学假说所替代,任何理论都保留着某种假说的痕迹。因此,“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18.联系实际,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1988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1)科学技术的乘数作用,即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三要素中而起作用,对生产力具有乘积作用;(2)科学技术的加速效应,即科学技术的值加速增大时,生产力也会加速提高,起到助推作用;(3)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4)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先导作用,即理论发现超前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超前于生产应用的重要趋势,所以科学技术可以快速拉动生产力的提高。

19.联系实际,论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性质。

答: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性质是指科学技术本身会产生正负效应,即科学技术在带来物质财富巨大增长,推动社会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日益增多的问题,使现代社会文明发展面临着潜在的危机。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大家都比较认可,所以在此不再论述,下面重点说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公害问题: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活动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化日益严重;(2)生态失衡问题:人类的盲目性生产活动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3)资源危机问题:现代采掘、机械、能源技术的普遍应用,在创造了较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引起了自然资源的超量消耗,使现代文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4)经济问题: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革的同时,也引起了诸如失业、破产等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5)伦理问题:新技术的应用也引起了大量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例如生育控制问题、无性繁殖问题、死亡控制问题等等。综上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一定要合理、理性的利用这把剑,争取使科技成果最大化的造福人类的同时使它的负面效应达到最小化。

20.联系实际,论述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模式。

答: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由一系列矛盾运动所推动,例如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矛盾、继承与创新的矛盾、不同理论、观点和不同学派的争论、分化与综合的矛盾、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整理的东西,挺好!!

技术转移与技术综合、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一)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1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纵向(时间轴):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的辨证统一。横向(空间轴):分化与综合两种基本趋势的辨证统一。2关于科学发展一般模式的评述:内外力结合的理论模式;指数—逻辑曲线增长论;科学知识中心转移论;带头学科更替论。3科学发展模式的探索: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二)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1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 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2技术发展一般模式的评述:1)以社会需要(通过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为动力,以新技术目的的设定为中心,由潜在技术发展为现实技术。2)生命周期模式。3)扩张模式。4)其他模式

21.简析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

答: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即全社会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奖励是科学共同体运行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但实际的科学奖励,在实现其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消极作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默顿称之谓马太效应(Matthow Effect)的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社会中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默顿,最早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便是“马太效应”。在科学共同体中也具有特殊的社会分层现象,它主要是由科学家对科学的贡献大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科学家的学术地位与科学声望的高低来决定而形成的等级体系。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就是指学术地位和科学声望高的科学家群体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成绩越来越少的现象。马太效应揭示了科学奖励制度(包括荣誉、资源等方面的分配)中一种所谓积累优势现象。

22.分析在科技工作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科技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首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而使国家繁荣富强;其次,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最后,有利于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23.论述社会制度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答:(1)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社会的经济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2)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先进的社会制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科技政策及体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实际地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教育使科学技术知识得以延续,科学技术事业得以后继有人;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的程度。(4) 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哪些趋势和特点?

答:第一,数学化趋势。科学技术的数学化,主要是指各门科学技术学科日益把数学和数学方法作为本学科从量和质两方面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工具和表达方式。首先,科学技术的数学化表现在数学向其它学科领域的广泛渗透。其次,科学技术的数学化还表现在数学方法成为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方法。再次,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是科学技术数学化的一项重要标志;第二,综合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主要趋势是综合。各门自然科学之间、各项技术之间以及科学和技术之间,在多层次、多维度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出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趋势;第三,大科学的出现。主要由国家资助的规

模巨大、拥有大量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并对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的、有大量的科技人员参与的科学技术活动,则被称为大科学。第四,三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趋势。1.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表现在各自内涵的相互融合上。 2.科研成果通过技术的中介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显著缩短,从而使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的衔接更加紧密。3.在组织形式上出现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综合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uf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