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3-05-12 12: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
周玲强
第一部分 21世纪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章 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及旅游产业地位
一、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环境背景 (一)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1、世界国际旅游总收入不断上升,其发展轨迹呈现两个明显特点:
(1)世界旅游经济在波动中增长、曲折中前进,1997、1998两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旅游收入增幅有较大下降,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给国际旅游业造成了短期的动荡,使得2003年的旅游人数和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世界旅游业逐渐进入成熟期,总体增幅呈平缓上升趋势,预计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中心将由欧美地区移至亚太地区,据2002年的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表明,欧洲和美洲地区的旅游收入出现了负增长,美洲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也出现了负增长。
表1: 世界国际旅游收入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facts/tmt.html
2、世界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增长比较平稳,世界旅游市场规模保持平稳。
表2:世界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facts/tmt.html
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图1:1995-2002年世界旅游发展趋势
3、世界旅游业发展格局多样化发展
世界旅游各层次市场发展更加平衡,主要表现在国内旅游、区域内旅游将在世界旅游市场中逐步发挥更重要作用,和洲际旅游、洲内旅游并驾。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继续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和发达国家相比,在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市场份额方面的差距将逐步缩小。
(1)地域格局(2002年)
表3: 2002年世界旅游地域格局变化表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facts/tmt.html
欧洲美洲亚太非洲中东世界
图2: 2002年世界旅游格局变化轨迹图
接待人次年均增幅较大的地区,如南亚、中东,其发展起点低,基数小。真正在世界国际旅游收入中占绝对优势、并继续对世界国际旅游收入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欧洲和美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东亚太地区的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率为5.3%,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接待人数的增长总量已经超过美洲,跃居世界第二位,这说明世界旅游经济增长的中心正进一步向东亚太地区转移,这种趋势对我国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目标前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市场格局
①重大事件和盛事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998年,西班牙由于法国世界杯足球赛和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在国际旅游接待人数上已经超过美国,由世界第三位跃升为世
界第二位。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据旅游部门预测,将带来500万人次的入境旅游者和1.2亿人次的国内旅游者。由此可见大型的奥运会、博览会和著名赛事都可成为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重要契机。
②综合国力决定了接待旅游者的人均消费,进而决定了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1999年、2000年法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均为世界第一,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却只列世界第三,位于美国与西班牙之后。原因在于美国和西班牙的综合服务水平高,能满足旅游者的多方面需求,使得访美国国际游客的人均消费远远高于其他目的地,从而决定了美国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③中国是世界国际旅游市场上排位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成为举世瞩目的“亮点”。 表4: 1990-2003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网/22-zcfg/tj.asp 4、世界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
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的预测前景,21世纪将是旅游业真正走向辉煌的世纪。旅游业的增长趋势不会减弱,世界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继续大幅度增长,旅游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体现,旅游意识深入世界人民的心中,旅游成为世界文化
的一部分,旅游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表5: 世界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1999年,2010年)
资料来源:WTTC
(二)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 1、新产业
科技不断进步,世界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增长,带动着全球旅游业也必然沿着“快车道”飞速前进。旅游产业将在本世纪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
1)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势,将更大带动国际资本的跨国、跨洲间流动,从而带动国际间人流的增多和加速,这是自发性增长。
2)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增加外汇收入和追求国际资本注入,必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国际贸易收入,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的主要方面,在这些地区的增长将非常可观。经济发达国家由于旅游业发展基础已经具备,为发展旅游业也将采取新的宣传促销手段,从而带动国际旅游业总体提高,这是能动性增长。
3)新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再增长,人类将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传统经济类型会逐步淡出,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流,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与环保天然具有耦合性,人们选择绿偶业来发展经济这一认识不会削弱,只会加强,这是必然性增长。 2、新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思想的进步,在旅游业发展中也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变化。
1) 产生新的需求总量。
经济发展必然带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许多逐步富裕起来的经济后发国家的居民,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会像发达国家居民一样,产生并增加旅游需求,旅游业成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2) 产生新的需求类型。
国际上传统的观光、度假型产品已经基本成熟并为众多的旅游者所接受,但一些新的需求,如探险旅游、体育旅游、海上旅游等新的需求类型会随着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来,并逐步增长其比重。在科学昌明、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太空旅游、深水旅游等新的旅游需求也会出现。
3) 产生新的需求质量。
在新世纪,人们追求新奇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将更突出,对旅游的心理预期有所提高。在旅游需求方面,除保证安全感外,新鲜感和心理满足感将起更大的决定作用。 3、新供给
为适应新的需求,旅游经济必然会产生新的供给。
首先是供给总量的扩大,在新需求的带动下,国际旅游接待能力会有大的发展和提高。 其次是出现新的产品类型,和新的需求类型相一致。
第三是提高供给质量以适应需求质量,特别是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将要有大的进步。
第四是供给的集团化和网络化方面发生变化,这是由规模经济的优势和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 4、新市场
在新产业、新需求、新供给的基础上,我们将面临着一个崭新的世界市场。一是世界旅游各层次市场发展更加平衡,主要表现在国内旅游、区域内旅游将在世界旅游市场中逐步发挥更重要作用,和洲际旅游、洲内旅游并驾齐驱。二是世界旅游市场区域格局继续发生变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继续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和发达国家相比,在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市场份额方面的差距将逐步缩小。 5、知识经济的创新
知识经济将是新世纪发展的主流。这是一种以知识为最基本生产发展要素的经济类型,知识、人才和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中的最主要动力。其中,知识是基础,人才是主体,而创新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业作为在下世纪必将继续发展壮大的产业,必然要与知识经济紧密结合,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发展是创新的目的和基础、创新是发展的手段和动力。特别是在面临新世纪世界总体经济特点发生变化、知识经济迎面而来的情况下,以创新求发展更显重要。
在旅游业融入知识经济求得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1)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旅游业的发展也必然要依靠科技的进步。采用新的科技手段,特别是新的信息传输手段,已经成为旅游业新发展的推动力。从长远看,旅游业采用高科技,在科技发展中受益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2)观念创新
新观念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尤为重要。作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旅游业牢固树立传统的服务观念是必要的,但还必须在观念上不断创造出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整个行业才有永久的生命力。
3)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主要指在国家、企业在优化旅游市场、提高旅游形象方面的制度新发展。好制度是发展的必要保证,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经验,以求寻找促进发展的最佳时机制。
4)管理创新
无论是建立市场的规则还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新的经济发展特征要求管理水平不断再上台阶。旅游业涉及面广、各子行业管理特点不同,在管理上应不断寻求新的管理方法,
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果。 (三)世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旅游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也不是一般的第三产业,而是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文化环境效益好的综合性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
旅游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产业。1995年,世界旅游服务贸易额为3932亿美元,约占当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2%。1997年世界旅游服务贸易额占货物贸易出口额的8%,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5%。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服务贸易额达到7903亿美元,约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0%,占世界货物贸易的7%。随着世界旅游业继续快速平稳发展,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据WTO/OMT最新预测,到2010年,全球旅游人次将突破12亿,国际旅游收入将超过1.6万亿美元。旅游产业对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旅游业显著的经济地位与解决社会就业的巨大作用已经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各国政府都把旅游产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予以考虑。
二、旅游业发展的国内环境背景 (一)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改革开放前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之后,我国旅游业挟带其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积蓄多年的需求存量,2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旅游业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发展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三个市场”相互驱动、相互补充的好局面,不断迎来旅游业发展的新高。
目前,入境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旅游方兴未艾,出境旅游稳步发展。在旅游供给全面增长的基础上,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从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的道路上,产业关联至多个领域,其综合功能全面发挥,作为增长点的特征日益显现,特别是西部旅游开发的启动,又一次迎来的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挑战和机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合作日益活跃。我国入境旅游就从位居世界第41位跃升到前五位,旅游业的地位在国内外得到空前的巩固和提高。
总结我国旅游业20余年的发展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1、在旅游业发展顺序上,选择了先入境旅游、后国内旅游、再出境旅游的超常规发展
道路;
2、在旅游业发展速度选择上,采取了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超前型发展战略; 3、在旅游业发展政策取向上,采取了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4、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政策选择上,实行了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五个一起上”),自立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的产业政策;
5、在行业管理手段上,实施了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行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6、在市场开放度的产业发展政策选择上,除严格控制旅行社行业的市场准入外,普遍采取了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一般规律
旅游经济发展是旅游产业供给因素与需求因素互相作用的过程,是两因素动态平衡的过程。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以下九方面,通过经下九方面的总结概括,可以了解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格局。 1、旅游产业功能三阶段论
①经济功能阶段,旅游业主要是创汇和增加国民收入的手段,成为拉动内外需的主要动力。
②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共同发挥阶段。旅游业除了经济价值外,还被认为在文化交流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等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能。
③注重生活质量阶段,旅游业除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外,还被当作基本生活需求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生活质量的体现。 2、旅游市场发育三阶段论
从世界旅游发展的过程来看,旅游市场的发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贵族化旅游,主要体现在上个世纪和本世纪的上半叶,旅游活动是王公贵族的专好,老百姓还未解决基本生活的满足问题。
②大众化的旅游。二战后,现代旅游开始大规模地发展。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西方社会经历了20年(1955-1975)的黄金发展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化的旅游开始产生,商品化的旅游也越来越发达。
③细分化的旅游。旅游市场的发育逐步走向细分化,主要体现为需求的个性化和旅游产品的定制化,现在发达国家的旅游产品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化。目前我国大体上处于第二阶段,就是大众化旅游开始兴起,但市场的发展程度远远不够。 3、旅游增长方式三阶段论
①自然性增长阶段。在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一种自然性增长,在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或者严格地说整个80年代,我们都是处于一个自然性增长的过程,那时还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
②竞争性增长阶段。到80年代后半期逐步转变成买方市场,这就意味着从自然性增长转向竞争性增长,进入90年代后全面进入到竞争性增长的阶段。现在不仅是国际旅游,国内旅游这几年也开始进入了竞争性增长的过程。全国各个省区市包括各个旅游城市,在国内旅游市场的促销方面形成了高潮,促销的方式不断创新,力度越来越大。不光旅游企业,旅游局的工作重点也放在国内旅游方面。
③共赢性增长阶段。即win-to-win的双赢局面。古典经济学关于囚徒的两难选择博奕模型,揭示了当竞争趋向白日化以后,竞争者增加的投入并不能带来预期的增量利润,因此,竞争各方会坐下来谈判,寻求合作的可能性,争取双赢的目标。 4、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三阶段论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察,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①高投入低产出阶段。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由于旅游需求属非基本生活需求,被人们视作奢侈的高消费,而此时社会生产和服务体系仅能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超前于国民经济,需要大量专项投资,用于构筑旅游交通专线、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景区景点设施、旅游娱乐设施等。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的数量的局限性,导致此阶段旅游业发展呈现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
②高投入高产出阶段。在旅游业发展中期,由于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动趋向大众化发展趋势,而此阶段旅游业的投入仍然处于超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状态,因此,旅游业发展呈现高投入高产出的局面。
③低投入高产出局面。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级阶段,完备的社会生产和服务体系已经形成,旅游者的多方面需求已经能借助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因此,旅游业无需专项投资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局面。 5、旅游资源开发三阶段论
从各地的发展过程和情况来看,大体经历了普遍开发、重点开发和创新开发等三个阶段: ①普遍开发阶段。旅游资源开发的第一个阶段是普遍开发,其结果是遍地开花,由于普遍开发和遍地开花,使许多资源的效益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
②重点开发阶段。重点开发的特点是规划性开发,现在全国基本上都已进入这一阶段,各地旅游规划的重视程度空前。
③创新开发阶段。从市场角度来说是竞争性开发,进入这一阶段,开发主体对项目的要求都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进入这个阶段,旅游资源开发进入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如果从需求的对应关系来说,普遍开发适应了普遍性的大众化的需求,这也是早期的需求;重点开发和规划性开发实际上是对需求的引导,是对需求更深层次的适应;第三个阶段的创新性开发和竞争性开发,实际上是创造需求,是把需求的潜在的东西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来。
6、旅游企业竞争三阶段论
①价格竞争阶段。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普遍、最直接、最基本的竞争手段,由于旅游业发展初期,竞争者的产品呈现无差异化,因此竞争只能通过价格来进行。
②质量竞争阶段。当旅游者的选择因可支配收入增加而逐渐挑剔的时候,产品的质量就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落脚点。
③文化竞争阶段 。文化竞争也就是核心能力的竞争,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龙太郎指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是特异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整合优势的竞争,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7、旅游产品开发三阶段论
①资源导向阶段。在旅游产品开发初期,由于旅游市场呈现卖方市场的格局,因此,开发者往往将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定位在资源条件上,产品开发较少或根本不考虑市场的适销对路问题。
②市场导向开发阶段。当旅游市场供需关系出现买方市场后,开发者如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就会承担滞销的风险。因此,开发者从资源导向型的极端又偏离到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甚至为了迎合部分低级趣味旅游者的不正当需求,开发出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旅游项目。
③理性开发阶段。在经历了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个阶段后,旅游产品开发者开始正确认识资源和市场两者的关系,采取了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理性开发方法。 8、旅游管理三阶段论
①重点管理阶段。当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业的调控能力较弱时,往往无法通盘考虑旅游市场的全面管理,职能将精力重点放在旅行社和饭店的管理上。
②全面管理阶段。随着旅游主管部门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的增强,行业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以食、宿、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中心的全面管理和整合的阶段。
③法制管理阶段。旅游业的管理手段更多地依靠法制化途径,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还不高,旅游法迟迟出不了台,对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秩序、提高旅游产业运行的稳定
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9、政府主导型战略发展的三阶段论
①中央重视阶段。由于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业的经济贡献主要体现在创汇上,因此,中央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要远远高于地方政府。
②地方重视阶段。当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对社会就业的促进作用为社会各界所共识以后,各级地方政府开始认识到旅游业的经济先导作用的意义,对旅游业发展开始加以重视。
③共同重视阶段。当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经济、文化、环境的认识达到全面和准确以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对旅游业发展给与高度的重视,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
(三)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1、我国旅游业将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转变的目标;
2、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将实现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变; 3、西部大开发中,旅游项目已列入优势产业项目;
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拉动内需的需要,我国将制订并实施国民旅游计划;
5、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方式出现新的变化,生态化、个性化趋势日渐突出,休闲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将逐渐兴起,散客旅游比重不断增长;
6、出境旅游市场崛起,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境旅游将进一步增长。 (四)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自从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我国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后,全国目前已经有28个省、市、自治区明确将旅游产业定位在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详见表6)。
表6:各省市区旅游业的产业定位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 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 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 支柱产业 新的经济增长点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 / 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 支柱产业13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子的加快,假日休闲经济的繁荣,全国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旅游产业发展大好形势。2003年,我国旅游总收入34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11.2%,因为受到了非典疫情的影响,但是旅游总体的发展趋势良好。2002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分列世界第5位,确立了亚洲旅游大国的地位。国家旅游局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其增加值占GDP的3.04%,旅游产业将朝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迈进,我国将成为世界的旅游强国。
国际旅游业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之一。2003年,我国国际旅游业创汇174亿美元,占当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7.3%,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详见表7),2003年我国经常帐户中服务贸易的国际收支呈现85.73亿美元的逆差,而旅游业则取得了22.19亿美元的顺差,成为平衡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的最重要的支点。
表7:2003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帐户——服务贸易项目平衡简表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3、旅游产业的几项经济指标
从确立旅游支柱产业地位的角度来说,确立和形成一个多功能多目标旅游产业经济指标
体系非常重要。这种多功能多目标体系的形成能把旅游的作用比较完全地体现出来。多种功能的全面发挥能全面拉动经济增长;多个目标的共同追求能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当功能重心转移时,目标体系也逐步转换。以下是三个主要的产业经济指标:
(1)总收入指标。这是一个首要指标。它指旅游业要达到支柱产业其一年的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现在,旅游发展初步规划的目标是到2010年这一比重达到8%,估计实际很可能超过8%。这就意味着在今后10年中平均每年的比重值至少增长0.4个百分点。
(2)就业指标。2003年,据统计我国旅游业就业人数是3890万人。规划发展目标是未来的10年内,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4500万-5000万人次。下一步,在扩大就业功能上,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要远远超出于其它行业,也会超出于旅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3)财政指标。1999年2月,财政部专门召开了“旅游与财政——新的财源增长点”的研讨会。既要算加法也要算减法。算加法是旅游对财政的直接贡献,从目前来看,大体测算1998年全国旅游业对各级财政的直接贡献是400亿元。从减法的角度来说,即要看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在总体发展过程中,旅游对财政的贡献大体上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富民不富国;第二个阶段是富民富地方;第三个阶段是富民又富国。如果旅游的总收入能占到GDP的10%,在财政上大体上也能体现出10%来,这应该是同比例的。
(4)还有旅游业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总值的比例、旅游业外汇收入相当于对外贸易额的比例、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等。
第二章 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一、长三角区位条件和在全国的经济文化地位 (一)长三角经济文化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下游,地处长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其沿海、依江、临湖,南北居中的良好区位条件。隋唐以来该地区一直是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该地区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教育发达,经济繁荣,科技先进,人才辈出,历来有“智力与经济密集地区”的美誉。
本世纪60年代初,著名的法国地理学家J·戈的曼在论述当时世界上六个大城市群时就包括了长江三角洲的“沪-宁-杭”地区。根据学术界公认的区域范围,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14个大中城市: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舟山市。在该地区近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发育完善、级配完整的城市群,其中包括巨大城市一个(上海);特大城市三个(南京、杭州、宁波);大城市三个(无锡、苏州、常州);中等城市七个;小城市二十余个。
长三角区域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配套体系完整,机械、汽车、钢铁、石化、轻纺、建材、电力、电子通信、医药等均在全国占较大比重;农业是全国的高产稳产区,粮、油、棉等主要农产品产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达,全区平均发展水平已占其GDP的三成,沪宁杭等城市的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GDP的45%,尤其是商业、金融、贸易、信息、房地产及旅游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另外,该区域的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要尽快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 、“三个中心”的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后,为该区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增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浦东整体开发为重要契机,上海在加速现代化、国际化、主题化建设进程的同时,对其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必将极大地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而反过来上海要实现全国经济的龙头和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目标,必须得到其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有力支持,在上海区域辐射的四个圈层结构中,长江三角洲处于核心地位。
加拿大克雷澳德咨询公司的专家爱得华·莱曼指出,长江三角洲已经具备了曾经在美国东海岸(从波士顿经纽约到华盛顿)和日本(从东京经大阪到神户)的连绵不断的都市群所形成的条件,其经济将上升到较高的形式。国外的一些经济界、企业界、金融界人士都一致认为,按目前的发展势头,长江三角洲在21世纪将跃为第六个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国发展
成为世界级一流经济强国的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二)长三角经济文化地位评价
评价长三角在全国的经济文化地位,我们选用了区域旅游投资环境评价体系和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两个评价体系。这两个评价体系能很好的说明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及它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综合吸引力。从供给的角度,通过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突出其自身的优势;从需求和动态的角度,通过长三角地区旅游投资环境的评价,体现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潜力与前景。
区域旅游投资环境评价体系
1、区域旅游投资环境
投资是指经济基础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旅游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旅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称。某一地区的旅游投资环境,实际上就是一个包含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自然条件在内的区域综合系统。在区域系统中,对投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的结构与阶段,旅游产业发展具备的条件与潜力,如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基础设施设备条件,人力资源条件等,这决定着区域对资本的吸引力以及对各类资本吸引差异。 2、区域旅游投资环境内容 (1)经济环境指标
这是投资环境中最根本的组成要素。它主要包括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水平、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以及财务环境等七个子要素。
①地区经济发展总水平。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出量。通常以地区GDP和人均GDP衡量。同时还包括地区的物价水平。
②经济增长。指一个地区特定时期经济总量的增长水平。
③产业结构。从投资环境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结构,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判断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与协调,二是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④技术条件。它指受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产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技术素养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决定一个地区接受、消化新技术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力资本指标。
⑤市场环境。受资地区的市场结构及市场规模是决定市场环境的主要因素,也是投资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市场规模是指地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量,它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国民
经济发展总水平;个人及家庭可支配收入和人口规模。市场规模可分为潜在市场规模和现实市场规模。区域市场结构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资料市场之间的比例,以及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内部结构。其中前者由地区在GDP使用额中资本形成总额与最终消费的比例所决定;生产资料市场结构由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决定;消费资料市场结构由人民生活水平及消费结构所决定,尤其是处于不同消费阶层的人口数量及其比例。
⑥基础设施,它包括能源、交通、通讯、邮电、给排水、医疗保健等作为产业活动和人民生活基础条件的公共服务系统。这些都属于区域旅游投资的硬环境。
下面用表格与数据来说明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文化在全国所处的地位。 表8:三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长三角区域三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都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率,显示了该地区的发展潜力。此外,浙江、江苏二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赶超上海增长指数,说明江苏和浙江是长三角地区最具有经济活力的部分。
表9:三省市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长三角区域三省市中,上海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并驾齐驱,超起过了第一产业,从数据上看,三省市均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而第三产业正在赶超第二产业。
表10:三省市最终消费及构成(2003年)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长三角区域三省市最终消费基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表11:居民消费水平(2003年)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长三角区域三省市居民消费水平较高,远超过全国居民的平均水平。城镇居民的消费绝对值要大于农村居民,说明国内消费的主要市场来自城镇居民。
表12:三省市按三产业分的年底从业人员数(2003年)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上表数据表明,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数非常少,而其他两省的从业人员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正在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正在增加,说明这几个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表13:三省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3年) 单位:(元)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省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和浙江省在娱乐教育和文化上的支出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了这几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另外,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三省市的恩格尔系数非常小,表明人均生活水平比较高。
表14:三省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按来源分的纯收入(2003年) 单位:(元)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省市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他们将是开展区间旅游的最佳市场。浙江省与上海的收入较江苏更高,因此出游率也较江苏要高。
表15:三省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3年) 单位:(元)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省市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按来源分的纯收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区域农村改革,民营经济发达有紧密的关系。如浙江省的经济发展由70%左右来自乡镇企业的成功经营。
表16:三省市城市设施水平(2003
年)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正在阅读: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05-12
舒蕾洗发水消费者行为分析01-08
我的减肥之路作文500字07-01
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试卷03-16
12#层81216面规程05-12
唠叨的老妈作文300字07-05
打印机及发票设置08-27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 图文07-10
假如给我三天自由时间作文550字07-10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长江三角洲
- 研究报告
- 区域
- 合作
- 发展
- 旅游
- 年中考物理复习讲教案(人教版全册)
- 驾驶员入职考试试题
- 未来MSCI中国《br-》未来恒生高股息率《br-》未来沪深三百《br-》未来沪深三百-R 2017 中期业绩
- 工商局述职述廉主持词
- 五五班读书节活动总结
- 第3章 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 重庆会展业市场调
- 骨科手术机器人之电磁定位系统王小静任家峪胡超李貌
- 2014新海实验中学历史试卷
- 实况足球经理2013攻略 进攻篇
- 大学心理委员竞选演讲稿
- 两面针非经常性损益
- 安利的理念与企业文化
- 2013年盖佳幼儿园亲子运动会方案
- 2014--2015年度最新改版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2011年预算工员培训(第一章-第九章)
- 阅读试题-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 组织供应运输售后服务方案
- 2020建造师继续教育练习题及答案
- SL 302-2004 水坠坝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