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货币需求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更新时间:2023-12-08 04: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授课题目 授课方式 第十章 货币需求 讲授 课次 课时安排 第10次-第11次 第10教学周-第11教学周,共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熟悉货币需求的概念 2.熟悉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重点掌握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精髓。 3.了解各种货币需求理论模型及其特点、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等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 1.重点: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难点: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1.需求 乃是一种既有购买意愿,而同时又有支付能力的经济行为。 2.货币需求 是指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其财富中能够并且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的那部分数量。 货币需求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持有货币的意愿 二是持有货币的能力 即货币需求是需求欲望与需求能力的统一 即货币需求是一种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 3.货币需求量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需要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功能的数量。 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经济条件下,决定一国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怎样。

教法提示: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 讲授法 1

二、货币需求的种类 1.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家庭或企业)在一个时点上对货币有能力的意愿持有量 从宏观经济主体运行的角度进行界定,讨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等),整个社会应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功能。 二者关系:从数量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2.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不考虑物价变动时的货币需要量。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货币需求量,一般用货币的购买力来衡量。 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公众的收入状况 (Y) 收入水平——通常货币需求与收入量成正比。 原因是:第一,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只是其总财富的一部分,收入的数量通常决定着总财富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第二,收入的数量往往决定着支出的数量。 收入间隔时间——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货币需求与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成正比。 收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大,公众对货币需求也随之增加。 (二)市场利率(r) 大多数情况下,其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决定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息可看作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影响资产选择——影响有价证券的价格,进而影响公众的货币需求。 (三)信用的发达程度(Cr)

2

通常信用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成反比。 信用制度越健全→对货币需求↓ 信用制度越落后→对货币需求↑ 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着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数量,影响着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转化程度。 (五)物价水平(P)、商品可供量(Q)、货币流通速度(V) 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与物价水平、商品可供量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M?PQV(六)公众的偏好(Pr)和预期(E) 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 ;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 预期物价上涨→货币需求↓; 预期物价下降→货币需求↑。 预期投资利润率上升→货币需求↓; 预期投资利润率下降→货币需求↑ 预期市场利率上升,则货币需求↓ ;预期市场利率下降,则货币需求↑。 四、货币需求的测量(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的测量与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是构造货币需求函数,并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以此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社会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货币需求函数通常是一种多元函数,即含有多个自变量。 其一般形式为: ?M?f?Y,r,Cr,Cp,P,Q,V,Pr,E?

3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研究商品价格同货币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它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它仅仅起到了方便交换的作用。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古典货币数量说) 经济理论被分为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两部分。 (一)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市场机制能使经济均衡发展,失业只是“摩擦性”和“自愿的”,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货币的唯一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数量的增加必然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货币是外生变量) (二)货币面纱论(“货币中性”):货币是覆盖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不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只影响名义变量。 二、近代的货币数量论 现金交易说(费雪交易方程式)、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 1.现金交易说——费雪交易方程式 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把货币数量规定为“一定时期内用以交易的货币数量”,注重货币流通速度。 代表人物:干末尔和费雪 一般认为,欧文?费雪1911年《货币的购买力》中提出的交易方程式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标志。在书中他提出著名的现金交易方程式——费雪交易方程式。 (1)现金交易说的主要内容 MV=PY

4

费雪认为:在货币经济条件下,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与商品交换,因此一定时期内商品的交易总额等于货币的支付总额。 虽然费雪并未直接从货币需求的角度解释其交易方程式,但结合其思想,仍然可以推导出货币需求的方程。 由于费雪认为,货币需求完全是交易的需求,不需要作为贮藏手段,因此与利率无关;再考虑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假设,货币存款M等于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Md,因此可以用Md代替上式中的M。则有: Md?PYV这就是由交易方程式导出的货币需求函数,这说明,仅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v和名义国民收入PY又因为v是常数,则货币需求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由于该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故称为“现金交易说”。 例子:某国2015年的GDP价值量为15亿元,2015年这段时间单位货币被转手10次,问2015年内需要多少的货币量才能把2015年的GDP购买下来: Md=(1/10)×15亿=1.5亿元 (2)交易方程式的不足之处在于: 片面的只把货币看做交易媒介,忽视了货币的其他职能 商品交易并不全部都是通过货币来进行 把影响V的因素仅仅归结为交易制度和技术条件,从而得出V不变的结论与实际不符。现实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由于受到价值储藏问题和社会生产问题的影响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 ④认为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与现实不符 2.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Cambridge equation 又叫“余额方程式”,1917年,由英国剑桥学派代表A.C.庇古提出。 其理论根据是A.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 分析的出发点:马歇尔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需求与交易水平正相关,即交易的商品和服务越多,对货币的需求也越高,这与费雪的观点一样;但是,他们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具有价值储藏职能,从微观主体的持币角度看,个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u6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