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考古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6-20 18: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 严文明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陈星灿:《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早期研究》3-15 赵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的研究》19-34 靳桂云:《中国史前环境考古学研究》,35-40 张弛《史前聚落与房屋的研究》,41-58 魏峻:《中国史前埋葬习俗的研究》59-68 严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69-78 张弛:《新石器时代石器的研究》81-91 赵辉:《史前制陶工艺的研究》92-101 张弛:《中国农业起源的研究》102-111 李水城:《中国史前彩陶的研究》102-125 韩康信:《新石器时代骨骼人类学研究》126-137 朱乃诚:《史前宗教遗存和习俗研究》138-152 袁靖:《史前贝丘遗址研究》,153-167 袁靖:《新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168-174 杨亚长:《老官台文化研究》177-186 赵春青:《裴李岗文化研究》187-195 韩建业:《仰韶文化研究》196-207 石兴邦:《半坡遗址发掘记事》208-218 张江凯:《大汶口文化研究》219-234 郭大顺:《红山文化研究》235-258 刘军:《河姆渡文化研究》259-270 王明达:《良渚文化研究》271-284 高广仁:《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287-298

赵辉:《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299-315 田广金、郭素新:《岱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16-329 魏坚:《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30-346 李水城:《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47-363 张绪球、刘德银:《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64-386 何介钧:《湖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87-396 曾骐、杨耀林:《华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97-412 王仁湘:《西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413-432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大事记(1901-1999)433-456

颜 訚:《从人类学上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的关系》,《考古》1965第10

期,第513~516页。

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文物》1986年

第8期。 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1期。 张光直:《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1999年。

朱乃诚:《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新发现与新思考》,《东南文化》,1999年3期。

朱乃诚:《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58--72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 钱耀鹏:《资源、技术与史前居住方式的演变——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华南

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7-169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 吕烈丹:《史前工具研究的若干问题》,《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

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82-297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 贺刚:《中国史前艺术神器的初步考察——《中国史前神器》纲要》,载何介钧主编《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12月。 安志敏:《关于我国若干原始文化年代的讨论》,《考古》1972年1期 李仰松:《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工具试探》,《考古》1980年6期 陈星灿:《关于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考古》1990年2期 李永宪等:《我国史前时期的人体装饰品》,《考古》1990年3期

尹达:《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研究工作》,《考古》1955年2期

安志敏:《细石器文化》,《考古》1957年2期 王思礼等:《对“黄河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不分布与分期”一文的意见(三篇)》,《考古》1958年2期 惠元:《偶谈船形壶和细颈瓶》,《考古》1959年6期 梁钊韬:《我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和年代探讨》,《考古》1959年9期 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1959年10期 石兴邦:《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上的若干问题》,《考古》1959年10期 佟柱臣:《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历史的几个特征》,《考古》1960年5期 吴汝祚:《甘青地区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关系》,《考古》1961年1期 王珍:《略谈船形壶》,《考古》1961年1期 马承源:《略谈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关系》,《考古》1961年7期 吴汝祚:《从墓葬发掘来看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考古》1961年12期 李仰松:《对我国酿酒起源的探讨》,《考古》1962年1期 方扬:《仰韶文化合葬习俗的几点补充解释》,《考古》1962年3期 许顺湛:《“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考古》1962年5期 杨建芳:《仰韶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1962年5期 王珍:《略论仰韶文化的群婚和对偶婚》,《考古》1962年7期 杨建芳:《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社会了吗》,《考古》1962年11期

周庆基:对《“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社会》一文的意见,《考古》1962年11期 杨子范等:《试谈龙山文化》,《考古》1963年7期 尹达:《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考古》1963年11期 唐云明:《关于龙山文化的一些问题的讨论》,《考古》1964年1期 方扬:《我国酿酒当始于龙山文化》,《考古》1964年2期

李衍垣:《关于“仰韶文化”的讨论综述》,《考古》1964年7期 饶惠元:《略谈对于粤赣地区几处新石器遗址的认识》,《考古》1965年10期 安志敏:《略谈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问题》,《考古》1972年6期 佟柱臣:《从考古材料试探我国的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考古》1975年4期 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976年6期 夏之乾:《对仰韶文化多人合葬墓的一点看法》,《考古》1976年6期 严文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发现》,《考古》1979年1期

安志敏:《略论三十年来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1979年5期

安志敏:《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1981年3期 佟柱臣:《仰韶、龙山文化的工具使用痕迹和力学上的研究》,《考古》1982年6期 严文明:《我国古代的陶支脚》,《考古》1982年6期 安志敏:《略论华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考古》1984年10期 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考古》1989年4期 朱乃诚:《史前墓葬分期排序研究方法的考察》,《考古》1991年3期 张星德:《红山文化分期初探》,《考古》1991年8期 高蒙河:《史前器座初探》,《考古》1993年1期

任式楠:《公元前五千年前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考古》1995年1期 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考古》1997年9期 吴耀利:《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陶三足器初论》,《考古》1997年3期 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1期 任式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9期

任式楠:《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考古》2000年11期 陈洪波:《鲁豫皖古文化区的聚落分布与环境变迁》,《考古》2007年2期 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研究》,《考古》2007年4期 李新伟:《再论史前时期的弃室居葬》,《考古》2007年5期 裴安平:《史前聚落的群聚形态研究》,《考古》2007年8期 罗二虎:《论中国古代的系绳陶刀》,《考古》2007年12期 赵宾福:《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生业方式研究》,《考古》2007年11期

陈洪梅:《甘青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二次扰乱葬辨析》,《考古》2006年1期 杨建华:《从聚落布局看史前宗教功能的演变》,《考古》2005年8期 王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考古》2004年1期 朱乃诚:《中国陶器的起源》,《考古》2004年6期 钱耀鹏:《略论磨制石器的起源及其基本类型》,《考古》2004年12期 王仁湘:《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考古》2003年6期 张强禄:《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考古》2002年1期 孔德安:《浅谈我国新石器时代绿松石器及制作工艺》,《考古》2002年5期 高去寻:《黄河下游的屈肢葬问题》,《田野考古报告》第2册 刘燿:《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田野考古报告》第2册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田野考古报告》第7册 尹达:《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田野考古报告》第9册 佟柱臣:《黄河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分布与分期》,《考古学报》1957年2期 安志敏:《古代的糙陶面具》,《考古学报》1957年4期 贾兰坡:《关于中国猿人的骨器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3期 裴文中:《关于猿人骨器问题的说明和意见》,《考古学报》1960年2期 杨建芳:《略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分期》,《考古学报》1962年1期 李纯一:《原始时代和商代的陶埙》,《考古学报》1964年1期 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1期 严文明:《论庙底沟仰韶文化的分期》,《考古学报》1965年2期

佟柱臣:《试论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含有细石器的诸文化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4期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1期 高广仁:《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4期

汪宁生:《中国考古发现中的“大房子”》,《考古学报》1983年3期 安志敏:《我国西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报》1987年2期 安志敏:《中国的史前农业》,《考古学报》1988年4期 高天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鼓辨析》,《考古学报》1991年2期 高天麟:《黄河流域龙山时代陶鬲研究》,《考古学报》1996年4期

戴向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之演变》,《考古学报》1998年4期 袁靖:《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考古学报》1999年1期

陈星灿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

年2期 韩建业:《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

2期

井中伟:《蛋形瓮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4期

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性别构成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4期 金则恭:《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考古学集刊》第4集 李绍连:《试论中原和江汉两地区新石器山东文化的关系》,《考古学集刊》第4集 孔德安:《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考古学集刊》第12集 辛怡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口问题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4集 罗二虎:《中国古代系绳石刀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4集 谢端琚等:《黄河上游史前陶器符号与图像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6集

任式楠:《长江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交流》,《庆祝苏秉奇考古五十年论文集》,文物出版

社,1989年 梁启超:《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重华月刊》,1931年5月1期 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简史》,《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傅斯年:《考古学新方法》,《傅斯年选集》,天津人们出版社,1996年 俞伟超:《中国早期的“模制法”制陶术》,《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严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3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科学出版社,1960年。 尤仁德:《 红山文化鸟兽纹玉珮研究》,《考古与文物》,1994年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tm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