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苏州中考化学复习专题《探究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02 20: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探究题》

解读·探究题型

探究题是中考必考题型,具有情境新、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难度大等特点。常围绕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探究环节设置问题。 突破·探究题型

题型一 物质成分和性质的探究 方法点拨

此类试题常考查初中化学中重要物质的性质,立足性质、探究成分。解答有关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题时,一是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去判断物质的成分;二是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的量。 典例引路

例1 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证明有水生成。 (2)同学们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 (填化学式)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2】

(3)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

(4)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5)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6)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 【拓展应用】

(7)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条即可)。

(8)若蜡烛(CxH4y)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1)验证可燃物燃烧是否有水生成的方法是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小液滴生成。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交流讨论】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当其发生不完全燃烧时可生成炭黑。

(3)为防止生成的炭黑与氧化铜反应,干扰实验,需放置一团棉花阻挡生成的炭黑与氧化铜接触。

(4)若先撤蜡烛,空气会进入玻璃管,使炽热的铜被氧化成氧化铜,故应先熄灭酒精灯,待玻璃管的温度冷却至室温,再熄灭蜡烛。

(5)要使可燃物充分燃烧可以采用增大氧气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措施。

点燃

(6)根据蜡烛燃烧的生成物,可知化学方程式为CxH4y +(x+y)O2===2yH2O+xCO2。 【答案】(1)烧杯内壁有水雾 (2)CO2 炭黑

(3)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发生反应

(4)先撤酒精灯,待玻璃管的温度冷却至室温后,再撤蜡烛 (5)提供充足的氧气(或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点燃

(6) CxH4y +(x+y)O2===2yH2O+xCO2

例2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此时,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作出猜想】

I.溶质可能是CaCl2与Ca( OH ) 2 Ⅱ.溶质可能是CaC12 Ⅲ.溶质可能是CaCl2与HCl

【查阅资料】CaC12溶液呈中性 【实验设计】

①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

②小华想用碳酸钠溶液来验证后两种猜想,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步骤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交流反思】

为确定猜想Ⅲ正确,下列几种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猜想Ⅱ正确 猜想Ⅲ正确 酞试液不变色。于是排除了猜想I,你认为排除猜想I的理由是 。

A.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B.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粉冒气泡

C.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涂抹在pH试纸上,测得溶液的pH<7 D.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解析】(1)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可知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1=CaC12+2H2O。

(2)【实验设计】①氢氧化钙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可以排除;②若溶液中只有氯化钙,滴加碳酸钠溶液会立刻生成白色沉淀;若溶液中含有氯化钙和氯化氢,滴加碳酸钠溶液时会先与HCl反应、产生无色气体,HCl反应完后,再滴加碳酸钠,才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交流反思】为确定猜想Ⅲ正确,也就是验证溶液呈酸性,可以用石蕊、锌、pH试纸,但不能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无论溶液中是否有HC1,滴加硝酸银溶液时,都会有沉淀生成。

【答案】(1) Ca ( OH ) 2 + 2HC1 ===CaCl2 + 2H2O

(2)【实验设计】①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而猜想A的溶液呈碱性,所以可以排除②生成白色沉淀先有气泡产生,后产生白色沉淀 【交流反思】D

题型二 实验设计与创新的探究 方法点拨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审清题意、了解整个实验过程,明晰实验方案设计原则,以实验目的为主线,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题。 典例引路

例3 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1) 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步骤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实验现象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稀硫酸过量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 。

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 ,实验现象及结论是 。

【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十H2 SO4===Na2 SO4 +2H2O。

(2)除硫酸外,硫酸钠也能和BaC1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滴加氯化钡溶液不能证明硫酸是否过量,方案一不正确;石蕊溶液在酸性溶液中能变红色,从而能判断硫酸过量,故方案二正确;活泼金属(或碳酸盐)与硫酸反应生成气体、氧化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黄色溶液,所以可选择加入锌、碳酸钠、氧化铁等试剂,判断稀硫酸是否过量。 【答案】(1)红 2NaOH十H2 SO4===Na2 SO4 +2H2O

(2)方案二NaOH和H2 SO4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也能和BaC1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锌粒 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答案合理均可)

例4 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创新实验是“火龙生字”。在成果展示现场,某同学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先在白纸上书写“火”字,晾干后白纸上出现硝酸钾晶体(见图1)。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硝酸钾晶体,就会观察到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燃烧并迅速蔓延,留下“火”字的黑色痕迹(见图2) 。

在场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如下研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附有硝酸钾的白纸更容易燃烧?

【查阅资料】硝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亚硝酸钾(KNO2)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 【猜想与假设】对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四位同学有如下猜测: 甲:二氧化氮;乙:氮气;丙:氧气;丁:氢气

同学丙指出不可能是二氧化氮、氢气,理由分别是 、 。 【进行实验】其他同学设计了实验对同学丙的猜想进行了验证,他们的操作方法是 。

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同学丙的猜想正确。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释与结论】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更容易燃烧的原因是 。 【反思与评价】为什么要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书写文字?

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溶解度/g 20 31.6 40 63.9 60 110 80 169 100 246 你对上述问题的解释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猜想与假设】二氧化氮不是单质,不符合题意;硝酸钾中不含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生成氢气。

【进行实验】证明氧气的方法:加热硝酸钾,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

是氧气;综上所述,可知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NO3===2KNO2+O2↑。

【解释与结论】解答此问,应抓住关健字“更容易”,从而可推知其原因是氧气浓度增大的结果。

【反思与评价】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要使白纸上有较多硝酸钾,就需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 【答案】【猜想与假设】二氧化氮不是单质 硝酸钾中不含有氢元素

【进行实验】将少量硝酸钾晶体放在试管中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2KNO3===2KNO2+O2↑ 【解释与结论】硝酸钾晶体受热分解生成氧气,使写过字的白纸附近氧气的浓度增大 【反思与评价】温度越高,硝酸钾的溶解度较大,用热饱和溶液书写文字能使白纸上附着更多的硝酸钾晶体

题型三 定量实验的探究 方法点拨

此类试题常涉及测定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反应中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等。解题时,应围绕实验目的,明确所需数据测定的方法或手段;还要考虑实验中的干扰因素,以及减小误差、优化设计的方法。 典例引路

例5 某校学习小组准备探究气体的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提出问题】

如何利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与稀盐酸反应来测定生成CO2的质量和体积,并处理数据。

【实验设计】通过下列两个实验分别测定CO2的质量和体积:

【分析与表达】

(1)上述两个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实验I中,将小烧杯中的所有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判断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3)实验Ⅱ中,先连接好装置,再 (填操作名称),然后装好药品,最后将10 mL稀盐酸快速推入烧瓶中。若稀盐酸是缓慢推入的,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记录与处理】

(4)已知实验I反应前的总质量〔m(大烧杯+石灰石粉末)+m(小烧杯+稀盐酸)〕,要计算生成CO2的质量,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 (填字母)。

A. m(小烧杯) B. m(大烧杯) C. m(大烧杯十反应后剩余物)

(5)实验Ⅱ的实验记录如下(表中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 1 2 85.0 3 88.0 4 89.0 5 89.5 6 89.8 7 89.9 8 90.0 9 90.0 10 90.0 注射器读数/mL 60.0 ①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 mL,理由是 。

②根据你的认识,在坐标图中绘制出0~10 min生成CO2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反思与评价】

(6)经过分析,你认为实验I的优点是 。实验Ⅱ的优点是 。

【解析】(1)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 +2HC1===CaC12+CO2 ↑ +H2O 。 (2) 判断石灰石中CaCO3是否完全反应的方法是加入最后一次稀盐酸,观察石灰石表面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无气泡,则证明碳酸钙完全反应。

(3)制取气体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好药品后,若缓慢推入稀盐酸,则会出现因二氧化碳的产生而导致烧瓶内气压增大,稀盐酸难以完全推入烧瓶中或仪器连接处脱落的现象。 (4)根据差量法的原理,可知要计算生成CO2的质量,还需要的数据是m(小烧杯)和m(大烧杯十反应后剩余物) 。

(5)①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从第8分钟后气体的体积不再变化,又因为稀盐酸占10 mL,所以可推知第1分钟生成CO2的体积是50 mL,第2分钟是75 mL,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80 mL;②用描点法即可画出生成CO2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6)实验I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而实验Ⅱ的优点是在密闭体系内反应更加环保,现象更加直观。 【答案】(1) CaCO3 +2HC1===CaC12+CO2 ↑ +H2O

(2)最后一次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烧瓶内气压增大,稀盐酸难以完全推入烧瓶中或仪器连接处脱落 (4)AC

(5)①80原稀盐酸占有10 mL体积 ②

(6)实验操作简单(或便于读数) 在密闭体系内反应更加环保,现象更加直观

例6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呼吸面具的制氧原理产生了好奇心,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呼吸面具中制取氧气的主要原料是固体过氧化钠(Na2O2 ),过氧化钠分别能和二氧化碳、水反应,都能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 2H2O===4NaOH + O2↑; 2Na2O2+2CO2===2Na2CO3+ O2。

为测定呼吸面具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该小组的同学在 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开展探 究,并得出正确结论。

已知装置B中盛有饱和NaHCO3溶液(NaHCO3不与CO2反应),碱石灰是由固体NaOH和CaO组成的混合物。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反应所需试剂均足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装置A的作用是 。 (2)不用装置E取代装置C的理由是 。

(3)装置D中过氧化钠样品的质量为mg,装置D在反应前后质量分别为n1g和n2g,若样品中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化学反应,则样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

【解析】(1)仪器a是锥形瓶,装置A是气体发生装置,用于制取二氧化碳。 (2)碱石灰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导致没有二氧化碳进入D。

(3)设过氧化钠质量为x。

2Na2O2+2CO2===2Na2CO3+ O2 反应前后变化量

156

56

x (n2?n1)g 则

156(n2?n1)g15656,解得x? ?56x(n2?n1)g156(n2?n1)g1950(n2?n1)56 样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mg7m【答案】(1)锥形瓶 制备CO2 (2)碱石灰会吸收CO2 (3)

1950(n2?n1)%

7m【针对练习】

1.(2015扬州)一定条件下,CO与MgSO4反应会生成三种氧化物,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该反应。已知SO2、CO2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仪器a的名称是 ,CaC2O4中C的化合价是 。

(2)装里A中CaC2O4分解会生成一种气体和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的盐,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时观察到装置C中紫红色褪去、装置E中溶液变浑浊,则在C和E中反应的气体分别是 、 。

(4)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里D的作用是 。 (5)该装置的明显不足之处是 。

2. (2015南京)小明在做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 【查阅资料】

(1)6H2SO4(浓)+2Fe ===Fe2( SO4) 3+6H2O+3SO2↑。 (2) 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

【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可能有二氧化硫。

【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中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

请帮助小明完成下表: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A中硫酸浓度 98% 45 % 25% B中品红溶液 稍有褪色 实验现象 D中品红溶液 不褪色 不褪色 不褪色 爆鸣实验 无爆鸣声 有爆鸣声 A中生成气体成分 只有SO2 只有H2

【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溶液浓度达到足够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 【交流反思】

(1)写出实验三中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实验二中发生爆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一中C装置的作用是 。

【拓展延伸】小明又将A装置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改进,试分析:增加的导管下端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 ,该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

学们对气体成分产生兴趣。

【查阅资料】CuO和NH3加热时发生反应:2NH3+3CuO===N2+3Cu+3H2O 【猜想】猜想一:气体是CO2; 猜想二:气体是NH3;

3.将(NH4)2 SO4和Na2 CO3两种溶液充分混合加热,发现有气泡产生且闻到刺激性气味。同

猜想三:气体是NH3和CO2。

【讨论】(1)猜想一肯定不正确,理由是 。 (2)因Na2CO3溶液呈 (填“酸”或“碱”)性,故有NH3产生。 【探究】为确定气体成分,设计如下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

(4)B中观察到 ,证明含有NH3 。

(5)(NH4) 2SO4和Na2CO3两种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若B装置连同固体质量减轻4. 8 g,则C装置增加的质量为 。 【反思】(7)实验测得装置C增加的质量大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 。 (8)氨气也是污染物,在C装置后连接右图装置, 以吸收尾气中未参加反应的氨气。干燥管的作 用是 (填序号)。

① 防止氨气逸出 ②防止液体倒吸 ③防止盐酸挥发

4.( 2014黔东南)学习了CO2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查阅资料发现Mg能在CO2中燃烧:

点燃

2Mg+ CO2 ==== 2MgO+C,所以镁着火不能用CO2来灭火,但没有找到有关Na能否与CO2反应的介绍。于是同学们展开了钠着火能否用CO2来灭火的探究。

【提出猜想】钠能发生类似于CO2与镁的反应,可能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将燃着的钠伸入装有CO2的集气瓶中,钠能在集气瓶中继续燃烧。 【查阅资料】

①Na2O是白色固体,能与CO2反应生成Na2CO3,也能与H2 O反应生成NaOH ; ②Ba(OH)2溶于水而BaCO3不溶于水; ③Na2 CO3的存在会干扰NaOH的检测。

基于以上资料,同学们认为钠在CO2中燃烧的产物情况有所 不同,并对产物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I. Na2O、C; Ⅱ. , C; Ⅲ. NaOH、C; Ⅳ. Na2O、Na2CO3、C 通过理论分析.猜想 (填序号)肯定错误.理由是 。 【验证猜想】

步骤 (1) 实验操作 将产物溶于适量水中 主要实验现象 部分溶解,试管底部结论(燃烧产物判断) 燃烧产物中肯定有C

(3)实验后,取少量A中固体,加入稀盐酸,观察到 ,证明其中含CO2。

有黑色固体 (2) 取少量(1)所得上层溶液,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取少量(2)所得上层清液,加入 溶液 燃烧产物中肯定有Na2CO3 燃烧产物中肯定有 (3) 有蓝色沉淀生成 在步骤(2)中BaCl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至过量?其原因是 。 【结论】猜想 (填序号)是正确的。

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向烧杯中加入变质的氢氧化钙固体和一定量的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固体全溶解。他们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I.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CaC12、 Ca ( OH ) 2和HCl; 猜想二: CaC12和 Ca ( OH ) 2; 猜想三: (填化学式); 猜想四: CaC12和HC1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一定不成立。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加入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 。结论: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加入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 。结论:猜想三不成立,猜想四成立。 【反思与拓展】

(1)氢氧化钙固体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液体直接进入下水道,会污染环境。要处理烧杯内的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1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 。 Ⅱ.取l0g烧杯中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溶质 质量分数为5. 3%的碳酸钠溶液,同时充分搅拌。 测得溶液pH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 如图所示。

(1) 由图可知,当碳酸钠溶液质量加 到 g时,溶液中盐酸恰好反应完。

(2)原烧杯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 6.(2015厦门)有关NaOH与CO2反应的探究。

探究一:检验NaOH固体样品露置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的成分。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显碱性;KCl溶液、BaC12溶液显中性;BaCO3难溶于水。 (1)检验样品是否变质。检验样品成分中是否含碳酸根的实验方法(操作、现象及结

论): 。

(2)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实验操作:取样品加水溶解,先加过量的 (填编号,下同),再滴加 。

A.盐酸 B. KC1溶液 C. BaC12溶液 D. Ba(OH) 2溶液 E.酚酞试液 探究二:用NaOH溶液测定空气中酸性气体(CO2、SO2)的体积分数。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向细玻璃管内注入少量水,形 成一段水柱;经检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已知细玻璃管单 位长度的容积为0. 1 mL·cm,水柱的质量忽略不计。 【操作步骤】保持外界条件不变,完成以下操作: ①将40 mL浓NaOH溶液迅速倒入烧瓶内,立即塞紧 橡皮塞,并在细玻璃管上标记水柱底部的位置; ②观察并测量得出水柱缓慢向下移动的距离为2. 0 cm ;

-1

③实验结束后,根据①中的标记,测得该标记以下细玻璃管及烧瓶的总容积为340 mL。 (3)检查如图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

(4)仅根据本次测量数据,该气体样品中酸性气体的体积分数为 (精确到0. 000 01) 。 (5)在上述操作步骤②中,若装置温度略有升高,实验结果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7. (2015黄冈)王老师在某工厂废水处理池中提取一瓶含有AgNO3 、Cu ( NO3) 2和Al (NO3) 3

的工业废水样品带回实验室。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甲和滤渣乙。请你和你的化学小组完成以下探究(不考虑杂质干扰)。 【提出问题】滤渣乙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认为滤渣乙是银,小东认为滤渣乙是银和铜,小华认为滤渣乙是银、铜和铝,你认为滤渣乙还可能是 。

【交流讨论】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小华的猜想错误,理由是 。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滤渣乙的成分,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滤渣乙可能是 滤渣乙一定是 实验1:取滤渣乙加入盐酸 无气体产生 实验2:取滤液甲加入 无蓝色沉淀 【反思交流】通过交流,大家认为在滤液甲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 ,也能得出实验1的结论。

8.研究性学习小组甲对教材实验结论“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的红色沉淀是氧化亚铜(Cu2O)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红色沉淀不一定全是氧化亚铜。为了确定红色沉淀的成分,开展了如下研究:

【提出猜想】红色沉淀可能是①Cu2O ,②Cu2O和Cu

【查阅资料】①氧化亚铜能与酸反应,得到+2价的铜盐和单质铜; ②在空气中灼烧氧化亚铜生成氧化铜;

【设计实验】研究性学习小组甲设计出三种方案来验证猜想。

方案1:取该红色沉淀加入稀盐酸中,观察溶液是否变蓝; 方案2:取该红色沉淀溶于足量的稀硫酸中,观察是否有残渣; 方案3:称取红色沉淀ag,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至完全变黑,并

在干燥器里冷却,再称重,反复多次直到固体恒重,称得质量为bg,分析a、b关系。 (l)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检验葡萄

糖用的新制氢氧化铜由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根据查阅资料,写出氧化亚铜与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 。

研究性学习小组甲设计的三种方案,你认为合理的方案是 。 研究性学习小组乙设计新的探究方案探究红色沉淀成分,装置如图1所示。

已知①2NH3+3Cu2O===N2+6Cu+3H2O;②浓氨水与固体CaO接触,会逸出大最氨气,碱石

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可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方案如下: ①连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准确称取28. 8克的红色沉淀于玻璃管中;

③A处先发生反应,通一段时间氨气后称量D质量为108. 3克; ④加热装置C;

⑤待D中恒重为111. 9克时,停止加热,继续通氨气直到装置C完全冷却。 (3)A处为用浓氨水与固体CaO接触,以产生稳定持续的氨气,则A处的发生装里应选图2的 (填“甲”“乙”或“丙”)。

(4)B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加热前先通氨气的目的除了消除掉原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具有一个作用为 。

停止加热,继续通氨气除了让生成的铜充分冷却,还有的一个作用为 。 (5)为防止未反应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E处可以连接的装置为(液体均为稀硫酸,从下列

选项中选择) 。

(6)红色沉淀的成分为 (通过计算说明)。

(7)有同学认为利用此实验装置还可以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不过还需要测出一

个数据,你认为要测出的数据为 (填字母)。

A.实验所消耗的氨气质量 B. B中干燥管中增加的质量 C.完全反应后玻璃管中固体质量

9. (2015巴中)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整理药品时,发现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未塞瓶塞,且试剂瓶口周围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怀疑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查阅资料】氯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小王、小李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并加以实验。

小王 小李 实验步 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 实验现象 溶液的pH>7 A 结论 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1)小李同学认为小王同学的结论不科学,其理由是 。

(2)小李同学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A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张同学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只是部分变质。为确定小张同学的猜想,应该对小李同学的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向试管中加入 的氯化钡溶液,再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来检验该溶液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4)小王同学在测定溶液PH实验中,由于紧张先将pH试纸润湿后再去测氢氧化钠溶液的pH,你认为他测出该溶液的pH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反思】

(5)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应用】

(6)要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你认为还可使用与小李实验所加试剂不同类别的试剂是 (填一种试剂即可,用化学式填写)。

(7)若要除去上述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应加入适量的 (填化学式)溶液。 10.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见右图), 其气密性良好。若要使B中尖

嘴导管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和 液体可能是( ) A.硝酸铵和水 B.氯化钠和水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铜和稀盐酸

11.小兵同学利用棉签设计了如图实验,a处滴浓氨水,b处滴酚酞溶液,过一会他观察到b处的棉花变红,a处的棉花不变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氨水的pH大于7 C.所有分子的运动速率相等

D.该实验药品用量少并能有效防止氨气逸出

12. (2014嘉兴)在按书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装置内的氧气低于一定含量时,红磷就不再与氧气反应,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有老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所示。在一容器中倒入刚拆封的“暖宝宝”黑色粉末。再在上面放足量的白磷,迅速扣上烧杯,随后白磷自燃,利用这一装置可更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此同学们做出了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该粉末可能是木炭粉; 猜想二:该粉末可能是铁粉。

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有同学认为猜想一肯定是错误的,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2)通过实验证明加入的黑色粉末是铁粉。加入铁粉后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原因是 。

13. ( 2015安徽)为比较相同浓度的FeC13溶液和CuSO4溶液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请写出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定性研究】

(2)如图甲,可通过观察 来定性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 【定量研究】

(3)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要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的 。

【深入研究】

(4)在FeC1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起催化作用呢? 猜想1:铁离子(Fe3+)起催化作用; 猜想2: 起催化作用; 猜想3: 起催化作用; ……

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14.某小组设计了从某工厂管道烟泥(含炭黑、Cu、Zn和S)回收Cu的实验方案:

(1)操作①②③依次为下图中的 (填字母) 。

(2)操作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操作③会产生一种大气污染物,它的大量排放会造成 。 (4)流程中Ⅰ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流程Ⅱ加入的金属X是当今世界上产量最高用途最广泛的金属,X是 。 15. (2014广东)某兴趣小组在做完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后,进行了如图的探究。

【猜想】把氧化铜还原成铜的物质是:I.石墨;Ⅱ. 。 【实验】用天平称量1. 5 g氧化铜粉末,直接用铝箔纸包裹。

按上述操作步骤实验,黑色粉末 ,那么猜想Ⅱ(不成立。

【结论】石墨棒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改进】把石墨棒换成铝粉重复上述操作,又获成功。那么称取等量的铝粉并进行同样的操作,其目的是 。改进后的实验证明,金属铝与铜活动性顺序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如果使用复印机的“碳粉”代替石墨棒还原氧化铜,效果更好。联想在空气中灼烧的铁丝不能燃烧,而铁粉能燃烧,其原因是 。

16. ( 2015郴州)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标签如图)。

他们提出可能是Na2SO4、NaHCO3 、Na2CO3溶液中的一种,于是决定对这瓶溶液进行实验探究。查阅资料:三种物质溶液在常温下的pH如下表:

(1)小新同学认为该溶液不可能是 , 理由是 。 (2)标签破损的原因: 。

(3)为确定其成分,小新同学设计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 过滤,向滤渣滴加稀盐酸 现象 ① ② 结论 则该溶液是Na2CO3溶液 (4)小芳认为可以设计更简单的实验方案,该方案是 。 (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17.蛇纹石矿可以看做由MgO、Fe2O3、Al2O3、SiO2组成。由蛇纹石制取碱式碳酸镁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1)蛇纹石加盐酸溶解后,溶液里除了Mg2+外,还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 (2)进行I操作时,控制溶液pH=6~7(有关氢氧化物沉淀的pH见下表),沉淀物A中含有 。该操作中Ca(OH)2不能过量,若Ca(OH)2过量,溶液pH会升高,可能导致 溶解, 会沉淀析出。 氢氧化物 Fe( OH)3 溶液pH 开始沉淀 2.3 沉淀完全 3.4 沉淀开始溶解 沉淀不溶 沉淀完全溶解 沉淀不溶 Al( OH)3 Mg(OH)2 3.3 8.6 5.2 11.1 7.8 沉淀不溶 12.8 沉淀不溶 (3)物质循环使用,能节约资源。上述实验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4)确定产品碱式碳酸镁〔mMgCO3·nMg (OH) 2·xH2O〕的组成。某同学组装仪器如图所示:

资料查询: MgCO3、Mg (OH) 2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实验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剩余的固体质量为2.0g, D处浓H2SO4增重0.9 g,E处碱石灰增

重1.76 g,A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 在实验中要持续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通过计算可得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为4MgCO3·Mg( OH)2·4H2O。若将F装置去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m值 (镇“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x值 。

18. ( 2015盐城)实验室中有一瓶长期使用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探究。

【发现问题】该样品中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NaOH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NaHCO3;

②BaCl2溶液呈中性,Ba ( OH ) 2是可溶性碱;③ CO2在饱和的NaHCO3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提出猜想】猜想Ⅰ : NaOH 猜想II : Na2CO3 猜想III : NaOH和Na2 CO3

【设计实验】

【收集证据】

(l)若现象A是有气泡产生,则X溶液为 ,则 (填“猜想I”“猜想Ⅱ”或“猜想Ⅲ”)不成立。

(2)若X溶液为BaC12溶液,现象A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测定其pH,当pH 7(填“>”“<”或“=”),则证明猜想Ⅲ成立。

【定量分析】确定部分变质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步骤如下:①按图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准确称取该样品1. 0 g,放入烧瓶内;

③打开活塞,滴加30. 0%的稀硫酸至过量,关闭活塞; ④反应结束后,量筒内液体的读数为55. 0 mL. (已知:室温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6g·L)

(1)B装置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饱和NaHCO3溶液如果用水代替,则所测CO2体积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计算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实验反思】有同学指出,上述三种猜想并不全面,请再提出一种猜想 。 19. (2014镇江)“鱼浮灵”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x Na2CO3· y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兴趣小组对其进行以下探究: 【性质探究】

(l)取少量“鱼浮灵”于试管中加水,有持续细小气泡缓慢放出;向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

粉末,产生大量气泡。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木条 ,说明有O2生成。 (2)取实验(1)中上层清液,测得溶液pH>7;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将产

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浑浊现象,说明有 生成。 结论:过碳酸钠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化学性质。 【工业制备】(如图)

溶物将过碳酸钠粒子包裹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浊液中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 。

(5)操作Ⅱ中洗涤晶体的试剂最好选用 (填字母)。

(3)稳定剂的作用是 ;稳定剂中MgCl2和Na2SiO3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一种难

-1

A.饱和NaCl溶液 B.水 C.异丙醇 D.稀盐酸 (6)根据如表数据,你认为上述制备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是 ℃。 温度范围/℃ 活性氧含量/% 5~10 10~15 13.94 14.02 85.78 15~20 15.05 88.38 20 ~ 25 14.46 83.01 “鱼浮灵”的产率/% 85.49 注:活性氧含量是指产品中能转化为O2的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组成测定】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产品中活性氧含量测定和过碳酸钠(x Na2CO3· yH2O2)组成的测定(杂质对测定无影响)。

【查阅资料】①“鱼浮灵”中活性氧含量≥13. 0%是一等品,≥10.5%是合格品。 ②过碳酸钠能与酸反应放出CO2和O2

(7)实验前先缓慢通N2一段时间,加热铜网至红热后,再缓慢滴入过量稀硫酸,直至A中样品完全反应;继续缓慢通N2,其目的是 。

(8)若先滴入稀硫酸,后加热铜网,会导致x:y的值 (填“偏大”或“偏小”)。 (9)装置B的作用是 (填序号)。

①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②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 (10)实验测得C装置中铜网增重1. 2 g, D装置增重2. 2 g,

该产品中活性氧含量为 %;属于 (填“一等品”或“合格品”);

x:y= 。

20. (2015泉州)为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瓶久置

出现变质硬化的氢氧化钙固体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检验硬化的氢氧化钙样品是否完全变质。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钙变质的原因: 。

(2)检验氢氧化钙样品是否完全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取氢氧化钙样品少量,研细后加适量蒸馏水充分混合后静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该样品还含有氢氧化钙 【探究活动二】测定样品中含有的变质固体(以下用R表示)的质量分数。取3克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钙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气体不溶于植物油),从而计算出样品中R的质量,便可求出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如图1所示。

(3)将稀盐酸滴入样品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一段时间后,当观察到 (填实验现象),才停止滴加稀盐酸。 (4)实验中量筒的作用是 。

(5)实验结束后,量筒内进入水的体积如图2所示,其读数为 mL。已知在该实验条件下,生成气体的密度为2g·L,通过计算,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为 。 (6)上述图1所示实验装置和相关试剂,用来实验测定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是比较粗略的,

请简要说明测定数据存在误差的原因: (写一个)。

【参考答案】

△ 1. (1)酒精灯 +3 (2) CaC2O4===CaCO3 + CO↑

高温

(3)SO2 CO2 (4)CO+MgSO4 === MgO+SO2+CO2 除去二氧化硫,防止对二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 (5)没有进行尾气处理

解析:(2)根据CaC2O4中所含元素种类,可推知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的盐应为碳酸钙; (3)二氧化硫能与高锰酸钾反应,使溶液颜色褪去,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CO和Mg SO4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4)C0和Mg SO4反应生成三种氧化 物,除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一氧化物为氧化镁,故化学方

高温

程式为CO+MgSO4 === MgO+SO2+CO2;由于二氧化硫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为防止其干扰二氧化碳的检验,故需用装置D吸收二氧化硫。

2.【实验探究】实验一:褪色 实验二:有SO2和H2 实验三:不褪色 有爆鸣声

点燃

【交流反思】(1) Fe+H2SO4===FeSO4+H2↑ 2H2+O2 ==== 2H2O (2)除去二氧化硫 【拓展延伸】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 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液体倒吸

解析【:实验探究】实验一中产生二氧化硫,故可看到B中品红褪色;根据实验二中现象“品红褪色、有爆鸣声”,可知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和氢气;根据实验三的结论“只有氢气”,可知B中品红不褪色、有爆鸣声。【交流反思】(2)根据实验目的,用E收集气体并进行爆鸣实验,故需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 3. (1)CO2无刺激性气味 (2)碱 (3)有气泡产生

(4)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5) (NH4) 2SO4 +Na2CO3===Na2SO4+H2O+CO2↑+2NH3↑ (6)5.4 g (7)装置C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8)②

解析:(1)二氧化碳是无味的气体,不符合题中现象。(2)铵盐能与碱性的物质反应产生氨气,

-1

故填“碱”。(4)根据资料中信息,可知实验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即可判断有氨气存在。(5)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硫酸铵与碳酸钠反应时产生了氨气、二氧化碳,再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还能得到硫酸钠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 (NH4) 2SO4 +Na2CO3===Na2SO4+H2O+CO2↑+2NH3↑。

(6)B装置减轻的质量4. 8 g应为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由此可知生成的水的质量为 4.8 g?(

16?100%)=5.4 g。 18 (7)C装置右端与大气相通,导致空气中部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从而增大了水的测定值。

(8)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时会导致容器内压强降低,为防止倒吸,故在吸收氨气时,应连接干燥管。

点燃

4.【提出猜想】 4Na+CO2===2Na2O+C Na2CO3 Ⅲ NaOH中有氢元素而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Ⅲ错误 【验证猜想】(2)有白色沉淀生成 (3)CuSO4(或CuCl2 ) Na2O 完全除去Na2CO3,以免Na2 CO3干扰NaOH的检验 【结论】Ⅳ

解析: 【提出猜想】根据“钠能发生类似于CO2与镁的反应”,即可推知生成物为氧化钠

点燃

和碳,化学方程式为4Na+CO2===2Na2O+C。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题中信息,可推知反应后产物还可能为碳酸钠。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Ⅲ错误。 【验证猜想】根据步骤(2)的结论,可知滴入氯化钡溶液时会有白色沉淀产生。根据步骤(3)中现象,可知滴加的试剂是含有铜离子的盐溶液;由于氧化钠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便可得出燃烧产物中含有氧化钠的结论。碳酸钠的存在会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故需用氯化钡溶液检验并除去碳酸钠。

5. I.【作出猜想】CaC12 猜想一【进行实验】溶液呈无色 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沉淀产生 【反思与拓展】(1) Ca( OH )2+CO2===CaCO3↓+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CaCO3 ) Ⅱ . (1) 10 (2) 11.1%

解析:I.【作出猜想】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也要考虑反应物的量,故填氯化钙;由于氢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二者不能共存,故猜想一错误。【进行实验】因为猜想二不正确,故滴入酚酞试液时,溶液不变红色;向溶液中滴入碳酸钠溶液,若猜想三成立会立刻产生沉淀,若猜想四成立先有气体、后产生沉淀,根据题中结论,故填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 【反思与拓展】(1)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故化学方程式为Ca( OH )2+CO2===CaCO3↓+H2O。 (2)该实验的目的是要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HCl,实验中选用的药品的量为过量,根据除杂“不增不减”的原理,故应选用石灰石。Ⅱ.(1)当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将呈中性,根据图像可知此时碳酸钠溶液质量 为10 g。 (2)根据图像分析可知,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30g―10g=20 g,则碳酸钠的质量为20 g×5. 3%=1. 06 g, 设氯化钙的质量为x,则

Na2CO3+CaCl2=== CaCO3↓+2NaC1

106 111

1. 06 g x x=1. 11 g

原烧杯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106111? 1.06gx1.11g× 100%=11. 1% 10g6. (1)取少量该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样品成分中含碳醉根 (2)C E (3)将图中装置直立于桌面一段时间后,如果水柱位置不发生移动,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 0. 005 88 (5)偏小

解析:探究一:(1)依据碳酸盐检验的方法,即可知道该实验的方案为:取少量该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样品成分中含碳酸根。(2)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即需要检验样品中是否有氢氧化钠,由于碳酸钠的存在会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所以需要先除去碳酸钠,根据以上目的,应先加过量的氯化钡,再滴加酚酞试液。探究二:(3)向玻璃管中加少量水,连接装置(如题图所示),静置一段时间,若水柱位置不发生移动,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4)水柱下降2. 0 cm,说明被吸收的酸性气体的体积为2 mL,所以该气体样品中酸性气体的体积分数为

2mL=0.005 88 (5)温度升高会使气体体积膨胀,导致体积减少比实际小,故实验

340mL结果偏小。

7. 【作出猜想】银、铜和锌 【交流讨论】锌不和硝酸铝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实验1:银或银和铜 实验2:氢氧化钠 银和铜 【反思交流】无明显现象

解析:【作出猜想】向溶液中加入锌粉,依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反应结束后,再与硝酸铜反应,故可推知当锌粉过量时,滤渣乙还可能是银、铜、锌。 【交流讨论】锌的活动性比铝弱,滤渣中不能有铝,所以小华的猜想错误。

【实验探究】根据实验1中现象,可知滤渣中没有锌,可能是银或铜和银;根据实验2中现象,可知加入的试剂应为碱溶液,同时可推知滤液中没有铜离子剩余,从而得出滤渣乙一定是铜和银的结论。 【反思交流】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在滤液甲中加入稀盐酸,当观察到无明显现象,也能得出实验1的结论。 8.(1)C6 H 12 O6 有机物 2NaOH+ CuSO4===Na2 SO4+Cu(OH)2↓

(2) Cu2O+ H2SO4===Cu+CuSO4 + H2O 方案3 (3)丙 (4)除去水蒸气 防止红色固体加热时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让生成的水蒸气被完全吸收 (5)bef (6)氧化亚铜(计算过程见解析) (7)C 解析:(2)“氧化亚铜能与酸反应,得到+2价的铜盐和单

质铜”,由此可知化学方程式为Cu2O+ H2SO4===Cu+CuSO4 + H2O ;将Cu2O或Cu2O和Cu的混合物与稀盐酸反应,溶液均变蓝,方案1不合理;将Cu2O或Cu2O和Cu的混合物与

稀硫酸反应后,均有固体铜剩余,方案2不合理;将Cu2O或Cu2O和Cu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均变成氧化铜,但增重比例不同,方案3合理。

(3)根据“产生稳定持续的氨气”,结合反应物的状态及条件,故应选丙。(4)若氨气中含有水蒸气,将会影响氨气与氧化亚铜反应生成水的测定,故需要用碱石灰吸收氨气中水蒸气;加热前先通氨气能排出装置内空气,防止加热红色固体时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停止加热,继续通氨气能让生成的水蒸气被完全吸收。(5)由于氨气与稀硫酸反应时会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减小,为避免溶液倒吸,故应选择bef 。( 6 )反应中生成水的质量=111. 9 g―108. 3 g= 3. 6 g,设参加反应的Cu2O的质量为x,则

2NH3+3Cu2O===N2+6Cu+3H2O

432 54 x 3. 6 g

x=28.8 g

故红色沉淀的成分为氧化亚铜。(7)反应前后玻璃管中固体质量的变化量就是氧化亚铜中氧元素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氧元素质量与水中氧元素质量相等,用水的质量3. 6 g减去氧元素质量可得氢元素质量,故选C。 9. (1)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其pH也大于7

(2)有白色沉淀产生BaC12+Na2CO3===BaCO3↓+2NaC1

(3)过量 (4)偏小 (5) BaC12+Na2CO3===BaCO3↓+2NaC1 (6) HCl[或 Ca(OH)2] (7)Ca(OH)2

解析:(1)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其溶液pH也大于7,故小王同学的结论不科学。

(2)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故填“有白色沉淀产生”,化学方程式为BaC12+Na2CO3===BaCO3↓+2NaC1

(3)要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必先除去碳酸钠,故需要加入过量的氯化钡。 (4)将pH试纸润湿后再去测溶液的酸碱性,会使溶液碱性减弱,pH偏小。 (5)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故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6)碳酸钠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能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可选HCl或Ca(OH)2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7)根据除杂原理,应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除去碳酸钠。 10. C 11. C

12. (1)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影响实验结果 (2)铁粉能进一步和烧杯中的氧气反应

解析:(1)木炭粉和氧气燃烧后产物是气体,影响实验结果,故猜想、一错误。

(2)根据题意,红磷燃烧不能完全消耗容器中氧气,而铁粉生锈时能与氧气反应,使容器中氧气进一步减少,故加入铁粉后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催化剂

43254? x3.6g13. (1) 2H2O2 ===== 2H2 O+O2↑ (2)产生气体的多少(或产生气体的快慢等) (3)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再松开手活塞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或者将分液漏斗加满水后,放入大童的水进入锥形瓶里,若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则

装置气密性良好) 时间 (4)氯离子(C1) 水分子(H2O)

实验操作 分别取同温度同体积同浓度的H2O2溶液于2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质量的FeC13和NaCl,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 加入FeCl3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快,加入NaCl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慢。证明是Fe3+起作用 ? 解析:(2)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可根据反应速率的快慢,比较催化剂的效果。

(3)催化效果越好,则反应速率越快,收集等体积的氧气所需要的时间越短,故可以通过比较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来比较催化效果。

(4)氯化铁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故依次填氯离子、水分子;检验是否是铁离子所起的催化作用,可以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通过对比实验排除干扰。

14. (1)CBA (2)引流 (3)酸雨 (4 ) CuO+H2 SO4===CuSO4+H2O (5)Fe

高温

15.【猜想】铝箔 【实验】不变红 【结论】2CuO+C ===2Cu+CO2↑

高温

【改进】对比实验(或拉制变量法)度 A1大于Cu 2A1+3CuO===Al2O3 +3Cu 【拓展】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影响反应速率(或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大) 解析:【猜想】根据实验中的药品,可知还原氧化铜的物质还可能为铝箔。 【实验】根据“猜想Ⅱ不成立”的结论,故此空应填黑色粉末不变红。

高温

【结论】石墨的组成元素是碳,故化学方程式为2CuO+C===2Cu+CO2↑

【改进】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对比实验,可以排除实验干扰。铝能把氧化铜中的铜置

高温

换出来,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铜,化学方程式为2A1 + 3CuO=== Al2O3+3Cu 【拓展】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铁粉能燃烧,说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影响反应速率(或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大)。

16.(1) NaHCO3 NaHCO3的化学式中Na的右下角没有2 (2)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3)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产生气泡

(4)用试管取少量无色溶液,加入酚酞,若溶液变红,则原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17.(1) Fe3+、 A13+ (2)氢氧化铁、氢氧化铝 Al(OH)3 Mg(OH)2 (3)CO2 (4)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能被驱赶出来,被浓硫酸和碱石灰完全吸收 偏大 偏大

解析:(1)MgO、Fe2O3 、 Al2 O3和HCl反应,分别生成MgCl2 、 FeCl3、AlC13,而SiO2不与盐酸反应,以沉淀的形式除去,故溶液中还含Fe2+、Al3+;(2)根据题干中沉淀形成的pH可知,当溶液pH=6~7时,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会沉淀析出;若Ca(OH )2过量,溶液

pH变大,当pH大于7. 8时,氢氧化铝沉淀开始溶解,到达8. 6时,氢氧化镁沉淀析出;(3)从图可知,步骤Ⅱ中二氧化碳是反应物,碱式碳酸镁分解又得到CO2,由此可知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O2;(4)为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故需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能被D、E装置吸收,故应持续通入空气;去掉F后,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会被D、E吸收,导致水和二氧化碳测定值偏大,m、x值偏大。

18. 【收集证据】(1)稀盐酸 猜想I (2) BaC12 +Na2 CO3===BaCO3↓+2NaC1 > 【定量分析】(1)没有 偏小 (2)0.2(计算过程见解析) 【实验反思】NaOH、Na2CO3、NaHCO3

解析: 【收集证据】(1)现象A有气泡产生,结合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性质,可知X溶液为酸(知稀盐酸),猜想I中不含碳酸钠,不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故不成立。(2)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 +Na2CO3===BaCO3↓+2NaC1,

猜想Ⅲ中含有的氢氧化钠不能与氯化钡发生反应,故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呈碱性,pH>7。【定量分析】(1)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很小、容器的体积不大,故不会对结果产生大 的影响;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若用水代替,则所测CO2体积偏小。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是x,则

Na2 CO3 +H2 SO4=Na2SO4+H2 O+CO2↑ 106 44

x 55×10?3L×1. 6 g/L

10644? x=0. 212 g x55?10?3L????g/L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0.212g≈0. 20 1g19. (1)复燃 (2)CO2 (3)防止H2O2分解(或防止过碳酸钠分解)

MgCl2十Na2SiO3===MgSiO3↓十2NaC1

(4)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或减少过碳酸钠的溶解或提高产率等) (5)C (6)15~20 (7)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8)偏大 (9)① ② (10)12 合格品 2:3

解析:(3)为防止H2O2分解(或防止过碳酸钠分解)而失效,故需加入稳定剂。

(4)操作I为过滤,由此可知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使其析出。 (5)为防止过碳酸钠溶解而损耗,所以操作Ⅱ中洗涤晶体最好选用异丙醇。 (7)为使实验后装置中的剩余气体全部被吸收,故需继续通氮气。

(8)若先滴入稀硫酸,后加热铜网,部分氧气不能被吸收,导致过氧化氢测定值偏小,碳酸钠测定值偏大,即x:y的值偏大。

(10)C装置中铜网增重 1. 2 g,说明氧气的质量为1. 2 g,则氧气质量占样品的百分数为

1.2g×100%=12%,故属于合格品。 10.0g设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 H2O2~O2↑ 68 32 x 1. 2 g

D装置增重2. 2 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2. 2 g,设碳酸钠质量为y

Na2CO3 ~ CO2

106 44

y 2. 2 g

根据过碳酸钠化学式xNa2 CO3·yH2O2,可得: 106x:34y=5. 3 g:2. 55 g, x : y=2 : 3 20.(1) CO2+Ca(OH) 2===CaCO3↓+H2O

(2)实验步骤: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1~2滴无色酚酞试液(或其他合理答案) 实验现象:溶液变成红色(或其他合理答案)

(3) CaCO3+2HC1===CaC12 +H2 O+CO2↑ 无气泡产生

(4)根据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或其他合理答案) (5) 165.0 25%

(6)无法考虑盐酸加入后烧瓶内物质所占体积的变化对测定数据产生的影响(或其他合理

答案)

解析:(2)根据氢氧化钙能与酚酞试液、二氧化碳、碳酸钠溶液等反应的性质,即可检验氢 氧化钙是否存在。 (3)欲测定碳酸钙质量,必须将碳酸钙完全消耗,当容器中无气泡产 生时,才能表示碳酸钙已经被盐酸完全消耗。

(4)采用等量代换的原理,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收集二氧化碳的体积。

(5)读数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因此读数为165.0 mL,因此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 33 g,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则碳酸钙的质量为3x g,

CaCO3+2HC1===CaC12 +H2 O+CO2↑ 100 44 3x g 0.33 g x=25%

(6)滴入的盐酸也会占据容器内体积,导致排出的水偏多。

6832? x=2. 55 g x1.2g10644? y=5.3 g y2.2g10044? 3xg0.33g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td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