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地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5 20: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区概述

1.1.1矿井位置,范围:

祁东煤矿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祁县镇,西寺坡镇和固镇县湖沟区境内,东以33勘探线与龙王庙勘探区毗邻;西以F22断层与淮北矿业集团祁南煤矿分界;南起二叠系山西组10煤层露头;北至32煤层—800米水平地面投影线为界,东西长约9km,南北宽约3.5—5km,矿井面积35.427平方米。

地理坐标: 东经117°02′49″-117°10′18″

北纬33°22′45″-33°26′53″

主井坐标: X=3700390.000 Y=39508540.000 副井坐标: X=3700420.000 Y=39508455.000 回风井坐标: X=3697737.000 Y=39508870.00

1.1.2交通条件:

京沪铁路、宿—固公路从本区东北通过,宿—蚌公路206国道经由井田西侧,矿井专用公路6.5公里与206国道相连,青(疃)—芦(岭)矿区铁路从井田北通过,矿井专用铁路线807公里连接青芦线,浍河从井田西南部穿过,流经本井田约10km,常年通航,交通十分便利。

1.1.3 地形地貌:

本井田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地面标高+17.02—+22.89m左右,一般在+21.00m,井田西北、东北地势略比东南高。 1.1.4 矿区交通位置图:

本矿井交通极为便利,京沪铁路从本区东北通过,北距宿州站约20公里,东距芦岭站1.5公里;206国道宿(州)蚌(埠)段从本区西侧通过,公路通徐州、阜阳、淮北、蚌埠等地;矿井内有淮河支流

第 1 页

浍河通过,乘船可进入淮河和洪泽湖。 1.1.5 工农业生产情况:

村庄和人口稠密,浍河是区内最大地表水体,也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由于浍河沿岸的煤矿长期把未经净化的差并含有大量煤粉及其他杂质的地下水)排到河内后,造成了河废水(矿化度高、硬度大、水质水严重污染,使河水变质,无法饮用。 1.1.6 矿区气候:

年平均温度:14—15摄氏度,最高40.2摄氏度;最低—20.6摄氏度

年平均降雨量:1260mm,最大降雨量1420mm,

最大风速18m/s,春季多东北风,夏季多东—东南风,冬季多北—西北风

冻结期一般自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

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 1.2.1井田地质构造:

图1-1 宿县矿区构造纲要示意图

第 2 页

1.2.1.1井田的地形:

祁东煤矿位于淮北煤田宿县矿区宿南向斜内。宿南向斜的大地构造位置属徐淮隆起的徐宿坳陷区的南部,其主体构造表现为向斜断块形态,故宿南向斜为一由掀斜块段控制而东翼又为后期逆冲构造切割的不完整向斜,向斜轴向近南北,东翼受西寺坡逆冲断层由东向西推覆挤压影响,浅部地层倾角较大,并发育有一系列逆断层;西翼构造较为简单,地层倾角较平缓,断层稀少(图1-1)。

宿南向斜东南部中生代岩浆岩活动较为强烈,侵入层位主要为6、7、8、9、10煤层,其中对10号煤层影响较大。从向斜东南部到西北部,从下部煤层到中部煤层,岩浆侵入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1.2.1.2 井田的勘探程度:

祁东煤矿位于宿南向斜的东南端,属宿南向斜的东南翼,其构造形态基本为一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为10-15度左右的单斜构造,

并在其上发育有次一级褶曲和断层。

地质精查阶段在区内查出褶曲2个、断层15条(不含龙王庙勘探区内的F16和F20)。地震补勘阶段在补勘范围内查出褶曲一个,组合断层45条,其中落差5m以下的为22条。本次在原地质精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建井地质资料,对地震补勘所组合的断层进行了充分研究,考虑到二维数字地震的分辨能力和测线网度的限制,对地震所发现的落差小于5m的小断层一般未予组合利用,对落差较大的断层在确认存在断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组合,全区共查出褶曲2个,断层20条。查出的褶曲为魏庙断层以南的马湾向斜及魏庙断层以北浅部的圩东背斜。在查出的20条断层中,按断层性质分:正断层13条,逆断层7条。按断层落差分:落差大于或等于50m以上的断层7条,落差在50~30m之间的断层3条,落差30~20m之间的断层3条,落差在20~10m之间的断层6条,落差在10~5m之间的断层1条。按断层走向分:走向北东或北北东的断层9条,走向北西的断层5条,走向近南北的断层4条,走向近东西的断层2条。 1.2.2 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石炭系暂未作勘探对象。二叠系含

第 3 页

煤地层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其总厚大于788米,共含煤10~30余层,其中可采者有14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5.15米。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本组下界为石炭系太原组一灰之顶,其间为整合接触,上界为铝质泥岩下砂岩之底。地层厚度为100~135米,平均124米。含11、(不可采)10(可采)两个煤层。其岩性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下部(11煤下)以深灰-灰黑色粉砂岩为主,局部地段夹灰色细砂岩;中部(11~10煤间)以粉砂岩和砂泥岩互层为主,上部(10煤以上)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

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本组下界为铝质泥岩下分界砂岩之底,与山西组呈整合接触,上界为K3砂岩之底。地层厚度为205~245米,平均234米。含4、6、7、8、9五个煤组十余层煤,可采者为60、61、62、63、71、72、81、82、9计九层。岩性由泥岩、粉砂岩、砂岩、煤层和铝质泥岩组成。砂岩多集中于63~9煤间和4煤上;该组底界“分界砂岩”位于铝质泥岩下10~28米,平均13米左右,但该层砂岩在本区不稳定、不甚发育,常被泥岩和粉砂岩代替。铝质泥岩位于9煤层下3~21米,平均8米左右,岩性为浅乳灰白色,杂有紫色、绿色、黄色花斑,具鲕状结构,富含铝土,为本区煤岩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层。

3.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下界为K3砂岩之底,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上界不清,地层厚度大于400米。含1、2、3三个煤层组,其中可采者为1、22、23、32四层。本组由粉砂岩、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下部(3煤下)由砂岩、杂色泥岩、煤层组成,砂岩为白色-灰白色,细~中颗粒,底部砂岩成份单一,石英含量可高达90%以上;泥岩为灰色杂有大量紫色花斑,含分布不均的菱铁鲕粒和铝土质。中下部(3~2煤间)以紫色和灰色泥岩为主,砂岩层较少,常在3煤层顶板附近发育有厚层中细砂岩。中上部(2~1煤间)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间夹砂岩。上部(1煤上)以粉砂岩和砂岩为主,夹泥岩。 1.2.3 岩浆侵入活动和岩溶塌陷现象:

第 4 页

1.2.3.1 岩浆岩的侵入层位及侵入范围

中生代岩浆活动在本区较为强烈,呈似层状侵入煤层中,主要侵入层位为山西组10煤层,其次为下石盒子组9、8煤层,7、6煤层仅见个别岩浆岩侵入点。从下部的10煤层到上部的6煤层,岩浆侵入活动有逐渐减弱趋势。岩浆岩的岩性较单一,以基性云煌岩为主,少数为正长斑岩和辉石正长岩。

1.2.3.2 岩浆岩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

岩浆岩的侵入,破坏了煤层的原生状态,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岩浆岩的侵入,破坏了煤层的结构和稳定性,甚至完全被吞蚀,降低了煤层的稳定性。

(2) 煤层被岩浆岩穿插,出现分叉、合并,使煤层夹矸增多,结构变复杂,使煤层可采性大大降低。

(3) 由于岩浆接触变质作用,侵入煤层时,煤变质为天然焦或无烟煤,造成煤类分布混杂,降低了煤的工业利用价值。 1.2.4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矿区内的最大地表水体是浍河,它从本矿南部穿过,河水自西北流向东南。浍河属淮河支流,为季节性河流,河床蜿延曲折,宽50~150m,深3~5m,两岸有人工河堤,每年7~9月为雨季,一般流量5~10m3/s,枯水季节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干旱严重季节甚至断流。历史上浍河最高洪水位为24.5m,据近几年水文资料记载,1984年丰水期最高洪水位祁县闸上游达20.75m,下游达20.70m。1978年枯水期最低水位祁县闸上、下游河干,1973年至1985年平均水位祁县闸上游水位标高17.72m,下游16.07m。历年最大流量:1965年临涣865m/s,1954年固镇1340m/s;历年最小流量:临涣、固镇均为零;历年平均流量:1973年至1985年临涣7.85m3/s,固镇23.2m3/s。自1968年12月新汴河挖成后,区内再也没有发生洪水灾害,目前地表水对煤矿开采和矿区建设没有危害。 2.含隔水层特征

(一)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组)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及其区域水文地质剖面对比,自上而下可划

第 5 页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t0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