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

更新时间:2024-06-08 20: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学理论研究》离线作业

一、判断

1. 所谓直觉就是整体感知和体验对象所形成的意象。( √ )

2. 斯宾塞认为游戏和艺术都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宣泄,是人在无现实功利目的的心态下的一种生命活动。(√ )

3. 文学艺术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没什么区别,都以人和人生为研究对象。(× )

4.“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超常的心理状态,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

5.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

6.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情节构成的几个要素不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还往往会颠倒它们的顺序。( √ )

7.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 8. 艺术概括的要义是,将众多化为个别,将普遍化为特殊,实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

9.在具体的象征中,象征物直接进入作品的结构并推动着作品的发展,它就是一个须臾不可离的道具,作品紧紧围绕着它来展开。(√ ) 10.形象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

11. 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尝试以及文学观念的逐步变化,情节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如情节的淡化,内化等。(√ )

12.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既彼此衔接,又常常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 √ )

13. 内心形象的孕育,意味着作家艺术构思使命的完成。(× )

14. 艺术积累的材料的获得,一般来说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直接素材,一个是借助他人帮助或文字记载得到的第二手材料。(√ )

15. 在情节中,每个叙述单位都处于一定的关系结构中,承担着近乎相同的作用。(× ) 16.艺术想象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毫无限制。(√ )

17. 作家的艺术构思活动终止于艺术表现阶段,艺术构思与艺术表现不存在交错重叠的情

况。( × )

18. 文学艺术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用具体个别的形象来反映生活,很少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

19. 象征,是通过具体事物(象征物)直接地表现思想感情(象征义)的一种语言写作技巧。(× )

20. 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人化”的过程,作家是为了“人化”而“人化”,是为了教育人。(× )

21. 作者就是创作某一文学作品的作家本人。(× )

22.反讽所表示的某些情感与评价往往与实际上暗含的情感与评价截然相反。(√ ) 23.文学艺术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没什么区别,都以人和人生为研究对象。( × )

24.作家笔下的世界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 )

25.文学艺术在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时候必须以独特的主观态度来表现。( √ ) 26.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复制,是人性和人格的投影。(× )

27.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一致的。(× ) 28.作家的艺术经验在于长期积累,一旦成型就会固定下来,一成不变。(× )

29.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是故事时间,而叙述时间是隐性的,读者需依靠理性和经验,从故事时间中去体认。(× )

30. 情节是在故事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故事组织构造的结果。(√ )

31.文学接受活动是“努力恢复原有的”信息的过程,这就说明在接受过程中不需要个人经验的介入。(× )

32.整体象征并不是以形象来图解某种观念或思想,而是以作品自身的形象体系暗示和隐喻着观念或思想。(√ )

33.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或形象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话语方式。(× ) 34.从故事发展线索而言,从属事件即使省略了也不会影响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但从整个叙事而言,它们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 ) 二、填空

1.克罗奇把(直觉)作为艺术的存在方式,科林伍德把(想象 )作为艺术的存在方式。 2.(符号 )属性是文学艺术的根本属性。

3.艺术积累实际上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观察了解生活 )和(感受体验生活)。 4.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具有双重性特点,即(行动元 )与(角色 )。

5.文学的创作原则,体现着作家对文学创作艺术规律的体认和掌握。这个原则的核心内容是(真实性)、( 概括性 )和(想象性 )。

6.关于文学的源泉问题,历史上曾出现了三种主要的说法:( )、( )、( )。 7.时间对于叙事性作品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叙事学所说的时间的“双重性”是指(叙述 )时间和( 故事 )时间。

8.文学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操作运用上,基本表现手法,主要有(描写)、( 叙事 )、( 抒情 )和议论等。

9. 人们把由文学语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称为(韵律美 )。

10. 象征模式包括两个基本类型:(具体 )的象征和( 整体 )的象征。

11.反讽,又称(反语 ),这是将所要表述的真实意思以完全相反的方式传达出来的一种语言技巧。它是一种依靠语境的压力而实现的正话反说。

12.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 )、( 艺术表现 )这样三个阶段。

13.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材料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形象 )性、(含蓄 )性和(情感 )性。

14. 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时,(艺术积累 )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15.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共同发表过两篇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作品存在的看法,这两篇文章是(.《意图谬见》 )、(《感受谬见》)。 三、单选

1.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艺术想象与( A )因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A 情感 B 个性特征 C 自由幻想 D 人生体验

2. 黑格尔说:“人只有在认识他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时,才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规律而存在着。人必须认识到推动他和统治他的那些力量,而向他提供这种认识的就是形式符合实体内容的诗。”下列哪个选项不能从黑格尔的话中引申出来:( B ) A人只有认识了自己和自己的处境才符合人区别于非人的属性。 B文学是展开人的价值的唯一的形式

C文学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

D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3.下列哪种说法不能成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一命题的依据:(D ) A语言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B语言是文学的直接构成因素 C语言决定了文学的特殊性 D语言能穷尽文学作品的意义

4. 一般作品的情节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的,而人物性格在( C )部分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表现。

A 结局 B 发展 C高潮 D 尾声

5.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古典主义的叙述往往采用( A )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比他的人物知道得更多。 A 叙述者﹥人物(从“后面”观察) B叙述者=人物(“同时”观察) C叙述者﹤人物(从“外部”观察) D主人公视角

6.唐代刘知几讲:“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这段话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哪种特点( C )

A 精确性 B 形象性 C 含蓄性 D 情感性

7. 叙述者=人物的这种叙述视角又称为( B ),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

A 见证人视角 B内焦点叙事 C主人公视角 D外视角

8. 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从文艺的起源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的是:( D ) A文艺起源于劳动 B文艺起源于巫术 C文艺起源于游戏 D文艺起源于模仿

9. 有人在描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时间”时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小说家在写书时可以像

一把扇子似的把时间打开或折拢”。这里所说的“时间”指的是( D ) A故事时间 B心理时间 C物理时间 D叙述时间

10.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作家的艺术构思起始于一定的( B )。 A 直接素材 B 创作冲动 C 形象孕育 D 体验生活

11.《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类似于文学源泉问题上的:( B ) A再现说 B表现说 C能动反映说 D再现说和表现说

12.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这种观点认为( D ) A文学是一种作家的印象、直觉和想象 B文学是存在于作家心理中的艺术世界

C文学是一种与作家和读者的行为都无本质性关系的客观的固定的对象 D文学是阅读“作品”的这个历史性事件本身

13.( B )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A故事 B 情节 C叙事 D布局

14.有些小说家利用人物的记忆和内心活动,通过打乱时序的方法,重新组合,达到一种新的美学目的。有人称之为“时间的歪曲”,或者称之为(B )。 A叙述时间 B心理时间 C物理时间 D情节时间

15.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的构思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方式是( A )。 A综合法 B分析法 C概括法 D提炼法

16.叙述者﹥人物的视角又叫做( D ),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和讲述。 A见证人视角 B主人公视角 C内视角 D“全知全能”视角 四、多选

1.“灵感”在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它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ACD )

A突发性 B灵活性 C短暂性 D 突破性 2. 关于文学存在,历史上曾出现的代表性观点有:( ABCD ) A文学存在于作家的心理中

B文学作品的存在就是印刷品 C文学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作品

D文学存在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活动之中

3. 心理事件模式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冲突及其活动规律,它有如下一些常见的具体形态( ABCD ) A意识流动与放射。

B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而重在表现后者。 C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

D在简单的外部故事框架中,切入丰富而独特的感官印象。 4.文学与科学(指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包括:(ABD ) A反映对象不同 B思维习惯不同 C创造的社会价值不同

D文学家与科学家的思想态度不同 E文学家与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不同

5.“全知全能”视角的缺陷表现在( ABD ) A叙事的真实可信性受到怀疑和挑剔。 B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 C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为一般心理小说所不取。

D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

6.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造型手段,描写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以分为( ABC ) A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B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C 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D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

7. 艺术真实生成于对客观生活事件的艺术升华,它体现为(C )和( D)的统一。 A 生活真实与现象真实 B 想象真实与内蕴真实 C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 D 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

8. 叙事性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是( A )时间,而( D )时间隐性的,读者需要依靠理性和经验,从叙述时间中去体认,或者根据这种体认在心目中将它复原出来。 A叙述时间 B心理时间 C物理时间 D故事时间

9. 作家在从事艺术构思时,构思方式不会是单一的,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时也采用( BCD )等方法,以求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A 心灵独白 B 强化突出 C 夸张变形 D 陌生化 10. 在文艺起源的问题上,历史上形成的主要观点有:( ABCD ) A模仿说 B巫术说 C游戏说 D劳动说 E再现说

11. 无论谁充当叙述者,都不能简单地把他等同于作者或人物,以下哪几项属于叙述者的职能。( ABCD )

A 叙述职能 B交际职能 C管理职能 D思想职能

12. 作品的叙事本身就是在时间过程中完成的。叙事学所说的时间的“双重性”是指( AB ) A故事时间 B 叙述时间 C阅读时间 D讲述时间

13.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其特殊性在于:( ABC ) A始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 B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 C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 D很少有理性的思考 E以语言为媒介

14.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BCD ) A准确性 B形象性 C含蓄性 D情感性 15.提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BC ) A席勒 B爱德华·泰勒 C弗雷泽 D斯宾塞 E克罗奇 五、简答

1.谈谈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答: a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b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从文学的本质上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感性显现,决定了文学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正因为如此,在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中,都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c但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见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来,人物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 2.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答:形象的萌发、形象的孕育、形象的成形三个步骤。 3.简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答:首先,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巨大和深刻的:第一,特定的政治局面会影响到文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风格。第二,政治斗争的形势会影响到文学的方向和性质。第三,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所制定和推行的方针政策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其次,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文学的形象的、隐喻的和象征的表现方式决定了文学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社会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4.人物描写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5. 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是什么?

答:.(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和文学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影响都是间接的,而且会受到文学艺术审美规律的选择。 6. 简述“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优点。

答:优点: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叙事朴素清晰,读者读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7.布局的一般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8. 简述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缺点.

答:优点: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叙事的直观、生动使得作品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缺点:很难进入人物内心,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也就为一般的心理小说所不取,

而且作者直接明显的介入很困难,这样用于写日常题材往往缺乏力度。 9. 如何理解作家经验的内省?

答:a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宝贵财富,但它们都不能直接体现、直接运用在文学创作当中,都需要经过经验的内省,对其再次消化、认识和把握。只有内省后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才有可能进入审美创造的视野,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基础。b经验的内省是一种审美体验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一种回忆咀嚼、一种内化升华的过程。c一般是从对记忆表象的回忆开始,突出体现于审美体验的深化。 10. 如何认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答:.“灵感”是指作家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艺术想象高度活跃,艺术技巧超常发挥,创作进程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心理状态。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突破性的特点。并且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11. 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 答:(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12.简述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答:区别:(1)反映对象上的差别。文学的主要反应对象是人生。科学以发现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创造物质文化为目的。

(2)科学家与文学家在从事各自事业时的理想态度不尽相同。 (3)科学与文学在思维习惯上不同。

联系:一方面,人生是文学的直接对象,而科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生。科学和文学一样都需要感情的推动,需要形象思维的帮助。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会涉及科学的知识,文学的谋篇布局等也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

13. 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试对这三者加以展开说明。

答: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在叙事性作品中,事件和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 六、论述与应用

1.论述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适当举例说明。

答:a形象性。就是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自觉调动发挥语言的唤起表象的功能,展开具体的刻画描写,状物摹形,绘声绘色,来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形象性的文学语言,重在通过刻画描写以展现事物、现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神韵,力求具体、恰当、鲜明、生动,积极营造如在眼前、镜像逼真的艺术效果。

b含蓄性。不仅在于表达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义的深厚丰富。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应该充分拓展、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语言的内在张力,在表层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

c情感性。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蕴含在语言所构成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2. 谈谈你对“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答: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1)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产生的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也都是不同的。

(2)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定会推动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是从文学本身看,文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文学形式与之相适应。二是从文学的外部看,一方面社会要求文学形式的变化,另一方面物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文学形式的变化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3. 阐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如何?

答:a文学创作中强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一般来说,艺术真实是与生活真实相对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实,它的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b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能让读者觉得现实生活真的就是如此。这是因为艺术真实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质,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规律。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艺术真实体现为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艺术真实同时也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

c总之,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它是依据生活内在逻辑而确立的假定的真实,它既是对生活现象的真实体现和审美升华,又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真实把握;它将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是经过艺术创造而达到的真善美的统一。 4. 结合作品谈谈三种叙述模式。

答:情节模式就是以情节结构作品的叙述模式。在小说艺术的幼年阶段,由于艺术手段的缺

乏,为了吸引读者,只得求助于情节。这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常见的模式。举例《水浒》、《西游记》。

心理事件模式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冲突及其活动规律。这种模式有几种具体形态:意识流动与放射;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而重在表现后者;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在简单的外部故事框架中,切入丰富而独特的感官印象。如《红高粱》等。 象征模式,有具体的象征和整体的象征。具体的象征中,象征物直接进入作品的结构并推动着作品的发展,它就是一个须臾不可离的道具,作品紧紧围绕着它来展开。如陆文夫的《井》。在整体象征小说中,其象征涵义并不是来自特定的意象,而是来自形象体系的整体。如韩少功的《归去来》。

《文学理论研究》二

一、判断

1.“第二文本”即作者意义的文本。( × )

2.一般说来,阅读身份主要是在现实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因而读者在进入实际阅读活动之前所具有的原来身份,不会在文学阅读中起重要作用。(× ) 3. 影视文学即电影和电视剧。(× )

4.“误读”就是指对作品错误和歪曲的理解。( × )

5 .阅读在现实的意义上是功利的、有目的的,因此有时他人的立场也会在阅读中产生意义。( √ )

6. 就一篇抒情作品而言,抒情动机是多方面的、交叉的,而不是单一的。( √ ) 7. 在抒情性作品中,夸张是服务于情感需要的。( √ ) 8. 我国古典小说理论主要是人物中心论。(√ )

9. 抒情性作品主要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 世界。( √ )

10. 在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体验中,一定隐含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客 观评价。( × )

11.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它起源于原始时代结合着简单语言的劳动呼号,后来作为劳动的伴唱及庆祝丰收时的祝祷,与音乐、舞蹈一同得到发展。( √ ) 12.在中国古代,间接抒情的方式得到了比较自觉的发展,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一切景语皆情语”。( √ )

13. 对于体裁的分类,雨果认为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三种分类应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加以理解。( × )

14. 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赋》是我国第一部按文体聚类区分的文学总集,它的分类是第一次真正“文学”本体意义上的分类。(× )

15. 文学阅读是文学研究的基础环节和基本层次,任何文学研究都是建立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 )

16. 阅读先见实际上就是一种偏见。( × )

17.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 √ )

18. 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的不少文学理论著作中的分类意义重要,影响深远,首先是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文体问题。( × ) 19.文学阅读就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形象的心理过程。( × )

20.美国戏剧家黑格尔标举“社会冲突”,认为“一次戏剧冲突必须是一次社会性冲突”。( × )

21.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不妨说,散文中的一切真实都是作者意识中的真实。( √ )

22.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 √ )

23.在启蒙运动中,小说作为启蒙思想的武器迅速崛起于英法德诸国,因此17世纪被称为“小说的世纪”。( × )

24.人们思想感情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悖论这种抒情话语形式产生的基础。( √ ) 25.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在摹仿对象上,“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 )

26.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是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来传达内心抽象的思想感情的。

( √ )

27.早期的诗歌和音乐密不可分。后来诗歌虽然和音乐分化开来,但音乐的物质仍保留在诗歌中,成为诗歌的美学特征体裁标志之一,如:法国诗人魏尔仑提出“音乐先于一切”的主张。( √ )

28.诗与音乐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借助于声音形式以表现情感运动。( √ )

29.从体裁的分类上来说,西方传统上把书面写成的作品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 ) 30.抒情性作品主要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 世界。( √ ) 二、填空

1.“期待视野”分为( 个人期待视野 )和(公共期待视野 )两种,无论是哪种都包含着(内容期待 )和(个人期待 )两个方面。

2.( 歌德 )把文学的三种类型和作家的三种态度相对应,他认为史诗对应“清晰叙述”,抒情诗对应“充满激情”,戏剧对应“个性活跃”。

3.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和散文总集是(《诗经》 )和( 《尚书》 )。 4. 抒情性作品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 主体情感活动 )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5.在抒情文学的作品中,最常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又可以分为( 抒情诗)、(抒情散文 )两类。

6. 语言节奏是指语音的( 高低 )、(强弱 )、(长短 )的合乎规律的重复。 7.西方小说叙述传统的远古来源是( 史诗)、(神话),但其直接母体是13世纪盛行欧洲的“罗曼司”,也译为骑士文学,是一种把贵族气质和爱情崇拜相结合的优雅的叙事作品。 8. 亚里士多德根据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将文学分为(史诗)、( 抒情诗)、(戏剧 )三大类。 三、单选

1.哪种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 C ) A志人小说 B志怪小说 C唐传奇 D白话小说 2.阅读身份不包括( C ) A.阅读前的期待 B.阅读前的预见 C.阅读过程中的揣摩 D.阅读后的反思和检查 3. “第二文本”主要是指(C ) A.社会意义的文本 B.作者意义的文本 C.读者意义的文本

D.象征意义的文本

4.小说摹仿和再现现实生活的手段是:(A ) A叙事 B纪实 C抒情 D描写

5.下列对阅读先见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阅读先见的存在与否决定着误读现象是否会产生 B.阅读先见决定着阅读活动中的思维指向 C.阅读先见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进程

D.阅读先见还影响着阅读活动的结果——阅读效果

6. 抒情文学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 A )的间接反映。 A主观化 B客观化 C情绪化 D抒情化 7. 对阅读期待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阅读期待主要是指人们在阅读活动开始前被期待视野所决定的心理指向和心理预期。 B.“期待视野”也叫“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概念。 C.期待视野即阅读先见。

D.阅读期待主要包含内容期待和形式期待两个方面。 8. 情感的根源在于( B )。

A主观世界 B客观对象 C自然界 D现实生活 9.电影所独具的艺术语言是:( A ) A蒙太奇 B表演 C台词 D表情 10.下列哪个世纪被称为“小说的世纪”:( C ) A 16世纪 B 17世纪 C 18世纪 D 19世纪 11.戏剧性的重要来源:( A ) A冲突 B动作 C语言 D表情

12.“文学文本只有当其被阅读时才能起反应”,这句话的作者是(C ) A. 姚斯 B.伊瑟尔 C.伽达默尔 D.海德格尔 13.一般来讲,文学作品的意蕴不包括( A ) A.社会意义,即在创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B.作者意义,即在创作者在作品中意欲表达的主观意图 C.文本意义,即在具体的作品字面意义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词意义 D.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意义

14.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句式的抒情话语方式是( A )。

A反复 B反讽 C对偶 D反诘

15.下列人物中,谁否认悲剧的必然性,认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灭亡,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C )

A黑格尔 B马克思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亚里士多德 16.在文学体裁中,哪一种是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 B ) A诗歌 B散文 C小说 D戏剧 四、多选

1.以下对文学语词的修辞性判断正确的是( ABCDE ) A.它给文学阅读造成了一定的曲折 B.它扩展了文学的视野和内涵

C.它极大地增加了文学语词的魅力和感召力 D.它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困难 E.只有更好地理解它才能提高阅读质量

2.诗歌的审美特征应从哪几方面加以把握:( ABC ) A表现性 B超验性 C音乐性 D舞蹈性 3.下列论述属于误读的含义的有( ABE )

A.误读是读者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作出错误的理解和歪曲的评价

B.误读还指读者从作品的阅读当中所获得的意义理解与作者的意图不一致或超出了作者意

C.误读即是阅读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阅读偏见现象 D.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造意义,即“误读”。 E.误读还是一种文学接受或者文学批评的特殊要求 4. 抒情性作品不同于叙事性作品在于( AB )。 A抒情性作品表达的是人的主观感受 B抒情性作品体现的情感成分较多

C抒情性作品刻意描绘动作、展示情节、营造环境 D抒情性作品侧重展示客观现实

5.在所有的文学艺术中,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形式有哪两种:( AB )

A再现 B表现 C叙事 D抒情

6. 戏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它由多种艺术因素构成,如哪几种:( ABC ) A表演艺术 B造型艺术 C语言艺术 D音乐艺术 7.诗歌从格式规范上划分,可以分为哪几种:( AB ) A格律诗 B叙事诗 C自由诗 D散文诗 8.诗歌音乐性表现在:( AC )

A节奏 B顿 C押韵 D旋律 9. 阅读身份包括( ABDE ) A.阅读前的期待 B.阅读前的预见 C.阅读过程中的揣摩 D.阅读后的反思和检查 E.阅读前的社会地位

10. 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但它又与( ABC )有着深刻的联系。 A情感态度的道德原则 B价值观念 C作家的人格 D爱憎情感

11. 诗化人生具有( ABC )的人格境界。

A真诚地直面人生 B深沉的人道情怀 C审美能力 D渊博的学识 12. 常见的抒情话语方式有( ABCD )。

A比喻和象征 B夸张和对比 C悖论和反讽 D反复和对偶 13.“诗家语”追求( ABCD )。

A言简意丰 B语少意足 C形式的形象化 D形式的新颖化 14.文学阅读活动的对象包括( AB ) A文学作品

B以文字为载体的所有作品 C作者 D读者的接受 E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

15.五四以来在中国最流行的文学分类之一“三分法”,按照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学分为:( ABC )

A叙事文学 B抒情文学 C戏剧文学 D影视文学 16.悖论和反讽的抒情效果表现在( ABC )。 A表达多重心理内涵 B复杂矛盾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C使思想情感表达更鲜明 D具有战斗力 五、简答

1. 散文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写真纪实,袒露个性。(2)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3)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

2. 简述阅读先见的成因。

答: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决定着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思想政治观点出发而对文学作品做出不同的期待和解读。

二、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学习修养等等也会形成个人化的阅读先见。三、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民族的审美文化积淀也是阅读先见形成的原因之一。 3. 述一下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1)舞台性 (2)动作性 (3)冲突性 4. 在文学阅读活动中,阅读身份有什么含义?

答:阅读身份主要是指在整个的文学阅读活动中,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以自己的需要和期待、感受和体验、联想和想象、判断和评价等特殊的审美心理和认识机制完成阅读活动时所表现出的规定性和个性特征,即读者完成实际阅读行为时所具有的特殊的阅读心态和阅读立场。它是文学阅读中读者主体性的有机体现,是阅读活动丰富和多样化的决定因素。 5.文学存在于阅读活动的根据是什么? 6. 简述阅读心境对文学阅读的影响。

答:一、从现实心境来看,但读者的心境与作品的主题相吻合时,读者便极易受被作品的气氛所感染。

二、从审美心境的角度看,审美心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虚静”形成“虚静”的心态,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7. 在抒情性作品中,作家是怎样呈现其主体的心灵世界的? 答:.(1)通过情感经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通过对现实世界感受的总结。 (3)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 8. 影视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答:(1)注重视觉直观性。

(2)大量运用“蒙太奇”的结构手法。 9. 什么是阅读期待?它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阅读期待主要是指人们在阅读活动开始前被期待视野所决定的心理指向和心理预期。 “期待视野”也叫“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概念,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文学文本的显现方式事先生成的一种定向性的心理预期和理解期待。

阅读期待主要包含内容期待和形式期待两个方面。内容期待,是读者由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社会理想和审美内蕴所引起的心理指向和期待要求。

形式期待是由于文学作品的表现类型和文体特征等形式因素而引起的心理要求和期待指向。

10. 简单论述一下超验性的诗歌意象的具体特点?

答:.(1)意象既遵循于想象的逻辑,遵从诗人的情感的真实,就难免会违背理性逻辑,对现实做出变形化的反映。

(2)通过想象熔铸而成的诗歌意象和意象群,往往是含蓄、朦胧的,能够启发读者的想象。

(3)意象的结构方式常呈现出跳跃性。

11.为什么说评价需要是文学阅读活动得以发生的客观动机之一?

答:一方面,任何一种阅读活动,都无法回避文学作品中的世界对阅读者的诱惑和冲击,也都无法回避对文本中的世界的感受和认同。阅读者对文本世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常常会走出文本世界而进入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行为的发生,常常也依从于一定的阅读评价需求。

12. 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所谓“形散”,首先表现为文章选材广阔自由,散得开;其次,散还表 现在写作笔法上的自由灵活。

所谓“神聚”,是指无论散文的选材、表达形式上多么自由,作为抒情性

文学,他总是以意为主,意气贯通的。 六、论述与应用

1. 试举例说明小说的审美特征?

答:(1)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

①首先,小说不同于诗歌、抒情散文等表现性文体,它从根本上是对人的外部现实的摹仿和再现。

②其次,小说摹仿和再现现实生活的手段是叙事。(举例《孔乙己》和《轻轻的呼吸》) ③最后,小说是虚构的产物。 (2)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答:抒情主体的个体建构影响着抒情作品的品质,作品中抒情主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式建立在抒情主体——作者的基础上,所以说,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我们决不能断定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因为作者本身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抒情主人公却出于虚拟的审美视界中。在审美的世界中,作者总会在更高的审美理想指导下去抒发作为艺术真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即通过审美提炼后的情感。因此,处于创作状态、艺术世界中的创作者,以现实世界当中的作者的真正人格,或者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作者的实际人格总是有差距的,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统一起来,或断定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3. 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我们之所以将某事理解为某事,其解释基点建立在先

有、先见与先概念之上,解释决不是一种对显现于我们面前事物的没有先决因素的领悟。”请结合文学阅读活动的实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海德格尔这句话讲的是阅读先见的问题。阅读先见主要是阅读者依据个人观念而形成的一种现实原则。

阅读先见作为读者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观先见和心理定势,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是明显的。

首先,阅读先见决定着阅读活动中的思维指向,即在阅读活动中形成不同指向的“注意”。

其次,阅读先见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进程。

第三,阅读先见还影响着阅读活动的结果——阅读效果。 4. 以具体的抒情性作品为例,分析其中情景交融方式。

答:.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传达

出内心抽象的情感。

②情景交融,景情相生:抒情者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创作过程中,总是追求一种更高级的情景关系——意境。借助作品中的实景和由实景引发出的虚景,抒情者与接受者进行着意味无穷的情感与思想的对话与交流。读者在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中获得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审美意蕴。

5.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作品中所使用的抒情话语方式。 答: (一)比喻与象征 (二)夸张与对比 (三)悖论与反讽 (四)反复与对偶

6. 有人曾经分析:“创作是意向符号化的过程,即艺术家将有意思的对象性信息、评价性信息加以提炼、浓缩而容纳在一系列艺术符号之中。??接受是符号意向化的过程,即接受者按着自己的介入与体验,把符号中浓缩、容纳的信息加以扩展而努力恢复原有的对象性信息、评价性信息、技术形式性信息。”请你运用文学接受的实践谈谈你对后句话的理解。 答:这种分析在文学接受层面上指明了两个要点:一是指明了文学接受活动是“努力恢复原有的”信息的过程,二是指明了文学接受活动是“接受者按照自己的介入与体验”对信息进行“扩展”的过程。前者说明作品中的信息对于读者来说具有确定性,后者则是说这一接受过程本身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既不能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的是一种“确定”的意义,读者通过阅读所完成的只是原意的发现,也不能完全标榜“主体解释”的无限权力,只讲求理解创见而漠视文本原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sx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