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策略研

更新时间:2024-03-29 04: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策略研

究 》 的开题报告

发布:刘惠敏 时间:2011-3-1 14:43:29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0

13 讨论:

《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策略研究 》

的开题报告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报告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与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严重;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但实际上还是实行中考统考、高考统考等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策略,成绩大于素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教育为本,德育先行”成了一句空话。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0—13岁。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和名人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所以说,儿童时期进行国学伦理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

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国学教育”课程在全国中小学校也纷纷开设,“国学教育”也随之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宠。面对国学教育在各地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纷纷开设的现象,我们需要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实状况:国学教育都有那些内容、进行的形式怎样、有无专门教材、有无评价标准、师资情况如何、人们对国学教育的态度以及认识怎样,等等。从全国部分地方开设了国学教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国学教育意义重大,也希望对其进行大力普及。但目前的国学教育也存在的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在没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架构,没有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由于多是出于对国学的爱好和兴趣,甚至受流行风尚的影响,部分学校国学教育普遍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要想积极地推动国学教育在小学的展开,并使其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轨道,应对之策是从国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入手进行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架构;必须强化国学教育的课程意识;在组织实施方面强调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

原则,强调再现生活回归生活的学习策略;应该加强对国学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三、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学生终身发展着眼,创新德育工作途径

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种不朽的教育力量。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国学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责任感,是我们切实

加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经典美文的赏析诵读,探索语文教学新思路,为学生大量阅读和未来写作独辟蹊径,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低年级侧重迅速增加识字量;中年级以记忆积累为重点;高年级着力为写

作和古诗文后续学习奠基。

3.创建特色教育模式,探索学校内涵式发展道路

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学校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教育的创新,将“国学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教育软实力,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品牌,全

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逐步探索、完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的意义

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学生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发现学生越是即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整体素质、个人涵养越是不尽如人意,一些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短视近利的行为造成了许多学生缺少健康心理和良好涵养,心境浮躁,性格极端的现状屡见不鲜。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老师责怪学生难管理。如何打破德育工作这一僵局,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德育渗透,培养他们淳厚天性、良好品行,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具有极大教育能量的国学典籍。而且《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大量的经典诵读实验结论证明诵读国学有益于儿童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香

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潜能开发》的相关实验研究,结论是:“儿童诵读国学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

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作为我们致力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价值 1.重新构建学校特色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学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国学经典能营造学校良好的育人氛围,

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推广学习国学经典是开创学校向前发展的有利途径。

2.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相符相成。探索开展小学语文开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认知的特点,从小学习经典文化,提高孩子的文学底蕴的同时提升孩子品德素养。同时拓宽语文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

语文素养。

3.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论语》中提到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有疑就有问,有问才有答。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发展如此完善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教学理念融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对于启发式教学,如何正确巧妙的引发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在疑问产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这是整个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关键。这个中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赖教材指导或投机取巧,而是需要教师

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对问题本身乃至问题外延的深刻把握。

五、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学校在校园布局精、雅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园林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等在校园美化方面的特殊作用。国学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诗词歌赋充溢眼帘,古色古香的教育设施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让学生在

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学校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国学课程教育开展伊始,学校就意识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应该有各自自己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因此,学校在这方面有意的对国学课教师加以引导。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领导听推门课——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体教师推进课——教师集体研讨等六个环节,在各年级段形成了独特的授课模式。一、二年级:以故事带讲,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三、四年级: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五、六年级: 温故知新,升华内涵,吟读成诵。各年级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充分开发了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全面实施了素质教

育,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3.国学渗透各个学科

学校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古诗文与语文教学水乳交融,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剪纸艺术、国画绽放于美术课堂,中华武术纳入体育课程,民乐旋律奏响音乐课堂,墨海书香飘溢写字课堂,中医、中药、茶文化充实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4.注重熏陶潜移默化

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一分钟课程”,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每天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

无声的文化熏陶。每天的校园音乐还融入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配乐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让国学伴着学生上课、下课,陶冶点燃学习激情。

六、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2004年中央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教育系统经常提到的中央8号文件和中央16号文件。两个文件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是进入21

世纪后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儒家伦理思想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

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二)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策略研究中,除应遵循情景创设原则、循序渐进性原

则、合作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外,特别应重视以下几个原则:

1.批判继承原则

对待传统道德要有的正确态度。对其中合理的积极的成分,加以吸收为我所用;对其中的反动落后的东西、消极有害的成分加以抛弃。反对全盘复古和无批判继承。该论认为老祖宗留

下的东西都是好的,都比现存的东西要好。

如:传统“孝”的思想在今天仍具重要意义。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关心、爱护、养育子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体贴自己的双亲,并在父母年老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要主动地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在任何时期都是必要的。大学生应当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当然,传统道德中“孝”的思想应当批判地继承。孝顺父母,并不是要无原则地顺从。所以,宋明理学家鼓吹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等,是对孝的绝对化、片面化的理解,应当持批判的态度。

2.注重过程原则

培养孩子优良品德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渗透,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教育的结果也会根据学生的的不同情况在变化。它不以解决学生的全部道德问题为宗旨,而是教会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从而影响

身边的人,扩大教育的范围。

3.鼓励创新原则

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我们的课题对教师与学生而言都是

很新的事物,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

鼓励教师和学生都能探索到新的教法和学法。把课题真正建立在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

基础上。 七、完成本课题的措施

1.建立健全课题组,加强管理,严格按照自治区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以及惠农区课题实施管

理条例和市二小课题组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管理,制定并逐步完善研究制度。 2.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课堂提问”的理论文章,加强教师之间

的协作与交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育人观,构建学习型课题科研小组。

3.加强研究过程的调控,采用奖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师积累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撰写教师日志、相关论文、相关教学设计,开展一课多上教学实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与

交流活动,定期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4.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对该课题的重视,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王茂奎校长公开承诺,对自治区立项的课题一定全力支持,为保障课题的顺利实施,产生课题的积极效应,鼓励课题组教师创新,为课题组提供至少3000元的经费支持,为课题组配备

电脑,聘请专家上门指导或选派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一)国学经典

1.国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自从出了孔夫子,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把儒家学说奉为经典。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尘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间作为完

人的行为准则。

2.经典

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 本课题中“国学经典”指的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并对小学生有教育意义适合他们阅读。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这些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二)优良品德

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遵守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遵守家

庭美德,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这也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用国学经典文化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 2.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行。

3.对儿童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培养孩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教师能探索出国学教育的新途径,并将德育渗透到个学科中,教师之间能够协作与交流,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育人观。

(二)研究的内容: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构建国学课的授课模式,不同年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五个环节,即:一、二年级学习《三字经》:以故事带讲,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三、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五、六年级学习《论语》: 温故知新,升华内涵,熟读成诵。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的谦谦君子。

2.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经典的知识点,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经典内涵,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语文学科的教师和思品社会学科的教师挖掘经典知识点,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重点讨论,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学校进行了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分块布局,处处体现国学教育特色。我们在学校教学楼的所有学生经过的墙壁、走廊上张贴了国学经典的宣传牌。学校在设计时采用了红色和绿色两个主色调,绿色象征着一种生机昂然、清新宁静的生命力和自然力。12个古红色的大字“诵读经典,传承文明,特色育人”与铜绿色的装饰框,构成一种和谐关系的色彩群。如茵的草坪

与红色的田径跑道相得益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拓展“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在实践活动之中,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国学教育”,有常规国学教育学科活动,有结合养成教育的主题活动,还有一年一届的大型文化艺术节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动师生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一是利用大课间,放学路队,上操时让学生边做操、边诵读,边走路边诵读。既锻炼了身体,又诵读了经文。二是经典游戏表演。以往拍拍手、跳皮筋等游戏的顺口溜如今换成了“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经文,

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把经典语句配上时代音乐,走上表演舞台,赋予新时代的气息,让小学生享受到创新的乐趣。三是开展社团活动。为了能够理解经文的含义,学生还自发成立了社团,由各班诵经的爱好者组成,他们在一起共同探讨儒家经典的深厚内涵,共同探讨自己的人生感悟,共同展示自己诵读的成果。教师们也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聚在一起研究儒家经典,探讨人生理想,讨论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是活动的主要内容。四是经典故事表演。在熟读、熟背经典内容的基础上,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尝试深入理解经文的内容,他们把经文里的小故事进行改编,设计台词,搬上舞台进行表演,例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头悬梁、椎刺骨》、《孟母三迁》等都成了同学们进行再想象、再创造的

基石。

5.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结合《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联系新形势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家里学生自觉做到进家出门主动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东西让长辈先尝,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在学校学生自觉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应该

从小做起。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

我们选择“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行的探索”研究课题,最终目的是通过我校的校本课的读诵、书写、简单的讲解方式还有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活动中体味感悟国学经典

的魅力,提高孩子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行。

1.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研究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开发国学经典教育,旨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并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言行。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与同伴、与师长、与兄弟姐妹相处的基本礼仪规范,养成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尊敬父母师长,诚实守信等良

好的品行。这样不仅课题研究有了新意,而且具有了实用价值。

2.从当前学校教育来看,过高重视学生智育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从现在学生突出表现的不良习惯出发,开设国学经典课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感染熏陶学生的性情。达到提高学生优良品行的目的。

3.本着探索问题的原则开展研究,要重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对照研究、课堂观察的研

究,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开展研究,才能得出新鲜的、有价值的结论。

四、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小学7——12岁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参考国学经典著作,提炼适合小学生使用的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 2.访谈法:通过家长会给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与家长面谈或电话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言行方面的缺失。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面谈、QQ聊天、心理咨询等方式,了解学生思

想现状。

3.观察法:利用各个学科课堂教学时间或重大活动,观察学生在言行举止方面的表现并记

录在案,便于解决相关问题。

4.实践研究法: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改边提升的方法,在实践反馈中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5.对比研究法:此方法应用于研究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前后思想、言行等方面的变化。

六、本课题研究实施步骤(课题预计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完成课题的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2月)

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整理阶段性成果。

3.汇总阶段:(2013年1月——2013年9月) 全面总结研究的工作,搜集整理研究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七、本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刘惠敏

负责开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和方案设计及课题资料的上传

副组长:刘培礼 负责监督课题活动的开展

成员:

周惠芬、黄鹂静、冯源源 负责公开课的组织和实施

韩立艳 协助刘惠敏开展工作 八、预期达到的结果:

1.使校园环境更具有育人气息。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课一操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的地

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2.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

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3.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4.加大宣传力度,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我校的文艺节目《新学堂.三字经》获得惠农区文艺汇演一等奖,并多次在惠农区及石嘴山市和社区活动中表演,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国学经典教育使整个校园里充满了国学教育的气息,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经典育人就是这样“润物无声”的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发生了质的升

华?? 参考文献:

1、 中华文化经典学习丛书《国学小书院》

2、 高校国学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www.chinaqking.com

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 《育龄童国学课堂》http://www.elight.net.

5、 《国学经典书库》作者:孙金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sn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