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广东教育)
更新时间:2023-12-23 08: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课《杠杆》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设计意图
第1课《杠杆》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杠杆的组成和作用。
“杠杆”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杠杆上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认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通过杠杆的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让学生了解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活动2通过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对杠杆的组成产生初步的认识;活动3则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尝试用杠杆做“起重机”,加深对杠杆知识的理解;通过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特点的讨论,结合实际应用杠杆知识,为进一步探究杠杆做好铺垫。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机械会有这样的认识:机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具,人们利用机械可以大大地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还可以使工作进行得更为迅速更为准确。可是,大
型机械结构虽然比较复杂,但它总是由几种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机械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组合起来的,这就是简单机械。因此,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机械知识,改变自己的日常概念。
本课的任务驱动页从妍妍要打开巧克力罐盖的实际问题出发,引起了“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的研究。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应该也曾经有过实际经验,但是很少会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种现象。因此,教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包括“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逐步揭开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和探究杠杆的知识。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
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
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
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
媒体:播放“杠杆” 视频。 四、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媒体:出示课本图。
任务:根据杠杆原理搭建一架简单起重机搬运重物,并研究支点的位置变化与省力情况的关系。
材料:提供搭建起重机模型的必要材料。
要求:各小组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起重机”研究:改变支点的位置(从靠近动力作用点慢慢移动到靠近阻力作用点),测量力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各组的研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全体同学对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质疑、补充、梳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小结: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费力,动力大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费力杠杆;相反,杠杆的支点越远离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省力,动力小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讨论: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找一找身边常见的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杠杆的平衡》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设计意图
第2课《杠杆的平衡》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第1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杠杆的原理,知道怎样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认识杠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杠杆的平衡”,了解怎样才能使杠杆和天平保持平衡。教材还安排学生“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
能力,寻找使用杠杆的事例,并尝试设计实验和开展科学小制作,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跷跷板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本课的任务驱动页,就是通过波 波与小胖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引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身材矮小的波 波和小胖如何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甚至小胖反而能被波 波撬得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研究杠杆的平衡”,让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调整杠杆尺上挂钩码的位置,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活动2“制作简易小天平”,让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小天平的活动,加深对杠杆知识的理解;活动3“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则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找出各种杠杆的支点的位置。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铁架台和横杆、钩码、透明塑料罐、大小一致的瓶盖或塑料碟子、棉线、夹子、回形针、大头针、白纸、钳子、指甲钳、镊子、剪刀、起子、开瓶器、筷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小胖和波 波在玩跷跷板,波 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呢? 讨论:小胖有机会反败为胜吗?可以怎样做? 跷跷板运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思考:跷跷板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吗? 二、活动一:研究杠杆的平衡
导入:我们试一下改变波 波和小胖的位置,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 媒体:播放“跷跷板” Flash动画。
问题:改变了波 波和小胖的位置,跷跷板的平衡就改变了。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媒体:出示课本图。
指导:我们利用带孔眼和支架的尺子,以及质量不同的钩码,模拟跷跷板游戏,看看其中有什么奥秘。
演示:利用铁架台和横杆搭建一个杠杆尺,研究秤杆平衡的问题。
问题:如果在杠杆的左边挂两个钩码,右边应怎样挂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 是不是在横杆的右边随便挂两个钩码就可以使杠杆尺平衡? 讨论:小组讨论,设计杠杆尺研究实验和记录表。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各自的实验设计,全班师生对方案进行梳理和完善,确定实验和统计的方法。
任务:进行杠杆尺研究实验,收集数据,找出使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活动:根据实验记录表的提示,分小组研究杠杆平衡的问题,并填写实验记录。 讨论:小组讨论,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杠杆平衡的规律。 媒体:播放“研究杠杆的平衡” 视频。
小结: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可使用固定的格数表示)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可使用固定的格数表示)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制作简易小天平
导入: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是杠杆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吗?
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简易天平。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全班师生对各方案进行思考和完善,选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媒体:出示课本图(天平的制作)。 指导:教师指导,强调制作中的注意要点。
活动:学生选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分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天平。 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制作作品。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拓展:用自己制作的小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指导:教师说明在使用小天平过程的注意事项: 1.先调节小天平的平衡。
2.注意用小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正确方法。 四、活动三: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你见过这些工具吗?你觉得它们属于杠杆吗? 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活动:小组活动,在课本图中指出这些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工具的支点所在位置。 媒体:播放“生活中的杠杆” 视频。
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第三课《滑轮、轮轴与齿轮》
内容标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齿轮、滑轮等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滑轮、轮轴等; 2.了解滑轮、轮轴和齿轮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设计意图
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认识杠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其他的简单机械——滑轮、轮轴与齿轮的知识,了解滑轮、轮轴和齿轮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本课通过让学生亲历体验简单而容易操作的活动,对滑轮、轮轴、齿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有所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7个活动。本课设计了一个有趣的任务驱动页:主题人物在工地上,思考着有关吊车的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紧接着,活动1 “几种奇特的轮子”,让学生从外观上对滑轮、轮轴和齿轮进行初步的感知;活动2“研究滑轮的作用”,让学生利用滑轮和绳子等简单材料学习滑轮的连接方式,认识滑轮,了解滑轮的作用;活动3“制作小吊车”,则在了解滑轮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组装滑轮组,制作小吊车,从而进一步认识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4“拔河比赛”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加深对滑轮作用的了解。以上4个活动都是关于“滑轮”的探究活动。活动5和活动6则是研究轮轴的活动。其中活动5 “寻找生活中的轮轴”通过寻找轮轴的活动,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6“研究轮轴的作用” 在通过分析轮轴中的轮与轴,进一步加深对轮轴特点和作用的了解。活动7是研究另一种简单机械——齿轮,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齿轮的作用和特点。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猜测假设——实验观察——分析交流——搜集信息——拓展应用 重点难点
通过对研究主题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滑轮、轮轴和齿轮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滑轮、轮轴和齿轮、铁架台、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螺丝、钩码、测力计、绳子、汽车方向盘的模型、木板、垒球棒、四驱车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在工地上,大吊车正在轻松地把大捆的钢材吊起来。 问题:吊车的力气真大!是什么让吊车能轻松地吊起沉重的钢材呢? 媒体:出示吊车的图片。
质疑:观察吊车图片,吊车上的轮子到底起什么作用? 二、活动一:几种奇特的轮子
导入:为了研究轮子中蕴藏的科学道理,我们就要找出身边常见的一些轮子。 媒体:出示课本图一、课本图二、课本图三。
讨论:这些轮子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
交流: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对答案进行梳理和完善,引导学生认识几种不同的轮子。
媒体:播放“滑轮” 视频、“轮轴” 视频和“齿轮” 视频。 小结:认识三种不同的轮子。 滑轮:轮子的边缘带有槽。
轮轴:大轮和小轮叠在一起,由大轮(通常是把手)带动小轮(转轴)转动。 齿轮:轮子边缘带齿。
拓展:这三种轮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我们还能找出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轮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研究滑轮的作用 媒体:出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图片。
导入:这是两个滑轮的图片。大家能找出这两个滑轮有什么不同吗?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 小结:
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 动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
问题:这两种连接方法不同的滑轮在使用中作用是否相同?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吗?
设计:小组活动。利用常见的材料设计实验。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梳理和完善,强调制作中的注意要点,并选定最佳的实验方案。
指导:介绍测力计,引导学生利用测力计进行数据测量。
活动:小组活动。学生根据小组选定和优化的实验方案,分小组利用滑轮、钩码和测力计进行实验,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分别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吊起相同重物时,用力的方向和大小有什么不同。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数据以及观察的发现,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和完善,引导学生从数据的分析中了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媒体:播放“滑轮” 视频。
小结: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可以省力。 拓展:在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动滑轮和定滑轮? 四、活动三:制作小吊车
教具:出示铁架台、钩码、两个小滑轮、绳子。
导入:这里有一些实验用的材料,大家能不能把这些材料组装成一个可以搬运重物的滑轮装置呢?
活动:分小组动手制作一个符合要求的滑轮装置。
汇报:请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设计,引导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完善小组的滑轮装置。
问题:这个滑轮装置在搬运重物中,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省力滑轮? 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思考原因。
活动:小组活动。各小组学生利用测力计测量本小组设计和制作的滑轮装置,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表格中,并进行分析。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发现,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引导学生从数据的分析中发现滑轮装置的特点。
小结:动滑轮和定滑轮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如果合理组合利用,就能设计一个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滑轮装置——滑轮组。
最简单的滑轮组是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使它们互相搭配,就能充分发挥滑轮的各自优点,组成一个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滑轮装置。
五、活动四:拔河比赛
导入:琪琪和波 波进行拔河比赛,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交流: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问题:如果琪琪和波 波利用定滑轮进行拔河比赛,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媒体:出示课本图。
交流: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引导学生从定滑轮的作用特点去分析。 问题:如果琪琪利用动滑轮与波 波进行拔河比赛,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交流: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引导学生从动滑轮的作用特点去分析。
小结: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省力,所以波 波比琪琪力气大,波 波赢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所以虽然波 波比琪琪力气大,但是琪琪只需要较小的力气就可以拉动波 波了。
第三课时
六、活动五:寻找生活中的轮轴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可以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不同特点来设计工具,使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更为方便。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轮子”,也是我们工作中常用的简单机械。
媒体:播放“轮轴” 视频。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这些工具中,哪里藏着轮轴?请尝试把它们找出来。
讨论:小组讨论。轮轴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把轮轴设计成这种结构? 交流:请各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想法和意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认识轮轴。 小结:大轮和小轮叠在一起,由大轮(通常是把手)带动小轮(轮轴)转动的轮子就叫轮轴。
拓展:生活中常运用轮轴。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轮轴?这些轮轴起到什么作用? 七、活动六:研究轮轴的作用
导入:不借助任何工具,仅用双手能把螺丝拧进木板里吗? 媒体:出示课本图。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理解使用工具能更省力、更有效率。 思考:选用什么工具能更省力、更轻易地把螺丝拧进木板里?
引导:使用螺丝刀能更省力、更轻易地把螺丝拧进木板里,这是因为螺丝刀的柄和杆起到了轮轴的作用。螺丝刀的柄相当于“轮”,螺丝刀的杆相当于“轴”。
活动:分别把钳子、扳手、螺丝刀和钉子伸进带环的螺丝中,比较哪种工具使用起来更容易、更省力。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从轮(钳子、扳手、螺丝刀和钉子旋转时的圆周)和轴(螺丝的杆)的大小去比较和分析。
小结:轮轴中的轮子越大就越省力。 媒体:播放“轮轴” 视频。
拓展:准备一个垒球棒,请两个力气明显不同的同学,力气大的握住垒球棒细的一端,力气小的握住垒球棒粗的一端,大家向相反的方向拧,看谁能把棒子拧过来。
思考:为什么握住垒球棒粗的一端比较容易拧过来?引导学生从轮轴中的轮子越大就越省力的角度去比较分析。
第四课时
八、活动七:研究齿轮的作用 媒体:出示齿轮图片。
导入:除了滑轮、轮轴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轮子——齿轮。 媒体:播放“齿轮” 视频。
问题:齿轮的边缘都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齿。齿轮有什么作用呢? 任务:研究齿轮的作用:
动力是否可以由一个齿轮传递到另一个齿轮? 齿轮的转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不同大小(齿数)的齿轮,转动速度有什么不同?
活动:学生分组研究齿轮的作用,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齿轮的作用和特点。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齿轮的作用和特点。
小结:在相互咬合的大小两个齿轮中,动力可以由大齿轮传递到小齿轮,也可以由小齿轮传递到大齿轮;两个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小齿轮转动速度快,大齿轮转动速度慢。
九、拓展:齿轮传动装置
导入:除了普通齿轮以外,还有各种形状的齿轮。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这些齿轮是怎样传递动力呢?
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齿轮传递动力的特点。
小结:动力可以从一个齿轮传递到另一个齿轮,并改变运动状态。 十、课堂小结。
第四课《斜面》
内容标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这种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 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设计意图
第4课《斜面》是《简单机械》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在之前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和齿轮等简单机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斜面的知识。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着重是让学生对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有所了解,知道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提高工作效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许多好处和便利。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利用一块木板做成斜面来搬运货物,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种斜面其实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本课的任务驱动页就是通过工人利用斜坡往卡车搬运机器的事例,引发对斜面作用的思考。然后,通过活动1“研究斜面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斜面的活动,了解斜面的特点和作用。接着,活动2“变形的斜面” 巧妙地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把用纸做成的斜面卷到铅笔上,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变形的斜面,了解斜面的作用。活动3“斜面的应用” 指导学生研究变形的斜面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斜面,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应用斜面的事例,加深对斜面的了解。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利用斜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木板、测力计、绳子、卡纸、螺丝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工人在搬运重物上车。没有重型机器的帮助,他们只是利用一块木板就轻松地把重物搬上了汽车。
问题:这块搭成斜面的木板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考:认识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研究斜面的作用
导入:人们从低处把重物搬运到高处时,常常会在高低处之间用木板架设一个斜面。 问题:这些斜面有什么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设计:设计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
引导:利用测力计进行测量,观察同一个重物在垂直提升和沿斜面提升时的重力分别是多少?
按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尝试改变斜面的角度,分别测量同一重物的重力,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按改变斜面角度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
交流:请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数据以及找出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作用。
小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小,沿斜面提升重物就越省力,但是经过的路程就越长。
媒体:播放“斜面” 视频。
拓展:当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时,斜面便垂直于水平面。这时还能省力吗?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变形的斜面 教具: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卡纸。
导入:这是一张三角形的卡纸,如果把它卷到铅笔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活动:把三角形的卡纸卷到铅笔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变形的斜面。 讨论:这种“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有什么特点? 媒体:出示课本盘山公路图。
引导:在卡车车厢与地面之间放一个平直的斜面,搬运重物时就可以省力;但在一座大山的山顶与山脚之间就不能放一个平直的斜面了,因为距离太远。
山顶与山脚之间的盘山公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汽车利用这个变形的斜面来爬坡就可以省力,但是就要行驶更多的路程。
拓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种“卷起来”的斜面? 四、活动三:斜面的应用
媒体:出示盘山公路、飞机货舱输送带、商场的自动扶梯、登山旋梯、高层停车场的斜坡、大桥的引桥的图片。
导入: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设施,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是利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讨论:分析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斜面的认识和了解。 目的:了解人们怎样利用斜面,懂得解释斜面的作用。 拓展:寻找生活中应用斜面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第五课《研究自行车》
内容标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的能力;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设计意图
第5课《研究自行车》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的应用无处不在。
自行车是人们综合应用简单机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本课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自行车,寻找隐藏在自行车里的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并且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在任务驱动页里,主题人物围绕着一辆变速自行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简单机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活动1“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中,鼓励学生在自行车中发现简单机械的应用,加深对简单机械的了解;接着,活动2“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 从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车传动装置,研究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的搭配,对简单机械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识别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实际作用。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自行车,变速自行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波 波和其他小朋友围着自行车在研究。 问题:自行车里都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发现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
导入:自行车由许多部件组合而成,我们先来认识各部件的名称。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自行车的实物。 思考:自行车各部件有什么特点?
问题:在设计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时,工程师都做了周详的考虑。自行车中的许多部件实际上都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能认识这些简单机械在自行车里的作用吗?
任务:观察自行车的图片或实物,研究其部件所运用的简单机械原理,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
活动:小组活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 交流:各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媒体:播放“自行车” 视频。 小结: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的类型 所起的作用
转向、平衡
车把 杠杆、轮轴
踏脚与大链轮 轮轴 动力传递 刹车装置 杠杆、滑轮、轮轴 刹车 ?? ??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变速自行车的秘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这是一种新型的自行车,大家认识它吗?它和普通的自行车有哪些不同?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变速自行车的可变速特点。
问题:变速自行车可以改变速度,使我们在不同的路况中都能方便地行驶。请仔细观察变速自行车,看看它的哪个部件能起到变速的作用?
活动:
??
1. 观察变速自行车,找到自行车的传动部分,通过画图了解自行车的动力是如何传递的。
2. 观察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简单机械组成的?这些简单机械是如何运动的?试试探究变速器的变速原理。
思考:利用简图进行分析。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论进行梳理和完善。 小结: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过程: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和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大小不同,通过手把的调节,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传动装置搭配出不同的转速。
拓展:自行车发明于19世纪初,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车吗?它们有哪些特点?你还可以在现有的自行车中加以改良,设计一辆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车吗?
四、阅读:自行车博览会 五、课堂小结。
第六课《珍贵的淡水》
内容标准: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能力培养目标
1.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
第6课《珍贵的淡水》是《自然资源》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在一系列活动中,帮助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和数据统计等方法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对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使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加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走进水世界》一课,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但为什么还要保护水资源呢?教材通过简单的填图方式,形象地展示了可利用淡水在水体中的比例,让学生感受到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珍贵。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的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地球仪、烧杯、量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 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波 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二、活动一:积少成多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 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10分钟后,用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问题: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是否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
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 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
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
第七课《宝贵的耕地》
内容标准: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非常匮乏。 能力培养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
第7课《宝贵的耕地》是《自然资源》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通过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归纳,使学生对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有初步认识,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并且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尤其匮乏的事实。从而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建立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和一个“网上学”的内容。本课的任务驱动页是主题人物在建筑工地上议论 “为什么不用红砖呢?”引出了一个与土地资源有关的讨论。在活动1“为什么禁用红砖?”中,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数据计算,使学生知道禁用红砖的意义,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意识到不使用红砖是保护耕地的好办法。活动2“调查我
们周围耕地的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分析,了解耕地的情况。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开放改革,经济不断腾飞,城市和农村都不断地发展,大建楼房,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更加紧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此,教材安排了学生调查的活动,要求学生对自己周围耕地的使用情况作一次调查,知道人类发展与耕地受到破坏的矛盾,思考保护耕地的问题。网上学“介绍家乡的土地资源情况”,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在互联网进行讨论的方式,收集各地土地资源情况,交流保护家乡耕地的措施。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数据分析——讨论归纳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情况,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正用轻质砖砌墙。 问题:工人为什么不用红砖砌墙?
思考:大量使用红砖是否会破坏我们宝贵的耕地资源? 二、活动一:为什么禁用红砖? 媒体:出示市政府禁用红砖的通知。
问题:制造红砖需要什么作为原材料?为什么政府要禁用红砖?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红砖的原材料来自耕地中的黏土。红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汇报:制作红砖会消耗耕地吗? 媒体:出示课本图。
活动:小组活动。算一算,如果要建造一栋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18层大楼,需要使用多少红砖?要生产这些红砖,需要耗费多少面积的耕地?
交流:小组交流,认识使用红砖作为建筑材料将造成严重的耕地破坏问题:一块红砖的体积约为24厘米×12厘米×6厘米 = 1728立方厘米 = 0.001728立方米,建造一栋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18层大楼,需要使用230万块红砖,其体积约为0.001728立方
米×2300000 = 3974.4立方米。如果挖土1米深,则要耗用2974.4平方米的耕地,近半个足球场大小。
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为0.095公顷,还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3%的人口,可见我国土地资源多么珍贵!
媒体:播放“宝贵的耕地” 视频。
目的:通过计算,使学生知道禁用红砖的意义,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调查我们周围的耕地情况
导入: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腾飞,城市和农村都不断地发展,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更加紧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问题:为什么耕地面积会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所得,讨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 交流: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了解人类的发展与耕地受到破坏是一对矛盾体。
拓展:能否提出一个方案来尝试解决这对矛盾,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资源?
四、课堂小结。
第八课《保护生物资源》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1.体验在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
第8课《保护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主要通过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通过对证据运用、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和一个讨论。本课的任务驱动页从主题人物参观自然保护区,提出“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呢?” 的研究主题开始,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料“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出杂交水稻”,让学生了解从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生物的消亡对其他生物的生存、延续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接着,通过开展“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植物?”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调查自然保护区” 活动,则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分析,了解耕地的现状,了解当地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及保护措施和成效。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产业。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搜集数据——分析思考——讨论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分析,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从而意识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自然保护区里,憨厚、可爱的大熊猫正在吃着竹子。波波说:“大熊猫真可爱,它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媒体:出示我国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图片(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问题: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呢?
讨论:通过阅读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研究杂交水稻等事例,讨论野生动植物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以及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
媒体:播放“保护生物资源” 视频。
小结: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200万种。但是,人类的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滥伐森林和生态环境被破坏,近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数以千计,许多动物和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从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生物的消亡对其他生物的生存、延续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地球上的物种及其生态环境。人类对世界上千百万遗传物种的保护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第二课时
三、活动:
媒体:出示卧龙自然保护区图片。
问题:什么是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什么样的区域能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呢?
媒体:播放“保护生物资源” 视频。
资料:一般来说,自然保护区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地质构造以及水源等自然综合体为核心的自然区域。在这块区域内,人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以使这一区域内的保护对象保持无人为干预的自然发展状况。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然综合体的陈列馆和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而且对自然环境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包含某个核心对象的陆地及水体为主要任务,所以,自然保护区应该保护的是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水源涵养区等。
引导: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后,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我国各地的国家级、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已相继建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
活动:对我们居住的地区(城市)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有没有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没有明显变化。
目的:通过调查,使学生对自然保护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第九课《矿产资源》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 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 了解一些其他的非金属矿产。 能力培养目标
1. 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
第9课《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单元的第四课。本课主要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了解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其他非金属矿产等资源情况;通过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和归纳,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小养成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本课在任务驱动页里,设计了一个矿山开采矿石的情景,引入有关矿产问题的学习。紧接着,教材设计了活动1“金属材料是从哪里来的?”的知识学习活动,从钢铁的生产步骤开始,让学生了解钢铁的冶炼过程,知道钢铁在国民
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求学生在了解钢铁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活动2“全身是宝的石油”,提供“石油”的学习资料,让知道石油是主要的能源矿产,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活动3“能源矿产还有多少?”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世界上现已初步查明的能源矿产的储量,再通过简单的计算,了解能源矿产还可以开采多少年,从而得到珍惜矿产资源的启迪。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非金属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稀有性特点,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小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波波和琪琪在参观矿山,看到矿山开采的情景。 问题:工人为什么要开采矿石?这些矿石有什么用途? 目的:通过主题人物的对话,引出有关矿产知识的学习主题。 二、活动一:多发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问题:大家是否知道钢铁是从哪里来的?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议一议。 媒体:出示课本图(常见的铁矿石)。
引导:铁矿石是金属矿产中最普通的一种。我们以铁矿石的提炼为例,一起来了解金属材料是从何而来的。
媒体:出示课本图(铁水出炉)。
引导:首先,把铁矿石与焦煤和石灰石混在一起,然后用鼓风机吹进热风,使炉温达到1500℃以上,铁就熔化了,大多数杂质会漂浮在铁水表面。去掉杂质后,就成了生铁。生铁仍然含有碳等杂质,性质比较脆。对于要求不高的铸件,就可以用生铁铸造。
如果把生铁和废钢混和在一起,放进炼钢炉,用鼓风机吹入氧气进行煅烧,大多数碳会被燃烧掉。
钢是一种坚韧牢固的材料,可用于建造桥梁、建筑物和各种装载重物的物体。炼钢时,如果我们加入少量的铬和镍,就能制成不锈钢。不锈钢可用于制造发动机部件、餐具和手术器具等,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铁矿石通过高温冶炼,就提炼出钢铁材料。 铜材和铝材也是通过黄铜矿石和铝土矿石提炼而成的。 问题:大家知道钢铁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吗?
拓展:生活中哪些用品是用金属材料制造的?它们使用了哪些金属矿产?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全身是宝的石油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矿石能提炼出各种各样的金属材料。除此之外,有一些能源矿产,如石油,还能提炼出一些能源物质。
问题:石油能生产出什么产品?
引导:石油是可燃性物质,是当今世界主要的能源矿产之一。石油又被称为“黑色的金子”,是百业之母。
讨论:为什么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它有什么用途?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石油的重要作用。
资料:石油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人们熟知的可以加工成各种成品油(如汽油、柴油、航油、燃料油、润滑油等)外,它还是化工产品重要的基础原料。已知约有5000多种化工产品的原料来自于石油及天然气,特别是有机化工的8种基本原料有7种来自于石油,其中的乙烯是与钢铁、水泥并称的工业化三大基础材料之一。
石油还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肥、农药、农机等,都离不开石油。 总之,人类的衣食住行,哪样也离不开石油。 四、拓展:石油来自哪里?
导入:石油是地球给予我们人类的珍贵礼物,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介绍: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机论,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另一种是有机论,即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
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延伸:通过你的了解,你会认同哪一种的说法?你还能猜想石油形成的其他说法吗? 五、活动三:能源矿产还有多少?
导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能源矿产的形成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目前已探明的能源矿产非常有限,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矿产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造成了能源矿产日益减少与人们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活动:算一算,能源矿产还能开采多少年。 媒体:播放“珍惜矿产资源” 视频。
讨论:不难看出,能源矿产很快就会被人类开发完。能源危机正威胁着人类,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拓展: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它对人类的生存、进化和繁衍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开发利用了大量非金属矿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火药技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六、课堂小结。
第十课《海洋宝库》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要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
2.了解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能力培养
1.具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
第10课《海洋宝库》是《自然资源》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从认识渔业资源入手,了解在海洋这个巨大宝库里,蕴涵了大量的宝贵资源。并意识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与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海洋中的生物资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资源类型,活动1“为什么要休渔?”主要以资料分析为主,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休渔的作用,认识保护渔业资源的意义,并思考如何才能合理地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活动2“海洋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海洋资源,了解它们的用途。在组织这个活动时,教师可以准备好充足的背景资料,并同时发动同学们在课前寻找有关的资料,了解海洋有什么资源,以及怎样利用好这些资源。在组织讨论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如:海面上有什么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海洋里面有什么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海底下又有什么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这样分层思考,能让学生对有关海洋资源的种类及其开发和利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最后,在“向海洋要宝”的拓展活动中,引导学生勾画人类未来开发和利用海洋渔业、海底矿产、潮汐发电等海洋资源的情景,对海洋宝库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形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意识,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主题人物来到了渔港上。当天天气很好,正是出海捕鱼的好时光。
问题:大小渔船全都停靠在海港里,丝毫开不出要准备出海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原来现在正值休渔期。在休渔期间,渔民不能出海捕鱼。 思考:为什么要设休渔期呢? 二、活动一:为什么要休渔?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什么是休渔?为什么要休渔?
引导:休渔期就是禁渔期。人们根据海洋鱼类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和繁殖季节等特点,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作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比如渤海湾近几年一般是6月15日~8月16日为休渔期。另外,还在某些海域设有禁渔区,在禁渔区里常年不允许捕捞任何鱼类。禁渔区一般是繁殖场或越冬场等。
夏季是海洋主要经济鱼类繁育和幼鱼生长的重要时期。研究部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伏季休渔保护了主要经济鱼类的亲体和幼鱼资源,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我国自1995年起在黄海、东海两大海区,1999年起在南海海区施行2至3个月的禁渔期以来,缓解了过多渔船和过大捕捞强度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遏制了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增加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讨论:休渔期是否会有明显的效果?
交流:请各组同学说说本小组的想法,老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思考。 媒体:出示课本图。
小结:1994年我国还没有实行休渔制度,那时捕捞的带鱼平均每条只有70克。经过了休渔期后,带鱼的体重大大增加,达到了100克以上。另外,单网捕鱼量比以前大增。以前是“百网没有鱼”,如今是“一网百斤鱼”。
拓展:人们还采取了哪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措施?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海洋里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
导入:在浩瀚的海洋里,除了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外,还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问题:在海洋里,还有哪些资源? 媒体:播放“丰富的海洋资源” 视频。
交流:先小组进行议论,再请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海洋的其他资源。
资料: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的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有70万平方千米,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
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千米,20米以内浅海面积2.4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71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55万公顷。
我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
小结:海洋是一个巨大宝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讨论:海水里有没有其他值得利用的资源? 四、拓展:向海洋要宝
导入:海洋资源如此丰富,但目前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将来,人类总有一天会更广泛地、更大规模地开发海洋宝藏。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你能想象一下未来的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情境吗? 任务:把你的想象用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 五、课堂小结。
第十一课《太阳系》
内容标准: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设计意图
《太阳系》是《浩瀚的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视角由近及远,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再到河外星系、总星系,层层递进,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宇宙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
本课主要通过资料学习,使学生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通过模拟太阳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距太阳的远近等知识,较系统地了解太阳系内主要天体及其特点,对太阳系的组成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最后通过“网上学”活动,以“火星上有生命吗?”为题,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网络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资料整理——分析讨论——归纳体会 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了解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和排列顺序。 教学准备
太阳系概况的图文资料、八大行星比例图片;有条件的提供网络设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问题:如果我们能透过蔚蓝的天空,我们将会看到什么呢? 媒体:播放“太阳系” 视频。 思考:说说大家知道的太空知识。 二、活动:模拟太阳系 问题: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
媒体:播放“水星和金星” 视频。播放“地球和月球” 视频。播放“美丽的木星” 视频。播放“美丽的土星” 视频。播放“天王星和海王星” 视频。播放“小行星和彗星” 视频。
问题:哪颗行星的体积最大?其他的行星有多大?
讨论:分小组讨论,根据太阳及八大行星的直径,按大小进行排序。 交流:学生交流各自的排序结果,尝试描述每个星体的大小。
活动: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按比例缩小星体,制作行星的模型卡片。
活动:在操场上模拟太阳与八大行星的位置,体会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 交流:学生交流体会,认识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 拓展: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为什么现在只有八大行星呢? 三、课堂小结。
第十二课《银河系》
内容标准: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理解“光年”的概念。 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描述比较抽象的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设计意图
“银河系”是“浩瀚的宇宙”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教材首先给出银河系的有关资料,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等形式,了解地球、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然后在理解光年的概念及认识了地球、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基础上,展开讨论:想象一下银河系有多大?意在引导学生根据数字展开想象,交流各自感受,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最后,给出河外星系的资料供学生阅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激发其探索宇宙的欲望。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并整理信息,知道地球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理解光年的概念。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理解光年的概念。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银河系的相关资料;银河系的视频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情景:晴朗的夏夜,我们在空中常常看到一条光带。这条光带就是银河,它是由许多颗恒星组成的。
问题:银河与我们太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活动:了解银河系的大小
准备: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
问题:银河系有多大?我们身处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什么位置? 思考:学生从书中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整理数据,思考银河系的问题。 讨论:银河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 媒体:播放“神秘的银河系” 视频。
交流: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明确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以及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引导: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1光年有多远呢?光的传播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可以绕地球赤道7圈多。而光行走一年的路程叫做1光年,1光年就是94605亿米。
媒体:出示课本中银河系俯视图及侧视图。 讨论:感受和想象银河系的大小。
引导:太阳系的直径是0.001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是10万光年。
活动:在纸上画出一个1毫米的圆点表示太阳系。如果太阳系的直径缩小到1毫米,银河系就好像一个直径900米的圆。
用一根头发的直径(约0.1毫米)表示太阳系。如果太阳系的直径缩小到头发丝直径的大小,银河系就像一个直径90米的圆,差不多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第二课时
三、阅读资料:河外星系 任务:学生自行阅读资料
讨论:什么是河外星系?什么是总星系?宇宙是无限的吗? 归纳:宇宙的无限 四、课堂小结。
第十三课《观天认星》
内容标准:
知道四季的代表星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星座,懂得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 2.认识春夏天空中一些显著的星座。 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描述比较抽象的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设计意图
“观天认星”是“浩瀚的宇宙”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重在让学生亲历观测春季星座的过程,以认识星座为途径,了解实际观测星座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举一反三,对观星产生兴趣,运用这个方法去观测四季主要星座。
教材通过看星图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春季代表星座,学习参照代表星座或亮星观察星座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观测星座的乐趣,激发其开展科学探究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教材期
望通过课外延伸的观测活动,使学生不仅能掌握观测星座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观测过程中学习实际观测星座的方法,亲身体会四季星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完成观测报告、制定观测计划等,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阅读观察——观测绘图——观测记录——制定计划 重点难点
学习观测星座的方法,完成春季星座的观测报告,制定观测四季星座计划。 教学准备
春季星图;星座相关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星空的图片。
问题:我们每天晚上看到的星星都是一样的吗? 二、活动一:看星图 媒体:出示天空区域的图片。
引导:为了便于认识星空,古人依据天空中一些明亮恒星形成的图案,结合神话传说,将整个天空划分成8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通常我们只能看到全天星座的一部分,而且不同季节看到的星空也不相同。
问题:在春季星空中有哪些显著星座呢? 媒体:出示春季星空图及相关文字资料。
活动:分小组在春季星空图中寻找代表星座,在星图中圈出来,并填写在记录单中。 交流:分小组汇报各自的观察和思考结果,交流活动体会。 媒体:播放春季星座 flash动画。
交流:春季星座的主要代表有:大熊座、小熊座、狮子座、牧夫座、猎犬座,认识每个星座的外形特点。
拓展:天空中星座与什么神话传说有关?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春季星座观测
问题:在实际观测时,如何在星空中找到春季的主要星座呢? 活动:分小组思考实地观测的方法。 交流:各小组交流各组讨论的方法。
引导:春季星座里最容易辨认的星或星座有哪些?(北斗七星) 在春季,寻找其他星座,常常通过寻找北斗星开始。 问题:如何通过北斗星寻找北极星呢? 播放:播放寻找北极星 flash动画。 拓展:制定计划,课后实地观星。
引导学生思考观星时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观星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制作观测表格? 四、活动三:观测星座
媒体:出示撰写得较好的观测报告。 引导:师生共同研究和分析该报告的优缺点。 媒体:出示四季星图图片。
引导:每个季节天空中的星座是不同的,每个季节里都有代表星座。 夏季代表星座:天蝎座、天鹰座、天琴座; 秋季代表星座:仙王座、仙女座、飞马座; 冬季代表星座:猎户座、金牛座、大犬座。
活动:根据相关资料,分小组在四季星图中寻找夏季、秋季、冬季代表星座。 问题:长期观测星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长期观测四季星座,我们该如何观测呢?
讨论:根据上节课的实际观测经验,讨论长期观测方案。 交流: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制作长期观星计划。 媒体:播放“星座的观察” 视频。 活动:分小组修改观测计划。 五、课堂小结。
第十四课《探索宇宙》
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
2.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改进而深化和拓展。
3.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4.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设计意图
“探索宇宙”是“浩瀚的宇宙”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主要培养学生阅读、整理信息能力及想象能力。本课建立在学生了解了太阳系、银河系及星座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及意义。本课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体会人类探究宇宙的曲折历程,引起学生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了解人类探究月球的历史及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帮助,让学生理解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技术都是空间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最后,以“尝试设计与外星生物的联系方式”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欲望。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综合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史,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探究宇宙的意义,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规律——想象推测 重点难点
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及意义。 教学准备
人类探索宇宙历程、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空间科学的应用等相关文字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视频、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情景:出示浩瀚宇宙的图片。
问题:银河系那么大,却不是宇宙的尽头。人类是怎样了解到那么远的地方的? 媒体:播放“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 视频。 二、活动一:月球的“面纱”是怎样揭开的? 导入:离我们生活的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个? 引导: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是地球的卫星。
人类很早便开始观察月球。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不同角度的照片,甚至还登上了月球。
问题:人类是怎样揭开月球的“面纱”呢?
活动:分小组查阅资料,以时间为顺序整理人类探月历程,并填写记录单。 交流:学生交流各小组的整理结果。
思考:从整个探月历程来看,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与探测工具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 媒体:播放神舟飞船的探索历程 flash动画。
第二课时
三、活动二:空间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空间科学吗? 交流: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引导:1957年,苏联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空间时代。随后,许多国家发射了大量的空间飞行器,例如太空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让人类研究地球周围及更遥远的宇宙空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地磁现象、星体运行、极光、流星、彗尾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人类对地外来源物质(如陨石等)的分析研究、对电离层、宇宙射线的发现和观测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使人类得以积累更丰富的宇宙知识。
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品或设施是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 交流: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说出依据。学生互相质疑。
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空间科学技术应用,如卫星导航、卫星天气预报等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技术,体会到空间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拓展:思考未来人类能发展出哪些新的空间科学技术。 四、活动三:联络外星生物
导入: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吗?人类一直在宇宙其他星球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媒体:出示天文工作者通过飞船发往外星的信息图片。
问题:这些图片是天文工作者尝试与外星高智能生物进行联络的信息。大家能读懂这些信息吗?你会用什么方式向外星人发出信息呢?
活动:学生用图画或其他形式设计与外星生物联系的方法,并填写在记录单中。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方式,并说出理由。 拓展:外星人会是什么模样呢?一定长着眼睛吗? 五、课堂小结。
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空间科学技术应用,如卫星导航、卫星天气预报等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技术,体会到空间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拓展:思考未来人类能发展出哪些新的空间科学技术。 四、活动三:联络外星生物
导入: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吗?人类一直在宇宙其他星球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媒体:出示天文工作者通过飞船发往外星的信息图片。
问题:这些图片是天文工作者尝试与外星高智能生物进行联络的信息。大家能读懂这些信息吗?你会用什么方式向外星人发出信息呢?
活动:学生用图画或其他形式设计与外星生物联系的方法,并填写在记录单中。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方式,并说出理由。 拓展:外星人会是什么模样呢?一定长着眼睛吗? 五、课堂小结。
正在阅读: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广东教育)12-23
四川省成都市2014年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06-01
2016~2017学年度高一生物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定稿)04-11
关于调查个超市商品价格的结题报告10-01
博士论文写作的再创造12-10
闽终教委20123号新09-16
父亲悼词范文(2篇)02-08
中国车用儿童安全座椅行业现状与投资分析报告-灵核网 - 图文04-25
通 知 书05-24
海门市教育局文件11-1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广东
- 下册
- 教案
- 年级
- 小学
- 科学
- 教育
- 怎样看懂强电施工图 王晓锋
- 六年级上基础知识测评(答案)
- 一年级上册写字教案
- 木工打柜子、成品柜和全屋定制到底怎么选? 老木工掏心窝的大实话 - 图文
- 2018-2019写给30岁的自己的人生感悟-精选word文档(6页)
- 轴承钢牌号、化学成分及标准对比
- 2016年IT运维管理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17年政府投融资平台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命题比赛试卷41(含答案)
- 专业技能考试试题库-学生版
- 工业循环冷却水旁流处理工艺及设备
- 课堂习题范里安中级微观
- 领导发言稿开场白(共9篇)
- 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附源代码,完美实现)
- 信息系统需求 - 图文
- 2014年春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自测练习试题
- 成本控制文献综述
- 关于报送2003年重大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的通知
- 小额贷款公司实习心得
-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