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医疗保险制度对比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4 21: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美医疗保险制度对比

医疗保险制度概念及常识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

医疗保险始于1883年德国颁布的《劳工疾病保险法》,其中规定某些行业中工资少于限额的工人应强制加入医疗保险基金会,基金会强制性征收工人和雇主应缴纳的基金。这一法令标志着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特别是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医疗保险立法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立法,不仅规定了医疗保险的对象、范围、待遇项目,而且对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医疗服务也进行了立法规范。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

一 中、美国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美国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复杂的医疗服务系统,实行的是市场化、多层次的医疗保

险制度。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以雇主向雇员提供医疗保险为主,同时,政府(联邦和州)对退休人员提供医疗照顾、对贫困家庭提供医疗救助,形成两种类型、三大板块的医疗保险体系构架。

(一) 社会医疗保险[1~4] 即由联邦政府和州、地方政府所举办的,主要是帮助弱势人群(老人、穷人等)的强制性的医疗保险计划。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医疗照顾制度(Medicare) 该制度是对65岁以上以及65岁以下因残疾、慢性肾炎而接受社会救济金的人提供医疗保险。保障的范围包括大部分的门诊及住院医疗费。受益人群约占美国人口的17%。Medicare包括医院保险(HI)、补充医疗保险(SMI)两部分。其资金来源于两个部分: ①75%来自于社会保障税。美国联邦的社会保障税依照雇员工资的7.65%征收,雇主也要按雇员工资的同样比例缴纳社会保障税,两项合计相当于雇员工资的15.3%。在7.65% 的比例中,1.45%的份额在征收之后拨给美国卫生部专项设立“医疗信托基金”,由美国卫生部的卫生健康资金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专项负责用于“医疗照顾”项目的实施。②25%来源于符合享受“医疗照顾”项目人群的每月匹配支付的费用。2000年是每人每月45.5美元。

2. 医疗补助制度(Medicaid) 美国法律对低收入的人和家庭有提供医疗服务的规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低收入人群、失业人群、残疾人群提供各种特别医疗项目。Medicaid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项目。资金来源于政府的一般税收,由联邦政府支付55%、州政府支付45%,共同资助对低收入居民实行部分免费医疗。服务项目包括门诊、住院、家庭保健等。有的州、市还提供药品、配眼镜、助听器等十多个项目的医疗资助。全国每年约有3000万人受益。 3. 工伤补偿保险 各州普遍实行基本社会保险计划,雇主必须为雇员向保险公司购买工伤保险。当工人因工伤事故而致残与损伤时,由保险公司支付治疗期间的工资和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

4. 少数民族免费医疗 享受对象为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少数民族,约有100多万人。全国有50所专门医院为少数民族提供医疗服务。

5. 军人医疗计划 由联邦政府向所有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提供的特别医疗保障项目,由专门的军队医疗网络系统提供服务。

(二) 私营医疗保险[3,4] 私营医疗保险公司在美国医疗保险中承担重要角色。美国约50%医疗费用来自私营医疗保险计划,而且政府医疗保险计划的很多操作工作是由私营医疗保险公司去执行。

1. 非营利性健康保险公司 主要代表是蓝盾、蓝十字公司。它们是医生和其它民间机构发起和组织的,为投保者提供门诊和住院服务保险。蓝十字、蓝盾保险计划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待遇。蓝十字和蓝盾协会,将遍布全国的蓝盾、蓝十字公司形成一个松散的网络,参保约为6 700万人。 2. 商业保险 以营利为目的,提供个人和团体医疗保险。它采用费用分担的办法降低保险金,对费用高昂的医疗服务单独作为项目保险。美国开展医疗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有1 000多家,1996年有7 540万人参加各种商业保险。 (三)管理式医疗组织[4] 是一种由保险人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联合提供服务的医疗保险形式。这种医疗保险种类复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健康维持组织(HMO),特约医疗组织(PPO)和服务点计划(POS)。管理式医疗组织由于其在节省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质量方面的成效,已成为美国占主导地位医疗保险形式。尽管这类医疗保险组织的直接覆盖人群仅5000万左右,但其它的私人保险、政府保险计划中都大量采用管理式医疗的管理方式。

美国医疗保险体系架构中包含着医疗保险提供方(雇主和政府)、医疗保险受益方(雇员和弱势群体:65岁以上老人及贫困人群)、医疗保险经营方(保险公司)、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生和医院)、以及医疗行政管理方(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等五个方面的关系,这五方的合作与监督的关系,可以有效保障医疗服务的合理需求与供给质量,既不浪费有限的医疗服务资源,又能满足医疗服务需求,有利于实现建立医疗保险体系的宗旨。

中国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这项制度实施几十年来,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的个人和家庭负担、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费用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负担沉重、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2)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窄,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部分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与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不统一。由于原有的这套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称《决定》),部署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在1999年内全国基本建立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颁

布以来,全国各省市以“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省市基本上都根据实际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成立了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社保基办),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由社保基金办负责审核并选定了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定点药店,拟定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制度,以解决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

二 中、美国医疗保险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美国

美国的医疗保险以其费用高昂,覆盖面窄,保障有限,制度复杂,改革艰难

而闻名。多年来,美国的医保制度不仅受到来自国内多方面的责难,以致成为每次总统竞选的“热点”问题,而且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批评。但正是由于美国医疗保险问题的复杂性使得美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是十分全面和深入,在局部和具体的管理层面上经验丰富和卓有成效,许多技术方法是世界领先的,值得各国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美国现有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有: (一) 高度的市场性、多元化、分散性和复杂性

作为美国医疗保险经济活动主体,众企业主要以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等组织形式,独立而自由地从事医疗保险行业的经营活动。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主要遵循了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高度市场化的特点[4]。美国的移民性、多民族性、多元文化性,这种多元文化对美国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对医疗保险体系的影响反映为兼容了多样、分散和复杂的医疗保险种类和医疗保险机构。三大类的医疗保险中,特别是私营保险和管理式医疗组织,又可细分出几十种类别的保险险种,供参保者选择。从保险的经营者来看,有政府的,有商业保险公司的,有非营利机构的,也有公司自办的。从地域来看,有全国的,有各州的,甚至还有市、县自办的。从保险的方式和政策来看,更是千差万别的、五花八门。这样一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优势是可供参保人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能较好地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控制保险费用,提高服务质量。但是多样性和复杂性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是参保者难以选择保险和难以合理使用保险政策,造成参保和享受保险的困难;另一方面对保险市场运作、管理和监控也变得十分困难和复杂。例如,据调查,美国各类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成本都在保险费的20%左右。

(二)保险覆盖面窄,保障程度有限

70年代以后,人人拥有医疗保险的想法在美国仍很流行。但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财政赤字增加,医疗开支庞大。尼克松总统医疗改革的主要目标从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转移到减少医疗费用上来。

国会在1972年通过法令,建立“职业标准审查组织”,由该组织的专家审查医院在医治由国家保险的病人时,是否有浪费资源的行为;一旦发现某种浪费,医院就将得不到国家保险机构的付款。

1973年美国开始建立“保健团体”(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保健团体的医生收入以工资形式支付;参加保健团体的顾客每月只需交纳保险金,看病时不须再付费用。每次看病的费用预先固定,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治疗和其他浪费行为,医生如能降低医疗成本可额外得奖,以达到降低医疗总费用的目的。保健团体在美国得到十分谨慎的欢迎。

70年代末,高额的医疗费用迫使卡特总统改变社会公平的传统,提出了一个注重控制医疗费用的方案,但被国会搁置。

1993年克林顿总统的一个优先考虑事项,是帮助没有保险的美国人。试图让国会通过一个法案,支持建立全民医疗健康保险系统,以使所有美国人看得起病。但法案在国会讨论时遭到惨败。经过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的广泛讨论和辩论,国会于1996年通过立法,旨在使工作家庭及其子女更容易得到医疗保险。新法律扩大了失业工人或已患有疾病申请保险者可享受健康保险的范围并制订了设立用来支付医疗费用的免税储蓄账户的试验计划。 (三)医疗保障法案

2003年11月25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3950亿美元的医疗保障法案。这是美国医疗保障法案38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革。新法案有几项重大改革内容。第一,首次对患者想要的处方药提供了补贴。而以前只是涉及住院时的药品,而在家使用处方药不在此列;第二,加入市场竞争机制,这是法案中争议最大的地方。新法案向享受医疗保障计划的人提供了选择权。从2010年开始,美国将在6个大都市地区实行6年的试验,私营医疗保险公司可以与传统医疗保障机构平等竞争;第三,对不同阶层有不同规定。单身年收入1.3万美元和夫妇年收入1.8万美元以下的贫困户免除保险月费和250美元的自缴费。年收入在8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阶层要交较高的诊断费、治疗费;第四,实行有目的的激励措施。联邦政府今后10年内对那些向退休职员提供医疗保险的企业给予860亿美元的补贴或是税收优惠,对向农村地区提供医疗保障的机构今后10年内补贴250亿美元,等等。

(四)美国医疗保障的难度

美国关于医疗保险改革的争论一直比较激烈,除党派政治利益外,主要是很多人没有医疗保险和医疗费用太高。关于医疗费用太高的问题从以下五个方面分别予以解释:

1、第三方付费制度。这是美国医疗费用不断高涨的首要原因。过去绝大部分医疗费由病人看病时直接支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私人保险公司加

入到医疗活动中来,成为在病人和医生之外的第三方。第三方中的政府机构通过转移税收,形成公共补助,交给医疗单位,用于支付穷人和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而私人保险公司则向顾客征收保险金,然后代他们支付费用。目前,医疗费用的绝大部分已由以政府机构和医疗保险公司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形成了第三方付费制度。

第三方付费制之所以推动医疗费上涨,是因为这种付费方法对当事人有一种掩盖财政负担的作用。由于不是个人直接付费,病人都倾向选择那些名气大但收费昂贵的医院,主动要求做一些繁琐却并不必要的检查,还要求最好的医疗服务, 医生则做过多的检查,开过量的药方,或直接提高收费标准。在这种制度下,保险公司通过提高保险金来转移高涨的医疗费。虽然高涨的医疗费用最终必然会转移到整个社会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肩上,但第三方付费制却给人一种假象,似乎没花多少钱就得到了很多实惠。于是,医院、病人和保险公司三方各捞好处,从而形成推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恶性循环机制。

2、接受医疗保险的人日益增多。美国政府规定,对私人企业用于本企业雇员医疗保险支出的资金免征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这项税收政策对私人医疗保险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保险方面,1966年约翰逊总统开始实施对老年人“医疗照顾方案”和对穷人的“医疗援助方案”,从而迅速扩大了享受医疗保险的范围。以后随着美国医疗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完善,拥有私人和社会保险的人口比例已从1940年的7%上升到近年的约85%%。享受医疗保险人数的增加,就意味着社会承担的医疗费用的增大。

3、医院成本逐年上升。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疗设备频繁更新、仪器越来越精密。以前没有或很少使用的器械,现在被广泛使用。与先进设备相配套,医院必须再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修建新的医用楼。先进高档而成本极高的技术和设备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医疗费用快速增长。

4、老年慢性疾病增加。二十世纪初,美国主要问题是传染性疾病,其疗程较短且费用不高。随着美国人寿命延长,呈现老年国家的迹象。现超过25%的美国人年龄在65岁以上。与人口老年化相伴而来的是老年性慢性疾病的增加。这些疾病的特点是时间长、费用高。随着老年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老年慢性疾病对医疗总费用也进一步提升。

5、滥用和浪费医疗资源。由于医生担心被病人指控为医术不精或不负责任,在即使病情已经确诊时,也要让病人反复检查以进一步证实。而美国人对疾病、死亡又有一种前所未见的恐惧感并对医疗检查产生夸大了的期望。在这种背景下,滥用和浪费医疗资源的现象极为普遍。

中国。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与此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缺陷,逐

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并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农村居民,但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或新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上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经过5年多的实践,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全国大部分地区(98%)都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标志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基本平稳;医疗保险的保障机制基本得到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首先,它对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在一亿多参保人员中,65%是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二是促进了参保人员的就医方式和医疗消费观的转变,参保人员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权。三是推进了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健康发展。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促使其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服务;四是抑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势头。据统计,1990---1998年卫生系统综合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年增长率分别为25.0%和23.7%,2001年分SU降低为9%和5%。 (二)各种类型的补充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国家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在实践中,除了国家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外,各地还摸索出多种形式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如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运作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工会组织经办的职工互助保险等。 (三)医疗救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员工正式就业的工作单位(企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作为参保单元;二是缴纳保险费与享受待遇相联系。它将没有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口和没有能力缴费的单位的职工排除在现行制度之外,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属于低收入或没有收入的弱势群体。因此,针对医疗保险制度性缺陷,一些城市纷纷出台了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以北京市为例,2001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与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联合出台了《北京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主要内容是对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予以减免。

综上所述,经过5年的改革和建设,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体制转轨和機制转换。在体制上,完成了从原来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福利型向社会医疗保险型的转轨;同时,在新制度下,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相结合,费用分担,医疗服务竞争(定点医院),费用控制(结算方式)以及社会化管理等新的运行机制。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商业医疗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为补充,以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一)启示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在辨证分析的基础上,清晰思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需要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之一,需要我们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繁荣和谐的角度来考虑,建立我国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目标,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更不可简单地套用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模式。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需要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率。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国家医疗制度指标评价,中国除了健康水平指标和反应性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外,在医疗制度目标总体实现水平上表现欠佳,而筹资公平性方面名列第188位,总体医疗制度表现也仅排在第144位,被列为卫生“财政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公民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障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构建社会全体成员参保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在具体政策制订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让各类人群都有机会参保。在实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需要体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把社会公平性体现在参保的非歧视性上,医保政策要体现横向公平,无论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还是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职工、自谋职业者、城乡居民等社会各类人群都有权享有社会医疗保障。还应体现在参保患者医疗费用自付承受能力上。公平不仅是机会的均等而且应是结果的均等,个人自付的医疗负担必须与其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医疗保险政策应建立纵向公平机制,以适当的不平等的方式对待处于不同等经济地位的人,使低收入人群同样能享受到同样的医疗服务。

现阶段中国医疗资源配置及不平衡,享受医疗卫生资源是既不公平、又效率低下。需要在制度公平的同时,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解决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在现有条件下,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才能拿出更多的医疗资源为社会公众服务。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需要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步。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

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医保和医药在医疗系统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三项改革必须联动,各自单独改革只会减少成功的概率。在70年代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全国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这一切都应归公于我国自50年代以来实施的主要分为三类的医疗保障制度:一是适用于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二是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三是适用于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制度。但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崩溃,九十年代开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都不甚成功,没有建立起较好的医疗保障体系。

因此,建立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对公立医院或其他非营利医疗机构要正确定位,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转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要下决心彻底解决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调整好医疗保险供、需、保各方利益。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自我保健水平,减少疾病发生。

——建立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多管齐下多途径保障。当今世界,健康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在医疗保障领域,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障已成为各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还不可能是全民统一的制度,但是先建立适合不同群体要求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我国近期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特殊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慈善救助所构成。在这个医疗保障网络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和保障

——医药卫生服务的特殊属性及提供原则。 从服务业的角度看,医疗

卫生服务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各个环节的特点差别比较大。粗略地说,可以把医疗卫生分为公共卫生、就医看病、治疗(含住院)、急救等等。

一般来说,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较强,同时服务的可标准化程度较高。就医看病、治疗、急救等医疗服务则具有个人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同时,此类服务的非标准化程度较高,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此外,医疗服务具有信息不对称和需求不确定的特点。虽然对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我们讨论了很多,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确定性的特点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服务的需求不确定性指病人对自己的医疗服务需求无法事前知道。在出现不适症状时,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多严重,应该寻求什么样的

医疗服务。同时,医疗服务行业中也充满了道德风险。如免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将可能导致对这些服务的滥用,因为病人没有什么积极性来节约使用这种资源。

关于医药卫生服务改革应该考虑的基本原则,科尔奈与翁笙和在分析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时提出的9项原则值得我们借鉴:

(1)个人权利——要推进的变革必须增加个人在福利事务中的决策范围,减少政府的决策范围;

(2)一致性——帮助受苦的人、困境中的人和弱势群体的人;

(3)竞争性——不应该存在国家所有和控制的垄断,允许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协调机制之间存在竞争;

(4)有效激励——必须建立提高效率的所有制和控制形式;

(5)政府的新角色——国家在福利部门的主要功能必须是提供法律框架,监管非国有机构,并提供最后的救助与保险。国家有责任保证每一个公民享有获得基本教育和医疗保障的权利;

(6)透明性——改革必须先通过公开的、公众知晓的讨论然后再行实施; (7)改革方案的时间要求——必须留出时间,让福利部门的新机构得到发展,让公众学会适应;

(8)和谐增长——在用于直接促进快速增长的投资资源与用于经营和发展福利部门的资源之间保持和谐的比例;

(9)可持续融资——国家预算必须有能力为履行国家义务而提供持续融资。

医疗服务。同时,医疗服务行业中也充满了道德风险。如免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将可能导致对这些服务的滥用,因为病人没有什么积极性来节约使用这种资源。

关于医药卫生服务改革应该考虑的基本原则,科尔奈与翁笙和在分析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时提出的9项原则值得我们借鉴:

(1)个人权利——要推进的变革必须增加个人在福利事务中的决策范围,减少政府的决策范围;

(2)一致性——帮助受苦的人、困境中的人和弱势群体的人;

(3)竞争性——不应该存在国家所有和控制的垄断,允许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协调机制之间存在竞争;

(4)有效激励——必须建立提高效率的所有制和控制形式;

(5)政府的新角色——国家在福利部门的主要功能必须是提供法律框架,监管非国有机构,并提供最后的救助与保险。国家有责任保证每一个公民享有获得基本教育和医疗保障的权利;

(6)透明性——改革必须先通过公开的、公众知晓的讨论然后再行实施; (7)改革方案的时间要求——必须留出时间,让福利部门的新机构得到发展,让公众学会适应;

(8)和谐增长——在用于直接促进快速增长的投资资源与用于经营和发展福利部门的资源之间保持和谐的比例;

(9)可持续融资——国家预算必须有能力为履行国家义务而提供持续融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s5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