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4 07:02: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神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民主教学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老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话,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相反,如果教师能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创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

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发训练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 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未来发展的需要。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如学习了《孔乙己》,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最后的结局,想一想如果孔乙己也中了举又会怎样;学习《皇帝的新装》让学生谈到底谁是骗子。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在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虎”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辩,如“知足者常乐”与“不知足者常乐”等等。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不要一味迷信教师和教材。我们应有意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求异与批判,我们就会常常惊喜于学生耳目一新的见解。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的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如学习《死海不死》时,导入新课后,教师提出:既然称“死海”,为什么又说“不死”?课文最后为什么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死”与”不死”有矛盾吗?”这样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及形成过程。一个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营造合适氛围,实现思维交锋。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如在教《孔乙已》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孔乙已是一个多余的人?”;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让学生想象“今天,天上的牛郎织女生活怎么样?”学习《故乡》时,让学生讨论“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有何意义,作者对她的态度如何?”学生反映强烈,以上讨论成了这些课的亮点。可见学生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发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得到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找到了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其实,这样的思维交锋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就会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s5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