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考试题目
更新时间:2024-01-14 00: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一、如何理解世界经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1、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进程、生产要素的世界分布、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变化 2、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渠道、形式和手段 3、主要国家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模式
4、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规律(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5、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等)
6、世界经济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二、反对经济全球化运动由哪些力量构成、他们为什么反对经济全球化? 1、反全球化运动的力量构成
统制派:又称国家主义派, 大体包括传统的左派、马克思主义者、部分劳工组织以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组织和个人, 主张重新发挥民族国家的力量, 带有强烈的排外主义和保守主义倾向; 替代派:又称直接现代派或无政府主义派, 以强调行动自由性和暴力对抗而著称;
后现代派, 包括倡导女权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平主义等具有后现代思潮的各类新社会运动组织和个人, 主张对当前资本主义体制和全球化进程实施改革与监控;
改革派:包括部分工会组织、宗教组织、慈善机构、同情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各种组织, 主张通过渐进的和平变革来校正当前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 2、人们究竟反对什么样的经济化?
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反对的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这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
反对原因:1.贸易方面的风险
(1)高外贸依存度加大经济风险 (2)贫困化增长 (3)比较优势陷阱
2.民族工业有可能受到冲击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固然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得到更多的商机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但是如果 对外国商品和资本的开放速度过快,就会使民族工业受到强大的冲击。 3.金融风险
债务风险;金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
4.人才流失风险
发达国家为了缓解国内的就业问题,在人员流动上采取了两种政策,即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低文化水平的一般劳动力的流动,另一方面又极力吸引高科技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发达国家雄厚的经济能力,宽松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对高新技术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发展中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往往被发达国家吸引过去,而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支撑,缺乏发展的后劲。 5.规则风险
在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制定规则、解释规则和实施规则时,常常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6.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全球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把传统的制造业等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传统的产业一般都是对自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产业,这些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能耗增加,环境不断恶化。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新趋势主要是什么? 1、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垂直分工不断扩大,水平分工不断加深; 研究开发与生产制造之间的分工不断加深;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分工不断加深
2、当代国际分工的变化及新趋势
1、知识成为国际分工中最重要的因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生产力要素 中最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驱动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因而也成为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2、形成以水平分工为主的多样化国际分工局面 3、企业内部分工(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正加速发展
四、简述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特征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1、经营管理特征
(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 (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
(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
(1)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2)对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
(3)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提高了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也扩大了东道国产品的销售市场;
(4)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3、跨国公司对对东道国的消极影响
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各有什么好处? 1、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原因
(1)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2)战后以来,美国一直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经济为基础,通过关贸总协定,倡导和维持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3)美、加、墨3国毗邻,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相近,交通运输方便,经济上具有互补性,相互依存度较高。
2、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给美、加、墨三国带来的好处
墨西哥将更多地获得美、加的投资和新技术,改造工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开辟新的市场,并解决长期以来债台高筑的问题;有助于墨西哥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有助于缓解长期困扰美国的墨西哥非法移民涌入美国的问题。
加拿大在贸易上依赖美国程度较深,倘若置身于同一大市场中,减少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就可有效地防止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巩固和扩大其美国市场,还可开发墨西哥市场;
对美国来说,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具有很大吸引力,在墨投资可使美产品成本降低;而且,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南移,可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美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 同时,美国把墨西哥纳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是为了吸引拉美国家效仿,推动南北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六、新经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新经济的涵义
“新经济”一词最初出现在1996年美国著名刊物《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上。该文分析了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发现了与七八十年代经济不同的特点,提出美国出现了新经济的观点
所谓新经济”(NEW ECONOMY)是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
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2、新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经济知识化; 经济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
新经济的特征之一: 经济知识化
即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在新经济中,知识(或信息)取代物质成为生产、分配和销售的主要内容。
它导致资本要素组合无形化,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重要性的增加意味着无形资本的增长超过了有形资本。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
随着知识或信息投入的增加,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或信息含量提高,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结果,是使得整个国民经济日益轻型化。 新经济的特征之二: 经济网络化
随着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经济交往方式、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生产者相互之间的网络,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网络,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网络,诸如此类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使得全球经济活动的时间缩短,空间缩小,频率加快,协同性增强,效益增大。 新经济的特征之三: 经济全球化
由于经济知识化、网络化的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组合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流(知识生产、知识分配、知识交换、知识传播、知识消费)、信息流和技术流(无形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商品流和物流(有形贸易)。
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企业扩大了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的规模,更加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对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比较美国式、日本式、德国式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异同,并说明每一种模式的优劣。 1、美、德、日三大模式的区别
美国模式有利于投资、高效和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
这种模式中“积累的决策权在私人公司,它们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润目标,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劳动者只能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劳动所得和社会权利;人们对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总体认识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美国模式的优点:弹性很强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低税,激烈的竞争和股东资本主义——股东对管理者施加压力,要求使他们利润最大化。
美国模式的缺点:收入差距悬殊,低福利救济,“公共物品”——例如初等、中等教育——质量差,公共服务与其社会财富不成比例,低投资率和很低的储蓄率。
日本模式:在积累决策方面依靠私人公司,但决策最终采用与否,还必须要同公共机构进行紧密磋商之后才能决定下来,并且政府部门和银行在决策过程中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
倾向于削弱劳工的政治和社会权力,但对劳资关系的形式留有余地,主张通过公司的福利措施将劳工和私人公司的关系融洽起来;
主流文化在内容上似乎是保守主义与国家主义;
日本政府具有远见的指导,日本企业与政府密切合作,日本银行与公司交叉持股,日本的股民力量相对较弱。
日本模式曾经是“追赶型现代化”取得成功的经济模式。
日本模式的优点:终身雇佣制促进了忠诚和高熟练度;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质量高;银行与其他工商业企业关系密切;公司交叉持股使管理者受到保护,免遭失去耐心的股东影响,从而使之得以对投资采取长期观点。
日本模式的缺点:受到保护、没有完全暴露在市场力量之下的公司受到的促使其高效率地利用资本的压力很小。这种模式又被称为政府导向资本主义、“亚洲资本主义”或“开发政府”。
德国模式追求的是三个目标: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国家对资本的积累的直接干预程度可能比较小,但政治体制严格地确立了一整套劳工权利和福利措施,使得有组织的劳工拥有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市场和直接参与劳资谈判的能力;主流文化是社会民主和基督 教民主。
德国模式的优点:出色的教育和培训;慷慨的福利国家和工资差距较小,培养了社会的和谐;公司和银行的密切关系助长了高投资。
德国模式的缺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限制较多,权利过大的工会、高税率、过分慷慨的失业救济和对劳动力市场及产品市场的广泛限制等导致了失业率居高不下。这种模式又被称为谈判或协商资本主义“欧洲福利资本主义”。
2、第一,三大经济模式中的政府因素:美国模式强调个人成功和短期金融利益,其市场模式就是自由开放;
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强调集体成功与长期利益,其模式就是政府干预,但德国政府在经济中公共部门的介入和指导没有日本那么广泛;
日本通产省及其作用是日本模式的鲜明特色和创举,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指导经济活动。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诱导。 第二,三大经济模式中的企业因素。
美国模式中企业格局是:核心500家大公司,周围是一大批中型企业,边缘是数以万计的小企业。私营工商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企业制度的典型是公司制。
大公司依靠庞大多变的证券市场生存;由于股东对公司管理层施压,要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称之为“股东资本主义”;
强调个人作用,赞扬企业家的主动和创新精神;认为企业中股东出钱,企业家和经理出脑力,工人出劳力,三者平等结合,其中股东在企业管理方面有较大发言权,执行业务的经理绩效最为关键,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经营管理人员年薪视利润的多少而定。 第二,三大经济模式中的企业因素(续)
日本模式中日本企业形成以大企业(母企业)为顶点,中坚企业(一般为子企业)为骨干,广大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垂直型”企业群体结构。
公司和银行集团关系紧密,通过复杂的互相持股网联系在一起;由于银行和其它工商企业关系密切,公司管理者受到保护,从而使之能够不受股东影响进行长线投资;
日本模式侧重企业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得尽量多的利润;
日本企业强调集体作用,集体决策,一般先由下而上提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然后请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再由领导层集体做出决策,不强调个人的作用;
提倡大家庭情感,劳资协调矛盾,工会不起作用,不允许独立活动,也无全国性统一工会组织。
在日本企业股东只提供资本,董事会作用不大,实际管理公司者为经理阶层,因此有人称日本为法人资本主义。
第二,三大经济模式中的企业因素(续)
德国模式中企业组织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三类: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以法人持股为主。公司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吸收工人参与经营管理。
德国与日本同样重视储蓄,企业普遍实行监事会制度,其职权是:选举董事会成员、决定企业方针、投资方向,审查预决算、讨论工资制度;
银行在吸收居民存款和对企业放款中起关键作用,而对股票、债券市场、社会集资方面比较薄弱。 八、如何理解美国宏观经济调节的特点?
九、日本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1.政府制订产业结构政策
第一,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比较明确的产业政策目标,如日本在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时期确定并扶持 3 组战略性主导产业,第一组带头产业是电力工业,其中特别是火力发电的发展,为大量消耗电能的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带动了石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第二组带头产业的发展。这些原材料工业又为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带动了收入弹性更高的汽车、家用电器等机械工业的繁荣和发展,使之成为第三组带头产业。这三组带头产业相互关联,交替领先,互相促动,推进了日本工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增长。 第二,日本的产业政策有四个主要特点:(1)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比较明确的产业政策目标; (2)在支持重点产业方面采取了一整套综合措施,既有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又有立法、行政指导等政治渠道;不仅通过税收、利率等进行间接调控,而且通过财政拨款、进出口管理等进行直接调节。为了使各种政策措施相配合,日本政府的通产省、经济企划厅、大藏省等负责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的主要机构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密切合作; (3)对民间企业决策和企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能够比较有效地影响企业行为,使之符合产业政策的要求; (4)强调通过劳资双方、财界与政界之间的人事关系进行协作,通过政府的行政指导和银行的“窗口指导”等实现产业政策的目标。 2.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的特色
第一,明确提出了工厂与企业的区分,提出规模经济涉及的是工厂规模,建立和维护合理竞争秩序及反垄断涉及的是企业规模。
这一区分为破解“马歇尔两难问题”(生产者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获得其他要素的单纯追加以外的收益,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却是经常导致垄断,垄断又使得经济失去活力,使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
第二,垄断与否是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的,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垄断规模的企业,放到世界范围的市场上未必是垄断的;
直接从规模经济起点上组织生产是后进国家一种重要的“后发优势”;
后起国家在自己的经济赶超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集中优先和利用规模经济的原则,以确立和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破先发展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先行者垄断”。
第三,解决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需要有社会统一干预,以克服“市场失效”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生产集中的顺利实现和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协调。这种社会统一干预的有效方式就是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
日本政府主要在两个方面推进和实施了产业组织政策。一方面是通过合并和改组的政策措施推进产业组织向着符合后发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运用财政、金融杠杆进行调节。 11、比较德国、日本中央银行的特点 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关系是各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个经济的发展情况
及潜力如何,首先取决于宏观经济机制是否健全,运作是否有效。只有具有充分独立性的中央银行,才能带来稳定一贯而又机动灵活的货币政策,这正是健全的宏观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中央银行,是确保货币政策法律机制健康运作的首要条件。而就独立性而言,德国的中央银行最具代表,其现已成为独立体制的代名词,成为当今众多经济学家和金融组织所有、推荐的模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不例外。 德意志联邦银行独立性之原因
在本文的第一、二部分中,对德国银行体制(尤其是央行体制的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其目的毋宁在于揭示德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民众“通货恐慌”所带来的影响。正如上所述,德国人从两次创伤中得出经验,即货币政策的主管机关必须是独立于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其基本任务-保卫货币。在德国人意识中,中央银行听命于政府会使货币政策带有通货膨胀的倾向,因此,为了确保那些因通货膨胀而受损失的人们的公正利益,就需要有一个尽量摆脱政治压力的独立的中央银行。经过近50年的发展,德国对中央银行独立性之认识已基本摆脱了对以往痛苦经历的“感情记忆”,而更多的给予理性化的思考,但两者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必须保持央行之独立性。在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中,金融政策应当放在首要的位置货币应当维持并独立于政治影响,这是不容改变的。 德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之体现 独立性的概念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行使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其内容有两个部分,一是中央银行自主权的立法界定;二是中央银行在行使自主权时受制于其他法律主体的程度,亦即要处理中央银行和其他法律主体(尤其是政府)之间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就是中央银行法律地位的确定问题。世界各国中,德国拥有独立性最强的中央银行,即德意志联邦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特色在《联邦银行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法的核心即在于为德国央行的独立性地位提供了合法的制度保障。
德意志联邦银行组织独立性方面的考察
《联邦银行法》第3条明确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公法意义上的联邦直接法人。虽然该条接着规定了联邦银行的设立资本2.9亿德国马克归联邦政府所有,但是,法律赋予联邦银行完全的自主权,其组织上不受总理的领导,不受政府的监督,也不受银行监督局的检查。政府作为最大的股东对央行的业务不得进行干涉。该法第12条规定:在行使本法授予的权力与职权时,联邦银行不受联邦政府指令的干涉。在管理组织机构上,联邦银行由中央银行理事会、执行理事会和州中央银行执行理事会共同完成,但最高管理机构是中央银行理事会,它也是独立于政府单独行使最高管理权的。另外,德国中央银行的人事任免制度亦保证了其组织上的独立性。德意志联邦银行具有最高国家行政级别,直接向议会负责,其行长由总统任命,任期8年。这就使得联邦银行行长不受总统和政府更迭的影响,从人事组织上保证了联邦银行各项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联邦银行与政府关系的角度考察
《联邦银行法》对上述两者关系问题非常重视,并设专章(第3章)对此予以专门规定。联邦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充分体现着联邦银行的最大特点,亦即,中央银行对政府和议会的适当程度相当独立性,从而保证央行能够有效的完成法律所规定的包括稳定货币在内的一切任务。一方面,《联邦银行法》明确规定,联邦银行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活动时不受政府的干预,虽然联邦政府的代表有权出席联邦银行董事会,有权向其提出建议,但无最后之表决权,只能提出异议,可要求董事会推迟表决,但最多只有两周。另一方面,该法也规定联邦银行在保卫本身任务的前提下,有责任支持政府的一般经济政策,并与之合作,就具有重大货币政策意义的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并应政府的要求回答问题和提供情报。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法律规定的联邦银行必须与政府合作紧密合作的义务与其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原则是不矛盾的。因为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根据“经济稳定增长法”,联邦政府的一切经济政策措施都必须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框架内,同时有利于达到物价稳定、高度就业、外汇平衡和稳健而适度的经济增长。上述目的亦为联邦银行的根本目标之所在。但是,如若政府的政策偏离了上述方向,联邦银行可以不支持其政策而独立依法行使货币政策权,因为对其而言,保卫货币是其一贯的、不可抗拒的唯一目的。一言以蔽之,德国联邦银行与联邦政府的关系是在独立基础上的紧密合作关系。 职能方面考察亦十分明显
从职能方面考察,联邦银行的独立性亦十分明显。《联邦银行法》第3条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利用本法赋予的货币政策权限,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的资金融通,以达到保卫货币的目的,并从事国内外支付事务的银行清算。并且,联邦银行在行使上述职权时不受政府指令的干涉。具体的说,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职能包括以下几点,但应当指出的是,联邦政府每项职权的行使,法律都赋予其排他性的专属职权。首先,发挥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银行的职能。按照《联邦银行法》,联邦银行有垄断发行货币的权力,并且应当确保有效控制货币流通量,维持货币稳定。其次,实施“银行的银行”职能,即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联邦银行通过法律规定实施对银行信贷的控制,其手段有最低准备金政策、贴现、信贷和公开市场政策、存款政策。再次,实施“国家的银行”的职能。《联邦银行法》规定:联邦银行可以对联邦政府、州政府、联邦铁路和邮政等公共部门以及某些特色机构,按照市场利率发放贷款。在该职能实施时,央行独立性的缺失是最容易导致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因为,一旦央行丧失独立性沦为政府筹款的工具而任意扩张政府信用,极有可能导致政府向银行无限透支和任意扩大货币发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德国法律第20条规定了联邦银行向政府公共部门贷款的最高限额,这亦是为保证央行独立性的一项措施。最后,货币储备管理者的职能,亦即联邦银行作为德国官方货币储备的唯一机构,有责任保证国家国际现金支付的能力,这也是联邦银行独立行使职权的职能。
十一、按照结构法,发展中国家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如下五类: 1.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这一类发展中国家以农业或矿业为主导产业,以生产和出口单一的经济作物或矿产品作为外汇收入来源,换取本国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根据IMF的统计,以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收入来源的国家共有40个左右。这些国家的出口收入和经济增长受制于国际市场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这类国家大都在非洲。
典型代表:科特迪瓦 、刚果等。
这类国家的出口收入和经济增长受制于国际市场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 2.石油输出国
石油输出国是指以石油开采业和炼制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以石油及其产品出口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生产和出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有30多个,其中石油出口占本国商品出口总额50%以上的石油输出国约有20多个。
这类国家多在中东地区。典型代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伊朗等。
石油输出国尽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极高,但其工业很不发达,是单一的石油出口型经济,其国民收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限制,经济结构不合理。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那些经济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工业化程度上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典型代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以及亚洲“四小龙” 等。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国民经济过于依赖海外市场和外部资金,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波动和金融动荡的冲击。
4.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
我国与巴西、印度、南非等少数发展中大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国家一般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充裕,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能够依靠自己的优势,全方位地发展经济。其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但也正由于人口多、幅员广、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这类国家的人均收入明显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5.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中资源贫乏、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一部分国家。 截至2009年,全世界经联合国确认的最不发达国家有49个,如安哥拉、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乌干达、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等。
这类国家经济单一,生产方式落后,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口的过快增长,每年需要用大量的出
口收入甚至贷款来进口粮食
十二、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经济结构二元化”?结合中国的现状,谈谈如何改变“经济结构二元化”?
1、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特征 (二)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另一个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就是经济结构二元化。也就是在一个国家内,落后甚至原始的经济成份与先进的,甚至现代化的经济成份并存。落后一元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生产规模小,工具简单,产品用于自我消费;先进一元多分布在城市, 以工业为主,生产规模大,工具先进,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 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都较高,产品主要进入市场销售。 (二)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续)
这种在同一国家内同时存在两个相互割裂、反差强烈的经济结构的现象,在完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中是不存在的,它只能出现于正从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中。
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不仅体现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往往还体现在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战略使现代化经济部门过于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更扩大了这种差距。相对于传统农业经济,二元化的经济结构是一种进步。 (二)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二元经济必然要向一元化的现代化经济转化,即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断被工业部门和服务业所吸收,传统农业变成现代化农业。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和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而某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正在朝着经济结构一元化的方向转化。
十三、名词解释:泰罗制 OECD 产业空心化 产业结构软化 EC 埃居(ECU) G20 G7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南北关系
东盟 “10+3”会议 禀议制 审议制 金砖国家 1、埃居
13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法王菲利普六世铸造,最初为金币,这种埃居称大埃居(Gros Ecu)。路易十三于1641年将埃居改为用银铸币,这种埃居称为小埃居(Petit Ecu),一般法国文学(如《基督山伯爵》)中提到的埃居即银制埃居。1埃居(银)=3里弗尔 埃居和欧盟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的英文缩写是相同,但两者并非有共同性。埃居(ECU):是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CurrencyUnit)的简称。由欧洲经济共同体会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是欧共体各国之间的清算工具和记账单位。在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之后,埃居自动以1:1的汇价折成欧元(EUR)。
2、20国集团,又称G20,它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该组织的宗旨是为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按照以往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20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该集团的GDP占全球经济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因此已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3、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G-7 Summit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七国为研究经济形势、协调政策而召开的首脑会 议。简称G7。1975年11月由法国倡议,在巴黎召开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首脑会议。首次会议有六国首脑参加,1976年起加拿大首脑参加后变为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首脑会议每年举行一次,轮流在各国召开。会议起初以讨论经济问题为主旨,自8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政治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该会议作为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首脑会议,旨在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从整体上协调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缓解内部矛盾,以维护成员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防政治中的地位。会议已形成一种制度,将继续存在下去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21世纪,俄罗斯正式加入该组织,改称西方八国首脑会议,简称G8。
1994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那不勒斯召开,图为会前七国首脑与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合影。 3、 10+3国家组成
10国是指东盟的文莱(1984年)、柬埔寨(1999年)、印度尼西亚、老挝(1997年)、马来西亚、缅甸(1997年)、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995年)。总面积约4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3国是指中国、韩国、日本三国。
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2001-04-1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人员、信息、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济区域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在区域范围内的一种表现形式,从长远看也是对全球化的促进。[
4、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那些经济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工业化程度上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5、南北关系
补充: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 秩序的斗争 1、冷战结束前的南北关系
战后,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利地位,为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如: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通过了经济合作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为起点的原料生产国组织及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的纷纷成立;“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
典型代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以及亚洲“四小龙” 等。 6、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追求的宗旨是:本着平等合作的精神,通过共同努力来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增进地区间的积合作和相互援助,同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保持紧密和有益作。 7、禀议制
所谓“禀议制”,是指在决策时,先由基层主管单位提出设想,制订政策方案,逐级呈报,逐级审议,最后由最高决策者拍板定案的决策制度。采取“禀议制”决策,它的最大好处是发挥了基层单位决策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8、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WTO建立了贸易易政策审议机构(TPRB),负责贸易政策审议机制(TPRM)的运作,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进行定期审议。《贸易政策审议机制》(Trade Policy Review Mechanism,TPRM)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它由目的、国内政策透明度、审议程序、报告、与《1994年关贸总协定》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国际收支条款的关系、对机制的评审、国际贸易环境发展综述等7条组成。《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规定的审议频率为,在世界贸易市场份额中居前4名的成员每2年审议一次,居前5-20名的成员每4年审议一次,其他成员每6年审议一次,最不发达国家成员可以有更长的审议间隔时间;此外还规定了审议的程序。《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目的是通过对各成员的全部贸易政策和做法及其对多边贸易体制运行的影响进行定期的集体审议和评估,促进所有成员更好地遵守多边贸易协议和适用的诸边贸易协议项下的规则、纪律和承诺,并通过深入了解各成员的贸易政策和实践,实现其更大的透明度而使多边贸易体制更加平稳地运作。
WTO建立了贸易易政策审议机构(TPRB),负责贸易政策审议机制(TPRM)的运作,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进行定期审议。
10、金砖国家:传统“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
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会议在首尔举行,南非在此次会议上申请加入“金砖四国”。
2010年12月,中国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轮值主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即将变成“金砖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
11、泰罗制: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认为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在《科学管理》一书中说过:“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单位劳动的产量”。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的利润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现代管理学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根本内容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现象大量存在,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泰罗认为,企业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额,工人缺乏科学指导。因此,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运用于管理实践,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并据此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日工作量,采用差别计件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泰罗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1898到1901年期间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将他的理论进行试验,并且大获成功。 泰罗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 2、制定工作定额。 3、选择最好的工人。 4、实施标准化管理。
5、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
6、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 7、主张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8、实行职能工长制。
9、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1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0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成立于1961年,目前成员国总数34个,总部设在巴黎。 13、产业空心化
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产业结构在一定发展阶段会出现的一种趋势: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部分的比重远产业结构软化
14、产业结构软化(the Soften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是指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消耗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知识的消耗增长,与此相适应,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的比重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含义
产业结构软化至少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第三产业(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第二是指随着高加工度化过程和技术集约化过程,在整个产业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 15、欧洲理事会
European Council 欧洲理事会简写。 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 欧洲理事会 (European Council),即首脑会议,由欧盟EU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负责讨论欧洲联盟的内部建设、重要的对外关系及重大的国际问题。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欧洲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顺序基本按该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为德国,任期为2007年1月1日至6月30日。欧洲理事会是欧盟的最高权力机构,在决策过程中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原则。理事会下设总秘书处。
欧盟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 十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1、定义:经济发展战略 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各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订的总体规划、战略方针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一)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来划分
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把发展战略分为:传统农业型、 工业化类型(资源开发性和资源加工型)和第三产业开发型
资源开发型战略和资源加工型战略
资源开发型发展战略,侧重于依靠自然资源优势,生产和出口资源产品,以此作为本国的经济支柱; 资源加工型经济发展战略,注重于通过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部门,来调整原来落后的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二)根据工业发展模式来划分
进口替代战略 所谓进口替代战略,也称为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是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本国经济的工业化。同时,通过进口替代减少贸易逆差,缓解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增强经济独立性。
出口导向战略 也称为出口替代战略或外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则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利用出口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根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来划分 1.政府集权控制
2.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 3.市场经济为主
十五、南方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有哪些?
补充:“中心—外围”论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贸易条件恶化论,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如下:
1、制成品的市场结构是垄断或寡头垄断的,且发达国家强大的工会保护工人的工资水平。 2、初级产品的市场结构基本是完全竞争的
3、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而初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联系恩格尔定律) 4、制造业具有递增规模效益,农业具有常数规模效益 5、资本的跨国流动较容易,而劳动力跨国流动较难 十六、试比较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
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
“东亚模式”的主要特点 (经济视角)
(1)在内部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市场不发育或短缺,市场规模扩大受到压抑,市场远没有达到可以“正常”运作程度的初始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弱化压力,有效地实施了“政府替代”,即强制扭曲某些市场价格及其资源配置,培植主导产业及其主要企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2)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行动,一方面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给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努力维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 (3)在“强政府”的主导下, 实行典型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将出口导向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采取“加工组装型工业化”的模式。这是与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明显区别。 东亚国家很早就转向了出口主导战略,以出口贸易带动整个经济的起飞。
它们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和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政府对出口战略部门从资金、税收、设备、原材料和技术进口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植;建立工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区;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提升出口工业结构。
(4)依靠国内高储蓄和政府控制的借款,实现高增长。在90年代中期以前的较长时期内,实现两个良性循环:其一是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适当提高消费水平—继续高储蓄;其二是利用外资的引进—使用—管理—偿还—再引进的良性循环。
(5)重视公共政策的积极作用,强调通过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建立相对合理的收入结构,重视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以教育为例,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普遍大量投资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它们的教育投资比重都较大,用于初等、中等教育的比重又比高等教育大。通过大力发展初、中等教育来培养熟练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为其迅速吸收外来技术以及提高自身技术开发能力奠定了人力基础。
“东亚模式”的主要缺陷
1 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同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3 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入手,这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实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4 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容易导致政府包办一切,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决策失误必将带来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 拉美模式的主要特征
(1)政府同样对经济进行了比较积极的干预,但更多侧重于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需求,以及通过国有化和贸易管制等措施直接控制和保护国内进口替代产业。其政府管理、执行政策的能力较弱,没有足够的力量与有效的手段维持政治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2)依靠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以初级产品出口支持工业化,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实行典型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这降低了拉美国家的对外开放度,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改善国内市场扭曲和企业经营不善的效应也就不足。
(3)国内积累率较低,投资率不高,对外资依赖较重。曾大量借用外债,以提高增长率,一度形成借债增长型经济。
(4)公共政策并不积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突出,对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拉美模式”具有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经济制度安排、发展战略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更接近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但是,拉美国家一方面在要素禀赋、市场基础条件、外部融资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部分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其政府的“强度”与“质量”尽管低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却明显高于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直到7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尚比较顺利,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其取得的成就都表明,落后国家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干预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促进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制定经济计划或发展战略、纠正市场失灵等领域,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维持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提供发展急需的公共物品等领域。政府干预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强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反映了政府理性、效率与自律性的“政府质量”。
但是,也应认识到,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本身都是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下才适用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曾经取得成绩的发展模式也可能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拉美国家在80年代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东亚国家尽管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90年代也出现了经济动荡。这些情况也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先后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整。 十七、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首先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意味着获得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
(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约束就是国内市场相对狭小,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恰恰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广阔的国外市场,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从而更加充分地利用本国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通过利用海外市场扩大出口,还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本积累。
(2)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缺乏资本是约束发展中国家经济突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又一瓶颈。而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的充裕资本能够投向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更加接近国际金融市场,能够以更低的融资成本和交易费用获取外部资金,融资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本形成不足的缺陷,促进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先进设备、技术与管理经验。
例如,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扩张,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信息和企业管理新理论,使发展中国家得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微观基础。
(4)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更加有效地发挥比较优势、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契机。
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从而加速经济发展。同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将增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竞争,而竞争本质上也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效率的提高。 2.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
(1)经济全球化可能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相对低下,参与全球化又必须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竞争压力和让渡经济主权压力都较大,可能导致本国在国际经济交易乃至国内经济发展导向上受制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会提高发展中国家对外部市场和资源的依赖性,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
(2)发展中国家更大程度地“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获取资金流入的收益,但同时也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增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金融全球化意味着资本可以在其市场上自由进入和流出而较少受到限制,这将大大提高资本流出和流入的规模和速度。虽然在理论上讲,资本流入对一国经济发展会起促进作用,但是短时期内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却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流动中直接投资的比例倾向于减少,金融市场投资的比例会相应扩大。由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过低,调整速度过快,受预期的影响也过大,往往市场预期稍有波动,就出现大规模金融动荡,给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所限,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往往处于“外围”地位,容易接受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可能导致自身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
十八、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中国家对其经济体制与发展战略主要进行了哪些调整? (1)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墨西哥危机暴露了部分拉美国家在之前的改革 进程中过多地强调了市场化与自由化改革,低 估了政府的作用,因此其后拉美国家普遍加强 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和宏观调控。
而东亚金融危机则表明部分东亚经济体在80年代后“政府强度”明显下降的同时,在政府理性、效率性和自律性等“政府质量”方面却并没有明显的提高或改善,结果使得以往经济起飞或高速增长时期在极高的“政府强度”下被压制、掩盖起来的矛盾与问题,开始充分暴露出来,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危机后东亚经济体在提高政府效率与自律性方面又进行了新的调整。
总的来说,当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改革取向是,一方面仍然逐步弱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政府的间接指导与宏观调控职能,并力求提高调控效率。
(2)在继续放松管制、强化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制定更加完善的市场行为规则,促进经济政策与制度安排的透明化、健全化、规范化,并避免过于仓促的自由化改革
(3)在继续实施对外开放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内需,促进内部资本积累,减少对外部市场和资金的依赖性。
80年代发展中国家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通过贸易自由化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话,90年代以来的危机已经暴露出这一战略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以韩国为代表的依赖外资的“加工组装型”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就造成了出口越多进口也越多的“赤字体质”,并且过分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因此目前东亚和拉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注重提高内部需求,以便实现更加稳定的增长。 十九、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例,分析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休克疗法”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 (1)前者主张尽快实行私有化,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而后者则是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私有制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 。 (2)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前者更为严厉。
(3)经济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休克疗法”下的价格自由化、外贸自由化、货币可兑换性采取迅速的一步到位方式;后者采取“双轨制”或“先试点后推广”。
(4)“休克疗法”具有全面、强力度、迅速的否定旧体制的特点,即直接的“破旧立新”;而渐进式改革一般是温和的、连续的,侧重于“增量改革”,即重在“立新”而不急于“破旧”。 总之,“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 ),即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毕其功于一役——它认为经济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零敲碎打的做法会造成许多摩擦和矛盾——如分布、渐进改革,则经济发展会长期低效率,甚至会扭曲价格信号,改革成本越来越大——因此,“深渊不能分两步跨过”、“长痛”不如“短痛” 、“长痛”是钝刀子割肉。
“渐进式改革”认为,这种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政府选择成功系数较大的领域进行改革,使投资者愿意投资;个人、企业和组织有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培育竞争性市场、界定产权都需要时间——总之,“只有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
二十、“休克疗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它在俄罗斯受挫的原因是什么? 1、“休克疗法”的内涵
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上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以区别于渐进式改革,旨在遏制通货膨胀,克服财政危机,使经济复苏。
基本内容一般归结为自由化(价格、外贸、汇兑)、稳定化和私有化 2、休克疗法”的具体内容
(1)采取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 严格控制全社会的货币和信贷规模,削减财政补贴,减少财政赤字,以此抑制社会总需求,强制地消除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缺口,并以此遏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2)放开价格,取消价格补贴,形成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体系。
(3)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取消对外贸易的限制, 建立自由贸易体制,从国外“进口”一个真实的价格体系。
(4)取消经济控制,尽快打破某些行业垄断, 放弃对私有部门的各种限制。
(5)尽快实行私有化,改造国有企业, 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萨克斯,1993)。 3、“休克疗法”在俄罗斯遇到挫折的原因
(1)“休克疗法”需要企业对政府的货币政策和市场的供求作出灵敏反应,而这种反应只有在竞争性市场下才比较灵敏。
(2)俄罗斯“休克疗法”的目标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而自由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要前提,与俄罗斯原来国有经济比重大的特点不相适应。
(3)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与俄罗斯原来经济的高度计划性不相适应。
(4)在商品短缺和非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在生产下降的条件下实行财政货币紧缩政策,在缺乏原始资本的条件下推行大规模私有化,在外汇枯竭的条件下放开汇率,这蕴含着高风险。 (5)“休克疗法”的推行者把成功建立在依赖大量外援的基础上,而西方国家却“口惠而实不至”
(6)俄在经济上推行休克疗法,在政治上推行全盘西化,所以休克疗法在推行过程中无法避开社会震荡和政治斗争的干扰。
(7)苏联解体后,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国民经济体系遭到破坏,给俄的生产带来极大困难;俄的大部分
企业已纳入“经互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它们的产供销受制于“经互会”成员国。 “经互会”的解体,使俄的这些企业原料无来源、销售无市场。
正在阅读:
世界经济考试题目01-14
党啊,亲爱的妈妈——给党的一封信08-14
KDR-V型混凝土快速冻融试验机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04-06
第七章热力学基础2007 - 图文12-08
整体主义03-09
无私的松树作文350字06-23
有关幼儿园教师学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三篇02-26
ansys错误解释02-2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世界经济
- 题目
- 考试
- “极速十天 年度收官”活动全员启动会动员令
- 辽宁省营口市2015年中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
- 河北“十三五”重点-年产10万件汽车用螺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两约之间之一
- 生桩回芽浅谈
-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 《计算机组成原理》(答案已补全)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乘除法计算练习卷
- 9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习题
- sqlserver2008上机五套试题及答案
-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新版)新人教版
- 从专业人才走向管理 - - 考题答案
-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思路及主要内容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及单元测试
-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 数控四工位刀架拆装 - 图文
-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笔记
- 继续教育6分题
- 运筹学例题-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