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

更新时间:2023-11-02 13: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0802国学堂—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

本期主题:《伤寒杂病论》的流传所贯穿的中国历史

主 讲 人:钱超尘 主 持 人:梁 冬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 2010-08-02 23:00-23:59 资源下载:http://hi.http://www.wodefanwen.com//eajian 文字整理:猪光宝器 蓝色天空 慧从卢溪

梁冬:大家好,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我是梁冬,我们依然延续上一周有

请到训诂学大师,钱超尘教授,和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伤寒杂病论》的流传所贯穿的中国历史。钱老您好!

钱超尘:您好!

梁冬:诶,我想请问我们上一次的时候,就讲到这一个伤寒的版本,到了六朝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很混乱的情形,您能不能跟我们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呢?

钱超尘:好,我很简要的回顾一下,张仲景以后,一直到隋朝以前,这个数百年间,《伤寒论》流传的大体的情况。从张仲景以后,那么张仲景一般的说,他是公元220年故去的,隋朝是公元581年建国,在这个220年到581年这个时间,这个数百年之间,《伤寒论》流传乱如紊丝,莫衷一是,太复杂了。大致上有这样几本,在社会上流传着。第一,《脉经》,《脉经》是王叔和,他是魏太医令,到西晋的时候,他还活着,所以有的人说,晋这个王叔和,这也不错,他整理《脉经》的时候,主要的是在魏,因为他是魏太医令,这个是《脉经》,《脉经》卷七、卷八、卷九,主要的是《伤寒论》和《杂病论》。那么王叔和流传以后,这个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一个东晋之末,刘宋之初,有个陈延之,他有一个《小品方》,《小品方》里边,大量的收入了《伤寒论》的方子,可惜陈延之的《小品方》在宋代以前,它已经丢失了,没有了。

梁冬:又没有了?

钱超尘:没有了。那么在80年代的时候,日本在他们的古代图书馆里边,发现了一个唐代以前的抄本,《小品方》12卷,在日本发现的,唐代以前的抄本,仅仅有序言和卷一,其他的十一卷全顽固,全丢失了。这是一个本子。还有一个本子,那就是《金匮玉函经》八卷。这个八卷,宋朝林邑说,这也是王叔和整理的。

梁冬:对。

钱超尘:章太炎先生,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他说这个不是王叔和整理,是南朝中医学家,临床医师所整理的,这是第三个本子。第四个本子,那个就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粱陶弘景。

梁冬:对。

钱超尘:这个他写的一卷书,这是九千多字,那么在他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里边有十几个方子,是来自于《伤寒论》,陶弘景说,这些个方子,来自于《伤寒论》,而《伤寒论》是根据着《汤液经法》写成的。

梁冬:对。

钱超尘:这个就非常非常之重要了,因此我们就张仲景《伤寒论》是根据什么写成的呢,确实是根据《汤液经法》。《汤液经法》在《汉书艺文志》里边,是三十二卷,现在就可以找到了《伤寒论》的根源在哪里。所以六朝还有一个本子。

梁冬:对。

钱超尘:这个本子是北宋年间,编成一个书,叫《太平圣惠方》,在《太平圣惠方》里边有一个卷八,这个卷八里边收入的全是《伤寒论》的内容,这个《太平圣惠方》卷八是六朝的本子,但是这个古老之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很少,很少有人了解它。也很少有人研究它。但是在《伤寒论》的学术研究,和临床中,可以说价值连城,这就是六朝之间,几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本子。 梁冬:钱老,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想请教您。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个《伤寒杂病论》呢,它不是一本连书带名一直传下来的东西,它在不同的时代,它里面的内容是以不同的形式被记载的,是这样吗?

钱超尘:它是这样,《伤寒论》在六朝之间的流传的时候,赋予不同的名称。有的是《辨伤寒》,还叫做《辨伤寒》,赋予不同的名称,但是主体的内容,还是基本一样的。

梁冬:基本一样的哈。

钱超尘:在隋朝,隋朝的国祚很短,三十多年,三十六、七年,也就是公元581年建国,到公元618年,就是唐朝,唐朝就建立了,这是三十六、七年的时间。在《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隋代有两件大事,我们在研究学术的时候,要加注意。隋代一共有两个皇帝,一个是隋文帝杨坚,一个是隋炀帝杨广,这个隋文帝的年号,叫做开皇,开放的“开”,皇帝的“皇”,叫开皇;在开皇三年,有一个秘书朗,他是管理文献和书籍的,他说皇帝下个表,他说现在咱们国家已经大一统了,可是咱们皇家的藏书太少,太少。现在好多的书籍,民间尚有一些,我们应该向天下征书,为了使人们愿意把书献出来,咱们应该给予奖励,给予奖励的办法是,民间这个献书一卷,给绢一匹,那个时代,我们的书籍都是用手抄本写的,刻在木板上,那个印刷版还没有呢,如果你献出来一个手抄本,就给你一匹绢。这个时候,民间的好多的书大量的献出来了。一直到隋文帝末年的时候,隋朝的书籍已经从民间和收集来的三万七千卷??并不多,可以说,这个民间许许多多的书籍,逐渐地陆续地回到中央了,那叫做“秘阁”,所以有这样一种行动,保存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牛弘,弘就是一个弓箭的“弓”,右边加一个“厶”字,这个牛弘上本,要求??请求啊,进献图书,这个表,“牛

弘献书”这个在历史上意义是很伟大的。

梁冬:对。

钱超尘:同时医书也在上献了,也献出来不少,因此我就说这个问题,就是牛弘啊请求向民间征书,这个活动,在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上,他有光辉的地位。 梁冬:刚才钱老跟我们讲了一个事情,说在隋朝的时候,由于多年的六朝的这个混乱,其实在主流的皇家的这种图书系统里面,这个知识已经非常匮乏了,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是散落在民间的,这个知识一旦没有被收到皇家,它在民间很容易就飘散了,最后就不知所终了。所以有一个叫牛弘的人上书,隋文帝,希望能够从民间搜集各种版本,于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搜集了很多的医书,这也为整个中国文化的这个医书的这个传承,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应该在当中,就有这个跟《伤寒杂病论》有关的版本吧?

钱超尘:在隋朝,整理医书的方面,那就是隋炀帝了,一提起隋炀帝,他开凿运河,大家对他印象不好,骄奢淫逸,苦用民力。

梁冬:对。

钱超尘:在他当皇帝没有多少年的时候,隋朝就亡国了,可是隋炀帝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人可是读书的种子。

梁冬:是吗?

钱超尘:他太爱读书了,当他当了皇帝以后,他不是从民间搜集很多书籍嘛,那时候从天下要找许许多多的书法好的,工作认真的人来抄书,这个时候,他从天下找了许许多多善于写书法、善于校刊的人,选了120个人进行抄书。

梁冬:这规模很大啊?

钱超尘:啊,规模太大了,而且呢,他收的是经、史、子、集,都收集,都抄写,而且抄写的这个书籍的面,非常的广阔,天上的鹰,底下跑的犬,占卜,还有医药,这些个书,都在他搜求和整理的范围之内。所以隋炀帝在保存中国的文化方面,自有他应该加以记录之处。

梁冬:噢,其实还是个大功臣?

钱超尘:还是有功德的,那么呢,在隋炀帝期间,中国有一个中医经典理论著作诞生了,这就叫做《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它是说的是,我们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它的原因是什么呢?它的表现是什么呢?这种疾病在人体中,它的发展变化是怎样分阶段的呢?应该采用怎么样的治疗措施,给他加以治疗呢,因此他是一边谈中医基础理论的宝贵的经典。在大业,五、六年的时候,这个书成功了,作者是巢元方,鸟巢的“巢”,巢元方,这部书,与《伤寒论》有关。

梁冬:怎么个有关法呢?钱老,咱稍微休息一下,马上继续回来。广告片花??弘扬中国文化身体力行,义务工作群:87837295(国学堂_音频转文字)欢迎您的加入,请注明“志愿者”??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依然是“国学堂”,钱老,有请。

钱超尘:在《诸病源候论》卷七和卷八,那都是伤寒门,所谓门呢,就是部分,类别,就是在卷七和卷八,是关于《伤寒论》的部分。比方说在卷八,它写的都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那个杂病的部分,今天叫做《金匮要略》,他每当引用《金匮要略》的时候,他就说,张仲景云,张仲景云,他都把张仲景的名字写出来,而且他使用的条文,引用的条文,跟今天的《金匮要略》的文字可以对证出来。

梁冬:对。

钱超尘:可见在编《诸病源候论》这部书的时候,隋朝有《金匮要略》,这一点,梁冬先生,太重要了。

梁冬:为什么呢?对不起,我就不明白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钱超尘:因为《金匮要略》这部书发现的时候,是北宋的时候才发现的,在北宋以前,人们耳闻有这部书,但是从来也找不出头绪来。那么现在,我们可以从《诸病源候论》,《伤寒门》,例如卷八的《伤寒门》里边能够找出来,它引用了《金匮要略》的文字,这岂不是说,证明在隋朝和隋朝以前,《金匮要略》不是在社会上流行着吗?因为《金匮要略》这部书,在六朝,从张仲景以后,一直到隋代以前,也是乱如紊丝,莫衷一是的。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再回到我们《诸病源候论》上来。《诸病源候论》卷八,大量的引用了《金匮要略》的内容,但是在《诸病源候论》的《伤寒门》,也就是卷七这个门,他当引用《伤寒论》的条文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他不说张仲景曰,张仲景云,他没有张仲景的名字。第二,他引用的这个《伤寒论》的条文,跟现在的《伤寒论》的条文不一样,它跟《脉经》基本一样,跟王叔和的《脉经》基本一样。这就证明,在写作《诸病源候论》的时候,巢元方没有见到《伤寒论》。那么到了隋炀帝,就是大业六年以后。

梁冬:对。

钱超尘:这个时候,在隋朝的末年,《伤寒论》出现了。 梁冬:为什么叫《伤寒论》出现了呢?

钱超尘:怎么能够证明它出现了呢?因为我们现在的《伤寒论》它避着个杨坚的“坚”字,杨坚的“坚”字,那是隋朝的避讳是比较严格的,北京师范大学原来有个老校长,他叫做陈垣,他有一本经典的著作,叫做《史讳举例》。他在《史讳举例》里边就说,隋朝和唐朝避讳比较严格,因此坚呢在《伤寒论》里边,改成了“鞕(ying)”,那“鞕”字跟现在这个石字边,加个更字,它还写的还不一样,它具体的这样写,左边是一个革命的“革”,右边是加一个“更”,这个不念鞭,好像你要加个立人,就念鞭子,抽鞭子,那个不是。跟鞭字相似,但是它不是鞭字,它是鞕字。还有一个字,这也是念“ying”,左边是一个革的“革”,右边斗志昂扬的“昂”,上边不是个日字,底下也念“卬(ang)”,现在呢,就是左边是一个革的革,右边不要那个日字,只是要那个底下那个昂,知道这样怎么写了吧?这个呢也念“ying”,也念“eng”,“ying”就是“eng”,“eng”就是“ying”,所以呢,在??

梁冬:广东话里面就是??念“ying”就念“eng”。

钱超尘:就是念“eng”啊。 梁冬:对。

钱超尘:所以在《诸病源候论》里边,他避这个“坚”字,就使用这个“鞕”字,在《伤寒论》里边,避讳就使用这个“坚”字,因此,在这个??用通过这个避讳字考证,在隋大业六年以后,《伤寒论》复出了。

梁冬:它怎么来的呢,是从民间搜来的书?

钱超尘:诶,民间搜出来的,就是从民间搜出来的。

梁冬:换句话来说,这个《伤寒杂病论》它就像一条河流一样哈,有些时候呢,它是明河,有些时候,暗河,比如说从历史的沿革,我们如果以官方的资料的这种传承来看,它是明河的话,那么到了六朝的时候,官方是没有《伤寒论》的这版本的,是到了隋朝,从民间献书,才又重新浮现出来,然后经过官方重新校订,成为一个正式的官方版本——《伤寒杂病论》。 钱超尘:是。所以在隋朝的末年,也就是在隋炀帝的末年的时候,《伤寒论》的版本,从民间浮现出来了,并且经过了隋朝的抄写人员,加以抄写,并且加以校勘,而且写出来避讳字。这就是隋朝《伤寒论》的流传的两三件值得注意之大事。那么现在我们再说说唐朝。

梁冬:对。

钱超尘:唐朝呢,这是在公元681年建国,这个《伤寒论》的流传是很复杂的,第一件事我们值得说,在孙思邈,那是在唐朝初年,这个药王——孙思邈,他正在写一部书,叫做《千金药方》,当时他在写这个书的时候,他没有见到这个《伤寒论》,他没有见到。

梁冬:连药王都没有见过。

钱超尘:就没有见到《伤寒论》,它是为什么呢?《伤寒论》??南朝,就是宋、齐、梁、陈那时候,把这本书,当作枕中真秘,他不往外传,隋朝的时候,不是发现了《伤寒论》了吗?它怎么到唐朝初年就没了呢?这有一件非常值得注意之事,隋炀帝由于苦用民力。闹的??

梁冬:民怨沸腾。

钱超尘:民怨沸腾,因此他被宇文化及给杀了,他被宇文化及给杀了。杀了完了以后,他的朝廷,有一个人叫王世充,王世充,你看咱们在少林寺那影片里边,还有头一个影片,就是王世充哈。

梁冬:就是那个就是王世充吗?

钱超尘:那是王世充啊,就是唐朝跟王世充打仗的时候,因此王世充他建立了一个国家。

梁冬:叫什么?

钱超尘:叫做郑,他就是当郑国的这个皇帝,那么当郑国的皇帝?? 梁冬:在隋以后?

叫定本?就是固定的“定”,确定的“定”。就是固定住了,这个是标准本。所以北宋校正译书局,所刊刻的《伤寒论》这就是标准本,这就叫定本。

梁冬:名字叫什么啊?叫《伤寒论》吗?

钱超尘:《伤寒论》,就叫做《伤寒论》。他的名字就叫做《伤寒论》。也叫做《伤寒论定本》。所以这个书写完了以后,校正译书局的林邑(音)前面写了一个序言,说我们使用这本书就是高继冲进献出来的那个本。在那个序言呢本来就很短,在写高继冲的时候就写了二三十个字,属于是??就重笔出之,但是这本书没有注释,所以不便于医家使用。大约到了南宋期间,也就是金朝,金朝,有一个伟大的医生,叫成无己,成功的“成”,无有的“无”,成无己是山东茌平人,他把这个宋本《伤寒论》进行了详细的校刊呐。

梁冬:什么叫校刊呢?

钱超尘:他必须把那个错字给改了啊,而且他还进行了注释,这个注释??他说哪位要注什么?温、凉、寒、热,这位药走哪一个经,这位药具体的治疗它特点是什么?注释的十分详细,因此变成了医家学习《伤寒论》的不可逾越的经典著作。一直到现在,这个全国的各个中医院校学习《伤寒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也是必读之作。那么这部书在公元1144年出来了。于是,逐渐地就代替了北宋校正译书局的白文本的《伤寒论》。

梁冬:诶,那民间流传的都是成无己的这个译注版的《伤寒论》。 钱超尘:对,叫做《注解伤寒论》,就是没有白文版。公元1599年,明朝万历27年,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叫赵凯美,他刊刻了仲景全书。我要多说几句??

梁冬:他是到哪儿找到这本书的呢?

钱超尘:诶,您听我说,到时候呢刊刻仲景全书的时候,第一本刊刻是什么呢?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

梁冬:这个是当时都有的。

钱超尘:呃,这有了,第二本书就是《金匮玉函经》,刊完了以后,他向他爸爸说,诶,爸,那我这本书刊刻完了,就是两本。一本是《注解伤寒论》;一个是《金匮玉函经》。那么这本书叫做什么呢?他爸爸说你叫做《仲景全书》吧。于是乎,《仲景全书》这四个字就定下来了,他们这个版都刷印完了??在一个非常非常偶然之间,他发现了北宋元祐三年,也就是公元1088年,那个小字本《伤寒论》。

梁冬:噢,也是白话本。

钱超尘:白文本,原本,大喜过望。他于是乎,再行刊刻。然后呢,把这本书又刊刻下来了。这本书刊刻完了以后,又加入了一本书叫《伤寒类症》,所以《仲景全书》里边收有四本书,一个是小字本的白文本《伤寒论》,一个是《注解伤寒论》,一个是《金匮要略》一个是《伤寒类症》。刊刻完了以后,很快地这本书就到了日本,现在日本所保存的《仲景全书》是初刻本,这个初刻本的《伤寒论》有错字,有墨钉,我现在我手头有啊。还缺一篇文章,它不是善本。

梁冬:什么叫善本啊?

钱超尘:最好的本子、没错的本。赵凯美是一个完美家呀,他说,得到这个北宋的这个小字本《伤寒论》,我用千辛万苦才能够得到,这个印刷有这么些错误,自己不满意。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刊刻,把那个初刻本的错误全都改正了,于是乎呢就在社会上流行了。现在那个改正版在世界上,共存五部。现在我逐一说之。

梁冬:就当是做的那个版本现在只留下五本。 钱超尘:只留五,都没留第六部。

梁冬:哎呀,稍事休息一下之后,马上继续回来。广告片花??本字幕由“国学堂_音频转文字群”制作??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刚才钱老说到了这个非常珍贵的这个《伤寒论》的版本,现在只留下五本。

钱超尘:只留五。第一部台湾本。第二本上海中医药大学有《仲景全书》,上海图书馆有《仲景全书》,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一个《仲景全书》,沈阳医科大学有《仲景全书》。一共是五部《仲景全书》。

梁冬:都是原本吗?

钱超尘:都是原本,这五个《仲景全书》我可以说,目睹之,首府之,而且照下来了,在回顾这个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这样总结一句话,保持北宋校正译书局白文本《伤寒论》原貌的书,就是赵凯美收进《仲景全书》里边的那个《伤寒论》。他由于保存着北宋原刻的面貌,价值连城。 梁冬:那,钱老常常跟我说,他说为什么对医书的版本要花那么长时间去比较对照,因为医书错一两个字,可能会贻误很多的医生。那当然也会贻误很多人的性命,所以呢,钱老您是不是能给我们举几个例子,讲几个字来说明。 钱超尘:那么举几个例子,北宋的这个本非常的精彩,在我们进行医学的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它,我们从训诂的角度上,讲两个字。所谓“训诂”,就是正确解释词义的学问,叫做“训诂”。今天我们不说脉搏吗?就是搏斗的那个“搏”,整个的《伤寒论》,包括着《金匮要略》,没有脉搏这个词。现在市场上出的《伤寒论》,就包括您桌子上这个《伤寒论》,风寒相搏,我跟你说,风、寒??就用这个四个字做例子吧。风寒相搏,都是使用搏斗这个“搏”。而在宋本《伤寒论》里边呢,他不是做搏呀,他是做“摶tuan”,就是简体字提手搁个专业的“专”。那个繁体字的摶,“摶”就是把它捏在一起,结合在一起,那不叫做“摶”嘛,比如说把这个纸摶起来,摶成一个疙瘩,繁体字的“摶”跟繁体字的搏斗的“搏”呀太相似啦,就你不用认真的看,他就是一个字,他就是搏斗的“搏”。我说说这个搏斗的“搏”呀,从唐朝人开始,这两个字就分不出来,经常在搞混了。唐朝有几部书,专门的要做这个。《五经文字》和《干禄字书》,还有宋朝的孙奕的《示儿编》,都是研究俗字的书。何为“俗字”呢?以说文解字为规范的,那个字叫做正体字,就是现在我们那个方块字,用于抄写医书,抄写佛经,抄写帐本,朋友之间互相通信,随便写的那个形体,那叫做俗体,而我方才说了,抄写医书都是使用的俗体,所以《伤寒论》里边有大量的俗体字,所以

“风寒相搏”这个“搏”字儿啊,它不是“搏”呀!它是“摶tuan”呐!

梁冬:这意义差别大了啦!

钱超尘:他差别大了。那搏,咱俩互相揪起来,互相打,那叫搏。搏斗、拼搏,人生能有几次搏。

梁冬:有对抗性的。

钱超尘:对抗性这叫“搏”呀,它这个风和寒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叫做“摶tuan”。我为了考证这个字,我花了很长很长的功夫。我几乎是把研究俗字的书,我都看了一遍,不但看了它。我还看了孙思邈的《千金翼方》的那个《伤寒论》,也还看了那个纯话本的《伤寒论》,那日本过来的。都是做俗体字的“搏”。我为了确认这个“搏”字我拿着放大镜看它,正是俗体字的“搏”。《干禄字书》说,这个俗字,这个“搏”它是怎么写的?提手右上角加个杜甫的“甫”,那个杜甫的“甫”没有右上角那个点。

梁冬:噢,对。

钱超尘:右上角是杜甫的“甫”,底下搁个“寸”,这念“搏”。那个“摶”字儿呢,他是这样写:上边一横底下是一个田,田地的“田”,底下搁个“寸”。您会写了吧?这个叫做“摶”呢,但是你看看是不是完全一样啊?几乎是完全一样,所以呢,人们后来都不察,就把这变成一个搏斗的“搏”了。噢,还有一本书要研究俗字,有一个字典叫《龙龛手镜》,是北宋的一个和尚写的。在《龙龛手镜》这本书里边,对于“搏”和“摶”有详细的分析的说明。这个《龙龛手镜》、《干禄字书》、《示儿编》对这两个字,反复地说明,就证明从唐宋以来,这两个字互相混淆,非止一日,何况我们今日呢?所以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伤寒论》反正风湿相摶,都改成了风湿相搏,是错字。20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约我写了一个白文本的《伤寒论》。我把这本书那个“搏”字,全都改成“摶”了,而且获得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主编和他们的领导的认可,我认为这是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应该从文字学,俗文字学,字形学和训诂学的角度进行多方面地研究,把这些个错字给它改正过来。我再讲一个字,这是长期的错误,从金代的成无己一直错误到今天,800多年了。《伤寒论》有一条啊,他说项背,就是后脖子,后脖颈子,跟那个后背受了风寒以后吧,这个脖子转不动,非常的困难,成无己说:“项背强几几(shu)”这个几几(shu)怎么写呢?就是现在咱们那个简体字几个的“几”。成无己说这个不念几个的“几”,应该念殊,特殊的“殊”。他为什么念特殊的“殊”呢?他说《说文》卷三,有一个字,现在写就是这么写,就是写成几个的“几”。说文讲:“短羽鸟,飞树几几(shu)也。”那短羽鸟,比如说燕子啊,这个羽毛短的这个小鸟,飞起来那个飞行的样子,叫做几几(shushu)。说这个人受了风寒以后,这个后脖埂子发轴,这个不灵活,后背发疼,这种状态为什么叫几几(shu)呢?就像羽毛不长的鸟它飞行慢一样。实际上成无己讲错了。大家看,那个燕子飞行的多么灵巧啊?上下翻飞。

梁冬:对啊。

钱超尘:所以成无己给它讲错了,一直到今天在我们所有的中医药大学里边,都念成几几(shushu),完全错误,应该念成什么呀?应该念成紧紧(jinjin),我说这个话有根据,《说文解字》卷十四,自己的己部,有个字,丞相的“丞”,

底下搁一个自己的己,这个念紧(jin),《说文解字》这么讲。读若倶紧切,这个字念紧,他的说文的解释是“谨慎有所诚也”,意思就是说您递给我东西。我非常恭敬地伸出两只手,我的腰微微的有点鞠躬的样子。我把您递给我的东西我放在双手上,这个过程叫做谨。还有一个解字,就是:“谨慎有所诚也”。“读若诗经,赤喜几几(jinjin)。”就是几个“几”啊。什么叫赤喜几几呢?古代啊在朝廷里边,穿的有黑的鞋,有红的鞋,这种鞋是什么样子呢?那个鞋的鼻梁那儿有几个眼儿,用来穿带儿的,就像咱们过去的老皮鞋,系鞋带的那个地方,你把它勒紧了,这叫做紧(jin)。读若赤喜几几(jinjin),这个几几(jinjin),就是几个的 “几”。你们一看就知道了。这个几几(jinjin)呢,就当勒紧了的那个状态,叫做几几。他应该读什么呢?读成倶紧切,反切了。倶紧切上个反切的字,取其声母,下一个反切的字取其韵母,倶紧切就切成紧字,可见,几个“几”在从古以来就念紧(jin)。

梁冬:噢,就是《伤寒论》的那个?? 钱超尘:“项背强几几。”

梁冬:我们看到的文字呢都是项几几。上一次那个郭老来讲到这个词的时候呢,我还问他什么叫几几?那他呢也没有讲得特别清楚,原来这个字根本就不念(ji)。 钱超尘:它也有几个的“几”的念法,但是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边,它就念紧(jin)。

梁冬:哦,明白了,明白了。

钱超尘:所以“项背强几几”就是那个后背受了风寒以后,后背也不灵活,扭不过脖子来,这才叫做“项背强几几”。不是说这个项背像小鸟那么灵活。 梁冬:噢呦,所以嘛,我觉得还真得需要像您这样的人,要重新回到历史的这个尘埃里面,去找到历史的宝矿。

钱超尘:好,我总结一下我的发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根据的版本是《汉书·艺文志》的《汤液经法》32卷。张仲景是传经之功是第一位的。由于《汤液经法》已经失传,唯有张仲景的著作能够保存下来,因此,称呼张仲景为医家之祖也是正确的。这是第一个需要说的。第二个,张仲景的著作所以能够流传下来,魏太医令王叔和的功劳至为巨大。如果没有王叔和的整理就绝对不会有这样一种生命之宝典流传到今天。第三个需要说明的是,从王叔和以后一直到隋建国以前,《伤寒论》的流传致为紊乱,错节盘根,这里边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几个版本的问题。一个是纯话本,一个是《金匮玉函经》的本,一个是陈延之的《小品方》,还有梁朝陶弘景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那么把这些个本综合起来加以研究,我们可以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六朝流传的情况大致可以描绘出来。再下一个问题就是,隋朝,主要是在隋炀帝晚年的时候,《伤寒论》复出了。它的标志是把“坚”字改成了“鞕(ying)”字,到唐朝又出现了两个本子,一个是六朝的《辩伤寒》的本子。收录在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还流传的一个隋朝的本是在唐朝末年,对中医师进行考试的时候所使用的就是隋朝的本。到了五代和宋朝,高继冲在《伤寒论》的贡献方面我们要特别的应该加以注视,重视他。再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北宋校正译书局,使用高继冲本作

为底本,他为我们中华民族保留了一个非常辉煌,非常巨大,至关重要的一个版本,他上承张仲景的这个著作,更往前推他保存着《汤液经法》很多很多的内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大幸啊,我们中华们民族繁衍生息,生生不息,与《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保健方面,治疗疾病方面的贡献密不可分。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古人呢!

梁冬:再次代表这个全国的我们的听众朋友感谢钱老!谢谢!我们下一期再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rt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