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蠡:一个不容台州人忘却的名字

更新时间:2023-12-27 16: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陆蠡:一个不容台州人忘却的名字

来源:台州晚报 作者:陈向阳

1942年3月,陆蠡与张宛若女士结婚,三个月后,他英勇就义。

他是散文家翻译家,硬骨铮铮的烈士,牺牲在日本宪兵屠刀下的他是台州式硬气的真正代表,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 栀子花初开时,我们又一次想起了陆蠡

一百年前的五月,当陆蠡出生于天台平桥镇岩头下村时,只有村中的村民知道陆家又添了一丁,这男孩小时候,一直叫做陆考源,陆蠡是他后来自起的笔名,而他的好友都亲昵地叫他阿陆。

一百年之后的今天,在他的家乡,当我们提起陆蠡,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知道陆蠡曾写过几篇散文。

但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散文家,作为翻译家,陆蠡这个名字却叫得十分的响亮,在中国现代的文学史上,陆蠡的散文始终是无法忽略的,文学史也无法绕过陆蠡这个名字。 或许,这就是今天我们重提陆蠡的意义。 ——摘自“后司街”网友“闲云散人”的文章 “后司街”网友的纪念

“陆蠡诞生100周年专题板块成立了!”前几天,一个被置于“后司街”网站头条的帖子迅速在“街民”中流传开来,一下子就成了热帖,引发了台州文化界人士如潮的怀念之情。

“后司街”网站是在外地工作的天台人自发组织的一个民间网站,取天台老县城的一条古街为名,以“网聚天台游子,打造天台最具价值的论坛”为目标,创办至今已有三四年了,是在外天台人关心家乡的一扇窗口,也是天台游子们共同的心灵家园。

这个帖子上说,今年是天台籍著名文人陆蠡先生诞生100周年。在“闲云散人”、“ab”、“寂然”等热心网友的建议和支持下,“后司街”网站特开设陆蠡诞生100周年专题板块,以此来纪念这位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爱国作家,这位被埋没的民族英雄,这位真正体现了“台州式硬气”的烈士。

据发帖者称,“陆蠡诞生100周年专题板块”专门用于收集陆蠡生前的作品、后人对陆蠡的评论文章、陆蠡作品的解读、陆蠡生平的研究、相关的照片和史料以及其他与陆蠡有关的一切东西。

街民“闲云散人”在跟帖中特别指出,这个专题需街民们共同努力。作为天台人,读读陆蠡写家乡的散文,会感到十分的亲切。百年之后的今天,重读陆蠡,依旧乡情满怀,怀念陆蠡,是为了认识一位家乡的文人。他的那份浓浓的乡情,会情不自禁融入你的一丝对家乡的思念。

而更多的街民纷纷留言:

“陆蠡故居残败不堪,大家发动为他捐资修缮好么?陆蠡的几本书我都有??” “可以搞本纪念集出来。把有价值的文章收集起来,出一本关于他的书是最重要的,政协文史资料也可,个人编著也行,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的。”

“陆蠡是天台人,和我也算是半个老乡了,他在平桥的故居,我去过一次,是一个破败的三合院,天井里杂草丛生。让我们一起做点事情吧,不要让陆蠡湮灭在时间的灰烬中,不要让他被人特别是被家乡人遗忘。” ??

这些留言让文学界人士感慨。虽然在1942年,陆蠡不幸被凶残的日本宪兵杀害,就像浙江的另一位著名作家郁达夫一样,不知命殒何方,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文化之谜,但是在历经一个世纪的风云激荡后,他仍被后人重新记起,这表明陆蠡是不朽的,他一直活在民间,活在人们的怀念中。 陆蠡故居岌岌可危

“故乡的山水如蛇啮于心一般萦回于我的记忆中。”这是陆蠡在其散文《溪》中所写的一句话。在陆蠡的笔下,我们能够找到不少描写母亲河始丰溪的文字,他的故居就在始丰溪边上一个叫岩头下的村庄。

岩头下所在的平桥镇是一个经济强镇,这里素以“筛网之乡”闻名。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陆蠡故居因历经百年风雨,年久失修、缺乏管理,加上曾经的一场火灾,目前已经破败不堪、岌岌可危,亟待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

陆蠡故居是一座带有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三合院,是陆蠡当年亲手所建,过去是作为书院使用的。故居右厢房遭火灾后全部残毁,院子里的杂草已几及人高,故居内部分门窗已经被人盗走,楼房板壁发腐,屋内充斥着一股浓浓的霉味。而离故居不远处的陆蠡祖居,院

子里堆满了各种杂物,散发着阵阵臭气。楼上挂满了蜘蛛网,楼板多年失修,遇雨霉烂。陆蠡生前曾使用过的不少东西已经损坏,被人扔在角落里。祖居门前的小巷已经布满了青苔。 “后司街”一名网友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陆蠡在我们的心目中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英雄。陆蠡故居虽然成了危房,但还基本保持始建时的规模、布局,现在修复还来得及,等房屋全倒了以后,再修复就难了。我们都希望能够把这座故居好好保护起来。” 岁月倥偬,大半个世纪以来,尽管世事变迁,但后人对陆蠡的怀念之声一直没有断。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不少游客慕名来到天台参观陆蠡故居,许多人在目睹陆蠡故居现状后,都是怀着沉重的心情黯然离去。很多人写了怀念陆蠡的文章,他们对陆蠡故居的将来表示出深深的担忧。

2001年以来,本报记者曾经数次在报上呼吁,希望当地能“救救陆蠡故居”。天台政协委员多次提案呼吁,天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派人到岩头下村踏勘,县有关领导也曾亲临故居旧址察看,有关部门还详细制定了陆蠡故居的维修方案、使用方案和陆蠡生平事迹陈列方案。遗憾的是,不知何种原因,故居至今未动一砖一土,依然一片荒芜。

陆蠡是台州屈指可数的文化名人,修复他的故居自有它独特的意义。“后司街”网友寂然告诉本报记者,每次去参观陆蠡故居,他总是会想到天台隔壁县的宁海,一位与陆蠡同时代的文学家,同样也是一位因爱国而被杀害的青年作家,他的故居已经是“柔石纪念馆”,成为宁海一个文化亮点。宁海早就把柔石打造成“台州式硬气”的代表了。而我们的陆蠡故居稍加修葺整理,就可以改成纪念馆,成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也是天台一道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但是为何一直来就被忽视呢?我们又怎能忍心它在风雨中倾圮湮没呢? 台州式硬气的典型

陆蠡不仅为进步的文化事业贡献了全部的精力,而且在最后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更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典型的台州式硬气。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当时陆蠡并不在场。第二天他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斩钉截铁,豪不含糊。

陆蠡本来是不会死的,因为他身上的那股典型的“台州式的硬气”、“而且有点迂”。他终于付出了年仅34岁的生命。巴金、唐弢、柯灵等陆蠡的众多生前好友发表了许多的纪念文章来回忆他。巴金在《怀陆圣泉》一文中写到:“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朋友甚至交上生命,重视他人幸福甚于自己”,“就是这个没有响声的老实人,平时没有一点英雄的样子,危机来了,却比任何人都勇敢”,“这是一个具有璞玉般心灵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rs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