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研究考试重点

更新时间:2024-04-28 13: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在前进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2.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为什么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基本国情看,中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从发展条件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承载能力较低;

从发展理念看,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 ● 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新四化: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内涵: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未来,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主要途径:

1.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4.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2)人民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6.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形式和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个层面的协商。

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党内外进行广泛协商。

二是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施政协商,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协商和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 三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 四是基层民主协商。

7.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生命所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8.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

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2.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 第二,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第三,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4.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9.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4.加大收入分配力度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2)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 2.推动节能减排

(1)通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

(3)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 3.发展循环经济

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技术链接技术,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4.加强宣传教育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要提倡从我做起,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家庭和公民的自觉行动。 5.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和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问责监督机制。

在宏观规划、制定政策、经费投入上体现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明确导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突出强调了制度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把理念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制度上,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机制,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二是协调各个个体的行为,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

这两个方面的制度结合,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四是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 五是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12.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 ●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

1.执政考验。事实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为不易。 2.改革开放考验。面对改革开放日益呈现出的新旧矛盾、长期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如何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执政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根本任务。

3.市场经济考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

新型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

4.外部环境考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

1)精神懈怠的危险。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2)能力不足的危险。在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下,不断提高领导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更加突出地摆在全党的面前。

3)脱离群众的危险。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4)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

●增强“四种意识”:

1.忧患意识。2.创新意识。3.宗旨意识。4.使命意识。

13.如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意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提出挑战和考验的深刻回应,为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

努力的方向。

要求:(1)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2)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4)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罚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5)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 2.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线。 3.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 4.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4.当代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表现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规模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越多国家支持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

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

(2)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力量继续激烈碰撞。

(3)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4)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

(5)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总之,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难以垄断国际事务,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越来越离不开新兴大国的参与,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及内涵: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再次向世界郑重宣告,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

科学发展(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法则规律)自主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将发展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开放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平发展(营

造和平稳定的环境、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合作发展(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建立与发展与他国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1)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2)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

3)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

4)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已经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16、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意义: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是文化。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比其他力量的影响更具渗透性、持久性、广泛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2)、途径:

(3)1)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3)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4)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 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qz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