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

更新时间:2023-10-04 11: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亨利·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及

其影响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学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出生在美国纽约市,早年大部分时光在欧洲度过,后来定居英国,最终加入英国国籍。在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中,他第一个把小说当作一门艺术进行长期探索和大量试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他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共写了22部长篇小说、112篇短篇小说、7部剧本、10多本文艺评论书籍以及大量的往来书信。因为他一生多半是在英国度过的,他选择描写的都是些有教养的上流社会的人物,其

生活方式非普通人所熟悉,而且他擅长刻画人物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再者,他的写作风格晦涩难懂,这些跟马克·吐温开创的具有美国民族特色的传统相背,所以詹姆斯在其有生之年作品不大受人青睐,他作为小说家和文论家的内在价值和广泛影响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才得到世人的认可。詹姆斯常年旅居欧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在英美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与同时代作家相比他的影响较为平缓、不够迅猛,但却深入持久。T. S.艾略特十分推崇詹姆斯,称他为“他那一代人中最聪明的人”1。美国杰出的评论家菲立普·拉

赫夫称他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2,叶佛·温特斯则宣称他是“英语语言中最伟大的小说家”3。英国著名的批评家F. R.利维斯问道:“在英语世界里,我们还能找到谁在小说艺术成就上能够超过他?”4可见,詹姆斯被公认为是他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詹姆斯生活和从事创作的几十年,正是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在这个阶段,曾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繁荣兴旺起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冷落。一些作家

不满足于现实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他们试图另辟蹊径,力求创新,对文学作品的表现题材和创作技巧进行试验,以寻找出一条新的创作方法来表现新时代的复杂社会矛盾和深刻精神危机,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崛起的。现代主义在十九末从欧洲大陆传入英国,首先反映在王尔德等唯美主义与颓废派的作品以及爱尔兰诗人叶芝早期的诗歌里。在英语小说领域里,詹姆斯是进行这方面试验的最早探索者之一。小说的写作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即从传统模式转向新型模式。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詹姆斯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詹姆斯从小说中人们所熟悉的传统开始,然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小说创作中迄今为止那些为人们所忽略的方面,而恰恰是这些方面使詹姆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实验小说的先声。”1这些为人们所忽略的方面,便是对人物心理状态及其细微变化的探索与刻画。心理描写的方法对现代小说家来说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的事了,但是在十九世纪詹姆斯从事小说创作的那个时代却是小说技巧方面的一种创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人们所忽略,这种写作方法也难以被广泛地认同和接受。詹姆斯在作品中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

意识活动进行详尽的分析,他的创作手法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他的作品在写作方法上表现出新旧交替的特色,他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又强调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和描写,力图在表现技巧、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就在这个时期,西方心理学有了长足的进展,它不但加深了人类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而且也导致了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对心理小说尤其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文学和心理学之间有着一些共同的东西,二者建立在共同

的基础之上:它们都涉及到人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小说家可以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汲取营养来创作心理小说。受这种思潮的驱动,心理现实主义便应运而生。可见,心理现实主义的兴起既是小说自身演变的结果,又是心理学影响的产物,它跟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心理现实主义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向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 心理现实主义包括“心理”和“现实”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心理现实主义通过人物的心理反映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心理内

容的描写又与客观现实相结合,在创作中使客观的现实世界和主观的精神世界统一起来。因而,心理现实主义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它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通过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 詹姆斯首先是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并不单纯追求美的形式,而是在描写一种复杂真实的生活经历的过程中体现出文学创作形式之美。对他来说,小说的任务主要是反映生活。但他并不像威廉·霍威尔斯和自然主义者那样,他对商业、政治

和社会状况没有兴趣。他关心的是观察人的心灵而不记录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现实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实主义。他的故事中很少有不同凡响的事件或者惊天动地的举动。其实,他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在经历人生而是在观察人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不是他们自身行为造成的。引起人们兴趣的只是他们对故事中的事件所做出的心理反映。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是怎样理解的?人物的意识变化才是真正的故事。 詹氏家族对人的行为几乎有一种医生在临床观察上的好奇心,这使他哥哥威廉成为美国心理学的奠基人,而亨利·詹姆斯本

人也是第一位清楚地认识到小说的素材和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共同之处。他坚持认为,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准确地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他指责几乎以往所有的小说家,他们通过详尽的评论把自己的解释贯注到作品之中。詹姆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除偶尔作一些解释之外,尽量做到不在作品中出现,正如福楼拜要求作者的那样,作家要像“上帝在宇宙之中无处不在而又无处可见。”1 然而,在十九世纪末,大多数读者还没有足够的准备来接受这种新的创作方法,因而詹姆斯的作品在当时并不受欢迎。但到了二十世纪,在文学创作上“意识

流”手法已相当普遍,由于现代心理学逐步对人们产生影响和像詹姆斯这样敢于开拓创新的作家写出的作品的潜移默化作用,我们当今的读者才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逐渐地了解到每个人头脑中的事件和外部世界的事件一样精彩纷呈、富于变化。这样,詹姆斯便更加稳固地确立了他小说家和批评家的地位,他是一位才华卓著的心理现实主义大师。 “意识流”手法广泛应用于现代主义的创作当中。“意识流”小说属于一种特殊的心理小说。“意识流”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对思想意识的精彩记

述。他用这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人的意识流动和它的不断变化。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和作为现代主义发展顶峰的“意识流”小说在展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冲突上是一致的,然而詹姆斯的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又有所不同。尽管在表现题材上小说的重点同样是由外部事件转移到了内部精神世界,詹姆斯在刻画人物的形象上却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他关注的是意识层面上的而不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所以,詹姆斯不属于“意识流”小说家。 詹姆斯漫长的写作生涯结满了累累硕果。他的小说批评理论是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包括了

大量而充实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对小说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纽约版”小说集序言和论文《小说的艺术》。“纽约版”小说集共出版24卷,詹姆斯为其中18卷写了序言。这些文论是他关于小说理论的最重要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从中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可以了解他对小说艺术的深刻认识。1884年詹姆斯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论文《小说的艺术》,作为对沃尔特·贝赞特《小说作为一门美好的艺术》这篇演讲的回应。然而,经历岁月沧桑,贝赞特的演讲几乎被人们忘却,而詹姆斯的这篇论文却成为研究小说艺术的最重要

的文论著述之一流传于世。 詹姆斯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小说理论,也是一位出色的批评家。在创作之初,他就把小说当作一种文学创作的艺术形式——“最辉煌的艺术形式”,着手建立自己的理论,并逐步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在《小说的艺术》中,他表达了自己小说艺术创作的观点。他强调小说和生活的关系。把小说看作“一种个人的、直接的对生活的印象。”1他指出,“一部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的确试图反映生活。一旦它放弃这种企图,……它将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境地。”2他在强调小说艺术的真实性时说,“真实性(细节刻画的实在性)是一

部小说的最重要的优点—所有其他优点都无可奈何、俯首听命地依附的那个优点。”在詹姆斯看来,正是由于这方面的成功“就构成了小说家艺术的开始和终结。”1詹姆斯还强调了从生活中提炼出典型事物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本质上就是选择,但它是一种以具有典型性、具有全面性为其主要目标的选择。”2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詹姆斯很注重人物的心理,他的小说技巧就是围绕着外部事件对人物内心所产生的影响这个中心来反映现实。詹姆斯刻画的人物很少有动作。他们的思想、情感、性格都是通过对话、心理活动以及细

节描写展现出来的。詹姆斯的观点对小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创作实践中,尤其是早期,詹姆斯坚持这些原则,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尽可能用最高的艺术形式表达道德内容。因此,在《英国小说》中,沃尔特·艾伦这样评价詹姆斯的创作特点:“詹姆斯的原则是,只有当作品具有怡人的美学价值时,伦理观念才能得到成功的表现。”3 在由传统的写作方式转向变革发展的过程中,詹姆斯在表现内容和表达技巧上做出一系列的探索、试验和创新,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意识中心”为叙述技巧。这与传统小说采用的“全知视

角”叙述法和自传体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不同。詹姆斯创造出了以某个人物为意识中心的叙述方式,通过这个人物和他的意识把故事讲述给读者。例如,在《戴西·米勒》中,意识中心是与戴西接触最多的一个年轻人温特伯恩,整个故事是写戴西周围的人,特别是温特伯恩对戴西的观察和反应。《贵妇人的画像》把女主角伊莎贝尔·阿切尔置于各种观点的汇合处、各种意识的中心点,将她的种种细微感受、受到的启示和反应写得丝丝入扣。 二.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创作目的。传统小说家关心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人怎样才能生存下去”,而詹姆斯关心

的问题是“生活中真正的经验和感受是什么”。如果说传统小说更多地具有社会学意义的话,詹姆斯使小说更多地具有心理学与哲学的意义。詹姆斯小说的主要角色都有充足的经济来源,不必为生计担忧,从而可以集中力量探索道德方面的感悟。在他刻画的女主角当中,伊莎贝尔·阿切尔便是一位代表人物。詹姆斯有意安排她凭空得来一大笔遗产,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本性。 三.从外部情节转入精神世界。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小说反映的对象和表现题材逐步从外部社会转向内心世界,从客观环境转向主

观精神。读者常常会抱怨在詹姆斯的小说里几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一篇杰克·伦敦或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可能比詹姆斯的一部长篇小说具有更多故事情节。对詹姆斯来说,冲突的舞台已不是外部事件,而是内心生活;他的目的不在于叙述一连串的事件,而在于再现一种情景;他要着重表现的不是人物的所作所为,而是他的所思所感。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恰当地反映了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新与旧的交替。“现实主义”反映他与传统的联系;“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反映了他对新题材、新形式的探索。在这一转折时期,詹姆斯拉开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序

幕。 四.形成独特的后期詹姆斯风格。詹姆斯的后期风格是在反复推敲、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品中的语言经过反复锤炼,表达的事物和感情含蓄微妙、难以捉摸;形容词选用力求精确具体、恰到好处。句子结构冗长,层次复杂,常常是从句中套从句,并不时被插入语所打断。这种一味追求高雅修饰的做法使他失去了早期作品的那种清新秀丽。H. G.威尔斯把这种累赘的文风形象地比作“采豌豆的大河马。”1读詹姆斯的作品需要耐心,不过,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仔细地阅读便能品味出作品内在的美,领略到它的真正含义。我们应该认识到,“如

to fairly traditional notions of realism: the beauty of form is not pursued merely for its own sake but in the process of depicting a complex and authentic experience that rests on the contingencies of life. For him, the task of the novel was mainly to represent life. But unlike William Dean Howells

and the naturalists, he was not interested in business, politics or the conditions of society. He was an observer of the mind rather than a recorder of the times. His realism was a special kind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Few of his stories include big events or exciting actions. In fact, the characters in his finest novels watch life more than they live in it. Things happen to them, but not as a result of their own actions. We readers are interested in how their minds respond to the events of the story. What do they see? How do

they try to understand it? The changing consciousness of the character is the real story. The Jameses were endowed with an almost clinical curiosity about human behavior, which led his brother William James to become the founder of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in America. Henry James was the first novelist to recognize clearly that the materials of the novel and those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were identical. He insisted that a novelist’s primary duty should be to reveal exactly what went on in the inner world of a character. He condemned almost all preceding novelists for injecting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s into their books by explicit comments. James tried to be away from his novel except for explanations sometimes. Just as Flaubert required, the writer should be like“God in the universe, everywhere

present but nowhere visible.”1 And then he added:“the artist should no more appear in his works than does God in nature. Man is nothing, his work is everything.”2 As early as the late 19th century, most readers were not ready for such a new approach and so James’s greatest novels were not very popular. But in the 20th-century

literature, the“stream of

consciousness”method became quite

common. Thanks to modern

psychology and writers like James, we are now more interested in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mind. We know that events inside one’s head can be as dramatic as events in the outside world. And James has now firmly established himself as one of the major novelists and critics in the English world and as psychological realist of unsurpassed

subtlety. The“stream of

consciousness”technique was widely used in modernist writings. The“stream of consciousness”novel is a special type of the psychological novel. The term is traced back to a brilliant account of thought in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by William James. The metaphor was introduced by William to describe the flux of the mind, its continuity and yet its continuous change. As the apex of

modernism, the“stream of

consciousness”novel is in consistency

with Henry James’s novels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in their display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inner life of human beings. However, the Jamesian

novel and the“stream of

consciousness”novel are different. Although his concern shifted from the external events to the internal world in subject matter, James used different

techniques in creating the images of characters. He paid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on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rather than the

subconscious. So Henry James can’t be

regarded as a“stream of consciousness”novelist. James’s criticism on the novel is a component part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His works include, in addition to fiction, a substantial body of literary criticism.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novel lies in two separate parts of his critical writings: Prefaces to the“New York Edition”and“The Art of Fiction”. James’s 24 volumes of collected works were issued by Jamesian scholars from 1907 to 1917. James wrote a critical preface for each volume, yet only 18 of them were finished. These prefaces are surely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documents

果笼统地指责詹姆斯后期形成的风格是有意走上歧途,那就误解了他的意图。他是先有了那种思想,才有那种风格的。”2詹姆斯的风格成了他小说创作的有力工具。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领会,论文的作者把对詹姆斯研究中的一些想法组织在一起,构勒出论文的基本框架。本文共有八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讲述詹姆斯的创作生涯、主要文学成就、小说作品及其小说评论,以及对詹姆斯研究的文献综述和这篇论文的写作意图。总之,引言提供了詹姆斯作为伟大的小说家和著名的批评家的总体概况。 第一章分析了传统小说的特点,并阐

明了传统小说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及其功用,以形成与詹姆斯心理小说的写作方法的对照。 第二章讨论了詹姆斯描写人物心理的心理现实主义的技巧和方法。它具体说明了詹姆斯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与传统小说的方法的不同,详细分析了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的“意识中心”,他的小说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创作目的,由外部叙述转向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詹姆斯的晚期风格。本章主要强调了詹姆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心理描写方法的继承和发扬,和他对现代意识流小说创作技巧的深刻影响。 第三章分析了詹姆斯的优秀作品《贵妇

人的画像》的写作技巧。这部长篇小说可谓小说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因为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第一次冲破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以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为意识中心,将各种不同的观点集于一身,以她的视角去体验现实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谛。作者精微细致地描绘了伊莎贝尔对周围环境与人物的各种内心感受与心理变化,使外部世界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得到充分表现,使故事情节在人物的内心活动中自然展开。从伊莎贝尔的人生经历中读者看到她自由独立的性格,她选择了自己的婚姻,最后饱尝了自己的选择所带来

苦果。因为她意外地得到一笔可观的遗产,所以这位年轻富有的漂亮女士成了金钱追逐者所猎获的目标,从而使她陷入莫尔夫人精心设置的圈套,成为一场悲剧婚姻的牺牲品。她自主冒险的人生经历,增强了她对人和社会的感悟能力,使她更加清楚地认识了丈夫奥斯曼和莫尔夫人的丑恶本质。然而,她最终并没有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相反她勇敢地面对人生,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她非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细致地分析了詹姆斯的另外一部作品《鸽翼》的写作方法。这部小说分别以三个主要人物凯特·克洛伊、梅

尔顿·登社和米丽·塞尔作为小说某一阶段的意识中心,从他们的不同视角出发向读者提供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当一个人物面临着人生重大的抉择时,他必然要进行激烈思想斗争、产生复杂的内心活动。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人物的心理意识,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了真实的生活。小说一开始是以凯特的视角展开的。她家庭困窘但又渴望豪华奢侈的生活,不得不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富有的姨妈玛蒂要求凯特必须与父亲断绝关系,并嫁给马克爵士,才能有机会继承她的财产。而凯特爱上了一个没有显赫家庭背景的年轻穷记

者登社。她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决心要同时拥有个人幸福和财富,并且通过获得金钱来征服世界,最终改变她人生的命运。接着,小说以登社的视角展开。他深深地爱着凯特,渴望和她结婚。但他痛苦地意识到他和凯特的未来会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凯特与姨妈玛蒂谋划让登社和富有而身患不治之症的米丽结婚,等米丽死后,凯特和登社就可以分得她的财产,而后在一起享受美好的婚姻生活。在欺骗米丽的过程中,登社感受到了她的天真无邪、纯洁善良。登社受到良心上谴责,忍受着无尽的痛苦,最终做出决定,放弃接受米丽的财产。最后,透

过米丽的视角,读者能洞悉到她真实的内心世界。女主人公米丽拥有百万家产,得知自己得了一种不治之症后,她来到欧洲想充分扩大人生的阅历,尽情地享受一番人生的快乐。在伦敦她结识了凯特和登社。她对登社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她并不知道登社与凯特已私订婚约。与美丽世故的凯特相比,米丽显得单纯幼稚,她总感到有一种潜在的威胁和不足,因此,在生活中米丽逐步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生活,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由于忍受着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和无尽的精神恐惧,米丽万念俱灰,百无聊赖,她无法接受生活和来去自如地应对生活,所以最

后走向死亡是她必然的结局。告别这个世界时,她把财产留给了登社,自己终于像鸽子一样展开双翼飞走了。在人生舞台上,米丽只能扮演一个弱者的角色,她是一只鸽子;而在道德品质上,她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强者,她是一个天使。为了在道义上对别人产生持久的影响,她选择了自我牺牲。 第五章分析了詹姆斯的又一杰作《金碗》独特的叙事技巧。小说中出现了两个意识中心,小说的前半部分以王子阿莫瑞苟为意识中心,后半部分以玛吉·维尔维为意识中心。小说的前半部分描述了阿莫瑞苟与玛吉这一显性结构中的情节,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和

玛吉结婚后与夏洛特进一步发展的情人关系;后半部分表现了玛吉从蒙在鼓里到逐渐明确夏洛特与阿莫瑞苟真实关系的过程。从人物不同视角的叙述中,读者能了解到一个家庭中两对夫妇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洞察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难以启齿的心理状态。女儿玛吉·维尔维嫁给了王子阿莫瑞苟,但婚后她仍深深依恋着父亲,因为怕父亲阿达姆·维尔维孤独苦闷,她安排父亲与夏洛特结了婚。可是,不久她便发现了丈夫和继母的不正当的关系,这激起了玛吉的嫉妒和愤怒,同时也唤醒了她的女性意识。她用沉默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了不

屈不挠的斗争,对他们施加强大的压力,最终迫使夏洛特屈服,不得不和丈夫阿达姆一起离开去了美国,玛吉重新赢得了王子的爱,阿莫瑞苟又回到了她的身边。玛吉用异乎寻常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处理了她与父亲阿达姆之间,以及与夏洛特和阿莫瑞苟这对旧情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了人物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玛吉的人际关系比较前两位人物伊莎贝尔和米丽复杂,她是唯一同时拥有父亲、丈夫和孩子的人物。作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了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玛吉的前后转变过程,读者

能够清楚地看到她的心理演变轨迹:由一个依恋父亲的自我,转变为保护性的自我,最后到获得独立的自我。在伊莎贝尔、米丽和玛吉三个人物中,玛吉又是唯一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打击而取得胜利者。她获得了自由和独立,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第六章探讨了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和技巧对意识流小说家产生的影响。现代小说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心理现实主义也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二者都力求通过心理意识的描写来表现真实的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意识流小说反映的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心理现实主

义则反映人物的意识活动。通过对比、分析,本文试图找出它们之间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异同,在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妮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中发现亨利·詹姆斯影响的痕迹,从而,在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身上感受到现代主义的气息。 最后结语部分与引言部分相照应,它回顾了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创作、文学批评以及他的心理小说对意识流小说家产生的影响。他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技巧由产生,经过不断发展而日臻成熟,而且这种写作技巧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詹姆斯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他的几部

主要作品,如《贵妇人的肖像》、《鸽翼》、《金碗》等,体现出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主人公都是美国上流社会的女性。伊莎贝尔,米丽和玛吉她们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中获得对人性和社会本质的认识,只不过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采取的方式和所得到结局不同而已。伊莎贝尔默默地忍受着痛苦的人生,选择了“承担生活义务”(commitment to life);米丽难以承受生活的压力而死去了,

表现出的是“做出自我牺牲”(self-sacrificing);玛吉则转变成“维护自我权益”(self-assertion),最终赢得了胜利。 T. S.艾略特在他的文论《传

统与个人才能》中认为,一个作者的文学创作技巧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他是继承了以往的文学传统,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另外,他还要用自己富有个性的文学创作对文学传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心理描写上,詹姆斯吸取了传统小说的经验,经过革新和发展,形成他特有的风格,并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性的人物。詹姆斯对传统的革新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小说人物心理的探索和对作品艺术形式的追求,这两点也正是后来风行的现代主义小说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因

而,他的作品可以称作英美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在他之后,现代主义在英美文学中开始了迅速崛起的历程。 詹姆斯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在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而赢得了批评界的一致赞赏。不过国内学术界对詹姆斯的研究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对有些方面过度重视,而另外一些方面却被忽略。已有的文章主要集中对《黛西·米勒》、《贵妇人的画像》等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很少触及其他作品,尤其是后詹姆斯后期的三部力作评论甚少。国外的研究将詹姆斯与各种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家进行比较,似乎没有哪一个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qa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