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

更新时间:2024-06-10 16: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大庆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14 Na—23 S—32 Cl—35.5

K—39 Ca—40 Zn—65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1个符合要求的答案。将符合要求的答案选出,并填涂在相应的

位置。(每题2分,本题共30分)

1.运用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可依据生物发光现象检测超微量钙的存在。这里

的“钙”是指 ( )

A. 分子 A. 食盐

B. 原子 B. 水

C. 元素 C. 空气

D. 单质 D. 酒精

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 3.蒸馒头时,面碱(主要含Na2CO3)放多了会发黄。为除去过多的面碱,做馒头时可加入适量 ( )

A. 食醋

B. 食盐

C. 黄酒

D. 白糖

4.面值100元的新版人民币的数字“100”采用光变色防伪油墨印刷,垂直看为绿色,倾斜看为蓝色。在防伪油墨中含有MgF2,其中F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 +1

B. +2

C. -1

D. -2

5.右下图为某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其中“ ”代表氢原子,“ ”代表氧原子。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

A. 此物质属于混合物

C. 此物质的一个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 D. 此物质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1

转变为电能。下列有关这三种气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都是无毒无害气体 C. 都可以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A. 汽水的pH为3~4,这种液体显碱性 B. 胃酸过多的人必须多喝汽水 C. CO2易溶于水,所以用来制汽水

B. 在自然界都大量存在 D. 燃烧产物均为CO2和H2O

B. 此物质的化学式为HO

6.一种新型绿色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等气体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

7.下列有关汽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D. 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

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

8.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 ( )

11.汶川震后防疫使用的一种高效消毒剂的主要成分为三氯异氰尿酸(C3O3N3Cl3),又称高氯

精。下列有关高氯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高氯精由4种元素组成

B. 高氯精分子中C、O、N、Cl的原子个数比为1:1:1:1 C. 高氯精中C、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7 D. 高氯精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 A. 金刚石

B. 活性炭

C. 炭黑

D. 石墨

A. 氯化钾KCl C. 尿素CO(NH2)2

B. 碳酸氢铵NH4HCO3

D. 磷矿粉(有效成分:Ca3(PO4)2) B. 生石灰用作食品的干燥剂 D. 小苏打用作焙制糕点的疏松剂

9.化学品的使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是 ( )

A. 碳酸钙用作牙膏的摩擦剂 C. 甲醛溶液用作食用水产品的防腐剂

10.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

12.碳的单质中,质地较软,常用作电极的是 ( ) 13.百花盛开的花园里,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 )

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是 C. 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A. 涤纶、羊毛和棉花都是天然纤维 B. 各种塑料在自然界中都不能降解 C. 电木插座破裂后可以热修补

D. 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可以通过加热进行封口

气体,下列固体中所需质量最多的是 ( )

A. 小苏打(NaHCO3) C. 碳酸钙

B. 纯碱(Na2CO3)

D. 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 B.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14.下列关于生活中常用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

15.某兴趣小组用足量10%稀盐酸分别与下列四种物质反应,制取500mL(通常状况下)CO2

二、选择题:以下各题,有1个或2个符合要求的答案,错选、多选不给分;有2个正确答

案的,只选1个且正确给1分。将符合要求的答案选出,并填涂在相应的位置。(每题2分,本题共10分)

16.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

17.“三效催化转化器”可将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

意图(未配平),其中不同符号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乙和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C. 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B. 甲和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相同

D. 化学方程式中乙、丁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18.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下表所示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

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下列各组中,有错误的组合是 ( )

选项 A B C D 甲 常见合金 常见碱 常见营养物质 常见有机物 乙、丙、丁 不锈钢、焊锡、生铁 烧碱、纯碱、熟石灰 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 甲烷、乙醇、葡萄糖 19.如右图所示,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打开夹

子,可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了。则液体A和气体B组合可能是 ( ) A B C D 液体A NaOH溶液 NaOH溶液 浓硫酸 稀硫酸 气体B CO2 O2 H2 NH3

20.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

该厂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锌 B. 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锌 C.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第Ⅱ卷 (共60分)

三、填空题:将答案填在相应位置(本题包括5小题,共25分)

21.现有下列几种物质:①乙醇、②明矾、③钛合金、④氮气。用序号填写:

⑴可用作净水剂的是___________;⑵可加入汽油中作为汽车燃料的是__________;

⑶仪器包装中可用作防腐气体的单质是________;⑷可用来制造人造骨骼的是_______。 22.自然界中存在着氧循环和碳循环。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氟里昂在高中受紫外线辐射产生Cl原子,Cl原子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其过程可表

示为:①Cl+O3→ClO+O2;②ClO+O→Cl+O2。则Cl原子在臭氧反应消耗的过程中是____________(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⑵大气中CO2的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下列反应中,对维持大气中CO2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2NaOH+CO2=Na2CO3+H2O ②6CO2+6H2O 叶绿素 C6H12O6+6O2 ③CO2+H2O = H2CO3

⑶科学家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化学方程式:2CO2+6H2 = X+4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3.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光照

请认真分析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__;

⑵ 表示的是___________(写粒子符号);

⑶原子序数为9和20的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⑷从原子结构角度看,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数。

24.已知在水溶液中,乙醇(C2H5OH)不发生电离,溴化氢(HBr)电离产生氢离子(H) 和溴离

子(Br),氢氧化钠电离产生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这三种溶液的组成推断,医用酒精(含乙醇75%的水溶液)显_________(填:“酸

性”、“碱性”或“中性”,下同),溴化氢的水溶液显__________;

⑵写出上述物质之间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用化学符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解某地区的地质情况,取回两块岩石样品A和B,进行如

下图所示的实验(图中部分反应产物被略去)。

⑴请你根据上图实验现象推断下列物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⑵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E→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G→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所加试剂X可能是氧化物、酸、碱、盐中的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将答案填在相应位置(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26.Ⅰ.小明设计了下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CO还原CuO的实验。试回答:

⑴该装置存在一处不完善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开始时,先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选填序号:①加热 ②通CO)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qa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