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拓展教学空间

更新时间:2023-10-24 19: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模块五 如何因地制宜拓展教学空间

专题一 因地制宜拓展教学空间是本门课程的 基本要求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1.拓展教学时空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课程标准的相关论述,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里面第四点,突出谈到了关于因地制宜拓展教学时空的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有相关的论述:

\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与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与原来的实验稿相比有了一些改进,就是更明确、更具体地提出了课程拓展教学时空的要求和教学活动的一些注意点,对拓展时空做了更为明确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稿表述得更笼统、更概括,这次修订,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式都提到了。再有,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活动的实效性。 关于教学空间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就是教学的物理空间,比方说教室,或者学校、社区这样的空间。另一个角度就是教学的资源空间。教学资源包括学生的资源、教师的资源或者其他的多方面的资源。

课标为什么特别强调要拓展教学时空呢?从课程的性质可以看到,提出这一点,是符合这个学科的需要的,体现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要求。我们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的表述。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第二,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第三,让教与学根植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中、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从上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门课程主要从儿童与生活、道德与生活、教学与生活、课程的核心与基础等角度,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课程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课程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并要让儿童回归于生活,在体验自身的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中去感受、发现和探究,由此来提升儿童的个人成长及其生活,也就是说,这两门课程的生活性,决定了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及其终点必须面向生活、关注生活。教学方式离不开对儿童自身的生活实际及其儿童所生活的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关注,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观念说教,不是简单的灌输。教学内容不是脱离了儿童生活的、使其难以感受和理解的、任由成人预设的教学内容。

因此,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空间是教学的必然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儿童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教学,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

强调要拓展教学时空,也是课程适应性的要求。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而且地域差异很大,没有哪一套教材能够适应所有地区、所有儿童的生活。所以,在我们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在国家课程之外,增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主要的意图就是要增加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用这种方法来弥补国家课程不能照顾各个地方和学校差异的不足,对于必须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来说,更是这样。 比方说,同样是要落实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里面的\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这样一条内容,对于城市小学和偏远的农村比较贫困地区的学校来说,在具体落实标准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因为学校的规模和硬件设施的配备等各个方面差异特别大,所以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就很不一样,他们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同,所以老师们就不能不因地制宜地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 老师要充分地重视、正视这一点,不要把教材中表现出的地区差异设为自己教学的障碍,应该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土资源,在对国家和地方以及学校课程的吸收和转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开发,融入自己独特的课程体验,教学就会更有实效性。地域的辽阔,差异性大,决定了我们这门课程一定要带领学生回到他们当地的生活,要走出课堂。 学生的道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规律,也需要教师拓展教学时空。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前言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这就是说,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空间,从儿童的认知和成长规律来看,就是要实现学习与生活的对接。 第一,是要真正地尊重儿童,教学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是充满矛盾和困惑的。一方面是个体自我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对这个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相应的成长关键期,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要尊重儿童,要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生活节奏、生活成长中的困惑、发展中的需要,及时地帮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解决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比如说,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就要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在入学初,就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就是说,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站在儿童的立场,符合他们成长的需要。

第二,拓展教学时空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参与学习,乐于体验和探究。儿童学习有别于成人的学习,特别是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需要借助形象的、具体感性的内容和方式,这个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是通过具体的、真实的事物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所以只有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接起来,让他们走出去,让他们去看生活的世界,才能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才能真正地卷入到教学活动中,乐于学习,乐于探究。 第三,拓展教学时空可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儿童学习的基础和乐趣是源于生活的,他们也正是在接触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学会发现、思考、判断和理解问题,认识、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而这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在儿童主动的建构中形成,而不是被动灌输。所以说能否上好一节课,与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空间是有很大关系的。

总之,特别强调要拓展教学空间,首先是由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课程强调要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程,所以跟学生的生活贴得非常近,我们只有带领学生回到了他们生活的源泉中,为他们的学习打开生活的平台,才能实现帮助学生过上好的生活的目的。

从学生成长的规律来看,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在现实生活的互动中来实现的,学生对生活的困惑和对生活的探究,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在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和认识世界,认识生活,他们也只有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习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巩固和延伸课上的学习。

从地域差异特点了解拓展教学空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中国的地区广,差异大,学生感知生活的基础是不同的,所以必须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空间。 2.教学活动要符合国情和本地实际,注重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内容选择要\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第六条)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里教学建议第四点也提出:\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关注社会,关注当地实际,关注正在发展的现实,关注身边一切有教学利用价值的资源。现在确实有这样一些现象,比如说不考虑国情和本地实际,开展一些形式化的活动,盲目模仿,不是首先立足本地实际来考虑教学,而是\拿来主义\,想着有没有可直接拿来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其实,别人的即使是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未必适合自己当地的条件和本班的教学实情。再比如,目前各地的观摩课、评优课推崇活动,有的时候也容易脱离中国广大地区的实际和教师的实际水平,导致农村地区的老师很容易将城市地区的课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而忽视了自己的特性。事实上不少公开课往往容易追求形式,课堂活跃,但是又容易流于形式,内容空洞、浮浅,活动浮泛。这些不好的现象,给教师日常因地制宜地展开教学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生活原本是多样的,有多种状态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深入到学生真实的内心中,我们需要追求教学儿童化、生活化、日常化、真实化和深刻化。

还有第三种情况,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地区条件,觉得受条件限制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走出去开展活动,依旧是在小课堂(教室)--教材的狭小空间打转。我们要承认、正视地区差异,但是对差异的另一种理解就是各具特色,我们不能以理想的社会环境、理想的条件为基础来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如果大家忽视了因地制宜,势必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生活化的内容单一化,生活化的形式模式化,生活化的材料雷同化。

拓展教学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中确实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老师没有时间,任课教师不是专职老师,当地缺少资源,学生缺乏主动性,学生家长不配合,走出去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带给学校的巨大压力,等等。确实我们也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社会大环境包括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给我们学生走出去创造的平台和空间还很不够,但是,确实也有老师自身的问题。首先是老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是不是把它作为很重要的、关系到学生成长过程的很重要的课程,还是可有可无的。还有教师理念的问题,往往老师总是觉得课上是重要的,课下的教学活动只是辅助的,可有可无的,没有把它看成是学生学习重要

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因地制宜拓展教学空间,一定要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相吻合。可以从这么两点来理解拓展教学空间,一个就是从学习内容来看,它延伸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不仅局限在教科书,而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键是因地制宜,只要因地制宜,就可以大有作为,就不会以条件限制而无所作为,也不会照搬、模仿追求形式化。另一方面,从教学活动模式来看,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已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课程学习、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项活动的有机融合,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要与我们国家的国情相符合,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要追求活动的时效性。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q9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