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6心理测量之心理与

更新时间:2023-04-11 04: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1 页,共 36 页

目录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6心理测量[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冲刺狂背五

套题(一) .............................................................................................................................. 2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6心理测量[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冲刺狂背五

套题(二) .............................................................................................................................. 8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6心理测量[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冲刺狂背五

套题(三) ............................................................................................................................ 15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6心理测量[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冲刺狂背五

套题(四) ............................................................................................................................ 22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6心理测量[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冲刺狂背五

套题(五) (32)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2 页,共 36 页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56心理测量[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冲

刺狂背五套题(一)

说明:本套狂背五套题按照考研侧重点和出题难度,严格筛选提取了历年考试高频核心试题及重点题型,更突出针对性和实战性,适用于考研冲刺最后狂背。

——————————————————————————————————————————

一、简答题

1. 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案】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吉尔福特的关于智力结构的理论。

⑴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研究中引入因素分析方法,由此提出了他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在此模型中,他发现智力操作中存在聚合与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则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的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⑵吉尔福特还认为发散思维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出3种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这三种特性相互联系,变通性建立在流畅性基础之上,独特性又建立在变通性与流畅性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反应数量众多,才有可能反应角度多样化,进而才有可能出现新视角,新观点。

⑶吉尔福特将发散思维的特性视为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特性,并因此将创造力定义为发散思维的能力,即对规定的刺激产生大量的、变化多端而又独特的反应的能力。

⑷吉尔福特关于智力测验注重聚合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的评论得到很多学者的共鸣,并且,他视发散思维为创造力之核心的观点也为很多研宄者所接受。因此,目前常见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创造力测验基本上是沿循吉尔福特的理论观点编制而成的。

2. 根据本章的论述,查阅有关资料,讨论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现状:建国后,我国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高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智力测验

①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于1982年完成修订工作。

②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于1986年完成修订工作。

③1982年,吴天敏修订出版了“第三次修订中国比内测验”。

④1986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⑤1985年,张厚粲主持修订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⑥1989年,李丹主持修订成“瑞文测验(联合型)”。

⑦1992年,戴忠恒修订了“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这些量表都是国际上著名的智力测验,修订后广泛用于智力问题的研宄和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咨询、临床诊断等领域。此外,中国学者也编制了不少智力测验,如张厚粲、周容等编制的“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等。

(2)人格测验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3 页,共 36 页 ①修订和引进外来量表

a.1982年,由宋维真主持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于1985年完成修订工作。

b.1981年,刘绍衣等修订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制定了辽宁省的常模,后于1988年由戴忠恒、祝蓓里主持制定出全国常模。

c.1983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同时陈仲庚也在北方作了修订。

d.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也修订了多种涉及心理健康评估的量表,如张明园于1987年修订了“生活事件量表”。吴文源等于1990年修订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②自制量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心理学家在继续引进修订国外人格量表的同时,开始编制中国人自己的人格量表:

a.1988年,洪德厚等编制了“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特征问卷”。

b.1992年,宋维真等人在借鉴“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基础上,编制出“心理健康测查表”,1993年,他们同香港学者合作编制出“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c.1992年,沙毓英、张锋等人编制出“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并于1995年在张锋的主持下制定了云南省城市、农村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常模。

(3)教育测验

①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等人编制“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用于测量小学毕业生的普通能力。

②1980年开始,在张厚粲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高考研宄组对每年的高考试卷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获得了有关试卷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有意义的信息。他们还对高考试卷评分的客观性、考试科目的合理设置及各科分数的合理组合作了研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③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 ),并与“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合作,在我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教育测量抽样研宄。

④1986年,罗黎辉、施良方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了研宄,并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⑤20世纪80年代,张敏强、张厚粲对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在考试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情况作了比较研宄。

⑥标准化考试理论与实践的研宄、题库理论与技术的研宄取得长足进展。

⑦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测量开始从单一的学生学绩测量,逐步向多侧面发展。教育测量类型也从过去比较单一的终结性测量发展为诊断性测量、形成性测量等多类型的测量。

(4)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①组织建设

a.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组建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后来将其进一步扩建为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该专业

专注考研专业课13年,提供海量考研优质文档!

第 4 页,共 36 页 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b.制定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由《心理学报》公开颁布。

c.教育学界电成立了教育统计与测量学会,开展有关工作。

②人才培养

a.继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率先开设“心理测量”课程以来,各大学有关系科都已先后开设了“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

b.一些大学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该学科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

c.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以及一些大学还多次举办心理测量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

(5)学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不仅发表了大量有关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研宄论文,而且出版了多种教材与专著。未来发展方向:

21世纪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心理学在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层面的研宄以及在其他科学研宄领域、生产领域的价值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大批心理学工作者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者。心理学研宄队伍的壮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力量和教学、教法、教材与配套设施的支持,这就要求心理学工作者从专业设置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开始,对心理学学科的教学和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

3. 小明在一次统考中的语文、数学成绩转换成T 分数(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后,分别为65和70,二者的差异是否有意义?(已知这次语文、数学考试的信度分别为0.84和0.91)

【答案】小明的这两门功课的T 分数之间差异的标准误是:

在95%的置信区间上,

所以,二者相差要达到9.8分以上,才能有95%的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上的意义。因其数学的T 分数只比语文高5分,故差异并不显著。

4. 投射测验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答案】投射测验是通过被试对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的反应来分析和推断其人格特点的测验。投射测验的设计者常用心理分析观点作为指导来选择刺激和解释测验的结果。其理论假设是:

(1)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解释性反应都是有其心理原因的,同时也是可以给予说明和预测的。

(2)—个人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虽然受所呈现的刺激的特征的影响,但他的人格特征、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未来的期望等心理因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对刺激的反应过程及其结果之中。

(3)因为个人的人格会无意识地渗透在他对刺激情境的解释性反应之中,所以,通过向被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pr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