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现状分析

更新时间:2024-05-04 04: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现状分析

王润玲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异常活跃,其特点是紧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创新步伐,突出政治性,体现时代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选题愈发精细化,研究对象日趋类别化;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注重实证分析,而研究重点则主要集中在实效性、网络教育以及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等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Run-l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09)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extensive research 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commensurate with the times and Chinese conditions. Such research has become more specific, better categorized, more analytical, more practical and better integrated with issues related to networked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terature analysis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文件的发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影响深刻。以该年度为时间起点,笔者在中国期刊网(CNKI)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关键词和篇名分别进行搜索,获取论文逾千篇。通过对这些论文的选题、论点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需要引起关注。

一、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涉及范围广,研究热点多

2004-2009年,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空前活跃,不仅发表论文数量多、涉及面广,而且研究热点精彩纷呈。详见下表:

表一 2004-200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发表概貌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检索词搜索结果统计 搜索类型 主题词 关键词 篇名 总数 2545 2211 551 2004 212 168 30 2005 488 433 121 2006 603 535 119 2007 749 637 180 2008 9 9 1 2009(不完全统计) 484 429 100 注:后文中关于各具体论题论文数的统计皆是在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篇名进行搜索获得的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获得的结果。

图1 2004-200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增长态势

表二 2004-200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热点分布 研究热点 和谐 模式 科学发展 实效性 网络 心理 少数民族 图书馆 后勤 合计 论文数量 37 8 8 18 27 14 5 3 1 121 百分比 30.57% 6.6% 6.6% 14.8% 22.3% 11.5% 4.1% 2.4% 0.8% 1 从图1可以看出:2004-2007年,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2007年是近年来研究最热的一年;2008年出现了一个低谷,2009年的统计结果虽不够全面(期刊上网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但已初步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依然炙手可热。

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持续升温的原因,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特征两个方面寻找答案。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1]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敏感的群体,他们受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尤其深刻,如何适应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上至中央领导层,下至各级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必然会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力度,从而形成了论文稳步增长的态势。2008年,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论文较少,出现了一个低谷,这可能与该年度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年,学术界将研究重点放在与改革开放相关的主题上有关,但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总体火爆的研究态势并没有改变。

(二)紧跟主旋律,突出政治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为政治服务是由其阶级性决定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着明确的目的,即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为其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促使其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任务。

2.紧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创新的步伐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自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坚持贯彻科

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如何实现大学生科学发展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反映此类论题的文章有8篇,如黄美煜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大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刍议”,王琼、张静芳的“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和谐理念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的又一次创新,以和谐理念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开始关注如何在和谐社会前提下进行思政工作,很多研究者关心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此类论文共有37篇,如李忠军的“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主题”等,有些学者还将眼光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内部,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的工作系统,如钟万林的“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部?和谐?研究”等。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为高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此类论文有7篇,特别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较多,如赵宝红的“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王红芳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徐柏才、张俊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3.坚持以16号文件为蓝本

16号文件的颁发是中央首次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独立下发文件,对于学术界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文件下发后,很多学者就文件中的相关理论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对于指导意见,研究者也热烈讨论,研究其实施的途径。如何军峰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哲学思考”,王梅仙、戴兆骏的“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郝文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等。

(三)适应新形势,体现时代性

1.在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和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然而,网络的使用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却是双重的,围绕这一问题,研究者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网络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哪些影响;二是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网络教育问题的研究在后文中还将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2.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典型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影响。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加强民族观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学者们充分认识到经济、文化全球化给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如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平演变战略紧锣密鼓的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等。针对这些问题,论者充分尊重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实际,并从传统的道德观念以及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一代。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正式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一概念,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搜索结果中此类论文共18篇,主要有:刘成荣的“关于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李春的“关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张玉明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龙汉武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李

佳国、王小奎的“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

龙汉武在文章中指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关注四个因素:育人观——以人为本,接受律——大学生的认识规律,着力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着力点,环境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李春也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本,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以中学教育为基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李佳国和王小奎在文章中指出“要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做到教育网络化,教育主体精良化,教育手段多样化”。[3]此外,张玉明在文章中提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另一种思路,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具有现实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具有科学性;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等。[4]

纵观各家观点可知,学界的研究集中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路和措施上,且一致认为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各教育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师德、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其他教育媒介等方面入手,思考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研究

网络的普及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是近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05年以后,关于此论题的研究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截止目前为止,搜索结果中共有此类论文27篇,如张金华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探讨”,侯宗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余岚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对话模式构建初探”,何小刚的“心理疏导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邓希泉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等。

邓希泉的文章提出了丰富的调查数据,揭示了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着重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缺乏吸引力、亲和力和引导能力;缺乏一支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网络色情和网络迷信等负面因素蔓延与恶化”,针对这些问题,他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网站的吸引力;营造正面引导与批驳错误言论的网络舆论氛围;建设一支精干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找准重点人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知名度。”[5]

与邓的观点不谋而合,多数研究者在充分肯定网络载体及时便捷、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的同时,对其消极影响表示忧虑,主张应加强管理、因势利导,并提出具体措施。

(三)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二者相结合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历久不衰。搜索结果中此类论文14篇,如袁芳的“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王万军、苑勇宽的“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李克敏、肖建伟的“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等。

论者大多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如袁芳在文章中提到的适应危机、人际危机、心理承受危机以及择业心理危机等。王万军、苑勇宽则在文章中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6]李克敏、肖建伟在论文中进一步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即“理论层面的整合: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在理论层面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键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切人点?;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载体。实践层面的整合: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教育队伍和资源的有机结合。”[7]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关注将二者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如何小刚、陈学雷等。他们一致认为应该以网路为载体,建立起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系统。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几个趋向

(一)选题精细化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选题愈发细化。在笔者搜索到的结果中,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论文中,以图书馆、后勤集团、大学生公寓等为具体选题的论文占有一定比例。选题的精细化,一方面与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有关,如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全员育人”、“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等;另一方面,还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逐渐明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定位日益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标也逐渐清晰,因此,近年来的研究针对性、实效性都得以增强。

(二)重视实证研究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如闵维方发表于《求是》的“发扬北大传统优势,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以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为例深入分析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人民观念、社会理想教育。方涛发表于《青年研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郭金世发表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谈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做法——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为例”等也是实证研究的代表。

实证研究的悄然兴起,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经验的积累,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模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好的经验需要通过一定形式推广开来,实证研究的兴起正是这种需求增强的表现。

(三)研究对象类别化

所谓研究对象类别化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即大学生群体,按照不同的标准被划分为若干小群体,分别进行研究。如有的学者以家庭属性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分别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以经济水平为标准,对贫困生进行研究;有的学生以地域发展水平为标志,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生进行比较研究;相当数量的学者以民族为依据,重点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措施,如亚力坤的“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疆高校为例”。文章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传媒、就业的多重影响下,思想政治状况上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区情?教育;加强正确的竞争观教育;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8]

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方法已开始朝综合化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与传播学、管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总体来看,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仍较为单一,缺乏对其他学科方法的充分运用。

(二)创新研究不够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但从发表的文章来看,真正有创新的不多。低层次重复劳动较为普遍,不少研究论文说的是一个意思,或是相近的意思,有的刊物前后发表的研究论文甚至也存在这种低层次重复劳动的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与研究队伍单一、专业素质不能真正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有直接关系。因为

很多所谓的“创新”实际上只不过是对新出现的社会环境的描述,或者是对未来工作提出的一些缺乏可操作性的设计。

(三)“主渠道”研究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但研究成果中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有些虽有所述及,但未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并未很好地得到解决。

(四)思政工作队伍职业化、专门化研究不够 学界十分关注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也客观分析了思政队伍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人员流动快、波动性较大;选拔、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师德师风方面还存在问题”[9]等。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看,这些问题并未真正解决,相关研究尚需切实加强。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78.

[2] 李春.关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6):134-135.

[3]李佳国,王小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8):223. [4] 张玉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2007,(9):137-139. [5] 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67-72. [6] 王万军,苑勇宽.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教育与职业,2006,(32):32,74.

[7] 李克敏,肖建伟.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15,16).

[8] 亚力坤.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疆高校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26,32-33. [9] 郝文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95.

很多所谓的“创新”实际上只不过是对新出现的社会环境的描述,或者是对未来工作提出的一些缺乏可操作性的设计。

(三)“主渠道”研究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但研究成果中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有些虽有所述及,但未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并未很好地得到解决。

(四)思政工作队伍职业化、专门化研究不够 学界十分关注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也客观分析了思政队伍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人员流动快、波动性较大;选拔、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师德师风方面还存在问题”[9]等。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看,这些问题并未真正解决,相关研究尚需切实加强。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78.

[2] 李春.关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6):134-135.

[3]李佳国,王小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8):223. [4] 张玉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2007,(9):137-139. [5] 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67-72. [6] 王万军,苑勇宽.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教育与职业,2006,(32):32,74.

[7] 李克敏,肖建伟.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15,16).

[8] 亚力坤.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疆高校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26,32-33. [9] 郝文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9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pi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