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6-21 18: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在班主任老师的主持下,班里进行“选差”的民主

投票。教室里闹哄哄的,望着同学们挤眉弄眼的鬼脸和似乎暗示着什么的手势,我烦恼的闭上了眼睛。真的,我不明白这样的评选究竟又什么意义。人各有志,让他们折腾吧,我还是专心致志地思考那几道数学题。投票结束,班主任一身正气地走上讲台,当场唱票,宣布评

选结果。“纪律最差,孙晓梅(假名,下同),32票;劳动最差,王信,一共30票,不少啊;礼貌最差,郭大鹏,群众地眼睛是雪亮的;学习最差,李立,铁证如山;……。”老师的声音像是从地狱里发出,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放学了,一切都在喧嚣中结束了。那些当选最差的学生,谁也不肯回家。男生的眼中燃烧着怒火,女生则已经趴在桌子上泣不成声了。望着窗外朦胧的雨色,我只觉得一股说不清的滋味涌上心头。突然,鼻子一酸,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我不明白,老师的“选差”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这种“民主投票”又究竟么达到什么目的。我要转学,我要退学,我宁愿做一个文盲,也不愿回到这样的班级和学校。(节选自钱民辉著《学生实话实说》,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评述其中班主任老师的德育观以及所采用的德育方法。

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

对手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上述材料中班主任的德育观和采用的德育方法都违背了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不合适的德育方法。 (1)德育原则

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①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德育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相结合,使他们言行一致。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意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②疏导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知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③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行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分为二”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④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⑤因材施教原则。这是指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⑥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这是指进行教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⑦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对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8导向性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理想性,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德育的方法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等。

①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运用说服要注意: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②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榜样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运用榜样要注意: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③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已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运用锻炼要注意: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④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比如:学习、座右铭、自我批评等。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和自觉性;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⑤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如: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需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⑥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需要慎重使用。特别是批评要注意方式、讲究艺术,才能获得较好效果。奖励要公开、公平,获得群众支持。 材料中班主任的德育方法是不适当的。他想利用群众的舆论改变学生的行为,但由于方法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形成了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 2.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疑问,就问:“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甲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还想再问,老师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点嘲笑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无端的怀疑。我上了中学以后,就很少提问了。

下面是阅读课《灰姑娘》的一个片断。在课堂上,乙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回答。她所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

大家纷纷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过了一会,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说:“老师,我发现了错误。明明说好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这就是错误。”“太棒了!”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误。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还要棒,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同学们频频点头。

请运用教育原理分析甲乙两位老师不同的学生观。

答:此案例中的甲乙两位教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及师生观。

首先,案例中的甲老师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代表。他在整个课堂中,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学生的提问不以为然,并且在课堂中没有尊重这位提问的学生,让这位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很尴尬,更不用说好好学习了。甲老师的这种做法只会使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会使甲老师看不清学生的本质,使自己的教学之路越走越狭窄。

另外,案例中的乙老师则与甲老师完全不一样,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代表。在他的整个课堂中,把学生作为了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潜能,培养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课堂中乙老师充分鼓励学生质疑,并让学生独自找到答案,同时配有德育的进行,对全班的学生进行了理想教

育。可以看出,乙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心,他和学生之间将会是朋友、共同学习的伙伴和谐关系,这点也是现代教学观所提倡的。 由此可见,乙老师的教学方法高于甲老师,而乙老师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我们年轻教师值得学习的。

3.刚从师范学校分配来的张红老师担任了初中二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同一办公室的赵老师出于关心,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告张老师:“这个班的学生非常调皮,真所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体罚学生固然不好,但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只有对他们凶一点,严格控制他们的言行,才能树立你的威信。否则,这个班就没法带了。”张老师似有所悟……。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对赵老师的劝告进行分析。

4.小强的父母为了他的教育问题,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吵。母亲批评父亲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只沉迷于打麻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只会采取简单的打骂办法。父亲则指责母亲“心理变态”,以不切实际的目标来要求孩子,整天唠叨“我是为了你好”、“某某人比你更好”,对孩子管得过多过细,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逆反心理。根据教育学原理,分析上述案例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老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1)赵老师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对不同情况的教育对象没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措施,而是一样同等对待,这样,优秀学生的长处没发挥出来,中等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差生朝着更不利的方向发展。为了取得学生的信赖,赵老师不是采取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游乐,而是放纵学生,甚致带头违反校规。

(2)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养:1、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2、文化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学方面的知识;3、教学能力的素质;4、良好的心里素质。

赵老师是一位非常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的老师,具备了职业道德素质,但他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师素养,因此,为了改进赵老师的工作,首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学生心里方面的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素养,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

力素质,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教育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同时教师要有健康的心里素质,才不会困难压倒。

6.光明学校本是一所薄弱学校,学生无心上学,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学业成绩一直比较差。1994年,李校长到学校任职,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设计出了以美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发展的改革方案。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在上好音乐、美术课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课外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的活动,成立了学校鼓乐队、合唱团、书法学社、美术社、工艺小组等各种艺术团体,定期开办艺术教育讲座,举办校园艺术节,及时展览和汇演艺术社团的创作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学生们乐此不疲,而且,学校整个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违法犯罪现象不再发生,学业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问题:(1)请运用美育功能原理分析光明学校的改革措施; (2)如果你是学校领导,下一步准备怎么做?

答:(1)美育的功能是:直接功能、间接功能、超美育功能(或育德、促智、健体、审美、培养创造力等)。光明学校以美育为突破口的改革经验,主要是自觉运用了美育的综合教育功能,即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学生道德和智慧进步的功能。该校注重教改科研,通过多种多样的美育活动来改变学生的面貌,有积极意义。

(2)下一步的改革设计,可以从多方面构思。主要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扩大已有的成果,把美育优势发扬下去;

第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德、智、体诸方面综合改革; 第三,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管理措施,优化育人环境,等等。

案例1: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

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2: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而成为变相教育,还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健全的。

案例3: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4: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

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5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案例6: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答: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或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生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因其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而成为片面教育。而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案例7: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

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8: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9: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10:初二时,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

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案例11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处,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案例12: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

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答: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案例13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

案例14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她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便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伟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问题:黑格尔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答:我觉得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以比较艺术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缺点与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进步,这评语从平静的语气,应力求写出“这个人”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写给学生看出。2、写出“这个人”。3、写“这个人”的“新起点”应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取得成绩表示认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目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体现一定“教育性”。

案例21[案例描述]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案例分析]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

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案例22[案例描述]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黄色代表宝贵和权力,黑色代表刚、坚强,蓝色代表大海、希望,绿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绿色!”“老师,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好!就这样决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最好不用!”于是,在高中三年中,我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改考卷。在批改中,我不用叉号,改用“?”和批语。绿色的批语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我批改的作业,学习的反馈效应很好。同学们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问题:这个案例中教师教育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案例分析]要改变只让学生适应教育、适应教师的状况,要努力造就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情境和氛围。为学生服务,是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案例23 [案例描述]]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

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分析]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25[案例描述]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分析]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

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案例26 [案例描述]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分析]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

案例27 [案例描述] 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案例分析]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1、经历探究过程。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

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案例28[案例描述]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分析]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案例29[案例描述] 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

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案例分析]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案例30[案例描述]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31[案例描述]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案例分析]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案例33[案例描述]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下一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孙坚力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

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它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 请思考:“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

[案例分析]优点:“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1、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2、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3、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4、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5、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7、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不足:1、容易走形式、走过场;2、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3、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4、很难保持公平、公正、容

易“走后门”;5、不适于大班额评价用;6、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7、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案例34[案例描述]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

[案例分析]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小王在“如何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不符合。

①小王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②小王在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味模仿特级教师,因此就没有做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认为,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有了内在的人格魅力,才能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学效果自然会逐步好转。

③小王在对待自我上,注重了模仿,但忽视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小王正是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才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影响了自我成长。

案例35[案例描述] 老师: 今天,我拿到了《学生评价手册》,看到您对我的评价,我觉得非常难过。您是这样写的:原本你可以学得更好,你的好动,使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老师希望你在暑假中好好反省一下…… 老师,您为什么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呢?虽然我有时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做得慢,我有许多缺点,但是,我身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您没有发现吗?

我竖笛吹得很好,那是我的一个闪光点,老师您一定不会忘记我的笛声吧!刚开始学吹的一年里,我的水平很糟糕。我每天一有空就练,终于有一天,美妙的音乐从笛孔中飘了出来,我成功啦!我不但会吹老师教过的曲子,也会吹老师没有教过的曲子,同学们都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会吹这么多曲子?”我说:“因为我多练,所以就熟能生巧了。”我现在的水平在班级中是数一数二的,我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小天鹅”。 老师,您一定还记得我写的小诗《我的妈妈》吧! “我的妈妈是老师,学生一批又一批。”

那是有一次,您要我们写一篇《龙年畅想》的作文,我写了这首小诗交给您。因为我的妈妈是老师,她常常把没批完的作业和考卷带到家里,批到

很晚才睡觉。我觉得妈妈很辛苦,希望她和我们一样“减负”,我就写了这首小诗。您读完后,在班级里表扬了我,还叫全班每人都写一首《龙年小诗》,班级里涌起写诗的热潮;您把写得好的诗贴在墙上,我的诗被贴在了第一页,您知道,我心里有多么自豪啊!

我还会朗诵,您让我主持过主题班会;我的双手也很灵巧,我会剪窗花、折飞机、做“糖纸人”……

老师,这些好的地方都是我用功练出来的。您能不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了吗?我一定要多加努力,改正缺点,做一个像成人一样的小学生。 [案例分析]该案例中的评价,是传统评价,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功能失调: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这样使学生成了失败者,不能够获得鼓励,不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严重背离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2、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学生的发展。3、评价方法单一:重量化,轻质性。4、评价对象:地位被动,评价双方关系紧张对立:民主很少,忽视评价主体的多源,多问价值,尤其忽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参与的价值。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鉴于此,我们应引起反思;加强学习,努力吸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构建能够调动教学双方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促进教学双方发挥自身潜质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其具有人文精神,着眼于终身教育,立足于经济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评价主体与客观的统一。其应体现“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激励性”等。

案例36[案例描述]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好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喜欢点我发言了,因为我书读得多,想象力也不错,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一考试,老师就看不上我了。她常常教训我,考试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要写自己有把握的答案。遇到什么“默写自己喜欢的成语啦、段落啦、古诗啦,选做一个作文题呀”之类可以自由选择的题目,就要写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才不会出错。有几篇课文,老师还规定我们统一背哪段,都是字少的,说如果要考默写就默它,不会失分。有一次默写成语吧,我默的都是课外书上来的,我读的课外书是我们班上最多的,但多了一些错别字,结果一个错别字扣0.5分,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成语等于白写,结果只考了84.5分。别小看这0.5分,多了它,我的等第就是优了。老师还把我批评了一通,说这又不是上课,要逞什么能,冒什么险,还说我不听话,不懂考试的技巧,考这个分数是对我的惩罚!我真的想不通,净默书上默烂的成语,有什么意思?看到那些考高分的同学,我心里真委屈。”请对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予以分析。

[案例分析]该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注重书面知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传统的不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知识本位使教学评价误入歧途,导致高分低能,呆读死记,而且教师过分注重与分数相关的考试技

巧,抹杀了个体潜能,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师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尤其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在多角度中审视关注学生作业与考试中飞扬的个性及成功的体验。因此,新一轮课程所倡导的历年是鼓励个性发展,对学生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曾评价策略,让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根本性目的。 案例37[案例描述]课堂上正在讨论问题,其中一位学生已做了回答,教师也许不满意,又叫另一名学生回答。教师未料到这位学生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马上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讲了多少遍都记不住,牛!坐下。”学生练习时,笔者身旁的一位学生,拿出一份课外练习题向这位教师请教,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题你不必考虑,这是重点班学生做的题”。 [案例分析]本例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忽视了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功能:检测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系统调查。”全面的评价,不仅能检测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调节反馈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主要关心的是用评价来改进教与学”。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真实情况,帮助他在未来的教学中调整、补充、反省或改进。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并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功或压力的体验,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自觉。展示激励功能:良好的行为与成果,一经得到确认,将激发更强大的潜能。在多元评价理念的引导下,评价活动实际上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一位被评价者的努力和成绩,个性与独特之处,都同样被鼓励与关注。

原因是这未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胜,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等。为此评价就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一般或者较低的成绩。这样,无形之中评价就变成了一种甄别的过程。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

案例16[案例描述]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 ”,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

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的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惭愧极了,原来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案例9[案例描述]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作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案例10[案例描述]某校几名同学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小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课外活动时,课题小组的成员兴高采烈的去采访那位相当有成就的诗人主编。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而归,非常委屈的说:“白跑了一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

问题: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呢?并说明理由。 [案例分析]面对学生们的“碰壁”,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碰壁”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加信心;其次指导学生重新修改采访计划。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假设了研究成功的方案时,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看到成功中的坎坷,胜利中的曲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遭遇挫折时,还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反思、去体味,才能让他们从失败中崛起,从挫折中起飞。

案例11[案例描述]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

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之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教训……

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

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举行比赛,肯定有一个班是冠军,至于是哪个班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认为纯粹是一次机遇。从动员比赛到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获胜后怎么教育?失败后怎么教育?

案例12[案例描述]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

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案例13[案例描述]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案例分析]教师用评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这是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案例14[案例描述] --刺丛中也有花。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问题:(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

(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能方面着手?

[案例分析](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2)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人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

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案例15[案例描述]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案例分析]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案例16 [案例描述]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在注重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和态度的培养,该趋势反应了教学过程的哪两条规律?请结合实际对其中的一条规律加以阐述。

[案例分析]符合以下两条规律: (1)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2 分) (2)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2 分) 如果选择(1),答案要点是: ①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有内在必然的联系。知识是发展智力的条件和基础,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结果。(2 分) ②知识不能等同于智力,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的高低。(2 分) ③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智力要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智力的目标,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实现。(2 分) (联系实际加以论述,酌情给1-5 分) 如果选择(2),答案要点是: 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教学过程应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二者有机统一起来。(2 分) ②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包括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对学习起着决定作用。(2 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又有赖于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2 分) (联系实际加以论述,酌情给1-5 分)

案例17:小明的脾气特别急,有一次妈妈让他到副食商店买一种新来的酱油,话还没听完,他就嚷着“知道了,知道了”,跑了出去。可到了商店他却傻了眼,原来还没有听妈妈说是哪个牌子的,于是只好回家问妈妈。可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原来是忘记带钱了。学习上也改不了这个毛病,平日里从不肯好好学习,一到考试前两天就急得不得了,于是起早贪黑地学,可是由于太着急了常常成效不大。家长、教师都替他着急,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改了这个毛病?

[分析]小明这种常出现的情绪反应就是急躁,它是小学生中常出现的情绪反应之一。通常情况下,急躁的人常有如下表现:不论干什么工作,兴头来了马上动手,既没认真准备,又无周密计划,而且一开始就急于见成效,遇到困难时更是烦躁不安;在等候消息时,心情格外急切,坐立不安;处理矛盾和问题时,易鲁莽和冲动;盲目行动,往往事与愿违。在学习上则表现为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有时很想把成绩搞好,但又缺乏扎实的努力,一段时间后成绩没上去,急得不知从何干起;特别是经过努力以后成效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形成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恶性循环。急躁与对问题的认识有关,当认识到问题很紧迫、很重要时,往往会产生急躁心理。急躁会使人心神不安,甚至会出现情绪上的紊乱状态。急躁的人容易灰心。一个人在急于求成的情绪支配下,往往操之过急,不等深思熟虑,也不等准备工作做完后便马上开始工作,这样当然很难取得圆满的结果。当事情遭到挫折时,往往不能冷静地分析原因,而是带着更加急躁的情绪,不冷静地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结果仍然没有满意的结果,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急躁的人易怒。生活中,爱发脾气的人往往都是性子很急的人。愤怒容易使人失去控制,在盛怒下失去理智,作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急躁情绪的推波助澜所致。因此,训练小学生学会控制急躁情绪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18]这是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来信,来信说:“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与同学说什么。我想说的,我所想的,我觉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所以我不愿与同学说话,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这种心情一直困扰着我。我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的错, 自己太笨,因而很难过,甚至会在别人没看到的时候哭,总是处于苦闷状态。我最难过的还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在晚上睡觉时,我会想起一天里发生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我会总想,并且会非常难过,这样我就非常地难以入睡。睡不着,我又难过了,因为我会想明天的课,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会打瞌睡,耽误课,这样我就更难过。我非常痛苦,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的状态中,甚至不想活下去了。给您写信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向您倾诉,想问我的心理是否有病,是否应找心理医生来看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分析]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不良情绪即抑郁所致。

抑郁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心忡仲。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一点儿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懊悔,总是过分自责,自怨自艾。遇事总往坏处想,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对别人,又总认为样样比自己强。这种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他们自己也常诉说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佳,严重者甚至会萌发轻生念头。 造成抑郁性格的原因颇多。(1)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和虐待,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重挫伤了自尊心。(2)自幼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受到别人的歧视,易形成过于敏感、多愁善感等性格特点;再遇不测,一点点的失败、挫折等都会使他们郁闷、耿耿于怀,使抑郁的性格越发明显、严重。(3)生活过于单调,思想闭塞,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情绪长期受到压抑。(4)家族中发生了重大不幸,学习又力不从心,心理负担过重等。(5)责任感过强,对事物要求过于完美,因而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身,导致对自己失望,恨自己无能,形成抑郁的个性。

教育方法:

第一章 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1.孔子——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博学、多问、敏而好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记》——我国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论著,善喻。 3.颜之推——“勤、博、眼、实”,《颜氏家训》。

4.韩愈——勤学深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博学求精(读书必提其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师其意不师其辞)。《进学说》,《师说》。

5.朱熹——朱熹读书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循序渐进、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6.王夫之——知行并进、学思相资、因材施教、积渐不息。

7.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因材施教、手脑并用、解放儿童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活动。)不强调教师相对学生的主体地位。 8.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9.李吉林——“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10.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学生自学、自练、自批,教师指导、辅导、监督。

11.邱学华——尝试教学(*旧知识基础、准备题引导、课本示范、学生互补)

12.顾泠沅——“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迫切要求下学习。组织好课堂教学层次。讲授法辅之“尝试指导”。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历来片: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

13.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1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教学四程序(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弟子莱因改进(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形成五段式。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

15.杜威——从学中做,以儿童兴趣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提倡在活动中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

16.凯洛夫——“三中心”(以教师、课堂教学、教科书为中心。)

17.克拉夫基——“范例教学”(教学内容,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无超越性。)

18.赞科夫——“一般发展”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走在发展前。(不强调教师中心,不强调学中做。)认为:以高难度、高速度教学、理论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全班都得到发展。 19.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根据教学规律来教学;考虑外部条件;控制和调整教学活动的进程;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最大可能。)

20.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接受学习不是机械学习。)

21.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教育目标:认知、情感、动作领域。无感觉领域。)

22.加涅——学习条件。

23.布卢姆——掌握教学。(评价: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2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学生为中心;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环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有意义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具有:洞察力、创造性、建设性、选择性。

25.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分析力、创造力、即时反馈)。传统智力测验可以测出的是分析性智力。

26.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九种智力。) 第二章 教师

1.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指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门专业。

2.1986年,霍尔姆斯小组和卡内基教学专业研究工作小组,最早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化概念。

3.澳大利亚专业委员会届定“专业”,为将社会福利、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4.科尔文对专业的定义:为公共服务,终身投入事业;具专门的知识、技能;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实践;足够长的专业受训时间;对工作、顾客负责注重质量。

5.教师专业区别其他专业:较多自主权,需要终身发展。

6.教师专业素养内涵:职业道德(戴维斯认为,专业人士应当具备。);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参与精神;科研意识。 7.教师知识包含: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来自教学实践,有关课堂背景和相关知识,有经验性成分,对教师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8.职初教师(知识结构以原理性知识为主。)有经验教师(积累了案例知识。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向专家型过渡。)专家型教师(有明确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案例的作用: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学理论的源泉。 9.微格教学,(6个步骤,反馈评价即重放录象,第4步。)能把一个

普通教师变成好一点的教师。

微格教学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效培养教学技能、简化正规教学程序、体统训练教学基本技能。

微格教学事前学习与研究主要学习:教学技能的功能、教学技能的教育理论基础、微格训练方法。

10.课堂观察,即听课,类型:参与型参观和非参与型参观。以录音、录象、抄本记录。

11.反思教育实践:对实践反思;实践中反思;为实践反思。反思方法: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开展行动研究。

12.教学案例:作用,拟真性,启发性,针对性。特征:代表性、典型性、非偶然性。

13.行动研究能训练教师教训技能、改善教学方法。实践者是研究者。(不是教师即研究者。)模式:问题筛选(随堂听课)-理论优选-运用和反思。 第三章 学生发展

1.学生发展的概念:6个方面。身体素质、道德素养(道德常识、道德态度、道德行为)、认知能力、感情、个性、科学文化素质。

感知是认识的感性阶段。记忆,识记-保持-再现。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

情感对认知有驱动、诱导和调节作用。驱动,热情好奇心。诱导激发想象力。

道德素养包括:道德常识、道德态度、道德行为 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

2.布莱克斯利:第一次“左脑革命”、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革命”、第三次“右脑革命”,第四次“全脑革命”。人脑潜能的关键是在儿童时期。 3.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罗杰斯认为,四个特征:有洞察力、有创造性、有建设性、有选择性。 4.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无主观性。 5.学生分为:优秀学生、有争议学生和退学生(另类学生)。 6.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会关心》宣言。 7.教学过程的反哺现象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权。 第四章 学习

1.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经验的积累”。认知主义以“能力和倾向的变化”来定义学习。

2.刺激反应公式S-O-R,学习活动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反应。 3.加涅(记忆信息加工模型),分为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4.学习的特点:学习者身上发生某种变化;学习能相对保持长久;变化是由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

5.学习按理解程度分: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伯尔——学校的主要任务、有意义活动学习——项目学习)。

6.*对于教师来说,项目学习是积极而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提高教师专业性和合作性,增强自立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7.活动学习有别于接受学习的特征:强调实践、操作以及探索行为;注重对策略性知识的默会理解;注重人际交往。(错:学习在教师以外进行。) 8.奥苏伯尔——接受和发现,机械和有意义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9.知识按来源分,直接知识、间接知识。 10.*知识的习得也称为知识的掌握,是个体学习人类知识的过程与结果。(三阶段:理解、巩固与记忆、运用。)

11.贮存于体内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为社会知识。

12.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位命题、表象、线形序列,可分为一般领域的和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

13.图式: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涉及人对同一类事物中各成员的一些典型特征及关系的认识。

14.表象:能表征不断变化信息,能承受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操作,在无特殊需求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加模糊、概括,欠完整、欠精确。

15.知识的冰山模型。明确知识露出水面,默会知识隐于水下;两者是知识连续体;可以相互转换;默会知识是明确知识的主人和向导。 16.儿童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福斯特,儿童阅读记忆在智龄5岁开始。 17.情感未成熟标志是执拗,并和认知能力成反比。 18.费尔德“学习风格检测表”:积极主动型/深思熟虑型;感觉型/直觉型;视觉型/语言表达形;循序渐进形/总体统揽型。

19.认知风格:*在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稳定的风格。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威特金)、反省性和冲动性认知、辐合性认知与发散性认知(吉尔福特)、分析性思维(以演绎推理过程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和直觉性思维。

20.学生间交往存在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

21.课堂教学的合作基础:一个共同的目标、有较接近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条件、有较好的配合行动。

22.小组学习优越性:激励学生发挥最高水平;促进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感情改善人际关系;强调参与性,易于解决问题。(只限于校园。) 23.合作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动机;指导学生合作技巧,培养社交能力;保证每人都参加。(错:平等对待每人。) 24.合作与竞争是人际相互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 25.学徒制缺陷:偏重实际操作,忽视理论知识;培训限小范围,效率低;受师傅水平限制,不适应新技术变化。

认知学徒制实质是一种社会文化认知观;为克服学徒制弊端而提出,是其现代发展。

第五章 课堂教学

1.教学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目标,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活动。

2.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同:对象不同,范畴不同,方法不同。联系:教训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教学艺术是教学科学实验的生命力。) 3.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动态要素是教师、

学生及心理环境,人的要素。静止要素包括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 4.教师活动包括:计划、组织、辅导、评价。

5.学生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呈中等程度相关,同等智力下,造成学习成绩显著差异的是情意品质。

6.*广义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狭义指班级内的全部条件。最重要的教学空间变量: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方式(秧田、马蹄、模型)。

每班50-54人,不小于1-1.1平方米/人,空气容积为3-4立方米。课桌黑板至少2米。

7.教师主导体(控制作用、影响作用)、学生发展体(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8.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接受教师“权威”地位,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者”角色,师生平等。(无敬畏)

9.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发展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是在有指导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可达解决问题水平。两者间差距是“最近发展区”。 10.《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意识是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 11.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思想,第一层是培养记忆为主,相当于“知识”;第二层以培养理解能力为主;第三层培养判断为主,相当于“评价”。 12.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三者相互联系:教学内容实现都在一定教学水平上操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互依赖,匹配。

13.教学目标可以演化为教与学的水平(三级水平)X学习行为(三种行为)X学习内容的目标体系。

14.解释性理解水平教学,教学目标有:说明性理解和封闭性转换。 探究性理解水平教学是指有目的地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介入。教学目标有:探究性理解和开放性理解。 15.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

16.完整的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师生角色、教学策略、教训评价。

17.教学模式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 18.经典教学模式述略:

1)着眼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概念形成模式(塔巴);概念获得模式(布鲁纳,);先行组织者模式(奥苏贝尔);探究训练模式(萨奇曼)。 2)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角色模式(F.谢夫特和G.谢夫特);社会探究模式(马夏拉斯和考克斯,包括定向、假设、定义、探索、证明、概括。)。

3)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模式(最典型的,罗杰斯根据心理治疗经验建立。)

4)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程序教训最典型,(直线式程序,斯金纳——解释、问题、解答、确认;衍枝式程序,克劳福德;凯程序,凯。)。 第六章 课堂交往

1.课堂交往存在两种信息交流和互动。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交往实现 2.传统的课堂交往研究模式: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师生对话)

布卢斐-古德互动分析模型(基于教师批评学生频率分析的模型。)

罗的提问策略分析模型——基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

3.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实地笔记、录音、访谈、录象、调查问卷、社会人际关系图解。

4.实地笔记作用:记录某一时间特定主题和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整体印象、提供个案进展、记录教师成长轨迹。

5.成功的访谈应具有:访谈者有同情心、专注、欣赏被访者;对主体有中立态度;访谈者保持轻松;访谈前拟订提纲。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和教学关系:二元论模式(实体间存在鸿沟。)联锁模式(位置无特别意义,分离损害严重。)同中心模式(相互依赖。)循环模式(联系循环。)

2.斯宾塞建立起以科学知识为的近代课程体系。主张课程是知识。 3.课程的功能:本体功能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

4.课程设计原理: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设计——对课程组织作用不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典型例证“活动-经验”。); 5.分科课程(历史最悠久)和活动课程;

6.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教师的行为举止、期望态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教材开发主体看);

7.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界限;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经验课程,杜威为代表。

8.外围课程: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与核心课程相辅相成。

研究型课程:建立在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之上;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研究或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课程的特点:课程目标开放性;内容综合、开放、弹性大;组织的合作性与独立性结合;评价方式过程性。

9.课程改编的假设:允许教师根据自己风格在课程中发挥作用,允许教师把学生看做独立的人。 10.影响课程变革的特征(需要与适切性、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复杂性、计划的质量和实用性);

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的特性(校长角色、教师之间的角色、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11.内部评价(评价者只注重课程计划本身的优劣。) 12.课程评价两方面:对教育过程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对学生成绩的判断。 1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IPP模式)

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收集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 14.杜威主张经验课程。

第八章 评价

1.《史密斯-泰勒报告》被后人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泰勒是最早提出教育评价的人。

2.教育评价的功能:导向、教育、改进、激励、鉴定、管理等功能。 1)教育功能: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影响评价对象的思想、品质、思维的功效和能力。

2)导向功能: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与能力。

3)管理功能:指教育评价使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

4)激励功能:指教育评价激发评论对象情感、鼓励斗志、振作上进的功效或能力。

3.在我国古代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价值观是社会本位论。 4.当今世界教育价值取向的共同趋势是注重教育的内在价值。

5.传统评价的弊端:指标体系不够科学;价值标准单一化、片面化;目的、功能极端狭隘化。

6.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都采用数学方法)、他人评价(客观性、真实性、要求严格)。

7.评价类型:诊断性评价(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的价值判断。);形成性评价(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价值判断。反馈调控、改进完善。);总结性评价(指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内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为甄别优劣、鉴定成分提供参考依据。)。 2)预先设定基准的评价:常模参照评价(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如标准化考试、心理测试、竞赛考试。)、目标参照评价(绝对评价)。

8.另类评价又称真实性评价,接近“真实生活”评价。

9.另类评价类型:实作评价(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卷宗评价(以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的评定方法。档案袋有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以及课堂型。理想型档案袋构成: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作品、学生的反思。)。 10.早期教育评价表现为:偏重鉴定、选拔功能,偏重相对评价和总结评价。现代教育评价表现为:偏重改进、激励、导向功能,偏重绝对评价和形成评价。

第九章 信息素养

1.比特作为信息最小单位,没有颜色、尺寸、重量,能以光速传播,是一种存在状态,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可无限复制,超越时刻障碍。 2.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

3.多媒体是计算机技术与视频、音频和通信等技术的集成产物,包括:文本、图形、图象、声音。

4.超文本,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信息,结点之间以链连接(索引链和结构链)。

5.因特网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浏览与查询、进行远程教学、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6.网络文化特征:虚拟性、互动性、多元性、快捷性、开放性与非中心的全球性、自主性、创造性、交互式思维。

7.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因特网。

8.信息素养包括:信息需求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有效使用能力。

9.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文化素养、信息饮食、信息技能、 10.信息系统通常是硬件、软件和人(最重要的要素)组成。

11.硬件包括:信息存储设备、信息输入设备、信息输出设备、信息处理设备、信息传输设备。

1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13.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 14.因特网教育资源最大特点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和信息组织的无序性。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上指,学校教育。而《教育学》上谈的主要是狭义教育。

2.学校教育概念:教育发展受社会制约;教育具有不同层级、结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4.“成均”、“庠”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5.中国古代学校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6.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分为经管(儒家经典学习)和小私塾学(识字)两类。

7.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包括: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重视学生自学、课程设置简约、师生关系融洽。书院官学化倾向开始于宋朝。清朝时改为中小学堂。

8.“文翁兴学”的旧址现在在成都。

9.我国选士制度经历了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曹魏政权)和科举制(隋)。

10.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1.近代学制:癸卯学制-545;壬子.癸丑学制-434;壬戌学制-633,小学中学分别为-42、33。 12.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新式学堂统辖全国教育。1901 书院改学堂 13.我们大规模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开始于20世纪初。

14.教育民主化基本内涵: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反对压抑儿童个性。

15.教育平等:教育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差别性对待原则。资源平等。 16.西欧早期教会垄断学校教育。

17.杜威反对赫尔巴特理论,提出三中心论,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

1.教育对劳动力发展的影响:改变劳动力性质和形态;使潜在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劳动力自身再生产;使简单劳动力变为复杂劳动力。 2.教育与政治:政治决定教育(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者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对政治反作用(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人才;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民主化与平等化。)

3.文化对教育制约(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不同特点;提供教育内容。)教育对文化反作用(使文化得以延续传播;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创新;创造独特学校文化。)

4.科学推动教育,科学技术再生产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科学的体制化开始于十七八世纪。

6.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标志可持续发展理论真正形成。

7.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8.我国800多所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60%。 9.交流与合作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技能目标的具体内容。

10.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启发性、参与性、渗透性、批判性),教学方式(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提供交流机会——学生有机会讨论环境问题的见解、直接体验进行实践、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材料。)

11.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康德—人通过教育成为人,是教育的产物

12.影响个体社会化因素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

13.儿童大脑在5、6岁间发展最迅速,幼儿期是人的启蒙期,人体开始主动认识周围世界。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现代教育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做教育目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促进者。

2.个人本位论:柏拉图、自然主义(卢梭)、自由主义(罗素)、存在主义(萨特)。

3.个人本位论的共同价值取向:以个人自身发展完善作为教育目的,尊重受教育者天性和自由,强调受教育者个性存在价值以及发展。

4.存在主义:教育使之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形成自己的独特生活方式。教育向学生展示各种可能性。督促学生自己负责,独立承担责任。教育是个人的事情,不需要向公众、社会承担任何责任。

5.个人本位论兴起原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近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6.社会本位论:社会学派(涂尔干)、国家主义(凯兴斯泰纳、秦梯利)。 7.社会本位论兴起原因:社会主义哲学、国家主义思潮、极权主义运动。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29条强调:教育应培养儿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9.教育与人权:学习了解重要人权文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了解保

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和社会公共精神无关。)

10.现代教育的社会目的:不是复制在生产现有社会存在模式。

11.自治教育体现“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纪律”。但是并不代表能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

12.学生掌握知识是要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条件。

13.我国古代教育,以道德为轴心,强调明人伦、明礼,主要反映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

14.梁启超专门论述设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性,严复最早借鉴斯宾塞的思想。

15.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教育目的思想表述是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所论述。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素质:道德素质(热爱教育工作——核心,热爱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学科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素质、能力素质。

2.教师权利:教育教学权(最基本)、科研学术活动权(有权发表自己观点、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确定科研课题研究方向)、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3.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4.教师在任职期间应接受继续教育。

5.皮亚杰(构建发生认识论)将个体认识发展划分: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6.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学习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7.学生权利: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活动,使用教学设备、资料。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获得相应证书、学位。有申诉权。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8.教师专业成熟不是个体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中。 9.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10.新教师入职辅导通过安排一个有序的计划、请有经验教师进行辅导、对教训经验反思来进行。

第五章 课程理论

1.选修课是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2.学科课程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3.杜威倡导活动课程是为了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脱节的问题。他系统全面论证了活动课程的价值。

4.学科课程主要属性: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无实践性)

5.活动课程主要属性:不同于课外活动。(以儿童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组织学习经验;课程组织心理化,按儿童心理发展顺序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pi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