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更新时间:2023-08-18 18:30:02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考点展示 (三)收入与分配 (一级条目) 1. 个人收入的分配 (二级条目) 按劳分配为主体 (三级条目)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 财政与税收 财政及其作用 财政收入与支出 税收及其种类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010浙江卷主观41(1):收入分配与公平 2011浙江卷选择25:财政政策 选择26: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2012浙江卷选择25:收入分配公平 2014浙江卷选择26:财政政策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分配制度 1、是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 ①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地位: A、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 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在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 企业、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B、地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就全国的劳动者而言,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占多数;就公有 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而言,按劳分配的部分占较大比重。

②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意义:原因:由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可能性)-----决定不能按资分配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现实性)-----决定不能按需分配 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必要性)-----决定不能平均分配 意义:有利于调动…激励…提高…促进… (体现了效率); 有利于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了 公平)。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

(2)其他分配方式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与个体经济相适应,个体户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经营者, 既有劳动收入,又有非劳动收入,其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具体形式:

劳动要素: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资本要素:利息、股息、分红、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技术要素: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使用的收入 管理要素:管理者凭借管理才能获得的收入,主要通过股权激 励方式获得分红

土地要素: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信息要素: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某国有企业转为股份有限公司,本企业技术员张某购买内部 职

工股,年终按股分红获得3000元,他还将自己发明的专利 技术投入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32000元:张某的年工资收 入22000元,岗位津贴800元,奖金14000元。张某的年终所 得中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的分别是

36800元和35000元

(2)其他分配方式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与个体经济相适应,个体户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经营者, 既有劳动收入,又有非劳动收入,其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具体形式: 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 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 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 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和全社会的保障收入

2014学考导引 P28.4、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其年工 资收入是80000元,奖金5000元,个人专 利转让收入8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 店,年收入3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 入20000元。这一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 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85000元 63000元 B.80000元 33000元 C.93000元 55000元 D.85000元 28000元

D

补充三个区别: A、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前者:按劳分配 后者: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B、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存在范围不同:前者存在于公有制经济 后者存在于私营和外资经济 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后者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C、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前者: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按劳动要素分配 后者:按技术、资本、管理、土地信息要素分配

合法的劳动收入 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报酬;从城镇看,企业、 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其劳动收入主 要是工资薪金收入(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补贴等)。从农 村看,劳动收入是指农民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包括出售生产 的各种劳动产品获得的收入等。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 其中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有股金分红、利息等,技术要素获得 的收入有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经营管理要素获得 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等。 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是劳动所获得的报酬,而私营企业主、个体 工商户的收入是一种混合收入,包括劳动收入、经营管理收入、 资本要素收入等,只

要不违法,就是合法收入。

全面分析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形式: 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属于 按劳分配所得。 在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科技人员的 工资和奖金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任何企业中,科技人员出售技术成果或凭科 技成果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的收入属于按技 术要素分配。

债权收入、债务收入 债权收入,通过债权获得的收入。如存款 储蓄的利息,借款出去而得到的利息,债 券利息等收入。 债务收入,中央政府以国家信用的方式取 得的一种收入。 (财政部门在国内外发行 债券 、向外国或国际金融机构取得借款)

2、为什么(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理论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 分配方式。(2)具体原因: ①为什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公有制为主体决定。②为什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现实意义: 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 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怎么办----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与公平具有对立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A、含义和表现不同: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公平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 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 本生活需要。 B、意义不同: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公平的实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 发展、社会和谐。

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 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 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和公平都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作出正确选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都要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①为什么: A、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求: B、现实原因(意义):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只 有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分配的结果才能促使人们 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②怎样既提高效率,又促进公平 A、制度保证:坚持和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 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B、重要举措一: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 付保障机制。 C、重要举措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 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 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 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D、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 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 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E、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提出居民收入增长的两个同步。 两个增长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 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收入差距——基尼系数 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 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设g为基尼系数,则:0<g<1) ,是 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 全平等;如果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0.382为警戒点。(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 0.2-0.3收入比较平均 0.3-0.4收入相对合理 0.4-0.5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

我国的分配方式、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分配政策: 我国的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 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的分配原则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的分配政策(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在坚持共同富裕 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 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实现共同 富裕。

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生产部门中,企业作为分配 主体,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一是以税收利润的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 是以工资等形式分配给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三是 企业自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 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 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个人: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 生产要素分配都属于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

对收入要 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即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保证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保证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等。 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 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 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 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 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 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 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 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op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