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更新时间:2023-04-05 18: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分子和原子》。前面两个单元学习的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本课题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课题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建立原子和分子的微观概念,同时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空气、氧气、水的组成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微观物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微观的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还是首次接触。学生的微观物质的想象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而这一节又是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等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的掌握很重要。我将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演示实验、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从宏观物质向微观物质过渡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及其联系和区别: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能力目标:

(1)、学会从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认识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会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处理实验信息并得出结论;

(4)、通过比喻、提问等方法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使学生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其区别和联系;

2、应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学生分析、推理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难点:

1、分子、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其区别和联系;

2、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应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六、仪器药品:香水,石子,砂子,烧杯,量筒,品红,水,酚酞,氨水等。

七、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演示实验→提问→讨论→学生实验→学生讨论→得出结

论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八、课时分配: 2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演示实验3–1: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6e0a42f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3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2、3-3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

1、(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

3、通过电脑查找答案: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思考题:用多媒体呈现

三、作业与练习:课后习题4、5、6。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本节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题;

2、本节通过喷香水,砂子和石子的混合等补充实验,通过比喻、分析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实现了从宏观物质向微观粒子的自然过渡;

3、对于本课时涉及的三个实验,采取了让学生分组同时做的方法,既节约了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4、采取谈话式的小结方式,既让学生回顾了所学,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效果很好;

5、本节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较高,组织教学时容易课堂失控。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

2.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

3.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4.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和原子,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以及前面的化学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宏观上物质会发生三态变化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相关知识,但是如何从微观上更进一步理解宏观上的变化,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举例说明。交流表达培养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意识。环节二、建构分子、原子的概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投影】几种分子模型的图片。【问题1】请观察下列几种分子的模型,说说你对分子的认识。观察思考,交流表达,得出结论:(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3)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先让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建构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奠定基础。【问题2】(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

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反应的示意图,仔细分析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问题3】根据上述分析,你认为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呢?教师板书分子、原子的概念。讨论,交流表达。(1)水蒸发:水分子没变,只是分子间间隔变大——物理变化。水分解:水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学变化。(2)氢气、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氯化氢分子——化学变化。交流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略)(1)通过模型、动画,培养学生建构“宏观——微观”关系。(2)培养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环节三、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质疑】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呢?【播放Flash动画】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问题4】认真观察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1)描述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2)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观察思考,交流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论:(1)氧化汞先分解成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氧分子。(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学生倾听、理解教师所述内容。环节四、课堂小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利用下列表格的方式,引领学生对比分析总结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文地址:6e0a42f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3/thread-428233-1-2

内容来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6e0a42f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od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