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经题库 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28 09: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答案

第十二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简写为GNP。

2.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英文缩写为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4.个人收入(英文缩写为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为D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6.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国内生产总值折算系数:即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9.最终产品: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商品和劳务。 10.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二、选择题:

1.A 2.C 3.A 4.C 5.D 6.B 7.A 8.C 9.D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16.C 17.D 18.D 三、是非判断

1.F 2.F 3.F 4.T 5.F 6.T 7.T 8.F 9.T 10.F 四、简答题:

1.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2.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的GDP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零。如果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地区间的贸易。甲地区出售出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4.说明在证券市场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

答:一方面,虽然购买债券和股票对购买这而言可以成为一种―投资‖,但经济学上规定的投资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投资不一样。经济学上的投资使之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具体而言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和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计算GDP时,采用的是总投资而不是净投资。

另一方面,国民收入核算的是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购买债券和股票的资金,在购买时还没有用于生产,不能产生最终产品,更谈不上价值,但是购买股票和债券时支付的佣金和未来可能产生的股息和利息,应归国民收入的核算。因为前者是经纪人的劳务支出,而后者则是资金利用后的增值。 5.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NP? 答:购买公司的债权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用于生产,例如购买机器设备,提供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的债券利息可看作是资本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益,当然要计入GDP。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是用纳税人身上取得的税收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五、计算题:

1.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万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4800 总投资:800 净投资:300 消费:3000 政府购买:960 政府预算盈余:30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解:(1)NDP= GDP-折旧=4800-(800-300)=4300 (2)NX= GDP-I-C-G=4800-800-3000-960=40 (3)T-TR=G+BS=960+30=990 (4)DPI=4300-990=3310 (5)个人储蓄=3310-3000=310

2.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万元),试计算:

(1)储蓄; (2)投资; (3)政府支出。 解:(1)S=DPI-C=4100-3800=300

(2)I=S+(T-G)+(M-X)=300-200+100=200

(3)G=GDP-C-I-NX=5000-3800-200-(-100)= 1100

3.某经济社会在某时期发生了以下活动:

(1)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万磅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

(2)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a.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b.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c.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利润共计分别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a.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b.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c.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 (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 (10-7.5)+(40-10-5)=27.5 (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 12.5+27.5=40 (万美元),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算的GDP是相同的。

4. 假设某国某年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见表)。 单位:10亿美元

资本消耗补偿 356.4 雇员酬金 1 866.3 企业支付的利息 264.9 间接税 266.3 个人租金收入 34.1 公司利润 164.8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20.3 红利 66.4 社会保险税 253.0 个人所得税 402.1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64.4 政府支付的利息 105.1 政府转移支付 347.5 个人消费支出 1 991.9 请计算:

(1)国民收入; (2)国内生产净值; (3)国内生产总值;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个人储蓄。

解:(1)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 866.3+264.9+34.1+164.8+120.3=2 450.4(10亿美元)

(2)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2 450.4+266.3=2 716.7(10亿美元)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2 716.7+356.4=3 073.1(10亿美元)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2 450.4-(164.8+253.0)+347.5+105.1+66.4 =2 551.7(10亿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2 551.7-402.1=2 149.6(10亿美元) (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2 149.6-64.4-1 991.9=93.3(10亿美元)

5.假定某经济有A、B、C三厂商,A厂商年产5 000,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200,

C买2 000,其余2 800卖给消费者。B年产500,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 000,其中 3 000由A购买,其余由消费者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都用光,计算价值增加。 (2)计算GDP为多少。

(3)如果只有C有500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解:(1) A的价值增加为:5 000-3 000=2 000 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300

C的价值增加为:6 000-2 000=4 000

合计价值增加为:2 000+300+4 000=6 300

(2)最终产品价值为:2 800+500+3 000=6 300,式中2 800、500、3 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6 300-500=5 800。 6.设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猪肉和青菜。它们在2000年和2006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表。试计算: 房子(平方米) 猪肉(千克) 青菜(千克) 2000年 数量 价格 100 1000美元 200 4美元 500 0.2美元 2006年 数量 价格 110 1050美元 200 6美元 450 0.5美元 (1)2000年和2006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如果以2000年作为基期,则2000年和2006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 这两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多少百分比? 解:(1)200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00×1000+200×4+500×0.2=100900(美元) 2006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10×1050+200×6+450×0.3=116835(美元) 这两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变化115.79%。 (2) 如果以2000年作为基期,

2000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00×1000+200×4+500×0.2=100900(美元) 2006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10×1000+200×4+450×0.2=110890(美元) 这两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109.9%。 7. 根据上题数据,用2000年作为基期:

(1)计算2000年和2006年的GDP折算系数; (2)计算这段时间的通胀率。

解:(1) 2000年GDP折算系数=名义GDP/实际GDP=100900/10900=100% 2006年GDP折算系数=名义GDP/实际GDP=116835/110890=105.36% (2) 这段时间的通货膨胀率为:105.36%-100%。=5.36% 8. 现有如下资料: 生产阶段 小麦 面粉 面包 产品价值 100 120 中间产品成本 — 增值 30 要求计算:

(1)把空格填上。

(2)最终产品面包的价值是多少?

(3)如果不区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按各个阶段的产值计算,总产值为多少? (4)在各个阶段上增值共为多少? (5)重复计算即中间产品成本为多少? 解:(1)

(2)面包的生产阶段 产品价值 中间产品成本 增值 价值是100 -- 100 小麦 150 (3)120 100 20 面粉 总产值为150 120 30 面包 370 (4)

增值共为150 (5)220

第十三章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基本概念:

1.均衡产出或收入: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消费函数: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是C=C(Y)。 3.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4.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5.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的1单元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6.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7.投资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变动量之比。

8.直接税:即对财产和收入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就是负税人,无法转嫁税收负担。属于这类税收的税种有工资税、个人所得税、公司利润税、资本收益税以及财产和遗产赠与税。 9.间接税:即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并不是负税人。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包括向前转嫁和向后转嫁。向前转嫁是把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向后转嫁是把税收负担转嫁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属于这类税收的税种有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和进出口税等。

10.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及其他经常性支出。

11.政府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险、公债利息及其他转移支付,它把购买力从纳税人转移到得到转移支付的接受者手中。

12.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3.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14.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5.通货紧缩缺口:是指实际总支出小于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 16.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实际总支出超过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 二、选择题:

1.C 2.D 3.A 4.B 5.A 6.B 7.A 8.C 9.D 10.C 11.B 12.A 13.A 14.C 15.C 16.A 17.D 18.A 19.D 20.D 21.C 22.B 23.C 24.B 25.A 26.B 27.C 28.C 29.A 30.D 31.C 32.D 33.C

三、是非判断题:

1.F 2.F 3.F 4.F 5.T 6.F 7.F 8.T 9.F 10.T 11.T 12.T 13.T 14.T 15.T 16.F 17.T 18.T 19.F 20.T 

四、分析讨论题: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我们先看图。

假设消费函数C=a+bYD 税收函数T=T0+tY,则AD=C++=[a+++b(-T0)]+b(1-t)Y,如图所示,图中B线为没有计划投资时的需求线,B=[a++b(-T0)]+b(1-t)Y时的需求线,AD线和B线的纵向距离为。图中450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450线与B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E点实际投资于计划投资,这里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E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存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如图示;而在E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2.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或MPC=dC/dY),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APC=C/Y)。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即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即MPC=ΔC/ΔY=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ΔC/ΔY+ΔS/ΔY=1,所以,ΔC/ΔY=1-ΔS/ΔY。只要ΔS/ΔY不等于1或0,则0<ΔC/ΔY<1。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中,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从图中可见,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联的联线与横轴所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C/Y>1。

3.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常断言,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会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答: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富者收入水平高,边际消费倾向低,而贫者收入水平低,边际消费倾向高。如果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则会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通过消费增长,将会提高总收入水平。 4.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答:储蓄和投资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可用图来描述:

交点E0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0。

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则储蓄函数为S=-a+(1-b)Y,则增加储蓄也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a、b值。a变小,意味着图中储蓄线上移;b变小,表示着图中储蓄线以图中的A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这两者均会导致均衡点E0向左移动,也就是使均衡收入下降。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

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

5.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答: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基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增加量,反之亦然。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营销方式类似于税收,时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及总支出。但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是与总支出同方向变化的,这两个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上述三个变量都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变量,控制这些变量的政策成为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五、计算题:

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单位:l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若投资增至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解:(1)y=c+I=100+0.8y+50 0.2y=150

y=750, c=100+0.8×750=700, s=750-700=50 (2)IU=800-750=50

(3)y=c+I=100+0.8y+100 0.2y=200

y’=1000, Δy=1000-750=250 (4)y=c+I=100+0.9y+50 0.1y=150

y=1500, s=-100+0.1×1500=50, y=c+I=100+0.9y+100 0.1y=200

y’=2000, Δy=2000-1500=500 (5)乘数变大,由5变为10。

2.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000+0.25y,投资从300增加到500时,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即C=a+bYt-1,试求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的第1、2、3、4期收入各为多少? 解:当s=-1000+0.25y,,I=300时,Y=(1000+300)/0.25=5200 当投资增至500时,Y=(1000+500)/0.25=6000

若消费是上一期收入的函数,则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第1、2、3、4期收入分别是: Y1=0.75×5200+1000+500=5400;

Y2=0.75×5400+1000+500=5550; Y3=0.75×5550+1000+500=5662.5; Y4=0.75×5662.5+1000+500=5746.875

(提示:上述各期收入也可以通过差分方程的通解中直接解出) 3.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十0.8YD,意愿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10亿美元),税率t=0.25,试求: (1)均衡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

①用增加政府购买;②或减少税收;③或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实现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要多少数额?(均不考虑货币市场作用,即不考虑货币需求变动对利率从而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解:(1) YD=Y-T+TR=Y-0.25Y+62.5=0.75Y+62.5 Y=C+I+G=100+0.8×(0.75Y+62.5)+50+200 0.4Y=400 Y=1000

(2) K=1/1-b(1-t)=1/1-0.8(1-0.25)=2.5 Kg=1/1-b(1-t)=1/1-0.8(1-0.25)=2.5 Kt=-b/1-b(1-t)=-0.8/0.4=-2 Ktr=b/1-b(1-t)=-0.8/0.4=2 Kb= Kg+Kt=2.5-2=0.5 (3) ΔY=1200-1000=200, ①ΔG=ΔY/Kg=200/2.5=80, ②ΔT=Δy/Kt=200/-2=-100,

③ΔG=ΔT=ΔY/Kb=200/0.5=400

4.假定在上题中加入进口因素,并假定净出口函数为NX=50-0.05Y,试求: (1)均衡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并与上题中求出的乘数作比较,说明这些乘数的值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为什么? 解:(1)Y=C+I+G+NX=100+0.8×(0.75Y+62.5)+50+200+50-0.05Y=0.55Y+450; 0.45Y=450;则Y=1000 或:Y=[1/1-b(1-t)+m]·(C+ b·TR+I+G+M) =[1/1-0.8×(1-0.25)+0.05]×(100+0.8×62.5+50+100+500 =(1/0.45)×450 =1000

(2)KI=1/1-b(1-t)+m=1/1-0.8×(1-0.25)+0.05=1/0.45︽2.22 KG=1/1-b(1-t)+m=1/1-0.8×(1-0.25)+0.05=1/0.45︽2.22 KTR=b/1-b(1-t)+m=0.8KG=0.8×2.22︽1.78 KT=-b(1-t)/1-b(1-t)+m=-0.8×(1-0.25)/1-0.8×(1-0.25)+0.05=︽-1.333 KB=1-b(1-t)/1-b(1-t)+m=1-0.8×(1-0.25)/1-0.8×(1-0.25)+0.05=︽0.889

本题中各乘数(绝对值)比上题中的各乘数值小,这是因为总需求的变化会―溢出‖到国外,即与封闭经济相比,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进口商品上了。

第十四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存量 :某一时期累计的货币数量。

2. 货币流量:某一时期内货币存量的变动数量。

3. 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这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4.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 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

6. 法定准备率: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7.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购的放款利率。

8.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府行为。

9. 功能财政: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10.年度平衡预算:指每个财政年度政府预算的收支相等,达到收支平衡。 二、选择题:

1.A 2.A 3.B 4.A 5.C 6.C 7.C 8.A 9.C 10.C 11.A 12.D 13.B 14.D 15.D 16.A 17.BC 18.C 19.D 20.C 21.A 22.D 23.B 24.B 25.C 三、分析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这一政策是如何调节经济运动的?

答: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政府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政府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这些政策工具,通过有关的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动的目的。

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多种措施并用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出现通胀时,政府就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或多种措施并用以抑制总需求。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有哪些?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答: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有: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策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私人部门的变动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私人经济中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计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人下降也比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经济支出数值的差额决定子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

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控制稳定量越大。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乘数公式1/[1—b(1—t)]中得出,当t越大时,该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越大。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如何运用?

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和准备率已增加货币供给。反之,当出现通胀时,政府应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准备率和准备率以减少货币供给量以抑制总需求。

4.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答: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府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1)公开市场业务大多是中央银行主动采取的,中央银行可及时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证券,从而比较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2)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因而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变买进为卖出证券,立即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3)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

5.为什么货币乘数会随市场利率水平而提高,随贴现率提高而下降?

答: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持有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上升,因而会降低准备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贴现率提高,银行会增加超额准备金,从而使准备率提高,并使货币乘数变小。 6.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哪些?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7.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购的放款利率。

答:如果经济衰退,政府打算用一种会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方法来刺激产出,也许政府更喜欢用投资税优惠这样的减税措施。这种措施比扩张货币、降低利率的刺激投资的办法可能好一些,因为扩张货币容易造成通货膨胀,而通胀不利于经济稳定与增长。削减个人所得税可刺激消费并促进投资,但这种促进作用比较有限。增加政府支出会刺激产出,但可能出现挤出效应。相比之下,投资税优惠可能是政府更喜欢采用的措施。 8.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限,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的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是指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一些货币措施,即变动货币供给水平以稳定通货,同时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以及总需求,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9.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按历史发展阶段主要分两种:(1)年度平衡预算要求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2)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即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补衰退时的赤字,实现整个周期盈余与赤字相抵。功能财政思想则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可根据反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与执行。可见,功能财政思想是对平衡预算财政思想的否定。两者区别在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以追求政府收支平衡为目标,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才是最终目标。 10.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答:货币创造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M:通货与活期存款总额)对基础货币(H:商业银行的准

备金总额加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变动的比率。公式为M/H=(rc+1)/(rc + rd + re),其中rc为现金一存款比率,rd为法定准备率,re为超额准备率。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对存款的比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及市场借款利率有关。 四、计算题:

1.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 ,没有超额准备,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 ,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金率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1)货币供给M=1000+( 400/0.12 )=4333.33亿美元

(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 0.2 ,则存款变为4000/0.2 =2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000+2000=30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33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 ΔM=10×(1/0.12)=83.3 亿美元

2.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 =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 ,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货币乘数=( 1+ 0.38)/( 0.38+0.18 )=2.4643 货币供给增加ΔM=100×2.4643=246.43亿美元

3.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c=100+0.8yd, i=50, g=200, tr=62.5,(单位都是10亿美元) t=0.25(边际税率)。(1)求均衡收入。(2)求预算盈余BS。

(3)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5)若i=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解:(1)y=c + i + g=100+0.8×(y—0.25y+62.5)+50+200 解得:y=1000 (2)BS= ty – tr —g=0.25×1000—62.5—200= —12.5 (3)投资增加100时,y=c + i + g=100+0.8×(y—0.25y+62.5)+100+200 解得:y=1125 BS= ty – tr —g=0.25×1125—62.5—200= 18.75

由于投资增加,从而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所以预算盈余改善。 (4)投资为50时, BS*=t(y*—y)十BS=0.25×(1 200—1 000)—12.5=37.5 投资为100时,BS*=t(y*—y)十BS=0.25×(1 200—1125)+18.5=37.5 (5)投资为50,政府购买为250时, y=c + i + g=100+0.8×(y—0.25y+62.5)+50+250 解得均衡收入:y=1125 BS= ty – tr —g=0.25×1125—62.5—250= —31.25 BS*=t(y*—y)十BS=0.25×(1 200—1125)—31.25= —12.5

(6)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是因为:把收入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如(1)、(2)小题中随投资的不同,实际预算亦不同],从而能准确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财政政策是扩张的。在(5)小题中,原先的充分就业盈余变为充分就业赤字,可见,政府实施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4. 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 b=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 解:解:财政支出减少后均衡收入变化:: Δy=Δg×kg= -200/[1-0.8×(1-0.25)]= -500(亿美元)

BS= -75+0.25×(-500) - (-200)=0

可见,政府支出减少后刚好消灭了赤字,预算平衡。

第十五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 益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2.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表示投资与利率关系的曲线。

3.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即I=S时利率和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4.货币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5.灵活偏好(流动性偏好):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最大的货币资产的心理倾向。 6.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活动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7.谨慎(预防)动机:人们为预防意外风险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8.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9.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前者指由货币的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 它是收入的增函数;后者指由于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量,它是利率的减函数。

10.凯恩斯陷阱(流动性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11.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L=M时收入和利率组合点的轨迹。

12.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一般均衡模型。 其数学方程为: i(r)=s(y) m=L1(y)+L2(r)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C 5.A 6.D 7.A 8.B 9.A 10.C 11.B 12.B 13.B 14.A 15.B 16.B 17.A 18.C 19.A 20.B 21.B 22.D 23.D 24.C 三、简答题:

1. 为什么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

答: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总支出)的增加,这将使产量和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LM曲线不变),新增加的货币需求会使利率上升,最终会引起货币投机需求下降而使货币市场均衡。在IS—LM模型中,表现为LM曲线不IS曲线右移,收入和利率同时增加。

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利率将下降。从产品市场看,在IS曲线上,在既定投资函数上,利率不降会导致投资和国民收入增加,表现为IS不变,LM曲线右移,促使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上升。 2.IS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答:IS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假定条件是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以及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即利率上升时,投资要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要增加,以及收入增加时,储蓄要随之增加,收入减少时,储蓄要随之减少。如果这些条件成立,那么,当利率下降时,投资必然增加,为了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或者说储蓄和投资相等,则储蓄必须增加,而储蓄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能增加。这样,较低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配合,才能保证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于是当坐标图形上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时,IS曲线就必然向右下倾

斜。如果上述前提条件不存在,则IS曲线就不会向右下倾斜。例如当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时,即投资需求曲线为水平状时,则IS曲线将成为一条水平线。再如,如果储蓄不随收入而增加,即边际消费倾向如果等于1,则IS曲线也成为水平状。由于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投资随利率下降而增加,储蓄随收入下降而减少,因此一般可假定IS曲线为向右下倾斜的。

3.LM曲线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答:LM曲线向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随收入上升而增加。如果这些条件成立,则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若利率上升,货币投机需求量减少(即人们认为债券价格下降时,购买债券从投机角度看风险变小,因而愿买进债券而减少持币),为保持货币市场上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而货币交易需求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会增加,于是,较高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相结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则LM曲线不可能向右上倾斜。例如,古典学派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交易,并不存在投机需求,即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在这样情况下,LM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反之,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将是无限大(即认为这时债券价格太高,只会下降,不会再升,从而买债券风险太大,因而人们手头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再不愿去买债券),从而进入流动性陷阱,使LM曲线呈水平状。由于西方学者认为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一般既不可能是零,也不可能是无限大,是介于零和无限大之间,因此,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倾斜的。

4. 为什么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 时,反映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情况?

答: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是指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 在IS曲线右上方的任何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之 所以都表明储蓄大于投资,这是因为相对于一定 收入而言,利率太高了,从而使该收入提供的储

蓄超过了该利率所导致的投资,或者是相对于一定利率而言,收入太高了,从而该利率所导致的投资水平低于该收入所提供的储蓄,这些Y情况可用图5表示。

在图5中,A点位于IS曲线之上,相对于收入Y1,利率r2太高了,若利率为r1,则I=S,然而r2>r1,由r2所决定的投资小于r1决定的投资,从而使由Y1决定的储蓄大于r2决定的投资。S>I的情况也可以这样说,相对于利率r2而言,收入Y1太高了若收入为Y 2,则I=S,然而,Y1>Y2,由Y1决定的储蓄大于Y2决定的储蓄,从使由Y1决定的储蓄大于r2决定的投资。

5.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答: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倾斜线、垂直线的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其经济含义指,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灵活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因为债券价格已这样高,从而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有货币在手的话,就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垂直阶段,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l/h)趋向于无穷大,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趋向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古典区域,介于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则称为―中间区域‖。

6.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在凯恩斯主义的框架内,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无关。故在以利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其构成为L=L1(y)+L2(r), 其中L1为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量,L2(r) 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于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M/P=L=L1(y)+L2(r)

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表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正如方学者所指出的,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 7.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处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对执行流通手段(好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按凯恩斯的说法,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货币量越大。谨慎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如果用L1表示交易动机谨慎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实际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关系可表示为L1=L1(y).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用L2表示,L2=L2(r)

货币需求函数表示为L=L1(y)+L2(r). 8.试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答:凯恩斯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消费倾向分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用于增加储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3)消费倾向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乘数与边际费倾向有关,由于边际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投资乘数大于1。(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货币需求,由L1和L2组成,其中L1来自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L2来自投机动机。货币数量是货币供给,由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和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组成。(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即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来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不足来自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递减,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财政政策就是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收入成倍增加,货币政策是用增加货币供给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而增加收入。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 四、计算题:

1. 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

(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等式的斜率的表达式。

(2)找出k= 0.20 ,h=10;k= 0.20 ,h=20;k= 0.10 ,h=10时LM的斜率的值。

(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4)k= 0.20 ,h=0,LM曲线形状如何? 解:(1)LM方程为:r= + ·y,斜率为k/h。

(2)k= 0.2 ,h=10时,LM斜率为 0.02 ;k= 0.2,h=20时,LM曲线斜率为 0.01 k= 0.1 ,h=10时,LM曲线斜率为 0.01

(3)k变小,LM曲线斜率绝对值变小,更加平坦,原因是k变小,每一元国民收入中用于交易需求的比例减小,表示利率不变时一定收入变化所需货币(交易需求)变化越小,或一定货币交易需求所需收入变化大,货币市场均衡时一定货币供给所要求收入变化越大,因此IS曲线更为平坦;h增加时,LM曲线斜率绝对值变小,更加平坦,原因是h增大,L2(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r)反应敏感,收入不变时,r较小变动会引致L2较大变化,或者说,一定货币需求(投机需求)所要求的利率变化小,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更平坦。 (4) LM曲线垂直于横轴。

2.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1)IS曲线:y=c+i=100+0.8y+150-6r y=1250-30r (1)

LM曲线:令m=L, 150=0.2y-4r y=750+20r (2)

(2)解(1)、(2)联立方程,得ye=950,re=10 3.假定:

(1)消费函数为c=50+0.8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 (2)消费函数为c=50+0.8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3)消费函数为c=50+0.75 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1)求(1)、(2)、(3)的IS曲线;

2)比较(1)和(2),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2)和(3),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1)(1)的IS曲线:y=c+i=50+0.8y+100-5r y=750-25r 即r=30-y

(2)的IS曲线:y=c+i=50+0.8y+100-10r y=750-50r 即r=15-y (3)的IS曲线:y=c+i=50+ 0.75y+100-10r y=600-40r 即r=15-y

2)(2)与(1)比较,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斜率绝对值变小,更加平坦,弹性更大 3)(3)比(2)边际消费倾向变小,IS曲线斜率绝对值增大,更加陡峭,弹性更小。 4.假定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5r和价格水平不变(P=1)。

(1)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时的LM曲线;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200,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时的LM曲线,并与(1)中的LM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3)对于(2)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非均衡,利率该如何变化。 解:(1)在价格水平不变P=1时,若已知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5r和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则LM曲线为:0.2Y-5r=150 即 r=-30+Y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200,同样根据(1)中所用的方法可得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均衡时的

2. 若价格水平在1984年为107.9 ,1985年为111.5,1986年为114.5 ,试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如果人们以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作为第三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值,计算(198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1987年的利率为6%,计算该年的实际利率? 解: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π1985 π1985=(P1985-P1984)/P1984×100%=(111.5-107.9) /107.9×100%=3.34% 同样:π1986=(114.5-111.5)/ 111.5×100%=2.69% 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πet为前两年的平均值,即:

πe 1987=(πt-1+πt-2)/2 = (π86+π85)/2 =(3.34%+2.69)/2 =3.015% 按照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我们有: 实际利率 1987=名义利率1987-πe1987

=6%-3.015%=2.985%

3. 设某经济某一时期有1.9亿成年人,其中1.2亿人有工作,0.1亿人在寻找工作,0.45亿人没工作但也没在找工作。试求:(1)劳动力人数;(2)劳动率参与率;(3)失业率. 解:(1)就业人数加失业人数为劳动力数,故劳动力人数为:1.2+0.1=1.3(亿) (2)劳动力占可工作年龄人口数的百分比为劳动力参与率,故劳动参与率为 1.3/1.9=68.4%.

(3)失业率为:0.1/1.9=5.26%

4.设一经济有以下菲利普斯曲线=- 0.5(-0.06 ),问: (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多少?

(2)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 解: (1)自然失业率为6%, (2)0.05=- 0.5(-0.06 ) =4% 五、问答题:

1.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

答:一般说来, 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些,因为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 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加强失业服务机构,,增强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家庭搬家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可是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求失衡造成的,一些劳动部门需要劳动力,既有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训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因而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难对付一些.

2.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答:不能.因为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因为即使有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 会等于0,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经济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因而充分就业不可能做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如果空缺总额,恰好等于寻业人员的总额,也就是需求不足型失业等于0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还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再提高就业率,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话,那么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3.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答:自然失业率就是当经济中只存在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失业率,当失业率等于自 然失业率时,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自然失业率又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

失业持续的时间和失业频率是自然失业率大小的两个主要因素, 失业持续的时间和失

业频率: 失业持续的时间取决于经济周期及劳动力市场结构,从劳动力市场结构看,劳动力市场组织,劳动力人口构成,失业者就业意愿和能力以及失业救济金制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失业持续的时间. 失业频率是工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失业者的平均次数,一般来说,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越大, 失业频率越高,新工人增长速度越快, 失业频率也会越高.

4.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答:短期菲利浦斯曲线表示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仍然存在着替换关系,其政策含义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指从长期来看, 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一致的,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再存在替代关系,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政府应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不断上升.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答:一是再分配效应: 固定收入者吃亏,浮动收入者得利;债务人得利,债权人吃亏;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国家得利,居民受损.二是产出效应:三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6.为什么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人们宁愿坐出租车而不愿坐公交车?

答:一般说来,坐公交车比较费时间,坐出租车比较省时,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时,相对格变得极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极大地加快。人们手中的货币像烫手的山芋必须越快越好地把它使用出去,否则很快贬值,人们坐公共汽车所节省的钱,也许远比因坐公共汽车所耗费的时间里所发生的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要少得多,而坐出租车虽多费钱,但可以少受自己所拥有的货币贬值的损失。这样,从机会成本角度考虑,人们就宁愿坐出租车而不愿坐费时的公交车。

7.说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见教材613页的图像分析.

8.试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答:在论述总供给曲线时,无论是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还是常规总供给曲线,都是以图形的方式来阐述的,并没有明确地写出或推导出总供给曲线的方程,利用菲利浦斯曲线可以从代数上推倒总供给曲线方程. 根据预期附加的菲利浦斯曲线方程

-=-(-) 用P-P-1代替,用Pe-P-1代替,这里P为党旗价格水平, P-1为前一期价格水平, Pe为预期价格水平,则上式变为P-Pe=-(-),另一方面,根据奥肯定律,有:=- (-)将上式带入P-Pe=-(-)替换(-)

得P-Pe=() 记=,则上式可写为y=yf+(P-Pe)即为总供给方程.这

一方程可以同时代表古典的,凯恩斯的和常规的总供给曲线,而三者的差别在于参数的取值及对的解释.具体来讲,当=0时,总供给方程化为y=yf,此为古典的总供给方程,当=,总供给方程化为P=Pe,在Pe已知的情况下,这一方程即为凯恩斯总供给方程;对取有限正数的情况,方程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方程.根据这一方程,总产出与预期到的价格水平的变动相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o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