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二编 古诗知识梳理 专题十一 文言文一文言文知识梳理精讲

更新时间:2023-12-22 01: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十一 文言文

(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贵阳六年中考命题规律

篇目 《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隆中对 *出师表 公输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议论文,贵阳近5年未考,——

*《庄子》故事两则,寓言故事,贵阳近5年未考,——

曹刿论战,记叙文,2015年贵阳已考,①释词 ②译句 ③层次 ④概括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文,2011年贵阳已考,①释词 ②译句 ③内容概括 ④人物形象 *愚公移山,记叙文,贵阳近5年未考,——

考情透视, 根据贵阳近5年来文言文的考查来看:①选文都出自九年级上下册中的文言文讲读课;②题型没有变化;③题量4题;④分值除2014年是13分外,其余4年都是12分。只是考点根据选文文体略有变化。预计2017年题型、题量、分值都保持不变。

,贵阳中考考点突破

【例1】(2015贵阳中考)

曹刿论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 .(3)亲戚畔之________ .

体裁 记叙文 记叙文 叙事说理 叙事抒情 记叙文 考点分析 ①释词 ②译句 ③情节 ④照2013年贵阳已考 应 ①释词 ②译句 ③情节 ④写2014年贵阳已考 作手法 贵阳近5年未考 —— 贵阳近5年未考 —— ①释词 ②译句 ③照应 ④人2010年贵阳已考 物形象 2016年贵阳已考 2012年贵阳已考 —— ①释词 ②译句 ③论证方法 ④层次 考查情况 议论文 议论文 (4)故君子有不战________ .

【答案】(1)离开;(2)限制;(3)通“叛”,背叛; (4)所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________”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人和;仁政

4.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两章》中两篇选文的结构方式不同: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是先分后总。

B.孟子善用对比:本文把“多助”和“寡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

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

【答案】D,【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近5年贵阳考查过的文言虚词有“以”“乃”“于”。余下的11个也要纳入复习的范围。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和靠平时积累。

文言句子翻译(近6年必考)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内容理解与概括(2011、2012考查过)

【方法指导】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

文言实词和虚词(近6年必考)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例2】(2016柳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做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乡人曰 其真不知马也 ..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D.公问其故 马无故亡而入胡 ..【答案】D

2.请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特点要从其言行入手,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有为国效劳、为国捐躯的责任心和爱国精神。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认为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表现出他洞察时政,深谋远虑的特点。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彼竭我盈,故克之”)。这表现出他善于观察,把握战机的特点和沉稳冷静,机敏果断的性格。

【答案】①有责任心、爱国;②洞察时政,深谋远虑; ③善于观察,把握战机;④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4.(原创题)本文是如何做到过渡自然、上下勾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

段的小结,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密相连。这样,使文章三个段落浑然一体。

5.(原创题)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人物分析(贵阳2011、2010考查过)

【方法指导】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和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的方法)、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形象概括的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情节与层次(贵阳2015、2014、2013、2012考查过)

【方法指导】1.概括故事情节要紧扣文章的记叙要素,其中人物和事件是最重要的,其他的要素如时间、地点,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一并概括出来。

【方法】概括故事情节,首先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可根据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换、人物情感的变化等将情节划分为几部分;其次,根据主题,适当取舍,分层概括事件;最后根据要求准确表述。

2.划分段落层次,由于体裁不同,方法不同。文言文中记叙文可按时间、地点的变化、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事物间各方面的关系等划分段落层次。议论文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来划分。

写作手法(2010、2013、2014考查过)

【方法指导】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表现手法等。 1.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结构手法:①照应(2013、2010考查过):照应题目,前后照应,首尾照应。作用: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②过渡。③悬念。④伏笔。⑤铺垫。

3.表现手法:①虚实相生(2014年考查过):将________的虚写与________的实写相结合,突出事物

________的本质(特点),深刻揭示主题。②抑扬。③对比。④象征。⑤以小见大。⑥衬托。⑦托物言志。⑧卒章

显志。⑨间接抒情。⑩动静结合。

,贵阳六年中考真题及模拟

(一)唐雎不辱使命(2014贵阳中考)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文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后果)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上百万人的尸体倒下,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的后果)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的表现),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的表现)。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有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唐雎说完)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至于这样!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之所以)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1.(第18题4分)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以头抢地耳__把,用__ .(2)仓鹰击于殿上__通“苍”,青色,灰白色__ .(3)天下缟素__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__ ..(4)寡人谕矣__明白,懂得__ .

2.(第19题4分)翻译段1中画线的句子。

__(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3.(第20题4分)选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锋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

__A.天子之怒;B.布衣之怒__ __C.唐雎挺剑而起;D.秦王色挠__

4.(第21题3分)段2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并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已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__

(二)陈涉世家(节选)(2013贵阳中考) 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②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③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④行收..兵。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⑦弗胜,守丞.

死,乃入据陈。⑧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⑨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⑩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文言文译文】

(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铚县。攻下蕲县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达陈县时,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在谯门中同义军作战。战败,守丞被杀,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自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1.(第17题4分)解释文段中加点的字。 (1)下:__攻下,攻克__ (2)乃:__于是,就__ (3)兵:__兵员,士兵__ (4)刑:__惩罚__

2.(第18题2分)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翻译:__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__

3.(第19题2分)起义军从“至陈”到“计事立王”的这部分内容可分为四个阶段,请从文段中找出能高度概括另外两个阶段的词组,并依次填写在下面横线上。(每空两字)

至陈→__攻陈__→__据陈__→计事立王

4.(第20题4分)在《陈涉世家》一文中,陈胜在起义前分析天下各种形势时,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得出了起义“宜多应者”的判断。文段中的哪两句话可以证明陈胜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写出句子的序号即可)

__⑤、?__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2贵阳中考)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文言文译文】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所以上天要将重大使命放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知晓。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然后才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1.(第20题4分)解释文章中加点的词。 (1)于——__从__ (2)拂——__违背__

(3)衡——__通“横”,梗塞,不顺__ (4)然——__这样__

2.(第21题2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__所以上天要将重大使命放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__ 3.(第22题2分)简答: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文中画线句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__立论;道理论证。__

4.(第23题4分)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

__不行。理由有两点: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段(1)主要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段(2)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其二,从认知的层面上看,段(1)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而段(2)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如果互换,行文的逻辑就会混乱,所以不能互换。__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2011贵阳中考)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文言文译文】

(邹忌)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所有大臣、官吏、百姓,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劝诫我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被我听到的,授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说的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1.(第20题4分)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 .(2)臣之妻私臣( 偏爱 ) .(3)乃下令( 于是 ) .

(4)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 .

2.(第21题2分)用现代汉语解释“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个句子。 __满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第22题3分)“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文段中的词语回答。 __面刺;上书;谤讥__

4.(第23题3分)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齐威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__

(五)(2015贵阳第二实验中学模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而__表转折连词,却__ (2)是__这__ ..(3)池__护城河__ (4)委__放弃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

4.最后一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__人和(得道)__的重要性,推出了结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nr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