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2.doc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16: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教 学 设 计
题 目 学 校 XXX 设计来源 桃花源记 总课时 年 级 九年级 学 科 2 教 者 自我设计 XXX 语文 教学时间 2010年 11月4日—11月5日 教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材 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分 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析 学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情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分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析 教 学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目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标 重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 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点 难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 界。 点 课前多媒体课件 准备
教 学 流 程 分环 节 课与时间 时 △设计意图 师 生 活 动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5′ 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 外桃源去看看。 简 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5′ 少时颇有壮 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 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 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 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 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 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 发他热爱 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 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 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 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 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 较大的影响。 第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积累材料中节 15′ 的一些文言字词。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 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 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 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 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 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 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 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 要读出韵律。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教 学 流 程 分环 节 课与时间 时 △设计意图 师 生 活 动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疏通文意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强调与补充,并作以检15′ 测。题目为课件中的六个句子,还可以适当添加。 在此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提醒学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 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5′ 2、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 学 流 程 分环 节 课师 生 活 动 与时间 时 提问导入 提问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5′ 品读课文 1.通过练习“ 桃源”的形式了解课文的线索。 25′ 2、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 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可以理解为如下三点: 一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 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 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 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 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 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第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二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 节 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 起?? 二.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 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 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 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 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 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 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 无虑。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教 学 流 程 分环 节 课与时间 时 △设计意图 师 生 活 动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课堂小结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10′ 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 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 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 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 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 将欣喜为何如? 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定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 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 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5′ 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力求写出环境静板书设计 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自然美 :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社会美 : 和平恬静 怡然自乐 桃花源 ————人间乐园
正在阅读:
桃花源记2.doc教学设计 - 图文06-28
三年级上册英语试题-期末试题 人教(PEP)(2014秋) 含答案 - 图文12-10
Unit - 1-Unit - 8 - 课后练习答案10-06
华南农业大学2006年度综合测评名单01-17
混凝土配合比快速自动计算表06-12
狙击手观后感范本八篇04-03
几何光学练习06-03
2017年集团公司总裁年终总结报告11-26
meGUI详细教程(二)安装篇 - 图文10-10
吉林省专升本公共英语试卷带答案04-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桃花源记
- 教学设计
- 图文
- doc
- 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 学习践行雷锋精神 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 【冲刺实验班】江苏南菁高级中学2019中考提前自主招生数学模拟试
- 2013年环评word版技术真题
- 2018本命年送爸爸什么礼物好
-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 幼儿园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
- 2018-2019住宅区委托管理合同样本-精选word文档(4页)
- 精细化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实际运用分析
- 考作文文采训练教案
- 高考物理复习带电粒子在组合场复合场中的运动专题复习指导练案
-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第二中学2016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
- 2012.3.9开封市龙亭区辛庄村改造规划方案
- 2016-2022年中国焊台行业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图文
- 师范生要在课堂上会讲这20个小故事
- 爱生格言
- 中学青年教师教学设计—理想
- 年产16000吨蔬菜综合深加工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xx县城南安置房xx#楼及地下车库模板方案
- 从孟菲斯设计看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