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志则加泽于民 - 介绍郑板桥的两首题画诗

更新时间:2024-07-09 11: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栏目:名作赏析

得志则加泽于民

——介绍郑板桥的两首题画诗

○李同明

提起郑板桥,略微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不会陌生。他是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思想家。在“扬州八怪”中,他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徐悲鸿称他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诗文奇、书画尤奇”。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他从小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又到当地有名的学者那里学习书法、绘画和作词;深受有志有节先生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得志则加泽于民”的思想。他的诗里画里处处充满这种浓浓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24岁中了秀才之后,十余年内,均未能中举。直到雍正十年,郑板桥40岁时才得中举人。中举之后,又因身患大疮,浑身动弹不得,没能参加第二年的会试。直到乾隆元年,郑板桥至京参加会试,一举得中进士。他十分得意,而此时他已经44岁了。经历三朝终成“正果”,所谓“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言为自嘲,亦有颇多感慨。

郑板桥盼望朝廷尽快授以官职,以施展抱负,但这一等就又是6年。其间生活来源靠卖画。直到乾隆七年,50岁的郑板桥受命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当时的范县是个很小的县。它不仅有些失望,但总算是步入仕途,可以实现其“得志则加泽于民”的抱负了。他上任后,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与善良质朴的穷苦百姓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到:“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他们“皆

苦其身,劳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为官期间,在感情上和行动上,始终没有和贫苦农民拉开距离,不打官腔,不摆官架,遇夜出,只令两役执灯前导,亦不署衔,自书“板桥”二字。他在赠山东布政使也是他的老上司包括的一幅《衙斋听竹图》上题了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声,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堪称郑板桥的代表作,诗中着意把竹子摇风曳雨之姿同社会政治现实中的辛风苦雨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从诗意上亦可看出他“加泽于民”的抱负。

首句“衙斋卧听萧萧竹”中,没有写风,而风从“听”中拂来;没有写夜,而夜色从“卧”字中展开。把读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到画面之外:在冷冷清清的衙门里的小斋中,郑板桥体察民情归来,或处理完案牍之后,思绪久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这时,已夜深人静,只听见窗外传来,风刮竹子产生阵阵飒飒簌簌的声音。紧接着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此时郑板桥耳中的萧萧竹声,好像是成千上万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的哀音;好像是因灾荒交不起徭役而被迫失去田地的农民的悲诉……总之,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的呻吟一声声传来。这质朴无华的诗句,不正是一种悲天悯人、良善心灵和公正廉明的高尚节操的体现吗?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诗的主旨所在。这是郑板桥向上司表明自己作为一个七品小县令,都能处处关心黎民百姓,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封疆大吏们,怎么就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农民视而不见呢?包括是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时的顶头上司,志载他敬老怜老,讼事清简,看来是和郑板桥有共同语言的。所以,郑板桥在大饥

荒中处于困难境地时,向他这位老上司赠画,借此悲诉自己在救灾时所所遇到的困境和遭到的非难。

郑板桥任职的山东地区,连年遭水、旱、风、雹、霜等大灾。乾隆十一年,郑板桥从范县调潍县时,正逢山东大面积连年大饥荒,雹灾、水灾不断,数十万百姓啼饥号寒,灾死亡线上挣扎,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况。他连连奏本,请求赈粮救济灾民,但不见回复。他已顾不上森严的封建王法,不待上司批准,就擅自开仓放粮,让百姓持卷借贷。为了惩治那些屯粮居奇的大粮商和富豪,他以修潍县县城为由,令富商大贾捐资捐粮,以工代赈,救济灾民;他带头捐出自己的全部俸禄;让大户轮流开厂煮粥,供给无食的老幼残疾饥民,救活数万灾民。郑板桥为民请命,于民同甘共苦,居官清廉,深受群众爱戴,被潍县人民誉为“郑青天”。

然而,郑板桥的种种爱民措施,却得罪了当地不法大贾、劣绅和瞒灾不报的官吏,以致“误大吏”,于乾隆十七年被罢了官。去官之日,郑板桥潇洒地写下《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一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当郑板桥离开潍县的时候,百姓沿途相送。12年的官宦生涯,临走时只有三头毛驴,自己骑一头,书童骑一头,另一头驮书。他走后,“无留牍,无冤民”,12年中,两县数次空狱。老百姓将他的画像贴在家中供奉,还为他立了生祠来纪念他。同时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鱓以一副对联潇洒地迎接他的归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郑板桥辞官之后,又开始了他的卖画生涯,求他画的人除“王公大人、卿士大夫、山中老僧、黄冠练客”外,更多的买主是豪商富贾,他们对郑板桥的书画趋之若毛,以得其“一片纸,只字书”为荣。但郑板桥最厌恶那些贪婪吝啬的富商豪绅,而他们为了附庸风雅,都希

望能得到郑板桥的字画来装饰门面。他们来索画,郑板桥总是提出高价,而那些专门鱼肉百姓、名声恶劣的土豪奸商,无论出多大价钱也很难得到他寸纸滴墨。他曾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供天下之安享之人也。”因此,他乐意为贫穷百姓和文人作画,常常不取分文酬金。他平日生活节俭,却乐于施舍助人。卖字画所得之钱,出自己日用外,全部放在一个大布袋里,凡遇到穷苦百姓和亲戚朋友,便分发资助,直到囊尽为止。

他的这种“得志则加泽于民”的思想和合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他晚年的一首《题竹》诗中表现得也很充分,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这样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为心声。诵读此诗,不难发现,诗人看似咏竹,实则以竹自况。 诗的头两句描写画上的竹,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传达出它的倔强,一旦咬住就绝不改口。也就是一经立下“得知则加泽于民”的理想,就永远不会改变。“立根原在破岩中”,写竹根基坚实,所以不管从哪个方向吹来的风,都对竹奈何不得他照样坚韧顽强。前面提到的,郑板桥开仓放量一事,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任尔东西南北风”,语气自豪,傲视一切,写出了竹的独立高节。全诗借竹的形象,表明作者自己那种毫不动摇的正直倔强性格和不怕任何打击的坚强精神。无论是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扎根人民群众之中,想尽一切办法为百姓谋福利。正是具有这样坚韧执著的品格和做官就要关心人民疾苦的志向,作者才产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悯民情怀,彰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人格气节,修炼出“立根原在破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风骨。

郑板桥“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他的题画诗很多,多是借题发挥,寄托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反映人民的疾苦,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其间的思想脉络是一贯想通的,把它们联系起来欣赏,才能很好地理解其精髓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n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