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2013级12班 关于现行网络流行用语(颜文字)的调查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06 15: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SHENZHEN MIDDLE SCHOOL

研究性学习论文

关于现行网络流行用语(颜文字)的调查研究

任杰 林沁华 李云璐 庄思遥 赵浩达 张自帆

所属课程 学分

指导教师 年级 班级

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 研究性学习(必修)1 5 黄睿 2013

高一12班

摘要:本课题重在研究现行网络用语(尤其是颜文字)的使用情况。通过调查、采访、讨论、查阅资料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论证了大部分人是通过“看别人使用→猜测其含义→自己使用”的方式来学习并利用网络语言的。通过本课题了解人们对颜文字的理解和使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网络语言,颜文字

1.主题生成

1.1.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而在网络上,也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于生活中的语言,其中最为新潮的,就是纯粹由符号组成的颜文字了。那么由颜文字为代表的一批网络语言的推广使用,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在没有规范没有标准的网络语言中,真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些颜文字的含义?于是我们小组展开了调查。

1.2.研究的问题

1.2.1.人们了解颜文字的方式主要是什么? 1.2.2.人们对于颜文字的理解的来源主要是什么?

1.3.研究假设

1.3.1.人们了解颜文字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周围人的使用,人们使用颜文字大多是由于他人的影响。

1.3.2.人们对于颜文字的理解主要是来源于自己的主观臆测

2.文献述评 2.1.理论基础

2.1.1.[1]表情符号,是以文字与符号来传达心情。它原本只是一种网上次文化,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短信的普及,已经为社会广泛接受。

后来许多通信程序(特别是实时通信程序)及论坛开始应用更生动的小图案(icon)来表示心情,因此20世纪末在英文中有新的词汇来说明这些表情符号,即将情绪(Emotion)与小图案(icon)两个字巧妙地合并,成为新词“Emoticon”。 在日语中,则以汉字“颜文字”(日语:顏文字/かおもじ)称呼表情符号,“颜”字意为脸庞,“颜文字”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用文字和符号组成表情或图案来表达撰写者的心情,此词也逐渐为华语地区的年轻人所采用。

2.1.2.[2]符号型: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而成,部分与文字组合来表达涵义。比较常见的有“:)”来形容人很开心,图像和笑脸很相似。“:一D”表示非常高兴而张嘴大笑,而字母“T”和下划线“_”搭配而成的“T_T”就好像泪水从脸颊流下来的样子。这类流行用语不但在网络上普及,甚至在手机短信中也被广泛使用。

2.1.3.[3]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常用一些形象化的图形和符号来表达网络所掩盖的心情与态度。这些用文字和符号来模仿人的表情、眼神、动作等组合而成的网络语言被称作“网络表情符号”。网络技术来源于西方,因此表情符号也足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它到了日本后一般被称为“颜文字”。据日本文化厅“平成l5年度国语世论涠查” 结果显示,光是电子邮件中使用的语言表达,“颜文字”就占了28.6%。可以说,“颜文字” 已经成为日本人网络交流中使用频率最多的网络语言之一。

2.1.4.[4]可以说,目前所见的计算机网络身势情态语符号,大多属于图画式的、以形会意的象形隐喻构造方式。其所借用的构件介质,即上述的英文标点符号、英文字母、数学符号、阿拉伯数字和一些特殊的符号。用这些符号组合成所需要的以形会意的象形隐喻语义符号,从而构成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跨语言文化沟通交流的非言语符号语汇,一种特殊的流行于网上的“世界语”,用以辅助正常的言语信息交流的“网语”。无论是收受信息的方式,还是所获得信息的内容,都是采用通常言语所难以适当得体地表达或说难以替代的,而且还格外富有情趣,具有增强交际效果的修辞功能。在产生近距离交际效果的同时,有时还可以用来传递委婉甚至必要的模糊语义信息。例如,若直言“不告诉”似乎有失生硬,但是输入一个“: - &”符号就可以恰到好处地表达这层意思请对方去领会就是了。又如输入一个“ = ^ _ ^ = ”符号,表示的是“脸红”,至于为什么而脸红,语义是模糊的,留给对方根据即时的言语环境去体会、领悟。

2.2.已有研究

2.2.1.[5]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与流行,在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满足了人们对多样传播符号代码的需要,因其形象直观,方便快捷,有趣生动而取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网络表情符号的主观随意性可能造成的不同意义空间的传播障碍,另外,就是一些不雅庸俗的表情符号的传播对网络文化潜移默化的破坏,这都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

2.2.2.[6]网聊的变化方式多样,易于促进网络变异用语的产生。网民在虚拟空间里,以一种或多种身份、角度通过网络交流获得多种的生存体验,并展现出网民的人物个性、人文素质和交流方式,网络文化成为网民依赖网络虚拟空间创造变异用语的土壤,网络文化是网络变异用语得以产生发展的生存环境,这种网络人文特性与现实语言环境所表现的人文特点是不一致的。

2.2.3.[7]在整个网络语言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网民们。他们联想当代社会文化及其生活环境,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创造性,强化主体角色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这种网络语言符合了模因选择阶段的复制和传播的标准,因此,未来势必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趋势。

2.2.4.[8]只不过原来了解的人比较少,网络上的重复使用使这句话广为传播,把一个语言现象从一个小的言语交际圈带到了更大的言语交际圈,由小众走向大众。这是因为网络作为开放性的媒体,它没有面向全大众的义务,因此它不必遵循语言文字规范;但是作为大众媒体,它又有面向大众的机会,因此,很多

不符合旧规范的用法在网络上得以传播,成为网络上常见的语言现象甚至渗透到我们的现实语言中。

3.研究过程

大家聚在一起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过程应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

3.1.准备阶段:

3.1.1.查阅资料、了解情况

即网络语言,颜文字的使用情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校图书馆还是市图书馆,包括互联网,都十分地缺乏有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报告,说明这仍然是一个比较冷门的领域,而网络语言作为身边的一种现象,可谓无所不在,而对它的研究如此至少,倒是令人感到十分吃惊。因此我们只好根据现有资料,在结论极少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探究之路。

3.1.2.走进生活、寻找源头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查阅一些网络语言的出处时,总有那么几个名字经常出现,如李毅吧,猫扑,天涯,新浪微博,bilibili等。于是我们猜测,人们是不是都从这里了解到的呢?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并不经常浏览上述网站的人,亦或是并不知道上述网站是这些网络语言的出处的人,也会使用从这其中出现的网络语言。那么他们是如何得知的呢?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猜想,或许更多的人们只是从身边人处得知的。

3.1.3.追根溯源、一探究竟

既然这样,那么身边的人真的会告诉使用者某网络语言的真实含义吗?亦或是使用者只是看到别人使用,并不深究本身含义,而直接揣测其含义并使用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我们到各个网站进行调查,发现很多用户使用同一个颜文字时,所要表达的却不是一个意思(根据上下文揣测),那更使我们怀疑,很多人是直接猜测含义并使用的。

3.1.4.积极讨论、形成共识

于是大家进行了一些讨论,最终决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采访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在问卷上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以方便我们了解情况:

3.1.4.1.是否感兴趣 (是/否) 3.1.4.2.使用此颜文字的频率 (经常/有时/偶尔/从不) 3.1.4.3.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到此颜文字

(其他/从网站(如b站)获知/自己从输入法中发现/周围人使用)

3.1.4.4.从何处理解到此颜文字的意思

(其他/询问他人(百度等)/主观臆测)

3.1.4.5.对此颜文字的理解 (开放题) 3.2.实施阶段:

于是我们通过跑班发放调查问卷和通过问卷网在网上发布问卷,街头采访的方式,终于获得了一些数据资料。

4.数据分析

经过调查,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4.1.对颜文字是否感兴趣 →_→ 是否感兴趣 感兴趣 不感兴趣 112 23 = = 99 36

数据分析:从此数据可知,大部分人对于颜文字感兴趣,但也有部分人对此没有兴趣。

4.2.使用颜文字的频率 →_→ 使用经常 频率 有时 偶尔 从不 0.23214 0.27679 0.26786 0.22321 = = 0.292929293 0.191919192 0.333333333 0.181818182 > < 0.125 0.147727273 0.295454545 0.431818182 ╮(╯▽╰)╭ 0.223404255 0.255319149 0.159574468 0.361702128 > < 88 47 ╮(╯▽╰)╭ 94 41

数据分析:从此数据可得,大部分颜文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平均,但如“> <”这样的颜文字流行程度不大。

4.3.了解颜文字的方式 何种周围人使用 方式自己从输入法中发现 了解 从网站(如B站)获知 其他 →_→ 0.625 0.38393 0.08929 0.08929 = = > < ╮(╯▽╰)╭ 0.595744681 0.393617021 0.042553191 0.085106383 0.808080808 0.738636364 0.171717172 0.25 0.060606061 0.034090909 0.111111111 0.079545455

数据分析:从此数据中可以得知,绝大多数人了解颜文字的方式为“周围人使用”。

4.4.对颜文字理解的来源 →_→ 何处理解意思

主观臆测 询问他人(百度等) 其他 0.92857 0.07143 = = 0.929292929 0.060606061 > < 0.954545455 0.034090909 ╮(╯▽╰)╭ 0.946808511 0.031914894 0.01786 0.01010101 0.022727273 0.021276596

数据分析:从此数据中可以很清晰地得知,绝大多数人通过“主观臆测”的方式来理解颜文字的意义。

5.结论

我们小组在经过对课题进行主观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后发现:

在颜文字的使用频率分布较为平均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了解颜文字主要是因为周围人使用,绝大多数人理解颜文字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臆测,这与我们的研究假设基本相符。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我们研究的每种颜文字都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使用情境:

使用“→_→”主要是表达“你够了”; 使用“= =”主要是表达“无语”; 使用“> <”主要是为了卖萌;

使用“╮(╯▽╰)╭”主要是为了表达“得瑟”。

6.讨论

在一个学期的实验课题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小组有了很多新发现,获得了丰厚的成果,研究过程中也有对我们的课题的思考、反思。

以下是我们对课题的想法、反思和总结:

6.1.通过这次研究,我们了解到,人们使用颜文字主要是受周围人影响,而对颜文字的理解主要来源于主观臆测,因此,人们对颜文字的使用是“传播式”的,有很多不符合规则的方面。我们建议,在娱乐与轻松的前提下,人们使用颜文字和流行用语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规范。

6.2.关于整个课题研究,我们小组在组内分工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不合理和不平衡,导致工作堆积在部分成员身上。应明确每个成员的优缺点,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工作。

6.3.调查问卷的设计不够合理,我们的问卷要求的是选择性回答,但很多被调查者误以为每一个部分都是必填部分,导致调查耗时过长。在设计问卷的合理性方面我们仍需努力。

6.4.关于我们的研究数据,在录入数据时采用的方法过于繁杂,导致耗时过大。应该采用更加方便快捷的录入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及时提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解决。

6.5.在组内交流方面,我们应及时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

6.6.在研究后期,应认真分析所得数据与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最后的结论。

6.7.误差分析:

6.7.1.关于研究范围,我们小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大部分是学生,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士较少,可能导致我们的研究结果适用性没有预期大,应该在研究前明确研究的范围。

6.7.2.在问卷中关于人们对颜文字的理解的部分,我们在选项的安排上也存在问题。我们的选项是经过我们小组讨论得出的,可能不能涵盖所有受调查者对颜文字的理解。应该在设计问卷前先进行一个调查,以找出所有对颜文字的理解。

6.7.3.研究中我们挑选了四种颜文字进行调查,这四种颜文字的选择方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部分颜文字不够流行,以至于我们的结果不够准确。

6.8.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念的改变: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所有的组员都认为自己能够很准确地使用颜文字,并且很坚定地认为我们对颜文字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包括我们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很规范地使用颜文字,而都是通过主观臆测来理解颜文字的意思,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使用流行用语时存在的诸多不规范性。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2]顾源. 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J]. 理论界, 2009, 7: 142-143. [3]梁燕碧. 日本的网络表情符号 “颜文字” 及其文化内涵[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 17(2): 35-38.

[4]曲彦斌. 计算机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身势情态语符号探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 4: 25-31.

[5]郑玮. 解读网络表情符号[J]. 青年记者, 2010, 7(2): 109-110.

[6]张颖炜. 网络文化中流行的变异用语解析[J].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6): 106-110.

[7]杨柳, 杨春红. 从模因论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风靡传播的现象[J]. 时代报告: 学术版, 2013 (1): 366-367. [8] Li Z, Jing L I. 符号理论观照下的网络语言[J]. 江汉学术, 24(1): 62-6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m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