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更新时间:2023-04-24 20: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一、考试内容

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内容。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听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E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考点分析

(1)从命题材料看: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2)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

(3)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4)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三、现代文大阅读考查常见设题方式

1、常见发问模式

运用了……手法(技巧)

表达了……(内容)

……的好处是什么?

……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要求:

一是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三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模式:

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

四、表达技巧分类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1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衬托(正反)、对比、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虚实、象征、铺垫等

(3)布局谋篇的技巧

承上启下、统摄全篇、详略主次、行文线索、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

(4)修辞的技巧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共8种

五、答题方法和技巧

粗读定内容叙事抒情写情抒情说理议事借物抒情

定文体散文小说

精读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中心(文章主旨)

?定特点写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答题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六、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1、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2、明确文体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1)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2)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2

(3)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4)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4、抓语词、定重点

(1)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置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2)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3)所找内容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七、要关注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一)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题型示例:《灯火》2010年全国卷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二人称兼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叙述是指作者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的笔法。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3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题型示例:2010安徽卷

13、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特点: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的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四)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题型示例:2010年广东卷〈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研究所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效果?

答:1、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的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2、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理解。3、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重重阻力。

(五)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4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题型示例:《天目山》2010年上海卷

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9段作赏析?

答:一、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场景联想到战争岁月);对比:突出表现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六)重要句子(段)在文中的作用: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点明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2、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题型示例:《大河家》2010年全国卷

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答:1、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2、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4、总领下文,预示作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16、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答:1、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2、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的含义;3、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5

(七)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是点明主题。

题型示例:《海棠花》2010年北京卷

17、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的作用?

答: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七)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mo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