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1)

更新时间:2024-07-11 19: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一、单元教材分析:

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有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有物体之间相互接触而形成的摩擦力;有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弹力;这些无处不再的力,每时每刻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对各种力的现象进行解释,但是他们还不能通过比较科学地、积极地毯九各种力的现象来人是力。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本单元包括六课内容,分别是《小车的运动》、《玩滑梯的启示》、《跷跷板》、《弹簧的学问》、《有趣的磁铁》、《指南针》,主要研究推力和拉力、摩擦力、弹力、磁力等有关力的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的: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

(2)知识目的 ;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

(3)能力培养;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课时数:6课时

1

1、小车的运动

一、教学内容 1、小车的运动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难点: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每组一套) 五、课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2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

(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 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 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

3

4、小结结论: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我觉得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距离我们已经知道与坡度有关以外,还可以研究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条件讨论你们小组的实验计划。

2、汇报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同学们,科学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小车运动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来进行整个实验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研究科学要有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让我们学会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去做事情。同学们祖国的明天将属于你们!

做科学

名称: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

我的实验记录

拉力 (用垫圈的个数表示大小)

小车运动的时间 第一次 次 第二次 第三? ?平均时间 4

结论(我的发现)

2、玩滑梯的启示

一、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教学重、难点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5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 五、课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6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7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课后思考、交流。

做科学

8

名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

我的实验记录

光滑 较光滑 很光滑 轻 较轻 很轻 粗糙 较粗糙 很粗糙 重 较重 很重 接触面光滑程度 被拉物体的重量 结论(我的发现):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生活中的科学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磨擦力?

9

3、跷跷板

一、教学内容: 3、跷跷板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四、教具、学具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五、课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0

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师: 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11

(3)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3、 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12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

课后札记:这节课学生不光了解了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还学会了以轻压重的方法,相信在生活中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做科学

名称:杠杆尺的平衡

我的实验记录

杠杆尺左边 格子数 钩码数 杠杆尺右边 格子数 钩码数 次数 1 2 3 ?? 13

结论(我的发

现):

生活中的科学 说说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4、弹簧中的学问

一、教学内容4、弹簧中的学问

在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产生要恢复原状的力,对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能够感知道物体的弹力;能发现生活中的弹力;会设计、制作弹力玩具。

2、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弹力,养成乐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产生弹性。

14

三、教学重、难点

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弹力,养成乐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四、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弹性物体与材料,如娃娃跳、跳套球、弹簧拉力器、各种弹簧、夹子、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等。

教师准备:搜集弹性器材;整理与弹力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资料。 五、课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课下你们一定玩过许多有关弹簧的玩具,说一说你都玩过了那些与弹簧有关的玩具。学生交流自己所玩的弹簧玩具。

2、教师小结:同学们玩的弹簧玩具真有趣,(出示弹簧拉力器)老师这儿有一个弹簧拉力器,谁能把这个拉力器拉开?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小结:同学们玩的、说的,都与弹簧有关,关于弹簧,还有许多的游戏和问题等着我们探究呢!

探究过程:

2 活动一:玩弹簧游戏,认识弹力。 1、师生玩与弹力有关的游戏。

教师谈话:各小组同学利用老师准备的弹簧玩具,进行游戏活

15

动。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在游戏中,发现、提出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活动。 3、活动小结及交流。

(1)各族代表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2)各小组同学根据交流,统一认识,然后选择喜欢的问题,有目的的实验、探究验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4、小结: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有一种要恢复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

活动二: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1、教师谈话 钢材,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弹力,,其实弹力有许多的应用,谁还能说出一些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2、 学生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总结,并给学生补充关于弹力的录像。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自由活动

1、设计弹力玩具。

(1)谈话:同学们认识了弹力,并且知道了弹力在社过重的一些应用,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弹力玩具?比一比,那个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新颖。

(2)小组同设计活动。

16

(3)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2、自我评价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拓展活动

设计、制作“从高处丢鸡蛋率不破装置”。 板书设计: 弹簧 产生力

课后札记:同学们对设计“从高处丢鸡蛋率不破装置”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的效果并不很理想。这跟同学平时的练习太少有关,今后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做科学

名称:利用弹簧做游戏

我的游戏记录

物品名称 弹簧拉力器 弹簧 橡皮筋 弹力球 结论(我的的发现) 游戏方法 现象 17

生活中的科学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有趣的磁铁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有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力有大小、两极的磁性大、能指示南北等性质;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能够通过游戏认识磁铁的磁性;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

3.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教具学具

圆形、蹄形、条形磁铁、橡皮、大头针、曲别针、细铁丝、塑料块、吹塑纸、木块、铁勺、铜片等。

18

其他材料:磁性黑板、实验记录卡、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怎么样?(好)拿出一个空鸡蛋壳和一张纸。谁能把这个鸡蛋壳竖放在这张纸上?谁愿意上来试一试?(找学生试)。还有人想试吗?(当然都不能)。

激趣:我能!你们信吗?(信,不信)好,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露一手。谁愿意上来帮忙?(找一人拿纸)(表演成功,学生很惊奇。)

猜测:怎么样!很神奇吧!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是什么“魔力”让这个小小的鸡蛋壳竖在这张纸上的?

找2-3名学生猜测。

【预设】猜中:你可真是火眼金睛!了不起! 猜不中:把纸翻过来,让学生看。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磁铁。)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魔术入手,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并通过充分的情绪调动和情境创设,很好地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提问:其实魔术并不神奇,它都是在巧妙的利用一些科学知识而完成的。今天,就是磁铁帮了王老师的大忙。你们玩过磁铁吗?(玩过)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找2-3人说)看来大家对磁铁都不陌生,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磁铁?

学生交流。

【预设】圆形的,长方形的,椭圆形的,圆柱形的,像门一样形状的?? 交流:就像这几个同学说得那样,磁铁的形状各种各样。我们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磁铁图片)为了有一个统一名字,我们把这种长条形的磁铁叫做“条形磁铁”,把这种弯弯的磁铁叫“蹄形磁铁”,把这种圆环形的磁铁叫“环形磁铁”。

引入:为了进一步了解磁铁,我们今天再来玩一玩:有趣的磁铁。(板书课题)。

19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既尊重学生的观点,又注重科学概念学习的准确性,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初步认识,建立概念。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1号实验盒,每人分一块磁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磁铁,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会看到磁铁上的两种颜色以及N,S标志。

讲解:(投影出示一块磁铁)磁铁上一般都有两种颜色,蓝色标有S的一端表示南极,红色标有N的一端表示北极。

2.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提问: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生活中哪些物体会被磁铁吸住?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

谈话: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实验一下:请小组长拿出2号实验盒,轻轻的把材料倒出来,每位同学拿起磁铁分别试一试,看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住?哪些物体不能被磁铁吸住?

小组间学生合作实验,教师巡视。

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把实验结果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学生说过发现之后,问:这说明了什么?)

磁铁只吸引铁一类的物品,不吸木头、布片、铜片等,还能隔着别的物体吸铁。

实验记录单一

实验内容 我的发现 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曲别针、大头针、铁钉) 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塑料、铜片、木板、线) 结论 磁铁找朋友 磁铁能吸 铁的物体 谈话:同学们真棒!发现了磁铁可以吸铁的秘密,老师这儿有些新版的硬币,大家猜猜磁铁能吸这些硬币吗?

20

学生猜测。

我们来试一试,大家看能不能啊?教师演示。

小结:同学们说的不错,新版的硬币为了防止腐蚀,使用了镍合金材料,磁铁不仅能吸铁而且还可以吸钴、镍等物质,我们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性、隔物吸铁)

3.深入探究,加强认知。 (1)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谈话:通过刚才实验,同学们的收获的确不少。(师手拿两个磁铁演示)既然磁铁能够吸铁,如果把两块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学生猜测会吸到一起或其他。

引导: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亲自证明吧!请同学们拿出磁铁,同桌两个人合作试一试,并把你的发现及时填在2号记录单上。

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回答展示后,教师小结出示:相同的磁极又叫同极,不同的磁极又叫异极,所以我们的发现可以简单的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记录单二

实验内容 N极靠近N极 S极靠近S极 N极靠近S极 S极靠近N极 (2)指示南北方向。

提出要求:看来磁铁的奥秘还真多,同学们想不想继续玩?(想)好,我们变换一下玩法:(投影出示)把条形磁铁放在泡沫板上,然后把泡沫轻轻的放在水槽里,再用手轻轻拨动泡沫,等泡沫板静止不动时,大胆的猜想一下,磁铁两端会指示哪个方向?

找2-3名学生进行猜测。

我们还是来通过实验验证吧。同时把你的发现填在实验记录单3上!

我的发现 相互排斥 相互排斥 相互吸引 相互吸引 同极相互排斥, 异极相互吸引。 我的结论 21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交流:谁来告诉大家你的新发现?

实验记录单三:

实验 内容 一次 二次 我的发现 N极指示的方向 北 北 S极指示的方向 南 南 我的结论 磁铁能指示方向,N极指示北方,S极指示南方。 学生交流展示后,教师小结:用一块泡沫和一块磁铁就能发现磁铁有指示南北的秘密,以后老师只要有一块磁铁就不怕迷失方向了,大家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以“玩”激趣,在“玩”中“学”,“学”中“做”。 把握“扶”和“放”的恰当时机,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谈话:(手拿磁铁和大头针演示):虽然磁铁能够吸铁,但是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用一块磁铁来吸大头针:磁铁的两极和中间部分吸的大头针会一样多吗?

学生猜测。

【预设】有的可能说两端多,有的说中间多,还可能一样多。

要求:同学们真动脑筋,对个问题做出了大胆的猜想,可到底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为了使这个实验能让大家看的更明白,老师还特意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大磁铁,请小组长把3号实验盒里的材料轻轻的倒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记录员要做好记录。同时还要注意安全!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谁来告诉大家,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让小组上来边演示边说。)

实验记录单四

实验内容 用磁铁吸大头针

我的发现 磁铁的两极吸的大头针( 多 ) 磁铁的中间吸的大头针( 少 ) 我的结论 磁铁两极磁力大,中间小。 22

谈话:磁铁两极吸的大头针最多,说明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磁铁的好多奥秘。归纳一下,我们都发现了磁铁的那些秘密?

学生小结:磁铁有南北两个磁极,南极用S表示,北极用N表示;磁铁能够吸铁,且两极的磁性最强;同机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能指示南北方向。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磁铁的应用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磁铁的很多性质,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磁铁最早的国家,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出示课件:司南)

磁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出示课件)你能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磁铁?课下继续调查、了解磁铁的用途,写一份调查报告。

2.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你们对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谁的表现还值得你学习?为什么?

【设计意图】重视调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再现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人民的智慧,知道知识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不神秘和陌生,从而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谈话: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发现了磁铁的这么多奥秘,老师这儿正好有个问题,看看大家能不能利用我们的发现帮帮老师?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问题)

1.星期天,我在缝补衣服时,一不小心,缝衣针掉到了地上,针上又没有带线,怎么找也找不到,同学们,你们能帮帮我吗?

2.讨论:这里有一杯水,杯底掉进两个大头针,谁想办法不接触水把它取出来?

全课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同的收获,小组同学合作的也非常默契。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大家遇到问题敢于大胆猜想,用于实践、探索,老师相信成功永远属于你!

板书设计

23

有趣的磁铁 l 磁性(隔物吸铁)

l 指示方向(N指北、S指南) l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l 磁性有大小(两极磁性最大)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本课以“新课标”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的高效课堂。学生们兴趣极大,整节课都投入其中,各种实验的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引导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让他们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1)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课通过有趣的魔术表演,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注意了“游戏”性,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解磁铁的有关特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玩”中“学”,“学”中“做”,通过游戏,提出问题、假想猜测、设计方案、验证结论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探究身边的科学,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通过多元、多主体评价激励、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愿意合作交流,增强获取知识,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使用说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实际,调整教学的顺序,使之更符合自己的教学特色。

相关链接

24

6、指南针

一、教学内容 6、指南针 二、教学目标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过程与方法 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四、教具、学具 为小组准备:指南针。

教师准备:有关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课件),不同样式的指南针等。 五、课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25

2、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3、各小组将对太阳的认识进行疏理,选取代表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三、要强调让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做好记录,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并达到成果共享。

(补充资料) 资料一: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日面许多现象,如米粒、超米粒、黑子等都产生于对流层。而外层大气里的一些剧烈活动(耀斑、冲浪、日珥的变化等)及太阳风等的动力也来自对流层。

资料二:

太阳是一个发光的等离子体球。它的年龄约50亿年,现正处于“中年阶段”。太阳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8108千米。太阳主要的参数是:半径为696105千米,质量为19891030千克;表面有效温度为5770K,中心温度约1.5107K;平均密度1409103千克/米3,中心密度约16105千克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系里唯一的一颗恒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的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太阳的直径为139.2

31

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的体积为141亿亿立方千米,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的质量约为2000亿亿亿吨,是地球的33万倍。它集中了太阳系99.865%的质量,是个绝对至高无上的“国王”。然而,在宇宙中,它还只是一颗质量中等的普通恒星。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在活动一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对“太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简单总结,然后,让学生提出新问题:“关于太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对问题进行疏理、筛选。学生可以将问题说出来,也可以写在纸条上呈现出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有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进行归类,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问题,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共同组成一个合作小组。

三,制定研究计划。合作小组的同学根据所选定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确立如何探究该问题,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四,实施探究活动。各小组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活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思考与结论。各小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六,表达与交流。给予学生二次交流的机会:一是各小组先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并做好记录;要求全班同学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用各自擅长的方式,如诗歌、漫画等进行总结,获得新认识,以“现在我们对太阳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为题,再次展开汇报活动。

七,对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进行总结交流。教师引出“你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对所选取的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进行汇报。

32

拓展活动:

按照教科书中的提示,以作业形式让学生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科学童话,或者让学生继续查阅相关资料,将对太阳的研究持续进行下去。

8、太阳和影子

一、教学内容 8、太阳和影子 二、 教学目标

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影子形成的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尊重通过实验获得的科学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将太阳与影子的知识科学地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四、教具、学具 手电筒 铅笔 五、课时数 1课时

33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一

⒈教师用投影仪在学生面前表演各种各样的手影游戏,让学生猜猜屏幕上显现的是什么动物。

⒉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产生手影?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⒊教师再次打开投影仪,将手伸、缩在投影仪前,问:屏幕上有影子吗?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有影子呢?

⒋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有光和挡光的物体才会有影子的存在.那么,如果站在阳光下,我们的影子在哪里呢,又会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去找一找,画一画!

以小组为单位,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带学生到操场上找、画影子。方法如下:

⒈选取某一物体(自己、花盆、树苗等)作为固定“模特”

⒉画影子的同时连带把物体与地面的接触点也画出来,并且把名字或名称写在影子里

⒊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影子和太阳的方向,并记录在表格的第一栏上

⒋仔细观察影子,你发现了什么?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34

活动中,学生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⒈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⒉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⒊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⒋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时) 活动二

⒈指导学生进行太阳与影子的观测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观察次数 时间

太阳的位置变化 被测物体的影子变化 (长度、方向等) 实验时间 实验小组

(另:由于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若时间间隔拉长,能进行全天的记录更佳.) ⒉整理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猜想:

35

(1)如果太阳西落,影子会在哪个方向?

(2)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如果要画在一个平面上,你会画吗? 通过观测,影子的变化与什么有关?有什么规律?

通过猜想与实践的对比,学生理解了影子是由太阳的照射产生的,太阳的高度不同,影子的长短也不同.

踩影子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游戏单位,互相踩对方影子的头部,踩中就算赢.

做科学

名称:太阳和影子的关系 我的方

案:

我的实验记录

太阳 早上 中午 下午 结论(我的发现)

影子 36

9. 用太阳计时 一、教学内容 9. 用太阳计时 二、教学目标

认识日晷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利用日晷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日晷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利用日晷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一、四、教具、学具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五、课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37

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1.初步认识太阳钟 a.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b.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c.学生回答 d.教师小结 2.探究日晷原理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a.介绍日晷:

38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b.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c.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39

认识手掌日晷

1.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8

.教师小结。让学生对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可以利用影子来计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这节课,是观察课,学生动手制作了简易的\日晷\,在校园里,观察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子和时间的关系.(用太阳计时)大部分学生已经观察到了变化规律.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mo.html

Top